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克服“印证式”史料教学 推动史料实证素养落地

克服“印证式”史料教学 推动史料实证素养落地

时间:2022-11-27 05:51:42

相关推荐

克服“印证式”史料教学 推动史料实证素养落地

克服“印证式”史料教学,推动史料实证素养落地

郭圣有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后,为推动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广大中学教师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运用史料进行教学作为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得到广大教师的推崇。然而,笔者在日常听课中却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部分教师在运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种偏差,陷入了“印证式”史料教学的误区,与课程标准要求的史料实证素养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以“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分析”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对什么是“印证式”史料教学,如何克服这一弊端从而让史料实证素养落地进行探讨。

一 、“印证式”史料教学的基本特征

例1:教师首先呈现史料如下(本文所举之例都是与洋务运动失败相关史料)

材料一 :洋务派在办理洋务运动的整个过程中,机器主要靠进口,技术人员主要聘请洋工洋匠,洋工洋匠在受聘期间挟技居奇,惟利是图,核心技术独立完成,回避中国工匠。如崇厚筹办天津机器制造局,他不懂洋务,委托英国人总管,筹备了三四年,耗资不少,但进展不大。

材料二 :慈禧太后权利欲极重,又善于玩弄权术,大力扶植那些反对奕和洋务派的顽固势力,用以牵制奕和洋务派。

材料三:1875年后,慈禧太后极力拉拢奕寰,并利用他排斥奕,奕寰宠信日隆,势力也随之膨胀,而奕的权利处于日渐减弱之势。

材料四:“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亦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以上材料来自某课例,原课例无材料出处)

教师设问:根据以上史料,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没有技术,重用洋人;顽固派的阻挠;不改变原有制度。这些答案和教师预设或和教材内容基本一致。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印证式”史料教学的基本特征如下:

订做史料。教师根据课本或其他资料预设既定结论,再根据这些结论去寻找相应“史料”,这些“史料”基本是为预设结论量身订做的,引导学生往预设的结论方向去思考,忽略学生应有的选择、甄别、解读、质疑、辨析等思维过程。

结论性史料多。寻找的史料多为一些结论性、观点性的“史料”,这些“史料”大多是对课本结论的另一种表达或缩写,内容没有难度,答案也基本无须思考,如上述“史料”1、2、3都为这类“史料”。

不注意时空条件。部分史料为了印证预设的结论,不考虑其出现的时空条件,只为某个预设的结论而选择摘取,如前面材料4。

设问简单。教师的设问多为简单的材料信息提取类别,如根据材料归纳、分析、指出某历史现象的原因或影响。

以上即为“印证式”史料教学的基本特征,这种教学模式与真正的史料教学差距甚远,与学科核心素养中所要求的史料实证更不相符。

二、克服“印证式”教学弊端,探索史料实证培养途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版)》将“史料实证”素养的概念凝炼为:“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据此概念出发,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对中学生而言,史料实证的内涵应该包含:能认识史料意义和史料收集的基本方法;能够对来源不同、观点不同的多种史料进行价值辨析;能提取相关史料的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分析问题,重构历史认识;树立起求真求实的意识、培养科学阐释的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从此概念与内涵出发,笔者认为克服“印证式”史料教学弊端,探索史料实证素养培养途径,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树立师生史料实证意识是前提。

史料实证首先是一种态度,作为课程的主导者,中学历史教师自身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正确辩证地看待中学教材的各种历史结论,树立史料实证的意识,这是克服“印证式”史料教学的前提。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渗透了诸多史料教学元素,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而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史学素养,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运用史料论证问题,进而增强其史料实证素养。只有老师具有了史料实证的意识与素养,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将这种意识与素养传递给学生。

(二)从丰富史料来源中做好史料辨析是基础。

唐纳德﹒汤普森说:“教师的重要活动之一是筛选和精简资料,对资料进行相当专业的评判,以便适用于学生,使他们能对资料进行充分的考虑,并在提出他们的想法时有效地运用资料。”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收集史料时,要根据探究的问题与教学内容尽量搜集原始史料或有代表性的典型史料,史料的类型要多样,不能只选与教材或教师观点相一致的史料,要多元互证,彼此相关,形成较为完整的证据链,避免落入“印证式”史料教学的窠臼。

例2.:

材料一:“铜线之害不可枚举,臣仅就其最大者言之。夫华洋风俗不同,天为之也。洋人知有天主、耶稣,不知有祖先,故凡入其教者,必先自毁其家木主。中国视死如生,千万年未之有改,而体魄所藏为尤重。电线之设,深入海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不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籍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遵君亲上乎?”

