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糖尿病并发症增骨折风险

糖尿病并发症增骨折风险

时间:2021-08-15 21:53:42

相关推荐

糖尿病并发症增骨折风险

分析过去所通报的药物不良反应案例,共有43件轻微副作用个案,患者服用后出现嗜睡症状。其中多数属于轻微血糖过低或轻微肝功能指数升高等不良反应,另有一件出现心肌梗塞较为严重,但是否为用药反应其因果关

1糖尿病用药擅自停药 有并发症风险

分析过去所通报的药物不良反应案例,共有43件轻微副作用个案,患者服用后出现嗜睡症状。其中多数属于轻微血糖过低或轻微肝功能指数升高等不良反应,另有一件出现心肌梗塞较为严重,但是否为用药反应其因果关系尚待厘清。

日前媒体报导,某些用来治疗二型糖尿病的药物,可能增加心脏病住院与致死的风险,引发许多糖尿病患者陷入是否要停药的疑虑当中,糖尿病关怀基金会表示,除了心脏病或是肝功能不好的糖尿病患,不适合此药外,其他病患则无须担心,千万不要贸然停药而造成血糖升高,反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根据统计,国内大约有几千万名的糖尿病人口,糖尿病久居国人十大死因的前5名,如果糖尿病人的血糖没有获得控制,不但会伤害血管,影响生活品质,严重还会造成肾衰竭、截肢和失明等后果。

人体血糖是否控制得宜,攸关糖尿病患发生其他并发症的风险。根据研究,每降低1%的糖化血色素,就会减少21%与糖尿病相关的死亡危险性,也会减少14%得到心肌梗塞的风险,台北荣总蔡教授医师建议长期服药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应该要依照医嘱按时服药,以免血糖失控,造成病情恶化。

新陈代谢科主治医师蔡教授表示,2型糖尿病是国人最主要的糖尿病,占有糖尿病人95%以上的比例,通常是经由基因遗传、肥胖和生活环境等因素造成,容易使胰岛素阻抗和贝他细胞功能异常,除了能够藉由胰岛素增敏剂(梵帝雅)来改善外,平常饮食要清淡注意血糖,还需多运动和注意腰围大小,才能有效控制。蔡教授表示,长期服药控制血糖的患者,如果贸然停药,经过一段时间就有可能导致血糖失控病情恶化。

此外,分析过去所通报的药物不良反应案例,共有43件轻微副作用个案,患者服用后出现嗜睡症状。其中多数属于轻微血糖过低或轻微肝功能指数升高等不良反应,另有一件出现心肌梗塞较为严重,但是否为用药反应其因果关系尚待厘清。

2糖尿病并发症增骨折风险

2型糖尿病患者骨折风险增加,其机制可能与并发症有关。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糖尿病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推进,骨质疏松症越来越受医学界重视。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长,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比例占所有糖尿病病人的90%以上。流行病学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高。

2型糖尿病患者骨折风险增加,其机制可能与并发症有关。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糖尿病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随着糖尿病病程的演变以及患者年龄的增长,胰岛功能的减退可影响骨代谢,加速骨基质的分解,导致钙盐丢失;另一方面,由于长期高血糖对肾血管的损害,尿中大量排出微量元素,肾小管对钙、磷、镁等的重吸收减少,影响了骨的重建。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低密度脂蛋白及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等有关。亦有报道称冠状动脉、颈动脉和腹主动脉粥样斑块与骨密度呈负相关,即大血管病变越严重,骨密度越低,发生骨折的风险则越高。

故控制血糖和合并症对预防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应合理膳食,适当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

3远离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的预警信号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包括高血糖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及早开始干预,全面有效地控制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血糖、血压、血脂、肥胖等),才能显著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庆幸的是,当机体的某一器官出现病变时一般都会有相应的先兆症状。大量的临床实践告诉我们,治疗糖尿病并发症重在一个“早”字,即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某一部分失调时总有许多提示信号,如果您经常被以下问题困扰,就得警惕了!

