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糖尿病患者视力突然减退要重视_糖尿病应该如何预防

糖尿病患者视力突然减退要重视_糖尿病应该如何预防

时间:2021-05-08 09:37:07

相关推荐

糖友们,你还在认为控制好血糖就万事大吉?作为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会逐渐夺取你的视力!但由于初期症状不明显,病变属于一个渐变的过程,往往容易忽视,直至出现视力严重下降才去医院就诊时,大多已处于病变的中后期,治疗效果较差。详细的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1糖尿病常见的有好几种

(一) 按发病年龄分为成年型和幼年型

1. 成年型糖尿病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约占糖尿病总发病率的75%以上。起病缓慢,症状较轻,早期多肥胖,一般对胰岛素敏感性较差,常因慢性并发症而确诊。多数病人属轻、中型,不无原则胰岛素治疗,只无原则饮食控制或仅口服降糖药即能控制病情。极少数病人,发病即明显消瘦,病情也较重,需用胰岛素治疗。

2. 幼年型糖尿病

发病年龄多在15岁以下,约占糖尿病发病率的5%以下。发病急,病情重,症状明显,对胰岛素敏感。有的病人开始得病即有酮症酸中毒。典型患者体型消瘦,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患者病情波动大,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及低血糖反应,病情较难控制。

有的闰人,特别是发病年龄在15~40之间者,可介于上述两型之间。偶然有个别病例于40~50岁发病而表现为幼年型的糖尿闰。也有个别的儿童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同成年型糖尿病相似。

(二) 病情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型

1. 轻型糖尿病

多是老年及中年发病的糖尿病病人,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者,70%~80%属于此类型。发病前多有肥胖史,临床症状较轻,有口渴、皮肤瘙痒、体征减轻等表现。一般病情稳定,很少发生酮症酸中毒,血糖多在200mg/dl(11.1mmol/l)以下。用单纯的饮食控制和口服降糖药治疗,基本可使病情得到控制。

2. 中型糖尿病

介于轻型糖尿病与重型糖尿病之间,以成年人最为多见,但症状较轻型糖尿病明显。血糖多在200~300mg/dl(11.1~16.6mmol/l)之间。病情尚稳定,一般不发生酮症酸中毒,若防治得当,可由中型黑心为轻型,若治疗不及时或失治误治,则可进一步发展成为彼一时型糖尿病。

3. 重型糖尿病

多于青少年发病的糖尿病患者。发病急,病情重,多见于疾病日久而忽于治疗,或治疗不当,未得到妥善控制,症状加重者。病人身体多消瘦,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明显,血糖多在300mg/dl(16.6mmol/l)以上,病情不稳定,波动性大,易发生酮症酸中毒,也易发生低血糖,有时血糖一天波动范围在100mg/dl(5.6mmol/l)以上,一般治疗方法较难控制病情。

(三) 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的分型

1.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亦称i型糖尿病)

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5%~10%。多数在15~20岁起病,典型病例见于儿童或青少年,但有椎少数病人也可于成年40岁以上起病。其临床特征为:起病急、病情重、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明显,体重明显减轻。血浆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低限,必须依赖外来胰岛素治疗为主。血糖波动大,容易发生酮症。因此,对胰岛素较敏感,若停用胰岛素则病情会迅速恶化,易出现酮症酸中毒并威胁生命。此组病人,往往在有遗传基础上加一外来因素(如病毒感染)而发病,遗传为其重要原因。基本病理改变是胰岛β细胞被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选择性地破坏,致使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病人血清中可查到胰岛素自身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第六对染色体上hla抗原阳性率增加。

2.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亦称ⅱ型糖尿病)

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80%~90%。多为成年40岁以后发病,也有少数儿童或青少年起病的糖尿病属于此型。其临床特征为:起病缓慢,病情较轻,常无或很少有症状,即使有症状也不重,“三多”症状多不典型。疾病有时呈隐匿性渐进,常于不知不觉中逐渐发展至微血管或大血管病变而以并发症为主要症状就诊。体内尚有一定的内生胰岛素,血浆胰岛素可正常或稍低,也可调于正常而为高胰岛素血症,因此,病人对胰岛素多不敏感,不依赖外源性胰岛素,一般仅用饮食疗法和口服降糖药即可奏效。但在感染或创伤等应激状态下,也可诱发酮症酸中毒,需用胰岛素治疗。少数病人,尤其是非肥胖型(体重明显减轻)患者,于饮食疗法和口服降糖药不能满意控制高血糖和症状,有时也无原则配合胰岛素治疗,但对胰岛素无依赖性,停用胰岛素也不会出现酮症酸中毒。此型病人环境因素中最重要者肥胖,常因脂肪组织等胰岛素受体较不敏感而起病。基本病理改变为胰岛素抵抗,属胰岛素相对不足。hla及ica检查往往为阴性。

