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如何正确服用中药?

如何正确服用中药?

时间:2022-10-16 04:28:23

相关推荐

如何正确服用中药?

清代着名医学家徐灵胎曾讲到:“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但无功,反而有害……”可见正确的服用药物,可以加速病情的好转,错误的服用方法会直接影响疗效。

⑴服药时间有学问:补益药:宜饭前服,可提高疗效。开胃药:宜饭前服。消食药:宜饭后服。通便药:空腹或半空腹服。安眠药:睡前1-2小时服用。平喘药:哮喘发作前2小时服药。止泻药:及时给予,按时再服,泻止停服。发汗药:宜饭后服用,以防出汗过多而引起虚脱。重症药:及时给药,可将药酌情分次服用。生津润燥、清暑解热药:不拘时服用。咽喉疾患药:不拘时多次频服,缓缓咽下。

⑵汤药服用的“温度”问题:汤剂在治疗一般疾病时,宜采用温服法,即汤剂在30℃至35℃时服用。药理学研究最近发现:当汤药温度与舌周围温度相近时,其感觉最灵敏,也就是说此时喝汤药味道最苦。而汤药的温度高于38℃或低于35℃时,则味觉神经感觉不太灵敏,这时苦味就会减弱,不太苦口,有利于吞咽。

⑶特殊药物的服用方法:凡治疗寒性病,行血脉通络达筋骨者,属理气、活血、补血、凉血、止血类药、止渴祛暑之剂,宜热服。凡治疗热性病,服清热药和消暑药、收涩固精止血之剂、解毒剂,俱宜冷服。大热病用寒药应温服;大寒病用热药应冷服。对于不应冷服的汤剂在服用后会引起胃肠刺激,出现腹痛或呕吐,可用鲜姜擦舌即止。

⑷煎煮与服药的“量”:中医有“药灌满肠”之说,也就是说服用中药有个量的问题,如何正确掌握这个服药的“量”呢?中药汤剂均是煎煮2次后的合并液,再按临床需要分次服药,一般来讲,每次服用150-200毫升为宜,但有的病症也有例外。发热病人服清热解毒剂时,药液可稍多些以助药力;生津止渴药,药液量也应多,并可代茶频服。身弱、重病之人,服药量应少些。一般儿童1岁以内用成人药量的五分之一,1-3岁用成人药量的四分之一;4-7岁用成人药量的三分之一;8-10岁用成人药量的一半;10岁以上就可以用成人药量了。

⑸如何掌握服药的次数?一般汤剂一日分早晚两次服用,清热解毒药可每日服3-4次。发汗药可加服2-3次,含咽药汁可少量多服几次。

⑹特殊药如何服用?

①止吐药应少量多次冷服,以免吐出。有些常服苦寒药的病人,口服药容易产生恶心呕吐,一般可先饮生姜汁少量,再服药汁,并配合少量多次饮服的方法来避免呕吐。

②治发作性疾患者,多宜在发作前服。如抗疟疾药必须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抗癫痫药必须在发作前3小时服。

⑺中西药联合使用时怎么吃?某些疾病需要既吃中药,又要吃中药,这时如何吃药呢?根据长期临床观察,中西药是可以联合应用的,有许多病还特别适宜,疗效更好。这时,最好把服用西药和中药的时间间隔30分钟。这样既减少了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的反应,又使疾病得到有效治疗。

⑻感冒时不易服补药!感冒特别是高热病人不宜服用补药。因外邪进入人体服用补药,会有“闭门留寇”之弊。

⑼中药沉淀后怎么办?中药汤剂的沉淀物是喝还是扔,是由汤剂中的药物决定的。以黄连与甘草共煎为例,两种药的黄连素和甘草酸结合,以微细颗粒状固体悬浮于药液中,使药液变混浊,如果将此药液放置,则可能沉淀到碗底,形成泥糊状物。碗底的泥糊状物若弃之不用,显然会影响药效。正确的做法是服药前将沉淀物搅起,或往剩余泥糊状沉淀物中加点水搅混服下。

如果觉得《如何正确服用中药?》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