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方法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方法

时间:2023-12-12 23:49:16

相关推荐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方法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糖尿病患者,没有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病情,在血糖不断升高的基础上,不但不用药物进行控制,反而连口头也不做相应的控制,想怎样就怎样,这样的病人一旦病情恶化,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其实糖尿病并不

1糖尿病高血压的治疗误区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糖尿病患者,没有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病情,在血糖不断升高的基础上,不但不用药物进行控制,反而连口头也不做相应的控制,想怎样就怎样,这样的病人一旦病情恶化,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其实糖尿病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不可治愈,如果确诊是糖尿病后,按照医生的指示用药,并对自己的口头进行甜食等食物的控制,糖尿病还是可以保持一种良好状态的。那么,糖尿病的治疗误区到底有哪些呢?

一、糖偏高,但算不上糖尿病,不必服用降糖药

一旦发现血糖超过正常值,就应严格控制饮食,如血糖值仍不能恢复正常,就要积极进行“干预治疗”,即服用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增敏剂,以防止并发症的出现,延缓和阻止糖尿病的形成。干预治疗一段时间后,应复查血糖,如果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则可停服降糖药。

二、用降糖药会上瘾,会损害肝肾功能,能不用尽量不用

有的人认为,自己血糖虽然偏高,但自觉身体良好,吃得下、睡得着,而一旦吃了降糖药就会上瘾,天天要吃药,顿顿不离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服用降糖药是不会上瘾的,至于吃得下、睡得着,并不是衡量健康的标准,有许多疾病就是在吃吃喝喝中产生的,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而且越吃得下,血糖就越高。对糖尿病人来说,适当服用一些降糖药,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就可以减少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防止胰岛功能进一步衰退,甚至使胰岛功能有所恢复,使糖尿病得以减轻。一旦胰岛功能有所恢复,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少降糖药的用量,直至完全停药。

三、为糖尿病,但无任何症状,用不用药都无所谓

患了糖尿病以后,如果不能将血糖长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还可发生蛋白尿、冠心病、白内障、周围神经病变等一系列并发症,导致心、脑、肾等主要器官受损。因此,积极服用降糖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是十分重要的。

健康网温馨提示:高血压糖尿病两种病情的共同点,就是必须长期用药物来控制病情的发展程度。到正规的医院检查后,根据医生提供的药物,按时按量的服用,病情就可以有效的得到缓解,并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2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养生误区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在糖尿病患者身上是经常发生的,据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发病率比正常人要高2倍以上。因此,糖友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养生。但是很多的糖友往往会走进养生的误区,下面罗列的几大误区,希望能给糖友带来帮助。

误区之一:凭感觉估计血压高低。

高血压病人症状的轻重与血压高低程度下一定成正比,有些病人血压很高,却没有症状;相反,有些病人血压仅轻度升高,症状却很明显。这是每个人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不同,加上脏器官损害程度有时候与血压高低也不一定完全平等。因此,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往往是错误的,也容易延误治疗。正确的做法是定期主动测量血压,每周至少测量两次。

误区之二:血压下降就停药。

病人在应用降血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降至正常,即自行停药;结果在不长时间后血压又升高,还要再使用药物降压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将会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因此,糖友在服药后出现血压下降,也不能立即停药,可采用维持量,继续服药。

误区之三:采用传统的服药方法。

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在清晨醒后变化最大,可以在数分钟之内上升2~5千帕,中午过后,血压会自行下降。这种血压变化规律致使患者容易在早晨和夜间发生脑中风。(早晨容易发生脑出血,而夜间则容易发生脑缺血。)传统的每日3次的服药方法没有考虑患者的血压变化规律,只是一味地考虑降低血压,结果使清晨时的血压控制不理想,而下午和夜间常使血压偏低,新的服药方法每天清晨醒后1次性服药。可以有效地防止清晨醒后的血压剧烈变化,使血压处于比较平衡状态,因此效果较好。

误区之四:不根据自身情况,盲目降血压

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为此偏高些的血压,有利于心、脑、肾等脏器的血液供应。如果不顾年龄及病人的具体情况,而一味要求降压到“正常”水平,势必影响上述脏器的功能,反而得不偿失。正确的做法是根据病人的年龄、脏器的功能情况,将血压降到适当的水平,特别是老年人,不可过度降低血压。

3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饮食治疗

在谈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饮食治疗之前, 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两者之间发生、发展的关系,从而达到既治标又治本, 尽快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目的。