3. 营养不良性糖尿病(mrdm)

此型多起病于长期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量较低的青年。常见于热带发展中国家,非洲及南来国家屡有报告。在临床上常显示与iddm和niddm都不同的一系列症状,一般将此型分为丁型和胰腺型两种。

丁型首先由休琼在拉丁美洲牙买加发现,之后在西太平洋尼布亚~~新几内亚及许多亚洲国家也发现本病。多在35岁以下起病,消瘦,对胰岛素抵抗,长期停用胰岛素也不会引起酮症酸中毒。

胰腺型多见于印度南部及其他亚洲国家,患者十分消瘦,极度营养不良。根据是否有胰腺钙化和胰腺导管结石,又分为以下两个亚型:

① 纤维结石性胰腺性糖尿病(fcpd)。发病年龄多在30岁以下,男性多于女性,消瘦,时感腹痛,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产。有显著高血糖,但不易发生酮症。无原则注射胰岛素控制高血糖。特异性表现是,胰腺钙化纤维化,胰腺导管及其分支部形成结石。

② 蛋白质缺乏性胰腺性糖尿病(pdpd)。发病年龄多在35岁以下,长期营养不良,极度消瘦。有高血糖,无酮症倾向,需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特点是无反复发作腹痛的病史,无胰腺导管结石,无胰腺钙化纤维化。

4. 其他型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

为一种继发于或伴承受于其他疾病、综合征或某些情况而发生的糖尿病。常由多种已知病因或其他已知疾病而引起。多数病因都较明确。所以,以往又多称之为继发性糖尿病。常见有以下几种:a由胰腺疾病或胰手术切除,破坏了胰腺中的胰岛,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导致糖尿病;b由于其他内分泌疾病如肢端肥大症、柯兴氏综合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胰升血糖素瘤、生长抑素瘤、嗜铬细胞瘤等,使对抗胰岛素分泌的激素增多而导致糖尿病;c长期服用某些药是引起。如长期服用噻嗪类利尿剂、速尿、利尿酸及激素类药物如acth、强的松、地塞米松、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以及环磷酰胺、链脲佐菌素、四氧嘧啶等有毒化学性药物都可损害胰岛引起血糖升高而导致糖尿病;d某些基因异常引起的综合症,如胰岛素抵抗综合症、葡萄糖不耐受性综合症等,也可表现为持续性血糖增高和尿糖阳性。继发性糖尿病其原发疾病或病因大多者比较清楚,较易诊断。

以上四个类型是糖尿病临床最主要的分型。

以下两种类型,也应重视。

(1) 葡萄糖耐量异常(igt)

igt是指仅仅葡萄糖耐量曲线异常,但不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尚不足以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由于常表现为葡萄糖耐量曲线上某些点血糖值的轻度升高,所以又 称之为葡萄糖耐量减低型。过云许多资料和医学书籍常把igt称为亚临床型糖尿病、隐性糖尿病、化学性糖尿病以及无症状性糖尿病。现在看来这是不妥的,也不确切,因为以上归类如隐性糖尿病等,也是糖尿病的一种,是属于糖尿病的范畴,而igt只有少数可转为糖尿病,其中多数则可转为正常或长期处于igt状态。临床研究表明,igt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糖耐量曲线异常,有一点或一点以上血糖值高于正常,但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二是长期随访igt患者的,半数以上可转为正常ogtt,只有少数转为真正糖尿病;三是igt患者比正常人更多有肥胖或超重现象,容易发生血管并发症,伴有冠心病危险因子者也明显增多,如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等。其血脂异常与糖尿病病人相似。国内曾有人对77例igt患者随访3年,发现44/77转为糖耐量正常,即正常ogtt,只有10/77转为糖尿病,其余23例保持在igt状态。国外johnjarratte及hokeen等也曾长期对igt患者随访,结果真正转为糖尿病者,按新诊断标准每年仅有1~5%。所以对糖耐量减低的患者不应简单地称之为糖尿病,应该称之为葡萄耐量异常(igt)则较为确切。igt患者虽非糖尿病,但比正常人容易转为糖尿病,特别是服糖后2小时血糖以及肥胖者更是如此。所以我们主张不把igt诊断为糖尿病,但应该按糖尿病对待,按糖尿病来自理,并注意随访观察。

