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糖尿病检查8个

糖尿病检查8个

时间:2024-04-10 14:03:01

相关推荐

糖尿病检查8个

糖尿病是种常见慢性疾病及进行检查对于控制疾病发展至关重要。在进行糖尿病检查有些必查项目需要特别关注。这些项目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肾功能、眼底检查、血脂、血压、足部检查和营养指导。通过对这些项目全面检查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情发展情况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制定治疗方案和生活方式调整以保持身健康。

吃糖时的幸福感倍升,但是血糖可万万高不得。今日小编给大家讲解下糖尿病检查的8个必查项目,远离糖尿病,拥抱健康生活!

1糖尿病检查的8个必查项目

一、血糖

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血糖(FPG)是指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于早餐前采血测得的血糖值,主要反映基础胰岛素分泌功能。餐后2小时血糖是进餐后两小时采血测得的血糖值,反映的是胰岛(细胞的储备能力(进餐后(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空腹血糖≥7.0毫摩/升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升,可诊断为糖尿病。空腹血糖在6.1~7毫摩/升为“空腹血糖异常”(IFG),餐后2小时血糖在 7.8~11.1毫摩/升为“糖耐量异常”(IGT),IFG和IGT属于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后备军”,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早干预。

二、尿糖

正常人尿液中只含有微量葡萄糖,尿糖定性检查呈阴性;当血糖增高到一定程度(≥9~10毫摩/升)时,尿糖定性呈阳性。通常情况下,尿糖可以反映出血糖的水平。需要提醒的是,尿糖有时与血糖并不完全一致。比如,病人有肾小动脉硬化等肾脏疾病时,肾糖阈增高,即使血糖很高,尿糖也可呈阴性。再比如,妊娠期妇女肾糖阈常降低,即使血糖不高,尿糖也可呈阳性。因此,尿糖结果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三、胰岛功能测定

主要用于了解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协助判断糖尿病类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胰岛素释放试验:口服75克葡萄糖或馒头100克,测定餐前及餐后血浆胰岛素水平。正常人服糖0.5~1小时后,胰岛素分泌可达空腹时的5~10倍, 3小时后恢复正常。1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餐后胰岛素分泌也无明显增加。2型糖尿病早期表现为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随着病程延长,胰岛功能进行性下降甚至衰竭,餐后胰岛素分泌增加不明显。

2.C肽释放试验:意义与胰岛素释放试验相同,优点在于血清C肽测定不受外源性胰岛素的干扰,能更准确地反映病人自身胰岛的分泌功能。

四、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正常人一次食入大量葡萄糖后,血糖仅暂时升高,两小时后即可恢复正常,这是人体的“耐糖现象”。葡萄糖耐量试验先测定病人的空腹血糖,随后让病人口服75 克葡萄糖,分别在半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抽血测血糖。正常人空腹血糖为3.9~6.1毫摩/升,半小时到1小时达高峰,2小时后血糖降低至7.8 毫摩/升以下,3小时后血糖恢复正常。有些糖尿病病人空腹血糖可正常,或虽偏高但还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若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升,可诊断为糖尿病,这部分人若不做葡萄糖耐量试验,就有可能被漏诊。

五、糖化血红蛋白和果糖胺

血糖易受饮食、活动、药物影响而经常波动,因此随机血糖只能反映取血瞬间的血糖水平,不能反映一段时间内的血糖情况。而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能反映采血前两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目前反映血糖控制好坏最有效、最可靠的指标。

果糖胺是葡萄糖与血清蛋白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可反映采血前1~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主要用于观察短期血糖控制效果。

六、尿微量白蛋白测定

糖尿病病人易并发肾损害,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会逐渐发展为尿毒症。在早期糖尿病肾病阶段,尿常规检查常为阴性,只有通过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方能发现。

七、酮体

是脂肪代谢的产物,糖尿病病人血糖严重升高时,会引起体内脂肪大量分解,导致酮症酸中毒,若不能及时发现和救治,可导致病人昏迷甚至死亡。正常人尿酮体检查为阴性。

八、免疫学检查

与糖尿病相关的免疫学检查有谷胺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和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等,主要用于糖尿病的分型。正常人及2型糖尿病病人抗体检测均为阴性,1型糖尿病多呈阳性,其中谷胺酸脱羧酶抗体最有价值,其阳性率可高达90%且可持续多年。