糖尿病与高血压的关系

糖尿病由遗传和( 或) 饮食因素引起, 后者因产热营养素——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摄入过多,导致高血糖、高血脂等人体多种代谢紊乱, 这些是促发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因此, 控制不理想的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数种并发症, 如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 现代医学称之为“代谢综合征”。1994 年我国糖尿病协作组调查发现, 25 岁以上中国高危人群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已达到 41.5% 。国外对 3928 名 35~70 岁人群进行7 年的追访显示, 存在代谢综合征者较无代谢综合征的“ 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发病率明显增高, 其心血管疾病病死率也明显增高。这些提示我们, 糖尿病合并血管性疾病已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寿命, 不得不引起患者、临床医生、营养医生对采用饮食治疗来调理和预防人体营养素代谢紊乱方面高度重视。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饮食治疗特点

1.营养干预治疗肥胖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在营养方面的治疗是综合性的, 但对于体重超重的患者来讲, 最为重要、有明显作用的当首推减重, 临床经验告诉我们, 减重最为成功的方法是饮食处方 + 运动处方。

饮食处方: 全天总热能摄入应控制在 20~25 千卡 / 千克标准体重。

运动处方: 中等强度锻炼 30 分钟 / 次, 每天 1~2 次。个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选择不同强度的锻炼项目和锻炼时间, 可以先从饭前饭后散步开始, 循序渐进最终达到采用中等强度运动项目进行锻炼的目的( 如跳舞、羽毛球、乒乓球、上楼梯、骑车、跑步、游泳、登山等) 。体重每周减少 0.5~1 千克( 公斤) , 每月减少 2~4 千克, 持之以恒逐渐达到正常体重指数( BMI)18.5~23.9( 千克 / 米 2) , 体重的下降可使血压更容易控制。

2.营养干预治疗糖尿病三大产热营养素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摄入比例合理, 有利于血糖的稳定和控制高血压等并发症的发展。成人 2 型糖尿病患者上述三大营养素的比例在 25% 、55%、20%较合适。

3.营养干预食用盐的摄入每天摄入的食用盐量对人体血压的波动影响极大, 应严格加以控制。正常人全天摄入 6 克,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不超过 6 克,而血压控制不利的糖尿病患者应以每天 3~4 克为宜。

4、营养干预饮酒不良嗜好长期饮酒易引起肥胖、脂肪肝和高甘油三酯血症, 从而加重糖尿病和高血压。偶尔亲朋好友聚餐时饮用量应限制在: 啤酒 250 毫升,黄酒 100 毫升, 干红葡萄酒 100 毫升, 同时避免空腹饮酒。使用胰岛素、磺脲类药物时应禁酒, 已合并胰腺炎、高甘油三酯血症、心肾功能衰竭的糖尿病患者应禁酒。

如何具体把握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饮食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应采用“ 糖尿病限脂、限盐饮食”或“ 糖尿病低脂、低盐饮食”。“ 限脂、限盐”是指脂肪和盐的摄入量应限制在正常人的标准用量内“, 低脂、低盐”是指摄入量低于正常人的标准用量, 适用于高脂血症和血压控制不利的糖尿病患者。具体用量可参“考 营养处方”的举例, 根据个人情况, 酌情加减。

总之, 糖尿病患者只要控制好血糖, 并使其长期稳定在理想范围, 减重至正常体重或接近正常体重, 控制正常膳食盐和脂肪, 戒酒等不良饮食习惯, 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有效地预防高血压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营养处方

举例: 某男性患者, 50 岁, 体重 80 千克, 身高 165 厘米, 办公室工作( 轻体力劳动强度) , 体重指数( BMI) 为 29.38( 肥胖) , 标准体重 60 千克, 患 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饮食处方: 给予“ 糖尿病减肥、限脂、限盐饮食”, 全天热能 22.5千卡×60 千克= 1350 千卡。

主食以碳水化合物占热比 55%计为 742.5() 千卡, 约合 4 两( 4 千卡 =1 克) , 三餐分配 1、1.5、1.5 两;

蛋白质占热比 20%计为 270 千卡, 折合为 67.5 克 ( 4 千卡 =1克) 。具体食谱为: 瘦肉 2.5 两, 鸡蛋 1 个, 牛奶 1 杯, 干豆制品 1 两,含糖 3%的蔬菜 1 斤( 红、黄、绿≥4 种) ; 植物油 20 克; 盐 6 克( 啤酒瓶盖 1 平盖) ; 含糖 9%的水果 4 两( 红、黄、绿 2 种以上) , 最好在两餐之间进食, 上一餐少进主食 0.5 两( 常见含维生素 C 较丰富的蔬菜和水果见附表) 。