——(清)工科给事中陈彝在1875年9月针对修电报的一道奏折

材料二:“铁路和电报线对当地的清国人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它们经常被人为地中断,尤其是电报线。天朝的人民无法理解电报的工作原理,他们认为是洋人雇用了机敏而无形的鬼神,在线路内来回穿梭,传递信息。”结果“有一次,因电报线附近某个人生病,一夜之间,一英里长的电报线就被毁坏了。”

——1877年《纽约时报》

教师设问:这两段史料属于什么史料?这两段史料的价值如何?这两段史料可以用来证明什么问题?在学生回答与教师补充的基础上,学生学会分辨一手和二手史料;认识史料的多样性;通过相同问题不同角度的史料分析养成学生的多重证据意识。

(三)提升问题思维含量是关键。

从问题入手,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是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关键。史料收集完成后,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必须呈现一个层次逐步推进,搭起一个思维的“脚手架”,举例如下:①以上史料或某段史料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是什么?②以上材料或者某段史料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你的证据是什么?③某几段史料是否相互矛盾?相互矛盾与冲突的史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多方信息判断这些史料的价值与信度。④以上史料就某个历史现象有多个不同的论述,这些论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⑤以上是关于某个历史现象的多种史料,分析、整理、辨析这些史料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例3.: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西洋政教规模,弟虽未至其地,留心谘访,考究几二十年,亦略闻梗概。”

——李鸿章致郭嵩焘的信

材料三:与例1材料四相同

——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去世前夕的《遗折》

材料四:就文化保守性而言,洋务派和顽固派只具有相对意义,或者说二者具有同一性, 洋务派“中体西用”说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传统文化路径依赖。顽固派由于自我文化中心主义的优越感而产生对西方文明的拒斥心理,不懂得不变法之害。除了文化路径依赖,也包括各种制度路径依赖,制度创新不足是早期现代化的重大障碍。

——王亚明《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再审视》

材料五:中日谈判期间,伊藤博文与李鸿章的对话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伊藤:十年前,我在天津时曾同大臣谈过改革问题,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件事情得到改变或改进呢? 我为此深感遗憾。李: 先生,当时听你谈论此事,不胜钦佩,而且,我以先生您在日本有力地改变你们的习俗,以致达到现在的水平,也十分羡慕。可是,我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我简直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

——王亚明《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再审视》

材料六:“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梁启超《李鸿章传》

教师设问如下:

(1)关于洋务派对待西方制度问题,材料一、二、三是否存在矛盾?根据三则材料出现的时空条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一、二、三反映的历史现象与材料四、五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综合上述材料,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是基于什么目的?其评价是否完全公允?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独特原因是什么。

设问分析:问题(1)是辨析史料和理解史料作者的意图,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场去理解历史人物;问题(2)是利用不同史料进行史料之间的互证;问题(3)也是理解史料作者的意图;问题(4)是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独立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这些设问层层递进,有思维的梯度,通过设问将史料与问题整合在一起,形成与“印证式”史料教学完成不同的教学情境,从而达成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目标。

(四)培育独立探究的能力是目标。

前文所述都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对所收集的史料进行辨析、解读然后重构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高级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前文所述的基础上,教师应积极拓展学生学习的范围,为学生创设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建构一套自主探究的流程:围绕教学关键——史料收集整理——探究生成问题——史料辨析论证——建构历史解释——形成实证精神。例如,针对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分析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可以提出问题: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除课堂所学之外还可能有哪些解释?如果要提出一种新的解释,你可以从哪里收集史料?收集好史料之后如何去整理、辨析这些史料?如何在此基础上得出一种你认为合理的历史解释?并布置为学生课后自主探究的作业,这样可以培育他们独立探究的能力。

三结语

综合前文所述,要克服“印证式”史料教学,关键在于教师,中学一线历史教师应该从新课程教育理念出发,积极树立史料实证意识,收集整理合适的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运用能力;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解读史料并重构历史;开拓学生视野,提出学习主题,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史料,并对史料进行解读,分析、解决相关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历史解释;最终达到真正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目标。

选自《中学历史教学》第10期

欢迎订阅杂志(下面有订阅方式呦)

洞开天窗,知中学历史教研动态

搭建阶梯,助师生共同成长

构筑平台,任思想激荡

促课程与教学发展

欢迎订阅

1.前往邮局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46-79,本刊全年12期,每期定价10元。

2.通过“微邮局”

扫描下方“中国邮政”微信二维码,点击“微商城”——选择“报刊订阅”——搜索“中学历史教学”,即可根据个人所需进行订阅,请留订阅凭据,有问题请联系商城或者拨打11185咨询。

3.联系编辑部

(1)联系编辑部人员

电话:020-85211323

微信号:zxlsjx85211323

QQ:2032236590

(2)编辑订阅数量及起止期数、详细邮寄地址(具体到区县、街道、门牌号等)、邮政编码、收件人及手机号码等信息发给我们;

(3)通过微信、支付宝【账户:13632449343】等方式转账,订阅成功。

(4) 通过编辑部订阅的温馨提示:

每期定价10元(含邮局平邮邮费),全年120元。

若需挂号,您需要承担挂号费。您可选择:

①三期一起挂号,每期加挂号费1元;

②每期挂号,每期加挂号费3元。

(5)杂志每月15日出刊,出刊后寄出,大约一周左右寄到,请留意及时查收,以免丢失。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编辑部。

稿

A.本刊唯一投稿邮箱为zxlsjxgz@;

B.本刊一律不收任何刊发费,也不发稿酬。

C.本刊未委托任何网站和机构代理投稿事宜;

D.请不要一稿多投;

E.更多具体投稿要求可以点击首页“我要投稿”或联系编辑部进行了解。

《中学历史教学》编辑部

微信号:

zxlsjx85211323

扫一扫,加好友,联系我们吧!

排版:Refrain

如果觉得《克服“印证式”史料教学 推动史料实证素养落地》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