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糖尿≠糖尿病

糖尿≠糖尿病

时间:2019-12-31 17:05:41

相关推荐

正常人口服葡萄糖引起血液胰岛素水平的升高。空腹胰岛素水平低于179pmol/L(25μU/ml),口服葡萄糖后30分钟,上升达高峰,约为359pmol/L(50μU/ml),以后逐渐下降,在2小时后回

1糖尿病的病因

正常人口服葡萄糖引起血液胰岛素水平的升高。空腹胰岛素水平低于179pmol/L(25μU/ml),口服葡萄糖后30分钟,上升达高峰,约为359pmol/L(50μU/ml),以后逐渐下降,在2小时后回到空腹水平。酮症型糖尿病因循环中缺乏胰岛素,口服葡萄糖后不产生反应;但轻度肥胖型糖尿病出现延迟反应,胰岛素可以上升到异常高的水平,说明轻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有缓慢但过度的反应。

妊娠期糖尿病的敏感性:在妊娠早期口服葡萄糖后,空腹及高峰时的胰岛素水平类似于非妊娠期,但在妊娠晚期空腹及高峰时的胰岛素水平较非妊娠期高。结合妊娠晚期餐后出现高血糖的倾向,显然在孕晚期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了,所以妇女在妊娠期要维持正常葡萄糖内环境的稳定,就必须产生和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大多数妇女具有充足的胰腺β细胞储备,而少数则成为糖尿病。而已有糖尿病的妇女,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则意味着随着妊娠的进展,外源性胰岛素有时需增加2~3倍。

妊娠期胰岛素敏感性改变的原因尚未明了,但是可能由几种因素所造成,包括胎盘胰岛素降解作用,循环中游离皮质醇、雌激素及孕激素水平升高的影响,以及胎盘催乳素(HPL)对胰岛素拮抗作用的结果。

在妊娠过程中,随着胎儿胎盘的生长,一方面出现胰岛素拮抗作用,另一方面又出现胰岛素分泌亢进的现象,并在产后立即消失。所有这些说明了在妊娠期胰腺活动与胎盘激素(例如HPL、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升高有关。HPL又称人绒毛膜生长激素,在免疫学和生物学上非常类似于生长激素。在正常进食的孕妇中,HPL的分泌率与胎儿胎盘生长曲线相平行,但不随血液循环中葡萄糖的变化而转移。HPL被证实具有促胰岛素分泌与抗胰岛素的双重性能,但HPL主要发挥抗胰岛素的作用。

在妊娠期,除了HPL的促胰岛素分泌和抗胰岛素作用外,胎盘雌激素和孕激素也参与葡萄糖-胰岛素内环境稳定的调节。在人和动物实验中观察到,给予雌二醇和孕激素后产生胰岛素分泌过多和胰岛肥大,但两者对葡萄糖的作用却截然不同。给予雌二醇后胰岛素对葡萄糖的反应明显加强并引起血液中葡萄糖水平下降。但给予孕激素却引起胰岛素降血糖作用敏感性的下降,所以孕激素虽然能引起胰岛素成倍增长,但却不能引起葡萄糖水平的改变。这些材料说明雌激素和孕激素都能引起胰岛素分泌,而孕激素具有胰岛素的拮抗作用。

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2糖尿病

常见症状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可归纳为“三多一消瘦”,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

1.多尿

一日夜可达20余次,夜间多次起床,一日总尿量在2-3升以上。

2.多饮

喝水量及次数增加,一日可多达7-8升,甚至更多。

3.多食

食欲亢进,一日进食五六次,主食有时0.5-1公斤,菜肴比正常人多1倍,仍不能满足。

4.消瘦乏力

Ⅰ型轻症患者因多食而肥胖,但Ⅰ型及Ⅱ型重症患者消瘦明显,体重下降可达数十斤、面容憔悴,精神不振。劳动力下降。

5.其他症状

有四肢酸痛、麻木、腰痛、性欲减退、阳萎不育、月经失调、便秘、视力障碍、皮肤瘙痒等。

此外,有些Ⅱ型轻症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偶在体检时发现本病。

常用中成药

本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可分以下3型辨证论治。

1.肺胃燥热

症见烦渴多饮,善饥形瘦,口干舌燥,舌边尖红,脉滑数。

治宜:养阴清热,生津止渴。方用白虎加人参汤合益胃汤加减。

石膏20克 知母10克 甘草10克 党参10克 沙参10克 麦冬10克 生地10克 玉竹10克 花粉10克

成药可服:琼玉膏、雪梨膏、二冬膏、玉泉丸

2.肾阴亏损

症见尿频清长,稍置后上有如浮脂,腰酸无力,口干,舌红、苔少,脉沉细数。

治宜:滋阴补肾。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生地15克 熟地15克 山药20克 茯苓10克山萸肉10克 丹皮10克泽泻10克 五味子10克