运动处方: 上下班改骑车, 早晚各一次, 每次 30 分钟。运动消耗热能 576 千卡, 加上饮食减热能 150 千卡, 总计每日减 726 千卡热能摄入, 约合脂肪 1.61 两( 9 千卡 =1 克脂肪) , 每周能减体重约 0.56 千克, 月减 2.24 千克, 约 9 个月可减到 60 千克, 达到正常体重。

4糖尿病伴高血压的治疗药物

糖尿病和高血压都是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慢性疾病。病友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以改善生活方式为基础,选用既能有效平稳降压,又能长期耐受、坚持服用的药物治疗,以达到良好控制血压的目的。

目前常用降压药物为6大类:

1.利尿剂:常用药物有双氢克尿噻、速尿。氨苯喋啶、安体舒通、吲达帕胺等,降压作用缓和,适用于轻重度高血压,小剂量不良反应小,但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引起电解质紊乱,血糖、尿酸和血脂升高。

2.日受体阻滞剂:常用药物有心得安、氨酰心安、倍他心安等,降压作用缓和,适用于轻重度高血压,特别适宜心率较快或合并心绞痛、心肌梗死的高血压。此类药物有掩盖低血糖反应的作用,需注意。

3.钙通道拮抗剂: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引起血管舒张,使血压下降,降压作用迅速稳定,适用于中重度高血压和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短效制剂硝苯地平(心痛定)不宜长期使用,最好使用缓释剂、控释剂或长效制剂,如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有利于血管扩张,使血压下降。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高血压,特别适宜伴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大和心肌梗死后的高血压。常用药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雷米普利、福辛普利等,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干咳,停药后即可消失。

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降压作用平稳,可与各种降压药物合用。适应证和禁忌症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但很少引起咳嗽反应,不能耐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者可选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常用药物有洛沙坦、缬沙坦、伊贝沙坦等。

6.α—1受体阻滞剂:降压作用明确,但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老年人慎用,长期应用可出现耐药性。

糖尿病患者治疗高血压的用药注意事项:

用药初始宜从小剂量开始,效果不满意可增加剂量或搭配其他类药物,常可用2种或3种药物联合治疗,这样既可增强降压作用,又可减少不良反应。

血压控制要求24小时稳定,因此尽可能选用每日一次的长效制剂,既可减少血压波动,又便于长期坚持治疗。

有些药物对血糖有影响,如利尿药物双氢克尿噻可以使病人血糖升高;又如β受体阻滞剂会掩盖低血糖的早期症状,应谨慎使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是目前公认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首选药物,此类药物可减少尿微量白蛋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还可以降低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所以服用降压药后应注意卧位,坐位和站立位血压的变化,缓慢变换体位,防止发生晕厥。

高血压一旦确诊,常常需要终生治疗。经过降压药物治疗,血压控制后,可以减少或调整降压药物剂量,但必须坚持服药,不能自行停药。

(整理)

5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

目前降压药有六大类, 每一大类中又有众多制剂, 应在医生指导下, 制定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案。在药物选择上, 除考虑降压药的疗效外,还应考虑有无靶器官保护作用; 能否降低大血管并发症事件及微血管并发症; 药物对糖代谢控制或低血糖症状有无影响等。

严格控制血压比强化控制血糖更有价值

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 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在检测高血糖的同时, 应该注意血压情况。及早发现和控制高血压, 有利于预防和延缓冠心病、脑卒中和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显著降低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总体病死率, 保护肾脏等重要器官, 使患者享受正常的生活。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 严格控制血压可以使任何由糖尿病引起死亡的发生率下降 24% 、心肌梗死下降 44% , 并发现若与血压控制在 154/87 毫米汞柱 (1 毫米汞柱 = 0.133 千帕)比较, 严格控制血压至 144/82 毫米汞柱 (收缩压下降了 10 毫米汞柱, 舒张压下降了 5 毫米汞柱) 能显著降低糖尿病相关病死率、中风发病率等。因此,强化控制血糖治疗和严格控制血压是事半功倍的事情, 而且严格控控制率与治疗率仍很低, 高血压发病后, 大多数患者并无不适亦无自觉症状, 容易忽视。我们强调糖尿病患者在首次就诊及以后每次随访时, 均应测量血压。对已知存在高血压和(或)肾病的患者, 更应经常监测血压情况。不要因没有症状而长期不测量血压, 或因过去测量血压不高而不再定期测量。测量血压后, 应记录下来, 就诊时给医生参考。

