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UC头条:消渴症怎么办? 看中医淡定接招 轻松治疗糖尿病。

UC头条:消渴症怎么办? 看中医淡定接招 轻松治疗糖尿病。

时间:2019-03-19 02:45:35

相关推荐

UC头条:消渴症怎么办? 看中医淡定接招  轻松治疗糖尿病。

导读:糖尿病在中医上称之为消渴症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状。若做化验检查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及尿糖。

主要在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消渴日久,病情失控,则阴损及阳,热灼津亏血瘀,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络脉瘀阻,经脉失养,气血逆乱,脏腑器官受损而出现疖、痈、眩晕、胸痹、耳聋、目盲、肢体麻疼、下肢坏疽、肾衰水肿、中风昏迷等兼症。

一、病因

祝谌予通过临床观察认为,本病之发病,常是多种因素综合为患,尤其是嗜酒、喜食膏腴和精神过度紧张三者综合发病者为多。

1、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厚味,或辛辣炙博之品,酿成内热,消谷耗液,发为消渴;

2、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精神刺激,情志不畅,郁而化火,伤津耗液,致令消渴;

3、房劳过度:房事不节,耗伤肾精,阴精亏损,虚火内生,上蒸肺胃,遂发消渴。

二、病机

1、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愈虚则热愈甚,热愈甚则阴愈虚,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肺阴不足,宣发失职,津不能布,因而口渴多饮;胃阴不足,胃火炽盛,邪火消谷,因而多食善饥,身体消瘦;肾阴不足,固摄无权,精微下泄,因而尿多而甜,或如脂膏。

2、肾阳亏损:素体肾阳亏虚,或初起虽为阴虚,但日久及肾、阴损及阳,导致肾阳亏虚。肾阳不足,气化失职,津液有降无升,因而口渴多饮,小便量多;摄纳无权,精微下泄,肌肉失养,因而虽多食而身体仍瘦。

3、脾气虚衰:《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说:“脾病者,身重善饥”;《灵枢·本脏篇》说:“脾脆,则善病消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膵(音cuì,胰的旧称)为脾之副脏”,“因中焦膵病,而累及于脾也”。程宜福认为是脾虚不能散精,津液不布,因而口渴多饮;脾虚则胃强,因而善饥多食;脾虚则肌肉失养,因而肌肉消瘦,疲乏无力。

4、血液淤滞:《灵枢·五变篇》说:“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祝谌予认为:血淤与消渴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消渴病常有气阴两虚之病理变化,而气阴两虚者又往往导致气滞血淤,影响津液的敷布,因而加重消渴。由此可见,血液淤滞,是消渴病常常兼有的病理变化。

三、辨证标准

祝谌予通过对上千例糖尿病人的观察,拟订了如下的辨证指标:

(1)阴虚:具备以下三项者,即可辨证为阴虚:咽干口燥,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舌红无苔,少津或苔薄白,脉细或细数。

① 肾阴虚:具备阴虚证又有以下三项者:腰脊酸痛,腰膝无力,足跟疼痛,耳鸣耳聋,牙龈萎缩,齿摇齿落,尿有余沥,尿失禁或尿混浊、遗精。

② 肝阴虚:具备阴虚证又有以下两项者:胁肋疼痛,视物模糊,眼睛干涩。

③ 心阴虚:具备阴虚证又有以下两项者:心悸、失眠、健忘、多梦。

④ 肺阴虚:具备阴虚证又有烦渴多饮者。

⑤ 胃阴虚:具备阴虚证又有舌光绛无苔或舌苔剥脱,或恶心干呕者。

(2)火旺:具备以下两项者,即可辨证为火旺:口苦,口渴多饮,舌干少津,大便干结。

① 心火旺:具备火旺证又有以下两项者:心烦、失眠、尿赤;或具备火旺证,又见口舌生疮者。

② 肝火旺:具备火旺证又有以下两项者:头痛眩晕,烦躁易怒,耳鸣,面红目赤。

③ 胃火旺:具备火旺证又有以下两项者:牙龈肿痛,牙宣出血,消谷善饥,脘痛如灼,口臭,舌苔黄燥或黄腻。

④ 肺热:具备火旺证又有以下两项者:咳嗽无痰或黄痰,烦渴多饮。

(3)气虚:具备以下三项者,即可辨证为气虚:气短、乏力、自汗、舌淡或舌胖、舌边齿痕、脉弱或细弱。

① 肺气虚:具备气虚证又有以下两项者:语声低微,懒言。

② 心气虚:具备气虚证又有以下两项者:心悸,怔忡,脉结代。

③ 脾气虚:具备气虚证又有以下两项者:面色萎黄,食少腹胀,浮肿或便溏。

(4) 阳虚:具备以下五项者,即可辨证为阳虚:自汗,乏力,气短,畏寒肢冷,舌质淡胖,脉细弱或沉弱。

① 肾阳虚:具备阳虚证又有以下三项者:腰脊酸痛,腰冷,腰膝无力,足跟疼痛,耳鸣耳聋,牙龈萎缩,齿摇齿落,滑精,小便失禁,尿清长,尿清余沥,或具备阳虚证又见阳痿;或具备阳虚证又见夜尿多。