2糖尿病心肌病治疗

糖尿病心肌病目前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可采取以下治疗措施:

1.控制血糖

虽然尚不清楚严格的血糖控制是否改变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病程,仍应及时、有效地控制高血糖。

2.降血压

治疗高血压是基本治疗措施,理想的降压药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钙通道阻滞药、α1-受体阻滞药。动物研究显示维拉帕米可逆转糖尿病心肌病中心肌细胞的钙转运缺陷,应用维拉帕米似乎更合理,但它可能使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左心功能恶化,应慎用。

acei对心肌收缩、冠状动脉收缩、心肌细胞生长、心肌肥大、再灌注损伤均有益处,也可以减轻心肌肥厚,保护肾脏,降低胰岛素抵抗,是理想的降压药物。

噻嗪类利尿药和β-受体阻滞药均增加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释放降低,加重高血糖,引起并加重高脂血症和阳痿,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应用,尤其是避免两者合用。

3.降血脂

研究表明和正常体重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即使中度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其左室舒张期僵硬也很明显,糖尿病患者较正常人群患高脂血症的概率高,所以有时需进行降血脂治疗。

4.抗心衰治疗

(1)以收缩功能障碍为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同一般心力衰竭。

(2)以舒张功能障碍为主者,应以钙离子拮抗药为主,加以其他抗心衰治疗药物,如利尿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及硝酸酯类等。

(3)β-受体阻滞药:对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时机体的肾上腺素能反应有钝化作用,选用有内在交感反应的β受体阻滞药则无此钝化作用。由于窦性心律失常的糖尿病患者的心房的应激性起搏功能受损,应用那些影响心脏前、后负荷的药物时,应慎重。

5.治疗心绞痛 应用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

6.其他 如戒烟;合并酸碱失衡及水电解质紊乱者,应注意纠正;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或噻氯吡啶等改善血液凝固性异常。

3糖尿病检查全攻略

我们知道,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可以导致心、脑、肾、眼、神经等多脏器损害。因此,在确诊糖尿病以后,还应进一步全面检查,明确是否合并高血压、高血脂、肥胖以及其它代谢紊乱,有无糖尿病引起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病情严重程度究竟如何?只有把这些问题彻底搞清楚了,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针对性治疗。这些检查包括:

·胸片:明确是否同时合并肺部感染或肺结核。

·骨密度检查:了解有无骨质疏松。

·下肢血管超声及造影:了解是否有下肢动脉硬化、斑块或狭窄,以便于早期干预。

·全天血糖检查:包括空腹、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及凌晨3点血糖,这对了解病人全天血糖的变化规律,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心电图、心脏彩超:了解有无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全,是否给予抗凝、扩冠等药物治疗。

·眼科检查:了解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早期往往没有症状,晚期则没有良好的控制方法。所以,糖尿病病人初诊时就应做眼科检查,以后每年复查,对比观察病情有无发展,绝不能等到眼睛看不清楚时才去查眼底。

·血脂及血黏度:糖尿病病人往往同时合并脂代谢紊乱及高黏血症,这些都属于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与糖尿病的心脑血管并发症直接相关,因此,应当及早检查、及早发现、早期干预。

·肝肾功能检查:因为药物都必须经肝肾代谢,所有的毒副作用都会对肝肾功能有影响。如肾功能异常,磺脲类药物要选择格列喹酮(糖适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要选择苯那普利(洛汀新)、福辛普利(蒙诺)等双通道的药物(双通道的药物是指可同时经肝肾排泄的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对肾功能影响相对比较小。如果肝功明显异常,应禁用双胍类及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最好换用胰岛素治疗。

·血压:大约一半左右的糖尿病病人同时合并高血压。同样是高血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比单纯高血压预后要严重得多,因此,对糖尿病病人的血压控制要更加严格,一般要求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对已出现蛋白尿者,要求血压控制在125/75毫米汞柱以下。

