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患者要正确认识糖尿病的治疗

患者要正确认识糖尿病的治疗

时间:2023-03-02 03:09:37

相关推荐

患者要正确认识糖尿病的治疗

常用的糖尿病心理治疗方法有哪些呢?一、支持心理治疗该心理疗法主要是来缓解糖尿病患者的不良情绪,可通过开导、安慰和解释等方式,此种支持心理疗法可以有效的帮助糖尿病患者消除一些消极情绪,有利

1糖尿病患者心理减压很重要 正确认识糖尿病是关键

常用的糖尿病心理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一、支持心理治疗

该心理疗法主要是来缓解糖尿病患者的不良情绪,可通过开导、安慰和解释等方式,此种支持心理疗法可以有效的帮助糖尿病患者消除一些消极情绪,有利于病情的稳定。

二、行为疗法

此种常用的糖尿病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是对患者采取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进行筹划,让糖尿病患者学会对血糖的自我检测等,来更好的自我控制病情。

三、认知疗法

有很多患者缺乏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可以让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基础知识的了解来消除患者的一些不正确的观念或者误解,提高糖尿病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通过以上的介绍,关于糖尿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大家应该有所明白,一般来说糖尿病的病程越长,患者就越会失去治疗的信心,但可以通过以上这些心理疗法来开导糖尿病患者,消除他们的悲观情绪。

专家表示,2型糖尿病对于人体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正确认识2型糖尿病已成为一种必要。

2型糖尿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7.8mmol/L,口服75g葡萄糖后二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者。

2、有糖尿病症状。具备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糖尿病:空腹血糖≥7.8mmol/L;b、一日中任何时间血糖≥11.1mmol/L;c、空腹血糖〈7.8mmol/L,但口服75%葡萄糖耐量试验二小时血糖≥11.1mmol/L。

3、无糖尿病症状。具备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糖尿病:a、两次空腹血糖≥7.8mmol/L;b、第一次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的1及2小时血糖均≥11.1mmol/L,重复一次葡萄糖耐量试验二小时血糖≥11.1mmol/L或重复一次空腹血糖≥7.8mmol/L。

2型糖尿病的表现有哪些:

1、偶有尿糖阳性而空腹血糖正常者也要怀疑是否有糖尿病,应作进一步检查。

2、反应性低血糖。多发生于餐后3小时或3小时以上,表现为心慌、饥饿、出汗、颤抖等。血糖可在正常低值或低于正常,在某些肥胖的二型糖尿病早期可有此表现。

3、年轻患者发生动脉硬化,冠心病,眼底病变等应怀疑有无糖尿病。

4、有异常分娩史。如有原因不明的多次流产史、死胎、死产、早产、畸形儿或巨大儿等。

5、有多尿、口渴、多饮,或有近期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

以上就是关于2型糖尿病的表现,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了吧,专家提醒,如果发现自己得了糖尿病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并保持好心态。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预防糖尿病肾病,从确诊糖尿病开始

如何治疗糖尿病肾病

2患者要正确认识糖尿病的治疗

糖尿病是国际上的流行病,影响范围非常大,并且以非常快的速度发展。据国际糖尿病联盟调查估计,到2025年全世界大概有五亿糖尿病患者。中国目前有超过9240万的糖尿病患者,已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内分泌疾病,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病理特征为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致使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上以高血糖为共同特征,久病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

很多人正是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缺乏,在糖尿病发生以后不懂的有利于病情好转的日常护理,要不减食缩食,要不暴饮暴食等等一些不良习惯,不但不利于治疗,而且还加重了病情,甚至导致其并发症。

实际上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系统紊乱性疾病,它是仅次于心脏病、癌症的人类第三大杀手。糖尿病心、脑、肾并发症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致盲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但是糖尿病并不是绝症,是可以治愈并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的。

之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多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和自身的病情发展状况,是因为它会有助于科学地自我防护,辅助康复治疗。此外,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可以帮助你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不被庸医庸药所误导。

3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减压方法 让糖尿病患者重拾治疗信心

众所周知,糖尿病的患者一般心理压力比较大,对于疾病我们要积极的治疗,我们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关注健()康,而要想有效的控制病情,不仅要正确的使用药物治疗,还要注意对饮食和心理进行调节,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复发中,情绪因素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因为紧张、激动、压抑、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引起体内某些应激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等。这些激素升高会引起糖尿病病情反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康复。美国杜克大学医疗中心研究者早就发现,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或调整患者的负面情绪,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药物一样的帮助缓解糖尿病症状的作用。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和护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由于心理压力会对糖尿病患者带来一定的病情,因此病人和医生都理应予以高度重视。所以,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糖尿病患者踏入误区,那么糖尿病患者往往容易陷入以下心理误区有哪些呢?

