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护理常识

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护理常识

时间:2024-05-20 12:52:34

相关推荐

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护理常识

要控制好Ⅱ型糖尿病,除了要改变饮食和运动习惯外,还要变身“学习型患者”,掌握吃药、监测血糖、学习、日常护理等知识。要应对一些突如其来的变化,按以下六步走,就可尽快进入角色。第1步:血糖自我检测糖尿病自

1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6大招

要控制好Ⅱ型糖尿病,除了要改变饮食和运动习惯外,还要变身“学习型患者”,掌握吃药、监测血糖、学习、日常护理等知识。要应对一些突如其来的变化,按以下六步走,就可尽快进入角色。

第1步:血糖自我检测

糖尿病自我护理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每天检测自己的血糖。医生会根据患者当前的个人情况制定一个血糖检查表,告诉患者应该在什么时间检测血糖。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肯定要比单纯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的患者的血糖检测频率更高。

第2步:控制目标个体化

“如果不懂得检测数值的意义,那么结果就只是一些毫无价值的数字。”戚以勤表示,糖尿病患者首先需要咨询医生检测结果(包括自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 在什么范围内才算达标。版《中国Ⅱ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所建议的控制目标是,空腹血糖4.4~6.1mmol/L,非空腹血糖 4.4~8.0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血糖控制目标必须个体化,因此最好向医生询问适合自己的控制目标。

第3步:明明白白用药

就诊时要多问。如果医生让服用降糖药,一定要先问清楚将要服用的药是什么,为什么要开这种药。可以自己设计一个药物服用时间表,以保证按时服用,避免漏服。

第4步:做好饮食计划

了解并记录自己的饮食情况,以便逐渐摸清不同食物对血糖的影响情况。对于糖友来说,没有绝对的饮食禁区,关键是要控制好摄入量。戚以勤建议糖尿病“新手”最好去看一次营养师,他会告诉你一些饮食方面的基本要领,并制定饮食计划。

第5步:注意运动安全

Ⅱ型糖尿病最重要的治疗原则是运动!专家指出,要降血糖,就要坚持每天运动锻炼,但是要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记得在每次运动前和运动后测血糖,以避免出现低血糖。

第6步:合力抗击糖尿病

最后就是寻求家人、朋友或患者互助小组的支持和帮助。糖尿病的治疗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漫长的治疗之路上,患者可能气馁或者有所松懈,这时需要身边人的支持与鼓励。

2如何护理老年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为机体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所致的代谢疾病。可分为1型和2型,后者又称为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其症状较轻,一般单以饮食治疗或加用口服降糖药物就能控制病情,反之饮食控制及药物治疗不当则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这些系统一旦受到侵害则恢复较慢,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各系统老化,免疫功能差,并发各系统疾病的情况较多,因此在住院治疗稳定后大部分患者便可回家疗养,所以做好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护理就成为我们护理工作者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多年来对老年糖尿病的家庭护理指导,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饮食护理

严格按照糖尿病饮食进餐,由于家庭是做好饮食护理的关键,因此对家属要讲明控制饮食的重要性,使其明白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和饮食是密切相关的,不可掉以轻心,出院后仍要按医生的要求合理饮食,并嘱咐家属做好糖尿病患者饮食的配餐员、监督员。

2 皮肤护理

糖尿病患者皮肤组织内含糖量增高,宜于细菌繁殖,又由于血糖增高,血液中嗜中性粒细胞活动缓慢,吞噬力差,杀菌力降低,加上机体形成抗体能力降低,故易发生皮肤瘙痒和感染,且感染后又不易康复,为此一定要勤洗澡、勤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一旦发现皮肤感染要及时治疗。

3 腹泻便秘的护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易导致便秘或腹泻,对此家庭成员应经常观察患者的大便情况,使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以防便秘或腹泻,对于便秘或腹泻后的患者一定要用温水清洗肛门周围皮肤以防感染,调节饮食,减少或增加粗纤维摄入量或加以药物治疗,复查血糖、尿糖。

4 肢体护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导致脑动脉硬化和末梢神经炎,表现肢体活动不灵活,肢端、手脚麻木,要在家庭护理中配合患者多做肢体按摩,白天用热水泡手脚,促进肢体及末梢循环以减轻肢体不灵活和麻木疼痛等不适。

5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家庭护理的重要内容,要使家属学习和了解心理学知识,帮助患者克服心理上不平衡的不良因素,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克服悲观情绪。患者要了解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终身疾病,要有长期战胜疾病的思想,家属要对病人的思想情绪及时进行开导,消除不良因素。

6 注意事项

家庭护理是护理事业的新发展。护士要每周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定时家庭访视、制定护理措施,并且要认真填好责任制护理记录,总结护理经验,督促患者按期适量服用降糖药,定期复查血糖、尿糖,调整药量、饮食,及时发现并发症,及时治疗。

3女性糖尿病患者护理的注意事项

在糖尿病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日常的护理对于患者的控制血糖是有很大的帮助的,特别是对于妊娠糖尿病而言。由于糖尿病女性患者的生理特殊性,所以在护理上会比其他病人麻烦,但是只要患者掌握护理重点,也能很好的控制血糖和病情。那么,糖尿病女性护理的重点都有哪些呢?

