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糖尿病患者应预防脑部并发症风险

糖尿病患者应预防脑部并发症风险

时间:2022-05-11 14:51:03

相关推荐

糖尿病患者应预防脑部并发症风险

糖尿病可引起全身多种合并症,其中眼部的病变就称为糖尿病性眼病。目前很多病人对糖尿病性眼病的认识非常缺乏,等到看不见了才就诊,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期而失明。为了保护视力,防止失明,从确诊糖尿病的那一刻起,

1糖尿病可致眼部并发症 患者需保护视力防止失明

糖尿病可引起全身多种合并症,其中眼部的病变就称为糖尿病性眼病。目前很多病人对糖尿病性眼病的认识非常缺乏,等到看不见了才就诊,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期而失明。为了保护视力,防止失明,从确诊糖尿病的那一刻起,就要关心眼健康。

糖尿病可以导致各种眼部并发症,其中糖尿病性白内障通过手术治疗一般可复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将产生不可逆性盲,目前已是我国常见的致盲性眼病。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能致病人失明的主要原因是新生血管形成和出血。由于眼底视网膜上长出新生血管,使视力慢慢下降。如果病人此时忽视治疗,将会使玻璃体腔内出血,也会导致视网膜脱离,病人将永久失明。同时也可能引起青光眼而致病人发生剧烈眼痛。

糖尿病人应该认识到糖尿病性眼病,并积极防治。首先,要控制好血糖,这是防治并发症的基本条件。其次,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眼部并发症,及时治疗。一般首次发现糖尿病,就应该到眼科就诊,让医生制定一份详细的随访和治疗方案,如每年随访观察;或接受保护视网膜血管的药物治疗;对较严重的病人,需及时采取视网膜激光治疗以保护视力;对于严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需及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以防止失明。另外,对于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手术前,应该先到眼底病医生那儿就诊,明确及控制眼底病变后再行白内障手术,因为伴有糖尿病的白内障手术可加重眼底病变而使视力下降。

总之,只要糖尿病病人增加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在还没有发生明显视力下降的时候,就应该到眼科就诊,保护视力,防止失明。

2糖尿病并发症可防不可怕

■ 受访专家:南方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薛耀明

南方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薛耀明表示,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有一些外国研究的学者说过,糖尿病如果没有并发症,就不会成为一个公共的卫生问题,大家也不会那么重视它,因此糖尿病治疗的目标最终是预防并发症。

预防并发症,控制血糖是关键

“控制好血糖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因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就是以血糖为控制标准的,血糖低了要补葡萄糖,血糖高了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南方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薛耀在接受采访时强调说,患者要按照中国的糖尿病指南,应该定时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控制在6.5 mmol/L以下。那该如何控制血糖呢?第一要控制饮食;第二要坚持运动;第三要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三个月监测一次,另外还要定期检查并发症,每年进行一套并发症的筛查,眼底、下足部、心血管、肾脏的筛查;第四要积极使用药物治疗,遵循医生的医嘱,还要定期调整药物治疗;最后还有非常重要的糖尿病的教育,患者一定要自己看看书,了解糖尿病知识,正确地认识糖尿病。糖尿病谈不上可怕,也不要毫无知识地瞎听别人的话,要多看看书,了解它,预防它。

糖尿病并发症并不可怕的,只要积极面对,积极处理,是可以预防的。

出现了昏迷,怎么办?

糖尿病患者如果遇到急性并发症,有可能出现昏迷症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第一个是酮症酸中毒,还有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也会出现昏迷。医生对于昏迷的病人都会给他查血糖,血糖高就可能是钠酸中毒,血糖低就是低血糖昏迷。检查出是糖尿病引起的昏迷后,医生就会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或胰岛素治疗。实际上,发现昏迷症状后最重要的是鉴别其是哪种原因引起的,尽管大多昏迷是低血糖所引起的,但治疗时也必须要扎手指检查,而不是一见昏迷就推葡萄糖,因为其有可能是高糖引起的。

薛耀明主任建议当遇到糖尿病患者出现昏迷时:第一步先查血糖,包括在家里也可以扎手指,如果是血糖低了,就赶紧给病人喝糖水,昏迷了喝不了的话,就找个最近的地方,快速给他推葡萄糖。

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3糖尿病患者应预防脑部并发症风险

糖尿病并发症栏目综合 糖尿病脑病是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轻则出现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严重则可能出现脑血栓、脑中风及老年痴呆等情况。