② 心阳虚:具备阳虚证又见心悸、怔忡、脉结代。

③ 脾阳虚:具备阳虚证又见便溏、腹部怕凉。

(5)血淤:具备以下三项者,即可辨证为血淤:面有淤斑,上肢痛,下肢痛,心前区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月经血块多,舌黯,舌有淤斑,舌下静脉青紫或怒张。

(6)血热:具备以下两项者,即可辨证为血热:鼻衄,身痒,月经提前,月经量多色鲜红,舌红绛,皮肤疖肿,身燥热。

四、辨证施治

(一)按上、中、下三消分型施治

(1)上消(肺消):以口渴多饮为主症。用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法。方:消渴方、二冬汤、玉泉散等。

(2)中消(胃消):以多食易饥为主症。用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法。方:白虎汤、玉女煎、生脉散。

(3)下消(肾消):以多饮多尿、饮一溲二为主症。用补肾法,偏于肾阴虚者,常用六味地黄丸;偏于肾阳虚者,常用金匮肾气丸。

(二)按阴阳盛衰分型及施治

(1)阴虚型: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培元增液汤,补元煎。

(2)阴虚阳亢型:消渴方,玉女煎,知柏地黄丸。

(3)阳虚(气虚)型:金匮肾气丸,右归饮,右归丸。

(4)阴阳两虚(气阴两虚)型:金匮肾气丸。

(三)按脏腑阴阳分型及施治

(1)胃热伤阴型:清胃火,养胃阴,兼顾肾阴法:白虎汤,玉女煎或白虎加黄连佐地黄剂。

(2)胃肺热盛伤阴型:泻胃火,清肺热,滋肾阴,兼补脾土法:白虎加黄连佐地黄剂,加党参、黄芪。

(3)胃肺热盛伤阴并肾虚型:养阴清热,益气补肾法。

(4)肾阴亏虚型:六味地黄丸。

(5)肺肾阴虚型:育阴清热法:用玉泉散合生脉散加减。

(6)肾阳虚衰型:用金匮肾气丸或鹿茸丸加减。

(四)其他方法分型及施治

虽然古今医家对本病之辨证多采用三消分证法,但临床上三消症状常常互见,且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实难截然划分。因此,不少人进行了新的分型方法的探讨。如:

(1)黄文东将本病分为本证与并发症两类

本证中分为如下六型:

① 肺胃燥热型:用清热生津止渴法,方用白虎加人参汤。

② 肠燥津伤型:用滋阴养液、润肠通腑法,方用增液承气汤。

③ 肝肾阴虚型:用滋养肝肾、益精补血、润肠止渴法,方用六味地黄丸。

④ 阴阳两虚型:用温阳滋阴补肾法,方用金匮肾气丸。

⑤ 脾胃气虚型:用健脾益气,生津止渴法,方用七味白术散。

⑥ 湿热中阻型:用清热化湿法,方用黄芩滑石汤。

(2)祝谌予将本病分为七型:

① 阴虚型:用滋阴生津兼予活血法,药用北沙参 麦冬 枸杞 当归 川楝子 丹参 生熟地 葛根。

② 阴虚火旺型:用滋阴降火兼予活血法,除用阴虚型药物外,再随症加清热药。

③ 气阴两虚型:用益气养阴兼予活血法,药用黄芪 玄参 丹参 牡蛎 山药 党参 麦冬 五味子 苍术 生熟地 葛根 茯苓。

④ 气阴两虚火旺型:用益气养阴降火法,除用气阴两虚型药物外,再随症加清热药。

⑤ 阴阳两虚型:用温阳育阴兼予活血法,药用桂枝 山药 山茱萸 丹皮 泽泻 生熟地 茯苓 葛根 附子。

⑥ 阴阳两虚火旺型:用温阳育阴降火兼予活血法,除用气阴虚型药物外,再加知母、黄柏。

⑦ 淤血型:用活血行气为主兼予治本法,药用木香,当归,川芎,益母草,丹参,赤勺,葛根,生熟地。

(3)程宜福将本病分为四型

① 脾虚肺胃蕴热型:用清热泻火、健脾生津法,方用健脾清热降糖汤:石膏,山药,知母,葛根,花粉,茯苓,玄参,莲子肉,白术,黄连,鸡内金,五倍子。

② 脾虚气虚型:用健脾培本、益气生津法,方用健脾降糖汤:党参,黄芪,白术,莲子肉,黄精,山药,薏米,苍术,五味子,五倍子,鸡内金。

③ 脾肾两虚型:用健脾补肾法,方用健脾补肾降糖汤:熟地,山茱萸,枸杞,补骨脂,巴戟天,苍白术,莲子肉,山药,鸡内金,五倍子,脾肾阳虚者加附子、干姜。

④ 脾虚淤滞型:用活血化淤、健脾除滞法,方用健脾逐淤降糖汤:当归,丹参,山药,赤勺,川芎,泽兰,五倍子,鸡内金,苍白术,莲子肉,红花,枳实。若有寒淤者加桂枝、附子。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如果觉得《UC头条:消渴症怎么办? 看中医淡定接招 轻松治疗糖尿病。》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