误区之一:不以为然。

糖尿病早期患者一般都症状较轻甚至根本没有症状,有的还可能反常地“红光满面”,给别人一种“体格健壮”的假象。还有的患者误认为血糖高些对身体健康并无大碍,故对疾病采取“不以为然”的态度。还有的患者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误,拒绝改变饮食习惯和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服药治疗。

误区之二:恐惧焦虑。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难以彻底治愈的终身型疾患,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还会出现种种并发症,加上因缺乏相关知识或认识的片面化,一些病人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也在所难免。他们恐惧被截肢而成残疾人,恐惧疾患带来的难以想象的麻烦,更恐惧折寿和死亡。而其实,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其死亡率远比许多疾病都低得多。绝大多数病人的病情都可望得到有效控制,病人中的长寿者也比比皆是。

误区之三:悲观沮丧。糖尿病患者中多的是已进入老年的退休者。他们原本梦想着在辛苦一辈子后好好享受生活,快乐地度过晚年。可现在却不仅这不能吃那不能吃,而且几乎天天得服药打针上医院,同时还深深担忧病情是否会加重。实际上绝大多数患者在被诊断出疾病后,都会悲观沮丧上好一阵子,而且难以自拔。

误区之四:抱怨内疚。

有的患者在认识到糖尿病与遗传相关时,便抱怨父母乃至祖宗八代怎么偏偏把病“传”给了自己。有的罹患有糖尿病的家长在得知子女也罹患上糖尿病后,深深的内疚感便油然而生。

误区之五:抗拒对立。

如果对患者的上述种种负面情绪听之任之,时间一长便很可能发展至跟医护人员和家人的情绪对立,甚至抗拒积极治疗。此外还有一些患病时间较长、并发症多且严重,而治疗效果又不明显的患者,很可能对用药或治疗失去了信心,最后自暴自弃地对医务人员采取不理睬、不信任、不配合的“三不”态度。

误区之六:掉以轻心。

有些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之后,血糖成功地下降至正常水平,就自认为病已治愈而自行停药,并放松了对饮食的合理控制,也不注意劳逸结合,直到血糖急剧上升,病情变本加厉时才后悔莫及。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反反复复可能使得疾患更加难以治愈,甚至带来致命危险!

误区之七:药物万能。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当然是重要的,但过分依赖药物甚至迷信药物却又是要不得的。要知道,糖尿病的发生是在一定的遗传和环境背景下,由不良的生活习惯、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所致。因此,在服用药物的同时如还能重视平衡饮食、控制体重、劳逸结合、调适心理、锻炼身体、戒烟限酒等非药物疗法,疗效将更为明显。

误区之八:矫枉过正。

有的患者为了更快地“降糖”,便过量、过频用药,或过度节食、过度运动,最后造成低血糖,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昏厥。

面对这些误区,我们又该怎样来解决呢?

一、支持心理治疗

该心理疗法主要是来缓解糖尿病患者的不良情绪,可通过开导、安慰和解释等方式,此种支持心理疗法可以有效的帮助糖尿病患者消除一些消极情绪,有利于病情的稳定。

二、行为疗法

此种常用的糖尿病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是对患者采取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进行筹划,让糖尿病患者学会对血糖的自我检测等,来更好的自我控制病情。

三、认知疗法

有很多患者缺乏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可以让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基础知识的了解来消除患者的一些不正确的观念或者误解,提高糖尿病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通过以上的介绍,关于糖尿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大家应该有所明白,一般来说糖尿病的病程越长,患者就越会失去治疗的信心,但可以通过以上这些心理疗法来开导糖尿病患者,消除他们的悲观情绪。

4糖尿病患者要重视心理护理

在发生糖尿病以后,大部分患者都会产生一些心理变化,他们往往会出现抑郁的心理,而这种心态对于疾病的控制和治疗是非常不利的,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进行心理护理呢?下面,专家就来为我们介绍一下糖尿病的心理护理知识。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心理护理是十分重要的,中医认为,观察患者的病情并给予患者身体和心理双方面的护理,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减少“情志为病”的因素,则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之一。首先纠正患者对此病的错误认识,讲清楚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以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最佳效果。