1.来自眼睛的信号:当糖尿病人视力减退或是眼前出现黑影,千万不可大意,这很可能是长期高血糖引起视网膜病变或白内障所致。老年人总是习惯用“年老眼花”来解释自己的视力下降,但对糖尿病人而言,一定要注意排除糖尿病眼病。

2.来自口腔的信号:典型患者可见牙龈红肿疼痛、牙龈松动甚至脱落等。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导致牙周组织局部微循环障碍,免疫力低下,易受损伤及感染,且修复能力较差。如有糖尿病性骨病,还会使牙槽骨质疏松,加重牙周病,可见牙齿脱落等。

3.来自皮肤的信号:病人感觉全身皮肤瘙痒,反复出现毛囊炎、疖肿、痈及水疱等皮肤损害,严重者甚至导致局部皮肤溃疡及坏疽,而且创面不易愈合。另外,糖尿病人真菌感染也较常见,如股癣、手足癣、甲癣等等,多发生在身体潮湿温暖的部位(外阴部、乳房下、脚趾间等),常见于肥胖及血糖较高的患者。

4.来自四肢的信号:四肢远端对称性感觉异常,往往提示有周围神经病变。典型者表现肢体远端麻木感、蚁行感、针刺感、灼热感、疼痛感等,症状由轻到重,逐渐进展。到了晚期阶段,病人可出现痛觉、温度觉及触觉完全丧失,此时病人肢体由于缺乏神经保护很容易在浑然不觉中受伤。

5.来自汗腺的信号:有些糖尿病患者特别好出汗,往往一吃饭就大汗淋漓,其特点是上半身(头、胸、背部)出汗,而下半身却一点汗也不出。出汗异常是植物神经受损的表现。

6.来自肾脏的信号:在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可没有什么症状,仅仅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增加,而普通尿常规检查则完全正常。通过尿微量蛋白检测可以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早期糖尿病肾病若不能及早发现和治疗,一旦进展到临床糖尿病肾病期,病情将不可逆转,最终会导致肾功能衰竭。

7.来自消化道的信号:长期高血糖可损害胃肠道植物神经,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有些病人表现为上腹饱胀、顽固性便秘;另外一些病人则表现为顽固性腹泻,但往往不伴有腹痛及发热。

8.来自心血管的信号:表现为静息状态下心跳加速,心率可达90~100次/分钟以上。正常人夜间心率比白天偏慢,而此类患者夜间和白天的心率变化不大,而且活动与不活动心率变化不大。此外,还有些病人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当病人从卧位(或蹲位)起立时,常伴有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眼前发黑,严重时会出现晕厥。

9.来自骨骼的信号:当糖尿病人感觉腰酸背疼、且有明显驼背时,很可能是骨质疏松所致。骨骼是以蛋白质(胶原蛋白)为基质,大量的钙沉积于上而形成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较高,肾脏在排出过多葡萄糖的同时,血液中的钙也随尿大量流失,此外,由于胰岛素缺乏,糖尿病患者胶原蛋白合成不足,骨基质减少,因此容易引起骨质疏松。

10.来自性腺的信号:病情初期患者可以射精并存在性高潮,仅有阴茎勃起不坚的症状。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可逐渐发展成完全性阳痿。因此,性功能减退也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个信号。

11.来自夜尿多的信号:夜尿多是指夜间尿量或排尿次数异常增多。如果夜尿量大于一天总尿量的1/2或昼夜排尿次数多都为夜尿多。其临床表现除有夜间尿量或次数增多外,患者往往伴有睡眠不足、精力不济、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症状。

只要把血糖控制好,就可以避免并发症吗?

临床实例

张老师年逾六旬,五年前查出有2型糖尿病。这些年来,他没少学习糖尿病方面的知识,深知高血糖对身体的危害,饮食上非常注意,坚持用药从不马虎,血糖控制得一直不错,多次查空腹血糖都在7.0毫摩尔/升以下。最近张老师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却被医生告知合并有冠心病。对此,他深感疑惑:血糖控制良好,怎么还会出现并发症呢?