成药可用: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参麦地黄丸、黄精丹等。

3.阴阳两虚

症见尿频清长,尿上有如浮脂,面色白或黑,浮肿腹泻、阳萎、畏寒、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宜:阴阳双补。方用金匮肾气丸。

熟地10克 山药20克 山萸肉10克 茯苓l0克 丹皮10克 泽泻10克 肉桂5克 附子8克

成药可服:右归丸、参茸补丸、桂附八味丸、金匿肾气九、蛤蚧大补九等。

常用西药

1.降糖灵

每次25毫克,分3次服用,1-2周后如无明显疗效,亦无不良反应,可渐增至每日150-200毫克,分3-4次服。副作用有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产生时应停药。

2.D860

开始时每次1.0克,每日3次,第2日起每天减少0.5克,直至维持每日1.5克,待尿糖消失,血糖基本正常后,减至最少维持量,每日0.5-1.5克,可长期服用。副作用有恶心、呕吐、皮疹、黄疸、粒细胞减少等,出现反应时立即停药。

以上两药可联合应用。

3.胰岛素

本品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药物,有普通胰岛素和鱼精蛋白锌胰岛素等,必须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3糖尿≠糖尿病

前不久,吉林省一对父子来我院就诊,父亲刘先生36岁,儿子12岁。几个月前,刘先生在当地县医院化验尿常规时,偶然发现尿糖阳性(++++),但他没有任何自觉症状,随后又化验了血糖,结果正常。从那之后,刘先生多次化验血糖及尿糖,空腹血糖在6.0~7.0毫摩/升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在8.0~11.0毫摩/升之间。当地医生考虑是早期2型糖尿病,遂嘱咐刘先生严格控制饮食并给予消渴丸等降糖药物治疗。治疗期间,刘先生多次出现心慌、手颤、头晕、出汗等症状,血糖忽高忽低。刘先生听说糖尿病会遗传,于是又带儿子去医院检查,结果和他情况差不多,诊断也跟他一样。

在详细了解父子俩的病史之后,我让他俩暂停一切降糖药,并分别做了糖耐量试验、胰岛功能、肾功能、肾糖阈、尿常规、尿糖定量、肾小管酸化功能等多项检查。检查结果,除了肾糖阈明显降低、尿糖阳性以外,并未发现其他异常。在通过其他检查排除“慢性肾病” 及“范可尼综合征”等原因所致的肾性糖尿后,我考虑到父子同病,遗传倾向明显,最终确诊他俩为“家族性肾性糖尿”, 糖尿病则被彻底排除。

“家族性肾性糖尿多呈良性经过,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也不会产生严重后果,通常不需要治疗。但因有少数肾性糖尿患者日后会转为真正的糖尿病,故对肾性糖尿的病人要随访观察。”当我将这番话告诉父子俩时,他们如释负重,次日便高高兴兴地踏上了归程。

事实上,类似刘先生父子这样被误诊误治的例子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农村基层。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诊断糖尿病的依据是血糖而不是尿糖,尿糖阳性并非一定就是糖尿病,因为除了糖尿病之外,还有多种原因可引起尿糖阳性。

1、食后糖尿(也称“滋养性糖尿”)糖尿发生于摄食大量糖类食物后,或因吸收太快,导致血糖浓度暂时性升高,超过肾糖阈而发生一过性糖尿,但其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试验正常。

2、饥饿性糖尿长期饥饿的人突然饱餐一顿,尤其是进食大量甜食后,往往尿糖会呈阳性。这是因为在饥饿期内血糖偏低,胰岛B细胞基本处于半休息状态,当突然大量进食后,胰岛B细胞一时不能适应,引起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而导致血糖暂时性升高和糖尿。另外,饥饿时生长激素分泌增多,可使糖耐量减低,也会促使血糖升高而出现糖尿。

3、应激性糖尿常见于急性脑中风、脑外伤、颅骨骨折、脑肿瘤、麻醉等。在上述这些应激状态下,有时血糖会暂时性过高,伴有糖尿。随着应激状态结束或麻醉药失效,血糖会恢复正常,尿糖转为阴性。

