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得了糖尿病 听听中医专家怎么说

得了糖尿病 听听中医专家怎么说

时间:2023-08-29 17:54:29

相关推荐

得了糖尿病 听听中医专家怎么说

发表者:杨辰华_好大夫在线

得了糖尿病 听听中医专家怎么说

记者 蔡建华 实习生 唐里 通讯员 郑宏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饮食与糖尿病”。

糖尿病是慢性病,中医最擅长治疗的就是慢性病。在联合糖尿病日到来之际,《大河健康报》记者专访了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杨辰华博士。

■古代中医是如何确诊糖尿病的?

糖尿病,顾名思义,就是尿中有糖,糖是甜的,在没有检测仪器的古代,中医靠闻,甚至靠尝判断糖尿病。

到底是哪位医生首先发现尿甜现象的呢?据考证,是隋唐时代的甄立言,他在《古今录验方》中对糖尿病进行了详细描述。他说,糖尿病患者吃得很多,容易口渴,喜欢喝水,尿是甜的。中国比国外发现糖尿病的时间,早了千余年。

因为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容易渴,所以中医把糖尿病称为消渴症。最早治疗糖尿病的,是中国唐代的名医王焘,王焘的父亲就是一名糖尿病患者,他亲口尝了父亲的小便,发现父亲的小便不仅是甜的,而且有水果味。他针对父亲的消渴症制订了治疗方案,并辅以调整饮食,使其父病情得到控制。

可见,古代诊断糖尿病,有两个依据:一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二是还要知道尿是甜的。在古代,为了明确患者的诊断及预后,亲尝患者的大小便是常有的事,尝小便的人,有时是医生,有时是下属,也有患者的子女。

如今,科技发达了,当今医生诊断糖尿病,抽血化验,看其空腹餐后血糖即可。

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人,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有糖尿病“三多一少”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另有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急性代谢紊乱表现)症状者,同时一天中任一时间血糖≥11.1mmol/L;

●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测2小时的血糖水平≥11.1mmol/L。

■一个争论了很久的话题,中药能不能降血糖?

中药能降血糖吗?这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疑问。答案是肯定的,杨辰华博士说,早在《黄帝内经》,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治疗糖尿病了,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67岁的王女士,患有糖尿病,同时有冠心病、高血压史。6年前,出现双下肢麻木疼痛发凉,开始用胰岛素治疗,刚开始胰岛素用量是30单位,血糖控制良好,近几年逐渐加量,每日60单位,血糖仍维持在10mmol/L以上,餐后2小时血糖15mmol/L,患者时有胸闷、乏力、头晕、失眠,舌质谈暗,舌边有瘀斑,病人不愿意再增加胰岛素用量,求治于杨辰华博士。杨辰华博士给王女士的诊断是“瘀血阻络”,用了生黄芪、生地、郁金、当归等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的汤药。 服用一个月后,王女士上述诸证明显好转,查空腹血糖7mmol/L,午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胰岛素用量减为每日45单位。又服用了3个月的汤药,血糖基本达标,病情稳定。

在临床中,杨辰华博士发现,对长期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或有慢性并发症患者,应用活血化瘀治疗后,常可使部分患者的降糖药及胰岛素用量减少,而病情仍控制满意。

中药降糖并不局限于一方一法,中医常常根据年龄、体质、症状、并发症、舌象脉象等综合分析,辨别脏腑(肺、脾胃、肝、肾)阴阳虚实,补虚泻实,调理气血阴阳,虽然没有直接降糖,而最终起到降糖作用,这也正是中医的奇妙之处。

需要提醒糖尿病患者的是,和西药相比,中药降糖速度较慢。但是,中医优势在于整体调理,重视患者的个体差异性,使人体脏器调和、阴阳平衡,短期内消除乏力、四肢麻木、皮肤瘙痒、视物不清等糖尿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作用。中西药各有长短,取长补短,中西结合,更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有降糖作用单味中药

黄连:煎剂有降低血糖作用。从黄连整药中提炼的小檗碱(黄连素)可减少体重,显着改善葡萄糖耐量,还可增加脂肪燃烧,减少脂肪合成。

黄芪:黄芪多糖具有双向调节血糖作用。临床常用黄芪配合滋阴药如生地、玄参、麦冬等治疗糖尿病。

黄精: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地黄(包括生地、熟地):具有降低血糖作用,且可改善血脂异常。临床应用于糖尿病时,多以生地配天冬、枸杞子等。

人参:人参多糖有降血糖作用。人参还能增强胰岛素对糖代谢的影响。对轻症糖尿病,人参可与生地合用,人参每日用量为3~9克。

山药:可显着降低实验小鼠的血糖,并可明显对抗血糖升高。

麦冬:可降低血糖,并促使胰岛细胞恢复,肝糖原增加。

葛根、枸杞子、山萸肉、茯苓、玉竹、桑叶、桑白皮、桑椹等。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适应证