·神经科检查:通过神经肌电图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也可采取更简单的办法,用10克单尼龙丝检查病人肢端皮肤的触觉。另外,还应做自主神经方面的相关检查,例如,做立卧位血压测量,以判定有无体位性低血压。

·糖化血红蛋白:随机血糖检查受各种偶然因素影响比较大,如喝含糖饮料、吃甜食、失眠、情绪差、感冒发烧等都对血糖有影响,而糖化血红蛋白则不受这些偶然因素的影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近2~3个月内的总体血糖水平。另外,它还是预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风险的一项重要指标。

·胰岛功能检查:目的是了解患者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以及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从而指导临床用药。如果有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患者应首先选用胰岛素增敏剂,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才会取得好的疗效;如果病人胰岛分泌功能严重衰退,胰岛素促泌剂(如磺脲类药物)效果往往不佳,而应采用胰岛素治疗。

4糖尿病的详细检查

1、血糖监测。

对于静脉血糖和手指血糖的监测频率,控制差的病人或病情危重者应每天监测4-7次,直到病情稳定血糖得到控制;当病情稳定或已达血糖控制目标时可每周监测1-2次。

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在治疗开始阶段每日至少测血糖5次,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日自我监测血糖2-4次。

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每周监测血糖2-4次。

2、尿微量白蛋白。

半年接受一次,以检查肾脏并发症的风险。

3、糖化血红蛋白。

关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因为它反映2-3个月的血糖水平,不受空腹和餐后的影响,故应每三个月检测一次,尽可能使其低于6.5%的良好控制水平。

4、血脂与血压。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不只要控制好血糖,必须同时注意血脂和血压的控制情况。建议1-3个月查一次血脂,最好能每天测量血压。

5、眼底检查。

以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半年至一年起码要做一次。

6、心脏检查。

有条件最好能每3-6个月做一次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做心脏彩超、冠状动脉造影,以了解有无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及心肌结构的改变。

7、足部检查。

糖尿病病人足部病变的发生率极高,严重者可能导致截肢或死亡。除了患者的自我检查外,每3个月应请专科大夫检查指导。

8、其他。

对一些有条件的病人,也可选择性地做一些其他检查,例如血管检查、头部CT等等

5男性糖尿病的检查

可有些人,特别是老年人,患了糖尿病但其临床症状却很不典型,因此很容易被忽视而延误病情。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糖尿病的蛛丝马迹。

对症进行自检,并及时前往医院就医,对糖尿病患者很重要。

1. 阳痿:男性糖尿病患者并发阳痿率可高达40~60%。所以平常性功能正常的男性出现阳痿,有可能是患上了糖尿病。

2. 排尿困难:男糖尿病患者早期常有排尿困难症状,除男性因前列腺肥大引起外,应考虑糖尿病的可能。

3. 周围神经炎:表现为肩部、手足麻木,身体有灼热感或蚁走感,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4. 间歇性跛行:走路常感下肢疼痛难忍,不能继续行走,有时有手掌挛缩现象。

5. 菱形舌炎:舌体中央的舌乳头萎缩,表现为局部无舌苔覆盖的菱形缺损区。

6. 低血糖:病人出现多汗,尤其是局部出汗多,饥饿、头昏、心慌、易激动并反复发作。

7. 皮肤病:皮肤易生疖、疱,伤口和皮肤感染愈合慢。

8. 眼疾:患者视力减退,视觉模糊,或出现白内障、青光眼,但发展很快。

9. 呼吸异味:病人呼出烂苹果似的气味,重者连汗液、泪水都有类似气味。

10. 嗜糖:患者常有空腹嗜吃甜食的习惯。

11. 疲劳感明显:病人倦怠、乏力,即使处于休息状态,身体也感到十分疲劳。

12. 糖尿:排出的尿液有大量的泡沫,且长时间难以消失。如将尿液洒于地面,干后发白,并可引来蚁蝇。

13.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患糖尿病的人。

上述情况具有两条以上者,即有可能为隐性糖尿病,应及早去医院作进一步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如果觉得《糖尿病检查8个》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