胰岛素分泌不足易加速老年痴呆

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高血糖,长期慢性高血糖可造成毛细血管管腔狭窄,加上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紊乱,造成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缓慢,可致脑血流量减少。脑血流量的降低可使大脑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下降,最终导致学习记忆功能受损,大脑加速老化。所以,有研究得出,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痴呆的危险性比正常对照组增加2倍。

血糖过低损害大脑认知功能

认知功能紊乱往往随着低血糖的发作而迅速出现,而恢复过程却相当缓慢,通常在血糖恢复正常(整理)后40~90分钟才能完全恢复正常。如果血糖低于3.0mmol/L时,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伤,而大脑不同区域的功能损伤程度是不同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最易受到损害。

低血糖感受性损伤是严格控制血糖的最大障碍。在日常血糖检测中频繁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提示该患者正在发展为低血糖感知功能性减退。此外,低血糖还可以诱发情绪的改变,产生焦虑、抑郁以及对再次发生低血糖的恐惧。反复发作的严重低血糖会使认知功能的损伤累加、对低血糖的敏感性降低,从而产生慢性后遗症。

4远离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的预警信号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包括高血糖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及早开始干预,全面有效地控制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血糖、血压、血脂、肥胖等),才能显著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庆幸的是,当机体的某一器官出现病变时一般都会有相应的先兆症状。大量的临床实践告诉我们,治疗糖尿病并发症重在一个“早”字,即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某一部分失调时总有许多提示信号,如果您经常被以下问题困扰,就得警惕了!

1.来自眼睛的信号:当糖尿病人视力减退或是眼前出现黑影,千万不可大意,这很可能是长期高血糖引起视网膜病变或白内障所致。老年人总是习惯用“年老眼花”来解释自己的视力下降,但对糖尿病人而言,一定要注意排除糖尿病眼病。

2.来自口腔的信号:典型患者可见牙龈红肿疼痛、牙龈松动甚至脱落等。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导致牙周组织局部微循环障碍,免疫力低下,易受损伤及感染,且修复能力较差。如有糖尿病性骨病,还会使牙槽骨质疏松,加重牙周病,可见牙齿脱落等。

3.来自皮肤的信号:病人感觉全身皮肤瘙痒,反复出现毛囊炎、疖肿、痈及水疱等皮肤损害,严重者甚至导致局部皮肤溃疡及坏疽,而且创面不易愈合。另外,糖尿病人真菌感染也较常见,如股癣、手足癣、甲癣等等,多发生在身体潮湿温暖的部位(外阴部、乳房下、脚趾间等),常见于肥胖及血糖较高的患者。

4.来自四肢的信号:四肢远端对称性感觉异常,往往提示有周围神经病变。典型者表现肢体远端麻木感、蚁行感、针刺感、灼热感、疼痛感等,症状由轻到重,逐渐进展。到了晚期阶段,病人可出现痛觉、温度觉及触觉完全丧失,此时病人肢体由于缺乏神经保护很容易在浑然不觉中受伤。

5.来自汗腺的信号:有些糖尿病患者特别好出汗,往往一吃饭就大汗淋漓,其特点是上半身(头、胸、背部)出汗,而下半身却一点汗也不出。出汗异常是植物神经受损的表现。

6.来自肾脏的信号:在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可没有什么症状,仅仅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增加,而普通尿常规检查则完全正常。通过尿微量蛋白检测可以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早期糖尿病肾病若不能及早发现和治疗,一旦进展到临床糖尿病肾病期,病情将不可逆转,最终会导致肾功能衰竭。

7.来自消化道的信号:长期高血糖可损害胃肠道植物神经,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有些病人表现为上腹饱胀、顽固性便秘;另外一些病人则表现为顽固性腹泻,但往往不伴有腹痛及发热。

8.来自心血管的信号:表现为静息状态下心跳加速,心率可达90~100次/分钟以上。正常人夜间心率比白天偏慢,而此类患者夜间和白天的心率变化不大,而且活动与不活动心率变化不大。此外,还有些病人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当病人从卧位(或蹲位)起立时,常伴有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眼前发黑,严重时会出现晕厥。

9.来自骨骼的信号:当糖尿病人感觉腰酸背疼、且有明显驼背时,很可能是骨质疏松所致。骨骼是以蛋白质(胶原蛋白)为基质,大量的钙沉积于上而形成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较高,肾脏在排出过多葡萄糖的同时,血液中的钙也随尿大量流失,此外,由于胰岛素缺乏,糖尿病患者胶原蛋白合成不足,骨基质减少,因此容易引起骨质疏松。

10.来自性腺的信号:病情初期患者可以射精并存在性高潮,仅有阴茎勃起不坚的症状。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可逐渐发展成完全性阳痿。因此,性功能减退也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个信号。

11.来自夜尿多的信号:夜尿多是指夜间尿量或排尿次数异常增多。如果夜尿量大于一天总尿量的1/2或昼夜排尿次数多都为夜尿多。其临床表现除有夜间尿量或次数增多外,患者往往伴有睡眠不足、精力不济、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症状。

只要把血糖控制好,就可以避免并发症吗?