1、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5.6-7.0mmol/L ,餐后血糖7.8-11.1mmol/L;2、新发现的Ⅱ型糖尿病,空腹血糖10mmol/L以下者;

3、糖尿病合并血管、神经、肾、眼等慢性并发症着;

4、糖尿病合并失眠抑郁者;

5、Ⅱ型糖尿病口服药物失效或有高胰岛素血症者;

6、糖尿病足病。

■中医优势在于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个体化治疗是关键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杨辰华博士说,如果血糖控制不好,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出现肾病、冠心病、眼病和糖尿病足。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方面,中医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而且治疗方法因人而异,完全是个体化的。

上周,杨辰华博士接诊了两名糖尿病患者,一位肥胖患者,一位消瘦患者,血糖一直控制不好。按照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体质辩证理论,“胖人多痰湿”、“瘦人多虚火”,在原服用降糖药物基础上,让较胖患者吃益气健脾颗粒剂,让较瘦的患者吃养阴清热颗粒剂,两周后复查血糖,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都是糖尿病病,因体质、年龄、病程、生活环境的不同,治疗方案也不同,却都能取得好的治疗方法。现代研究表明,糖尿病的良好控制,治疗达标,可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降低糖尿病的危险性。因此,糖尿病的治疗达标就显得十分重要。达标的关键是采用个体化治疗的方法,即全面、综合考虑每位患者的各方面因素,中西并重,病症结合,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并监测临床效果,使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全面达标。上面两个患者就得益于个体化治疗。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经历了千百年的临床实践,疗效确切。中医药综合调节,辨证灵活、因人制宜、整体双向调节患者的身体状况,使糖尿病患者体内的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脏腑功能虚弱恢复,机体代谢紊乱得到纠正。中医在进行个体化治疗时常辨疾病、辨体质、辨症候,分清糖尿病的前期、糖尿病期、并发症期的不同阶段;把体质分为肝郁、痰湿、血瘀、气虚、阴虚型等;把症候分成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结合糖尿病病人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功能、血压、血脂、肝肾功能以及生活习惯、是否有并发症,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制定出个体化、切实可行、科学的治疗方案。

■健康饮食 是治疗糖尿病的第一步

“今年把健康饮食作为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充分说明了饮食在糖尿病防治中的重要性。”杨辰华博士说。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今,人们在饮食上过多摄入热量和高营养,加上“进门有电梯,出门就打的”的生活方式,运动越来越少,令到糖尿病患者不断上升。糖尿病与饮食息息相关,饮食直接影响血糖、病情,如果患者毫不忌口,会导致血糖忽高忽低,使药物疗效越来越差,加速并发症的发生。

很多人会认为糖尿病是“糖”惹的祸,健康饮食只需不吃“糖”即可。实际上,“糖”仅仅是糖尿病饮食中的一个因素,不是全部,糖尿病患者日常饮食应注意以下几点:

●食物多样化 谷薯是基础

任何一种食物无法含有所有营养素,只有通过多种食物混合才能达到营养齐全。食物品种多样化是获得全面营养的必要条件,应做到:主食粗细粮搭配;副食荤素食搭配; 勿挑食,勿偏食,每日应摄入四大类食品:谷薯类、菜果类、肉、蛋类和油脂类。

●坚持定时定量进餐 提倡少食多餐

少量多餐既能保证营养充足,又可减轻胰腺负担。建议每日至少3餐,注射胰岛素者4~5餐为宜,可预防低血糖发生;定时定量进餐,与药物作用、运动时间保持一致。

●适量增加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也是多糖,由于其在胃肠道不能被消化吸收 不产生热量。膳食纤维可分为可溶性纤维:燕麦、荞麦、水果中果胶、海藻中的藻胶及魔芋制品等人工提取物;不溶性纤维:谷物的表皮、水果的皮核、蔬菜的茎 叶、玉米面等。膳食纤维的功效:延缓血糖、血脂吸收、保持大便畅通并减少饥饿感。应增加每日膳食纤维的摄入:每日25-30g。

●多饮水

水可以稀释血糖和血黏稠度,溶解多种营养物质,使其易于吸收利用;有助于排便、“清洗”泌尿道,使含氮废物排出。由于血糖浓度过高,迫使身体增加尿量以排泄过多的糖分,而尿排得多,身体丢失水分也多,才不得不多喝水,这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如果肾脏、心脏没有疾病,也不存在水肿的话,糖尿病患者应多饮水,每日保证6~8 杯水(1500~2000毫升)。

●警惕看不见的脂肪

过多摄入脂肪会增加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使血糖升高。脂肪摄入不易产生饱腹感,因此常容易超量食用,特别是一些看不见的脂肪,比如禽、鱼、奶制品、蛋中以及坚果类食物,如花生、瓜子、核桃、芝麻酱以及油炸食品、汉堡包,都含有脂肪。

如果觉得《得了糖尿病 听听中医专家怎么说》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