那些刚患上糖尿病或者是新住院治疗的患者,往往会因为对糖尿病缺乏正确的认识而存有不同程度的消极、疑惧、悲观等情绪,并希望医生、护士给予同情帮助,把自己的康复寄托在医生身上,常反复地询问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十分注意医生的一举一动。基于患者的上述心理特征,医护人员态度要热情,优质服务,向患者主动诚恳地解释有关问题,要恰当说明病情,介绍糖尿病知识,增加患者自我调摄的能力。

在患上糖尿病以后,患者朋友应从饮食、运动以及心理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护理,这样才可以使自己的病情得到更好的控制,避免出现并发症而给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更加严重的损害。

(整理)

5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的认识盲区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而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并非单纯药物可以达到,其治疗效果有赖于患者的自身管理和控制。目前,在我国能长期理想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并不多,给国家、社会、个人造成很大的影响。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尚存在一些盲区,现总结如下。

盲区1:忽视糖尿病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

调查发现,90%糖尿病患者家属未系统地接受过糖尿病教育,亦不认为自己需要糖尿病教育;仅有20%家属能大致掌握患者的病情,但不能完整分析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有3%患者家属能持之以恒地与患者一起制定饮食、运动计划,90%患者对控制血糖信心不足。笔者对120例住院患者家属进行面对面地糖尿病健康教育后,患者医嘱依从性、病情控制、战胜疾病信心明显提高。

糖尿病治疗所要求的饮食、运动方式与病人家庭习惯的生活方式常有较大的差别,而改变生活习惯并非易事。家属最了解患者家庭社会情况、文化背景、个人生活习惯、心理状况及需求情况。对糖尿病患者家属的教育,让家庭成员参加,可以在生活的每个方位、每个阶段予以关注,共同参与生活方式的干预,给予鼓励和配合,有利于新习惯的建立和坚持,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治疗的达标。

盲区2:忽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教育

心理治疗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常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或单独药物达不到的效果,部分轻度患者单独心理治疗就可起到降糖目的。

在健康教育中要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焦虑、恐惧、悲观的患者不能急于灌输知识,特别是并发症,应首先进行心理上的安抚及解释,增进医患感情交流,让患者接受医者,接受疾病,再着手健康指导。对满不在乎者则需用实例来引导患者珍惜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盲区3:忽视糖尿病教育的个体化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的治疗基础,是控制疾病、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的一步。饮食控制不是不吃、饿肚子,没有哪一种食品或坚果是不可以吃的,只是必须控制总量,而总量也是因人而异,与运动多少及体重有关。因此,健康教育时,除结合患者体重、生活方式、运动量等制定个体化的饮食运动方案外,需介绍一些营养学知识,定时定量,多样性饮食,少吃“垃圾”食品(高热量、高胆固醇、低维生素和低矿物质的煎炸食品)。应告诉患者每周运动几次,每次运动多长时间,具体需要减少多少千克体重。

盲区4:忽视并发症知识的宣教

各种并发症发生致残的糖尿病患者往往生活质量非常低,就诊的欲望特别强烈,造成高成本投入,低效益回报的治疗,经济、精神双重压力更使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改变这种局面的只能是教育患者早期识别并发症的发生,并有适当的自我防护措施。而不是仅仅告诉他们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

盲区5:教育方式单一,缺乏系统性、连贯性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治疗手段贺穿终身,糖尿病教育也是一项持久的、系统的、连贯性的工程。国外采用的教育形式可分为集体教育、小组教育和单人教育,多为3种并用。集体教育属于开放式教育,多用演讲会、沙龙、俱乐部、电影会、试餐会等方式进行宣教、解答,亦可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进行。小组的形式自由,可为病员间的交流经验,互教互学。单人教育一方面对有一定文化程度或有一定糖尿病知识的病人,结合各种技术指导对患者进行更深的教育;另一方面,对伴有活动能力丧失,文化程度低,语言障碍或个人隐私情况较多者,要反复耐心教育,用病人听得懂的语言讲解。

目前我国在大医院基本已开展各种糖尿病教育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许多中小医院,特别是一些基层医院这种集体教育方式非常缺乏,而我国门诊医生一天面对的病人数量众多,依靠门诊就诊时的几分钟时间不可能让病人得到满意的教育,社区服务网络在部分地方尚未健全,导致一方面病人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社区服务部分闲置,资源浪费。

如果觉得《患者要正确认识糖尿病的治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