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双下肢无力--雕虫小技

双下肢无力--雕虫小技

时间:2023-01-21 06:40:53

相关推荐

双下肢无力--雕虫小技

本期的病例对大家来说算是雕虫小技,不足挂齿,但再寻常平凡,也有值得欣赏的影像画面!

患者,男,53岁,因“进行性双下肢无力2月,小便障碍1月”就诊,症状逐渐出现,开始时以左下肢为主,后逐渐累及右下肢,无肢体麻木等感觉障碍,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近1月,小便感费力。

既往史无特殊。有吸烟史30余年。

查体:神清语晰,高级皮层功能正常,颅神经(-),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4+级,四肢肌张力正常,指鼻稳准,跟膝胫试验阴性,闭目难立征阴性,肢体痛觉对称存在,无感觉障碍平面,双上肢腱反射(++),双下肢腱反射(+++),双侧hoffman征阴性,双侧Babinski征(+),脑膜刺激征阴性。

结合查体,双下肢无力(有锥体征)+小便障碍定位于脊髓病变,少见的情况可能是双侧旁中央小叶病变(影响双侧下肢运动区和排尿、排便中枢,可出现双下肢运动障碍及尿失禁)。

能同时引起双侧旁中央小叶病变的疾病一般就两种情况。

①双侧大脑前动脉共干,在这种常见的变异情况下,仅存的一侧A1段狭窄或闭塞,导致双侧额顶叶内侧梗死,累及双侧旁中央小叶。当然,单支大脑前动脉这种少见变异也出现类似情况。

②位于大脑镰旁或矢状窦旁的占位性病灶(如脑膜瘤)压迫双侧旁中央小叶。

脑梗死急性起病,与患者慢性病程不符合,可排除。脑膜瘤生长缓慢,多为慢性病程,应考虑。

当然,我们应该首先考虑常见的情况:脊髓病变。

慢性病程可以缩小我们的诊断范围。

慢性进展性脊髓病变可见于肿瘤、硬脊膜动静脉瘘、副肿瘤综合征、系统性结节病、肾上腺脊髓神经病、慢性感染(布鲁杆菌性脊髓病、神经梅毒导致的脊髓痨或脊膜脊髓炎、HTLV-1感染导致的热带痉挛性截瘫、HIV空泡性脊髓病)等。

脊髓MRI无疑是脊髓病变的首选检查。直接颈髓+胸髓MRI增强一步到位,不遗漏脊膜的病变。

颈髓MRI+增强:

可见颈5/6椎间盘轻度突出,其余无明显异常。

胸髓MRI+增强:

胸段脊髓后部可见多发增粗迂曲流空血管影,胸髓内部可见长节段T2高信号病灶,增强可见脊髓后部明显条索状强化。

患者迂曲血管流空影范围很长,因此继续向下完善了腰椎MRI。

可见不管是迂曲血管流空影还是脊髓内长节段病灶,一直延续到腰段。

看到如此典型的虫蚀样改变,或称为虫蚀征也不为过,毫无疑问考虑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

椎管内虫蚀样的血管流空是硬脊膜动静脉瘘的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但神经科同病异像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需要鉴别。

Neuroradiology报道1例有脑积水进行了腹腔脑室分流术的38岁患者,表现为进展性痉挛步态,脊髓MRI显示脊髓和马尾周围硬脊膜内静脉扩张,呈虫蚀样血管流空影像(图a,b)。脑MRI显示硬脑膜增厚并强化,垂体扩大,提示低颅压,行CSF检查明确低颅压,推测低颅压与CSF过度引流有关,经外科更换新的分流装置调整压力后,复查脊髓MRI,椎管内静脉充血明显缓解(图c,d)。推测椎管内静脉充血的原因:当颅内CSF体积下降时,颅内血容量会增加,增加的血主要分布在静脉内,导致脑膜和硬膜静脉扩张。

因此,脊髓血管造影检查而非MRI虫蚀征才是硬脊膜动静脉瘘诊断的金标准。同时血管造影检查可以寻找瘘口,并指导下一步治疗。

然而,通常寻找瘘口的过程是艰辛的(脊髓DSA射线量比全脑DSA大的多),而且SDAVF病变瘘口可以发生在从枕骨大孔到骶骨的任何水平,并且有时脊髓水肿会发生在远离动静脉分流的位置,使得SDAVF诊断更加困难。

因此,借助非侵入性检查发现分流位置,并确定是否需要侵入性血管检查就显得十分有必要。胸腹部CTA准确率已达73%,因此CTA可作为DSA检查前、指导手术以及术后随访的必要检查。

完善胸腹部CTA可见胸、腰椎椎管内增多迂曲的血管,显示出扩张静脉全貌。

通过CTA,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畸形血管,诊断明确后,下一步就是治疗,行肋间动脉超选造影+脊髓动静脉瘘栓塞术。

因为有CTA的提示,直接行肋间动脉超选造影,右侧T5肋间动脉发出分支供应畸形血管,形成硬脊膜动静脉瘘,可见粗大迂曲的静脉向下胸段和腰段走形。

接着就是栓塞打胶...术后造影异常迂曲静脉消失。

出院时,患者双下肢活动无力及小便障碍症状缓解。

脊髓血管畸形是少见病,占脊髓疾病的2%-4%,早期诊断困难,致残率高。

主要分为4中类型:

①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

②髓周动静脉瘘(PMAVF)

③脊髓动静脉畸形(SAVM)

④脊髓海绵状血管瘤(CM)

硬脊膜动静脉瘘是脊髓血管畸形的一种,占脊髓动静脉畸形的70%以上,发病率为5-10/10万。

病理特征为硬脊膜上形成病理性慢速、低容量、高压力性动静脉分流瘘口,并由此产生静脉高压和脊髓淤血。

主要为被覆在硬脊膜内的动静脉短路,动静脉瘘口位于椎间孔附近的硬膜,胸腰段为高发节段,是根髓动脉的硬脊膜支和根髓静脉之间的直接交通,供血动脉增粗,引流静脉迂曲扩张,无异常血管团块。因静脉反流引流至脊髓表面,导致脊髓静脉回流受阻和椎管内静脉高压,脊髓淤血、水肿。

多见于中老年男性,起病隐匿,呈慢性进展性病程,逐步出现双下肢无力,感觉障碍,常伴有括约肌功能障碍,通常2-3年发展为截瘫。约5%-18%患者可伴有急性加重。

MRI表现:髓内T2高信号和髓周扩张迂曲血管流空影是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增强扫描时,脊髓后方高信号迂曲扩张静脉强化和(或)脊髓强化。

硬脊膜静脉扩张是SDAVF最具特征性的表现。扩张静脉通常发生于脊髓表面,表现为脊髓背侧虫蚀样异常信号,但也可见于颈髓的腹侧。

目前影像学检查是诊断SDAVF的重要手段。当怀疑存在SDAVF时,可以首选MRI进行初诊,观察是否存在畸形血管及其扩张的范围与程度。然后选择CTA或MRA对血管进行全面的检查,并为是否需要进行DSA检查提供有力证据。

目前SDAVF的治疗方式包括外科手术与血管栓塞两种,近几年来的临床实践结果提示两种方法均可达到较高的成功率,因此早期诊治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

面对脊髓病变的患者,我们有了虫蚀征这种雕虫小技,对典型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断就会变的易如反掌!

参考文献:

杜冰滢 范存秀 孙旭 陆悦 黎佳思 毕晓莹《硬脊膜动静脉瘘影像学研究进展》中华神经科杂志, ,51(6) : 478-480 。

如果觉得《双下肢无力--雕虫小技》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