(1) 妖娠期糖尿病(gdm)

妊娠期糖尿病是特指妇女原来未出现糖尿病,在妊娠期才发生的糖尿病。而原来就已知有糖尿病后来又妊娠者,不属于此范围。此组病人约见于所有孕妇的1%~2%,一般无症状,需用空腹血糖或糖耐量(ogtt)诊断。根据1984年美国芝加哥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妊娠糖尿病讨论会议的总结材料,妊娠期糖尿病有以下临床特点:一是妊娠前未发现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二是可影响胎儿,以自然流产、早产、胎死宫内及围产期死亡为多见,分娩巨大儿者较多;三是半数(约50%~70%)病人在产后糖耐量未见好转,转变成为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部分病人在产后糖耐量可恢复到正常,个别闰人可黑心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四是妊娠糖尿病的子女,长期随访发现,发展为肥胖及糖尿病的机会显著多于一般人群。

由于妊娠期糖尿病对母体与和胎儿均有发生并发症及病死率增高的威胁,须高度重视并 严格饮食控制。即使是对妊娠期出现糖耐量减低者,也应按糖尿病处理,并注意密切观察。

从以上所述糖尿病分型来看,以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所确立的分型比较合理且为临床常用。掌握好糖尿病的临床类型,特别是区分好胰岛素依赖型与非胰岛素依赖型对于治疗有重大的意义。如果是ⅰ型糖尿病(iddm),血浆胰岛素水平很低,则必须用胰岛素治疗,相反ⅱ型糖尿病(niddm),一般只用口服降糖药便可奏效。因此,临床分型是为治疗服务的,分开正确与否是选择治疗手段的关键。如果把ⅰ型糖尿病诊断为ⅱ型糖尿病,单纯用口服降糖药治疗而不用胰岛素,不仅效果不好,不能控制病情,而且还易使病情加重,出现酮症酸中毒。相反,如果把一个ⅱ型肥胖的糖尿病病人诊断为ⅰ型糖尿病而使用胰岛素治疗,同样效果也不好。因为肥胖病人对胰岛素抵抗,所以,用胰岛素治疗不仅效果不理想,还会给病人带来痛苦和精神负担,有时引起因外源性高胰岛素血症导致各种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只有正确的分型才能做到恰当正确的治疗。

2糖尿病患者视力突然减退要重视

视力突然减退,要引起重视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是在眼内视网膜组织中发生的渗漏性、闭塞性和增殖性的微血管病变,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失明的重要原因,可惜至今仍有很 多糖尿病人根本不重视。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安美霞表示,“糖网”近些年来已经逐渐成为仅次于老年性视网膜变性之后的四大致盲因素之一。而糖 尿病的病程和高血糖的程度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主要危险因素。

专家介绍,糖尿病患者未必马上能检查出“糖网”,这取决于患 糖尿病时间的长短,血糖、血压、血脂的控制情况和个体的差异性。也正因为这样,使许多人产生了侥幸心理。其实,随着患病时间的增长,就可能慢慢开始出现糖 尿病视网膜病变了。据统计,50%糖尿病病史在左右的患者可出现视网膜病变,以上者达80%。糖尿病病情越重,年龄越大,“糖网”的发病概率 越高。而肥胖、吸烟、高血脂、妊娠、高血压、肾病等可加重“糖网”的病情。需要注意,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更早更严重,尤应提高警 惕。

专家提醒,糖友如果发现这些症状,要尽快到医院检查:

1、视力减退,特别是夜间视力下降最明显,或近视程度加重;

2、看东西出现重影;

3、上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

4、眼前有发黑的物体漂浮,如小球、蝌蚪或蜘蛛网;

5、视野缺损,即眼睛能看到的范围较以前明显缩小;

6、视物不清,如隔云烟;

7、视物有闪光感。

定期散瞳+眼底照相检查是筛查金标准

定期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然而定期检查并非看看视力表那么简单。安美霞强调,定期散瞳加眼底照相检查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的金标准。 普通体检中的眼部检查是无法监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的。她建议,糖尿病患者眼部检查时间间隔为: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后5年首诊,以后每年一次;2型糖 尿病患者在确诊糖尿病时首诊,以后每年一次;如在检查时有异常发现,应更频繁地进行随诊。