类似张老师这种情况并非罕见,个中原因比较复杂,分析起来,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单纯注重血糖控制,忽视对其它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干预。研究揭示,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主要指心、脑及下肢血管)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预防大血管并发症,仅仅控制血糖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需同时控制血压、血脂、血黏度及体重,而且要严格达到控制标准。

2.早在糖尿病前期,大血管并发症可能就已出现。研究认为,大血管并发症早在糖尿病前期,伴随着胰岛素抵抗的出现可能就已经发生,并非都是确诊糖尿病之后才出现。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刚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就已经有了心血管并发症。因此,对糖尿病前期的高危人群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不仅是为了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同时对预防心血管并发症也大有裨益。

3.餐后血糖高对心血管的危害更大。张老师虽然空腹血糖控制尚可,但不表明他的餐后血糖控制得也好。与空腹高血糖相比,餐后高血糖对全天的总体血糖水平影响更大,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关系更为密切,对糖尿病的危害也更大。所以,糖尿病患者在进行病情监测时,不能只查空腹血糖,还要查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如果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但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说明患者总(整理)体血糖水平控制得并不理想,很可能存在餐后高血糖,需要重新调整治疗方案。

4.严控血糖,并发症只是显著减少但不等于没有。严格控制血糖可以使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即肾、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大约减少2/3,对大血管并发症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减少”不等于“没有”,所以,上述例子中的张老师虽然血糖控制得较好,仍然出现了冠心病(大血管并发症)也就不难理解了。但切不可因为不能百分之百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就放松对血糖的严格控制,毕竟严格控制血糖对预防并发症的效果还是相当肯定的。

5.波动性高血糖危害更甚。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整体血糖水平的升高密切相关,而且与血糖波动性(即忽高忽低)也有密切关系,血糖波动性越大,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因此,我们在严格控制高血糖的同时,还应尽可能地避免出现低血糖,以减少血糖波动所带来的危害。

治疗糖尿病光控制血糖还远远不够,只有全方位地控制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血糖、血压、血脂、肥胖等),减少血糖波动,才能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4狙击糖尿病并发症

在电话里,许老师坚持要在5点以后接受采访。我知道,他太忙了。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副院长和全军糖尿病诊治中心主任,许老师总有办不完的事情,5点是下班的时间,也只有这个时候,他才能抽出一点点时间。

院长办公室是一个不大的套间,房门虚掩,轻敲两下门,“许老师在么?”“请进。”声音不高,却十分儒雅。会客间十分整洁。看着满脸笑容的许老师,我可以想象得到,他对待病人时的亲切态度。

我国糖尿病发病特点

许老师说,我国的糖尿病形势是非常不乐观的。它有这样几个特点:

流行速度非常快,在1980年的时候,全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在0.67%左右,到了1992年就已经增长到了2.5%,等到了1996年的时候糖尿病增长率竟然达到了3%左右,与1980年相比翻了4倍以上。4000万人口加上另外4000万人处于糖尿病的前期状态的人口。这8000万高血糖人群本身就可以组成一个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国了。

危害极大,糖尿病的发病主要影响的是40岁以后的壮年人群。这些人正好处在人生事业的黄金年龄,是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的重要年龄段。它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巨大而沉重的负担。

发病特点,城市高于农村,富裕地区高于贫困地区,富裕农村高于城市。富裕的农村物质供应很丰富但知识教育的普及程度相对比较低,往往比城市更容易高发糖尿病。

糖尿病并发症——致死致残的元凶

糖尿病对人体最严重的危害就是由此引发的并发症。如果没有并发症,糖尿病本身根本就不可怕。据统计,糖尿病致死致残的患者中有95%以上因为各种糖尿病并发症,而因为糖尿病本身致死的不足5%。

心脑血管问题是糖尿病最可怕的并发症问题,由于糖尿病而导致的心血管问题使得近半数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糖尿病是以糖代谢障碍为主,同时伴有蛋白、脂肪的代谢障碍,甚至还可以有水、盐代谢障碍和人体体内酸、碱平衡的失调。

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一半合并高血压,大约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的糖尿病患者合并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等都是促使动脉硬化的因素。患者合并的这些危险因素越多,发生动脉硬化、合并冠心病、眼底病和肾病的年龄越轻,且程度越严重。以上这些代谢障碍是发生动脉硬化的基础,糖尿病患者容易产生动脉硬化症,使心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常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还有脑血栓,糖尿病人脑血栓的发病率为非糖尿病人的2-4倍。糖尿病由于血糖增高。可使血液变得粘稠,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血流缓慢,极易发生脑血栓。同时,体内各种代谢发生紊乱,引起高血脂、高血压,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几种因素互相协同作用,最终发生脑血栓。