临床实例

张老师年逾六旬,五年前查出有2型糖尿病。这些年来,他没少学习糖尿病方面的知识,深知高血糖对身体的危害,饮食上非常注意,坚持用药从不马虎,血糖控制得一直不错,多次查空腹血糖都在7.0毫摩尔/升以下。最近张老师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却被医生告知合并有冠心病。对此,他深感疑惑:血糖控制良好,怎么还会出现并发症呢?

类似张老师这种情况并非罕见,个中原因比较复杂,分析起来,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单纯注重血糖控制,忽视对其它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干预。研究揭示,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主要指心、脑及下肢血管)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预防大血管并发症,仅仅控制血糖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需同时控制血压、血脂、血黏度及体重,而且要严格达到控制标准。

2.早在糖尿病前期,大血管并发症可能就已出现。研究认为,大血管并发症早在糖尿病前期,伴随着胰岛素抵抗的出现可能就已经发生,并非都是确诊糖尿病之后才出现。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刚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就已经有了心血管并发症。因此,对糖尿病前期的高危人群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不仅是为了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同时对预防心血管并发症也大有裨益。

3.餐后血糖高对心血管的危害更大。张老师虽然空腹血糖控制尚可,但不表明他的餐后血糖控制得也好。与空腹高血糖相比,餐后高血糖对全天的总体血糖水平影响更大,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关系更为密切,对糖尿病的危害也更大。所以,糖尿病患者在进行病情监测时,不能只查空腹血糖,还要查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如果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但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说明患者总体血糖水平控制得并不理想,很可能存在餐后高血糖,需要重新调整治疗方案。

4.严控血糖,并发症只是显著减少但不等于没有。严格控制血糖可以使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即肾、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大约减少2/3,对大血管并发症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减少”不等于“没有”,所以,上述例子中的张老师虽然血糖控制得较好,仍然出现了冠心病(大血管并发症)也就不难理解了。但切不可因为不能百分之百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就放松对血糖的严格控制,毕竟严格控制血糖对预防并发症的效果还是相当肯定的。

5.波动性高血糖危害更甚。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整体血糖水平的升高密切相关,而且与血糖波动性(即忽高忽低)也有密切关系,血糖波动性越大,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因此,我们在严格控制高血糖的同时,还应尽可能地避免出现低血糖,以减少血糖波动所带来的危害。

治疗糖尿病光控制血糖还远远不够,只有全方位地控制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血糖、血压、血脂、肥胖等),减少血糖波动,才能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5糖尿病也可引起消化系并发症

糖尿病会引起相关消化系的并发症,那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胃瘫:是一种胃运动功能异常,胃蠕动减弱或消失,使胃排空障碍,称为“糖尿病性胃瘫”。约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有此并发症。患者可有恶心、呕吐、嗳气和上腹痛等症状。因胃对食物的排空延迟给血糖的控制带来一定困难。频繁的恶心呕吐会诱发酮症酸中毒,1型糖尿病患者则易发生低血糖。有些本病患者在胃内可形成梗阻性粪石,对此可通过内镜诊断,并给予粉碎粪石治疗。

诊断:可通过同位素标记的方法来评估胃排空延缓的程度。最近采用同位素锝(99MTc)标记的试餐测定固相胃排空的时间,较为方便而实用,也是目前诊断胃瘫的金标准。我们以此法检测了30名正常老年人和63名老年糖尿病患者,结果是胃半排空时间正常老年组为77.2土18.9分钟,故以96.1分钟为正常值上限,若超过该上限,即为胃排空延迟,可诊断为胃瘫。研究还发现,在老年2型糖尿病中是否并发胃瘫与血糖控制好坏有关。在血糖控制尚为满意 (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的30名患者中,大多数人胃排空时间在正常值上限以内。但在血糖控制较差的33名患者中,一半多的人有胃排空时间延迟。