专业医师指出,由于女性的糖尿病的自身生理的特殊性的,所以在日常的护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1、在生理期要血糖会升高,这主要是由于月经期间雌、孕激素大量释放,加重胰岛素抵抗所致。每个患者的血糖变化幅度不尽相同,如果患者想了解月经期对其血糖有多大影响,可以在月经前、中、后各一周进行检测,每天测2~4次,连测2~3个月。为减少血糖波动,女性患者在月经期应格外注意控制饮食、坚持运动,并酌情调整用。

2、性生血糖会下降,预先作准备,高血糖会使女性体力受损,一天到晚无精打采,进而影响性生活的和谐其实,只要积极控制血糖,糖尿病女性同样可以拥有和谐、健康的性生活。

3、避孕时别用避孕药,育龄期的女性糖尿病患者通常不主张采用口服避孕药来避孕,因为口服避孕药除会引起血糖波动外,还可促使血栓形成,增加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宫内节育环不会影响血糖和血脂水平,是已育女性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选择。

通过专业医师给我们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对于女性的糖尿病的护理的注意事项有了一定的了解。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由于更年期常见的潮热、出汗、抑郁及短期记忆丧失等症状容易与低血糖症状混淆,因此当你怀疑自己发生低血糖时,最好还是用血糖仪验一下,不要贸然吃下太多高热量食物。

4糖尿病患者要重视心理护理

在发生糖尿病以后,大部分患者都会产生一些心理变化,他们往往会出现抑郁的心理,而这种心态对于疾病的控制和治疗是非常不利的,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进行心理护理呢?下面,专家就来为我们介绍一下糖尿病的心理护理知识。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心理护理是十分重要的,中医认为,观察患者的病情并给予患者身体和心理双方面的护理,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减少“情志为病”的因素,则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之一。首先纠正患者对此病的错误认识,讲清楚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以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最佳效果。

那些刚患上糖尿病或者是新住院治疗的患者,往往会因为对糖尿病缺乏正确的认识而存有不同程度的消极、疑惧、悲观等情绪,并希望医生、护士给予同情帮助,把自己的康复寄托在医生身上,常反复地询问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十分注意医生的一举一动。基于患者的上述心理特征,医护人员态度要热情,优质服务,向患者主动诚恳地解释有关问题,要恰当说明病情,介绍糖尿病知识,增加患者自我调摄的能力。

在患上糖尿病以后,患者朋友应从饮食、运动以及心理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护理,这样才可以使自己的病情得到更好的控制,避免出现并发症而给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更加严重的损害。

5家庭护理糖尿病患者知多少

多数糖友往往不会长期呆在医院接受治疗,因此糖友了解相关的家庭护理知识很有必要,那么糖尿病患者在家庭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哪些又是糖尿病患者护理过程中的重点呢?下面让小编为你解答。

如何护理糖友的生活起居

控制总热能是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首要原则。糖尿病患者应合理安排每日三餐,每餐都应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以有利于减缓葡萄糖的吸收;应控制油炸食品、粉条薯类食品及水果,但不是不吃薯类和水果,应学会自行掌握各种食品交换的方法,这样才能够达到平衡营养;应限制饱和脂肪酸的脂肪如牛油、羊油、猪油、奶油等动物性脂肪,可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菜籽油等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代替,但椰子油除外。花生、核桃、榛子、松子仁等脂肪含量也不低,也要适当控制,还要适当控制胆固醇,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应适当控制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肾、脑等脏腑类食物,鸡蛋含胆固醇也很丰富,应每日吃一个或隔日吃一个为宜。

糖尿病患者皮肤组织内含糖量增高,宜于细菌繁殖,又由于血糖增高,血液中嗜中性粒细胞活动缓慢,吞噬力差,杀菌力降低,加上机体形成抗体能力降低,故易发生皮肤瘙痒和感染,且感染后又不易康复,为此一定要勤洗澡、勤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导致脑动脉硬化和末梢神经炎,肢体活动不灵活,肢端、手脚麻木,要在护理中配合患者多做肢体按摩,白天用热水泡手脚,一旦发现皮肤感染要及时治疗。

护理糖友先让血糖达标

在配合好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应注意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对于我们糖尿病患者而言并不陌生,它表示我们近三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可以说是糖尿病控制好坏的晴雨表。我们建议每2~6个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除了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更应该在家中按时测量手指血糖,选择每周至少测量4次(早餐后、中餐后、晚餐后、睡前)血糖。查血糖时注意避免使用过期、受潮、型号不对的试纸。根据客观的血糖结果,及时纠正我们不恰当的治疗或生活方式,并及时就诊。

控制血糖的标准,应根据年龄来制定。70岁以下的患者,餐后血糖应控制在8mmol/l以内、空腹血糖在6mmol/l左右;70岁以上的患者,建议将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内、空腹血糖在6-8mmol/l即可。血糖控制是一项长期工程,糖尿病患者千万不可虎头蛇尾。

糖友自我监测也别忘

在糖尿病家庭护理中,‘5驾马车’是缺一不可的。专家介绍,“5驾马车”指的是患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病情监测。而其中,病情监测往往是糖友们容易疏忽的环节。一些糖友觉得经常测量各种指标太麻烦,认为到医院复诊时让医生帮忙测一下就可以了。

专家说,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是控制血糖使其尽量接近正常,进而减少糖尿病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糖友们的生活质量。但是,糖尿病是受环境等因素影响、病情随时变化的疾病,而糖友的自我感觉往往并不能正确反映其病情的轻重和病情控制的好坏。

要达到糖尿病的治疗目标,必要前提就是良好的病情监测。自我监测的意义在于获取血糖及有关信息,作为调整药物、饮食及活动量的依据,以更全面提高对病情的有效控制和对生活质量的调节能力。

如果觉得《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护理常识》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