测量血压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血压波动, 应坚持在不同日反复测量; (2)选择符合标准的水银柱式血压计或符合国际标准的电子血压计进行测量, 并确定该仪器处在良好工作状态; (3)注意血压测量方法的规范性: 袖带的大小适合患者的上臂臂围, 至少覆盖上臂臂围的 2/3; 被测量者至少安静休息 5分钟; 被测量者最好坐在有靠背的座椅上, 裸露出右上臂, 上臂与心脏同一水平, 必要时加测站立位血压; 将袖带紧贴缚在被测者上臂,袖带下缘应在肘弯上 2.5 厘米。将听诊器胸件置于肘窝肱动脉处; 在放气过程中仔细听取柯氏音, 观察柯氏音第Ⅰ时相(第 1 音)和第Ⅴ时相 (消失音) 水银柱凸面的垂直高度; 应间隔 1~2 分钟重复测量, 取2 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收缩压或舒张压 2 次读数相差 5 毫米汞柱以上, 应再次测量, 以 3 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评估高血压的危险性

目前认为不但要多次测血压判定血压值, 而且在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四个方面评估: (1) 血压水平; (2)危险因素(包括不可变因素如年龄、性别、家族史, 以及可变因素如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 (3)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 如脑血管、心血管、心肌、肾、眼底、外周血管) ; (4)相关疾病如脑卒中、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眼底出血、蛋白尿、肾衰竭等。这一全面评估的目的是为综合治疗每一位高血压患者提供依据, 并判断预后。若高血压合并存在这些情况, 则危险性相应增加。国内外有关高血压治疗指南均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危险因素及合并的器官受损情况对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危险性进行量化并分组。国内外有关高血压指南均强调重视高血压与糖尿病共存这一特殊人群, 认为高血压患者若有糖尿病, 无论是否有其他因素,即列入高危组。

降压治疗的原则

( 1) 采用较小的有效剂量获得可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最小; 如果有效但尚未满意, 可逐步增加剂量以达到最佳疗效。( 2) 为了保护靶器官, 最好能在全天的 24 小时中均使血压稳定在目标范围内, 以防止从夜间较低血压转为清晨血压突然升高而引起心、脑血管病事件。理想的降压药是每天一次给药, 作用维持 24 小时, 降压谷峰比值(T/p 比)>50% , 并可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3) 为了提高降压疗效又不增加不良反应, 目前较常用的作法是, 若小剂量单药降压效果不理想, 可采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联合治疗。临床实践表明, 应用一种降压药, 即使对 轻 度 高 血 压 其 有 效 率 亦 仅 为50%~60% , 要达到满意的降压效果常常需要联合用药。目标血压要求越严格, 联合用药的需求越大。联合用药的好处表现在提高降压效果, 减少不良反应, 增强靶器官保护作用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临床上有多种联合用药方案, 例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或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拮抗剂( ARB) 与利尿剂; 钙离子拮抗剂( CCB) 与 β 受体阻滞剂( BB)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钙离子拮抗剂; 利尿剂与 β受体阻滞剂; α 受体阻滞剂与 β受体阻滞剂等。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 若单一用药效果欠佳大多主张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或血管紧张素 II受体拮抗剂与钙离子拮抗剂联合。

诊断高血压后因无明显症状, 患者常不愿服药治疗或不坚持长期治疗, 殊不知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和病残的危险性, 而绝不是为了单纯控制症状。服降压药后不再复查血压,实际上血压并未获得有效控制。以“ 血压降下来”为满足,不注意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 吸烟、血脂异常) 的控制; 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脂代谢紊乱和高凝状态以及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等, 应同时注意配合调脂治疗和使用阿司匹林。此外, 糖尿病患者夜间血压下降幅度低于非糖尿病者, 或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等问题, 在综合治疗中均应注意处理。盲目相信伪科学宣传, 使用降压枕、降压帽或未经验证的药物治疗, 将贻误高血压的有效控制。

专家提示

正规科学治疗高血压诊断高血压后因无明显症状, 患者常不愿服药治疗或不坚持长期治疗, 殊不知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和病残的危险性, 而绝不是为了单纯控制症状。服降压药后不再复查血压,实际上血压并未获得有效控制。以“ 血压降下来”为满足,不注意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 吸烟、血脂异常) 的控制; 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脂代谢紊乱和高凝状态以及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等, 应同时注意配合调脂治疗和使用阿司匹林。此外, 糖尿病患者夜间血压下降幅度低于非糖尿病者, 或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等问题, 在综合治疗中均应注意处理。盲目相信伪科学宣传, 使用降压枕、降压帽或未经验证的药物治疗, 将贻误高血压的有效控制。

如果觉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方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