治疗:应积极治疗糖尿病,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是为根本治疗。对胃瘫的对症治疗,过去沿用的胆碱能制剂已为近年来发展的促胃肠动力新药替代。首推西沙必利,是一种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可促进胃对食物的排空,有长期的疗效。剂量为口服5~10毫克,每日3~4次,均在饭前半小时服用,或者睡前加服一次。长期服用也能耐受。我院观察了同类药莫沙必利(商品名:加斯清)的疗效,证明莫沙必利对胃排空功能可起到显著改善的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最近有研究发现色加替罗(泽马可)为一种不完全性5-羟色胺4受体拮抗剂,认为也可用于胃瘫治疗。也有发现对血糖已控制的l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胃瘫时,可长期服用AD2拮抗剂(Levosulpiride)治疗。多潘立酮(吗丁林)对糖尿病胃瘫的疗效与胃复安相似,长期服用无胃复安的不良反应,但与西沙必利合用能增加后者引起心律紊乱的危险。

也有文献报道,以甲氧氯普胺(胃复安)、红霉素治疗胃瘫,认为均有一定的疗效,但是胃复安易发生神经症状的不良反应,红霉素为抗生素可引起细菌耐药,因此该二药均不适合长期应用。但如有胃瘫症状较重,不能口服药物治疗时,该两药均可短期静脉给药,待症状好转能口服时,再口服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治疗。

二、便秘:并发便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消化道问题。便秘的发生多为结肠的运动迟缓所致。临床症状常3~4天排便一次,腹胀,食欲不振,大便干燥,排便困难,患者常服用通便药物才能减轻腹胀。长期便秘可引起结肠扩张,结肠憩室,从则发生假性肠梗阻,并可影响糖尿病的治疗。便秘也可引起粪性溃疡,在此病变基础上,也可发生肠穿孔。在诊断糖尿病并发便秘时,尚须排除甲减、高钙血症、低镁血症及药物引起的便秘。年龄>40岁者,必须做全结肠镜检查。 治疗:积极治疗糖尿病仍然是重要基础,对症治疗与一般便秘者相同。便秘是由于结肠运动迟缓所致,故促胃肠动力药,在理论上应可减轻症状,但根据临床观察,胃复安、西沙必利等促胃肠动力药,疗效并不满意。有提倡应用5-羟色胺4受体拮抗剂,如色加替罗、prucalopride,均有加速结肠转输的作用,值得今后试用。有报道以α-葡糖甘酶抑制剂(acarbose)治疗本病,证明该药对便秘有较好的治疗反应,同时对糖尿病的控制也有一定作用。

诊断:可通过同位素标记的方法来评估胃排空延缓的程度。我院最近采用同位素锝(99MTc)标记的试餐测定固相胃排空的时间,较为方便而实用,也是目前诊断胃瘫的金标准。我们以此法检测了30名正常老年人和63名老年糖尿病患者,结果是胃半排空时间正常老年组为77.2土18.9分钟,故以96.1分钟为正常值上限,若超过该上限,即为胃排空延迟,可诊断为胃瘫。研究还发现,在老年2型糖尿病中是否并发胃瘫与血糖控制好坏有关。在血糖控制尚为满意 (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的30名患者中,大多数人胃排空时间在正常值上限以内。但在血糖控制较差的33名患者中,一半多的人有胃排空时间延迟。

治疗:应积极治疗糖尿病,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是为根本治疗。对胃瘫的对症治疗,过去沿用的胆碱能制剂已为近年来发展的促胃肠动力新药替代。首推西沙必利,是一种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可促进胃对食物的排空,有长期的疗效。剂量为口服5~10毫克,每日3~4次,均在饭前半小时服用,或者睡前加服一次。长期服用也能耐受。我院观察了同类药莫沙必利(商品名:加斯清)的疗效,证明莫沙必利对胃排空功能可起到显著改善的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最近有研究发现色加替罗(泽马可)为一种不完全性5-羟色胺4受体拮抗剂,认为也可用于胃瘫治疗。也有发现对血糖已控制的l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胃瘫时,可长期服用AD2拮抗剂(Levosulpiride)治疗。多潘立酮(吗丁林)对糖尿病胃瘫的疗效与胃复安相似,长期服用无胃复安的不良反应,但与西沙必利合用能增加后者引起心律紊乱的危险。

也有文献报道,以甲氧氯普胺(胃复安)、红霉素治疗胃瘫,认为均有一定的疗效,但是胃复安易发生神经症状的不良反应,红霉素为抗生素可引起细菌耐药,因此该二药均不适合长期应用。但如有(整理)胃瘫症状较重,不能口服药物治疗时,该两药均可短期静脉给药,待症状好转能口服时,再口服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治疗。

如果觉得《糖尿病患者应预防脑部并发症风险》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