除了这两种病变以外,糖尿病还会带来许多其他的慢性并发症,比如:视网膜脱落、白内障、肾病、糖尿病骨病、感染、糖尿病足、肢端干性坏疽等。

此外,糖尿病还会引起像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低血糖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各种急性代谢紊乱。这些急性并发症有些是很容易导致生命危险的,对人体的危害并不比由血管导致的慢性并发症小。

如何阻断糖尿病并发症

想要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就要先搞清楚糖尿病本身的特点。它发病率高,对社会危害大,患者付出的经济代价大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全身性终身性疾病。要知道糖尿病人并不是只有尿糖高,患者的血糖也高。全身性疾病就会影响多种身体组织,这里面甚至包括肺结核。可以说,一旦发生糖尿病,全身的多数器官都会受到影响。这就是血液的特点,它流动全身,血液中的血糖一旦增高,血脂和血压也会增高。

糖尿病还是终身性疾病,至少有99%以上的糖尿病人群都终身无法摆脱糖尿病的阴影。

但是糖尿病还有一个特点,是值得我们庆幸的,那就是糖尿病完全可以控制好,如果正确对待疾病的话,人是可以与糖尿病和平共处的。糖尿病是非常容易诊断的疾病,只要普通的血液检查就可以确诊糖尿病;糖尿病的治疗与患者的配合非常重要;多学科的配合很重要,代谢科往往要和其他学科合作会诊。

所以,一定要在确诊糖尿病之时开始预防并发症。如果发生了糖尿病的并发症,那就必须及时与其它学科的医生取得联系,这样才能在糖尿病并发症危害最小的时候治疗它。比如糖尿病引发的冠心病,那就得要求代谢病工作者与心血管内科的工作者相互配合;肾病,就需要与肾病专家配合。

5糖尿病的危害主要来自并发症

糖尿病是众所周知的一种终身性慢性疾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由于其全球性的高发率和并发症所致的高致残率和病死率,使控制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所需费用极为高昂,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担。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糖尿病人数已接近5000万,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全欧美(将近2000万)的总和。据最保守的估计,我国糖尿病人门诊和住院费用每年最少需600亿元以上,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如何防治糖尿病的发生和降低患病率,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糖尿病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对于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发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应该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途径。

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即是采用预防和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根据《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的记述,“治未病”有三种意义,第一,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以预防疾病。第二,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第三,病后防复,病后要积极采取措施,促使机体康复和防止复发。

糖尿病的高并发症发生率,导致了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

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后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

神经病变患病率在糖尿病病程为5年、、后分别可达到30%~40%、60%~70%和90%。

视网膜病变在病程为和后,有40%~50%和70%~80%的患者并发该病。大约有10%的患者在起病后会发展成严重的视力损伤,而2%的患者将完全失明。

微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先兆。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率在病程和后可达到10%~30%和40%,且后有5%~10%的患者恶化成终末期肾病。青年期发病的糖尿病患者到50岁时有40%发展为严重的肾病,需要血液透析和肾移植,否则只能面临死亡。

此外,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增加2~4倍,并且发病年龄提前。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和神经病变,常导致足部溃疡,进而截肢。

从死因上看,糖尿病患者的死因主要是各种并发症。其中,缺血型心脏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的60%~80%。脑血管疾病引起大约10%的死亡,其死亡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糖尿病肾病一般占死亡总数的10%~30%,发病年龄越小,糖尿病肾病导致的死亡比例就越高。

针对高危人群,如年龄40岁以上,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超重和肥胖(整理)者、以静坐生活方式为主的人群、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者和生育过巨大胎儿(4000g以上)的妇女,要加强定期检查或筛查,以实现糖尿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由于糖尿病本身及其合并症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危害越来越大,因此,我们有必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寻找更好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来攻克这一世界难题。

如果觉得《糖尿病并发症增骨折风险》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