4、肾性糖尿由于肾小管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减低(肾糖阈下降),故血糖正常而尿糖阳性,常见于妊娠期妇女、家族性肾性糖尿( 又称“原发性肾性糖尿” 或“良性糖尿”)、慢性肾脏疾病、遗传或获得性肾小管疾病等。肾性糖尿往往与某些肾小管缺陷有关,其特点是有糖尿而不伴有高血糖,患者无论空腹或饭后,任何一次尿液标本均含有糖,但空腹血糖及葡萄糖耐量试验均正常。

5、假性糖尿(尿糖假阳性)通常测定尿糖的硫酸铜试验是利用糖的还原性显色。尿中也有不少物质具有还原性,如葡萄糖醛酸、尿酸、维生素C以及一些随尿排泄的药物(异烟肼、水合氯醛、吗啡、洋地黄、噻嗪类利尿剂)等,当它们在尿中浓度升高时,也可以出现尿糖假阳性,称为“假性糖尿”。临床可通过特殊的葡萄糖试验加以鉴别。

由此可见,凡尿糖阳性者,均应做糖尿病相关检查,以求明确诊断,切不可单凭尿糖阳性就轻易得出糖尿病的结论。

4糖尿病病因大揭秘

随着糖尿病人的增多,糖尿病也越来越被人们所熟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的糖尿病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遗传因素。遗传缺陷是糖尿病的发病的基础,遗传缺陷表现于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也就是说,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和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患上糖尿病的几率就会增大。

2.免疫因素。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糖尿病患者的血清中会发现多种免疫性抗体。其机制主要在于,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使机体内部免疫功能紊乱,产生一系列的针对胰岛B细胞抗体物质。这些抗体物质会直接造成胰岛B细胞的损害,导致胰岛素的分泌缺乏,从而引发糖尿病。

3.精神神经因素。精神的紧张、心理的压力会引起应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而这些激素都是升血糖的激素,也是胰岛素的对抗激素。这些激素长期大量的释放,势必造成内分泌代谢调节紊乱,引起高血糖,导致糖尿病。

4.病毒感染。1型糖尿病发生常与某些感染有关或感染后随之发生。病毒感染后,糖尿病发生的易感性或抵抗性可能由先天决定。易感性可能意味B细胞对某一病毒特定剂量的敏感性;或对某一表达在B细胞病毒抗原或轻微B细胞损害过程中释放的自身抗原发生自身免疫反应的倾向性。

5.饮食成份结构不合理。无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人们的饮食结构都以高热量、高脂肪为主。而热量摄入过多超过消耗量,则造成体内脂肪储积引发肥胖。同时,高脂肪饮食可抑制代谢率使体重增加而肥胖。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一项调查证实,常年食肉食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常年素食者。主要与肉食中含脂肪、蛋白质热量较高有关。

糖尿病是一个多病因的综合病征。通过对糖尿病病因的了解,我们在平时一定要多注意自己的饮食,保持营养平衡,避免营养过剩。同时多做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注意放松心情,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5糖尿病的病因是什么

原发性糖尿病的病因到底是什么呢?虽然原发性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但是目前至少可以说,引起糖尿病的基本原因有两条: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是内因,是疾病的基础。环境因素是外因,是疾病发生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来起作用。对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都是如此。

先说说遗传因素。糖尿病是有遗传性的,遗传的并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容易得糖尿病的基因。比如1型糖尿病遗传的主要是使胰岛容易遭受病毒侵犯,并发生自身免疫性破坏的基因。对于2型糖尿病,一般认为是一种多基因的遗传,遗传的是胰岛素分泌能力有点儿差,又容易发生肥胖,进而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并伴有胰岛素抵抗的基因。

所以说,糖尿病有遗传性,糖尿病病人的子女肯定比非糖尿病者的子女容易得糖尿病。如果父母双亲都是糖尿病病人,那么子女得糖尿病的机会更大。国外资料表明,糖尿病病人中有糖尿病家族史者高达1/4~1/2,是非糖尿病者的4~10倍。研究发现,糖尿病病人的一级亲属中(包括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糖尿病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但是,如果光有遗传倾向这种先天的因素,还不至于得糖尿病,还需要有后天的因素,或者说环境因素,这就是得糖尿病的第二个因素。由于目前遗传基因的改变还有一定困难,所以环境因素对防治糖尿病来说也是更值得注意的因素。诱发糖尿病的环境因素包括热量摄取太多,活动量下降,肥胖,吸烟以及心理压力过大等。在遗传与环境这两条因素长期、共同作用下,就可使人患糖尿病。

如果觉得《糖尿≠糖尿病》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