另外,日常生活中控制血糖依然是关 键,如果血糖控制不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逐渐恶化,因此要把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才能稳定眼底病变。另外,有条件的患者可以尝试进行激光治疗,这 是目前被认为是治疗“糖网”的有效方法。激光治疗对该病的发病过程有有益的作用:一是令新生血管退化并阻止它们再生;二是减少黄斑水肿。光凝后定期随诊和 复查,了解疗效,若有新的病变出现,可考虑追加光凝治疗。

3引发糖尿病出现的因素会有哪些呢

(1)遗传因素: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已被公认。国内外许多统计资料表明,糖尿病人亲属中的糖尿病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人中遗传因素更为明显。但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有不同的遗传病因。 Ⅰ型糖尿病由于体内存在易感性因素与人类的细胞抗原有联系,使遗传易感性增强,一旦病毒感染和/或自身免疫的作用下就会发病。 Ⅱ型糖尿病基因的遗传占主要地位,其遗传方式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且是多基因遗传(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致病基因)。把异常基因遗传下去,使后代具有糖尿病易感性,在遇有外因如肥胖等情况下就会发展成糖尿病。

(2)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是 Ⅰ型糖尿病的重要环境因素。当具有糖尿病易感性的人感染了脑炎、心肌炎及柯萨奇B4病毒后,病毒可直接侵犯胰岛 B细胞,使之发生急性炎症、坏死而丧失功能;或病毒长期滞留在 B细胞内,激发自身免疫系统,引起体内 B淋巴细胞产生抗胰岛素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使胰岛 B细胞损伤破坏,造成胰岛素合成减少,引起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一般病毒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它仅可使隐性糖尿病外显,使化学性糖尿病转化为临床糖尿病。

(3)自身免疫:糖尿病人常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桥本氏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恶性贫血等。由于病毒感染,特别是柯萨 B4病毒感染,使胰岛组织及B细胞产生炎症、破坏,引起了自身免疫反应。在病毒加抗体作用下,胰岛细胞进一步大量破坏,使胰岛素分泌功能减弱,从而导致糖尿病,特别是 Ⅰ型糖尿病。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琳巴细胞浸润胰岛, B细胞受到损害,血中可检出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及胰岛 B细胞膜抗体等证实糖尿病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

4糖尿病应该如何预防

一级预防 树立正确的进食观并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糖尿病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其发生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后天的生活和环境因素。现已知道,热量过度摄入、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高维生素,是预防糖尿病的最佳饮食配伍。对体重进行定期监测,将体重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体重增加时,应及时限制饮食,增加运动量,使其尽早回落至正常。要使运动成为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终生的习惯。运动不但可消耗多余的热量和维持肌肉量,而且能提高充实感和欣快感。当然运动要讲究科学和艺术,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照顾兴趣、结伴进行,以易于获得效果和便于坚持。要戒烟和少饮酒,并杜绝一切不良生活习惯。双亲中患有糖尿病而本人又肥胖多食、血糖偏高、缺乏运动的高危人群,尤其要注意预防。

二级预防 定期检测血糖,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应该将血糖测定列为中老年人常规的体检项目,即使是健康者,仍要定期测定。凡有糖尿病的蛛丝马迹,如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不佳、多尿、白内障等,更要及时去测定血糖,以尽早诊断,争取早期治疗的宝贵时间。要综合调动饮食、运动、药物等手段,将血糖长期平稳地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空腹血糖宜在每升6.11毫摩尔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宜在每升9.44毫摩尔以下,反映慢性血糖水平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应在7.0%以下。还要定期测定血脂、血压、心电图,这些都是血糖控制的间接指标。

三级预防 目的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减少伤残和死亡率。糖尿病人很容易并发其他慢性病,且易因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因此,要对糖尿病慢性合并症加强监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糖尿病,常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能长期过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5如何自我发现早期糖尿病

糖尿病是目前最重要的流行病之一。它越早发现,越早治疗,则预后越好。如果等到过去说的“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出现,才发现糖尿病,往往已经有了不可逆转的并发症,预后也就差了。因此,近年来十分重视对一般人群筛查糖尿病,以期在它刚开始时就能发现。

可是要早期发现糖尿病,一般都必须从静脉或手指尖取血,或者查空腹血糖,或者查糖化血红蛋白。而抽血多少有些痛,所以,有一部分人因此而不愿筛查。近来美国发明了一种仪器,只须把前臂放在上面一分钟,不必空腹,也不用针,毫无痛苦,即可得出结果。

要说明其原理,先要了解血糖对人体的影响。血糖对神经系统等提供能量,但它还和各种蛋白发生反应而结合,严重时就产生了糖尿病并发症。它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结合,就成为糖化血红蛋白。血糖高,测出糖化血红蛋白也高。血糖和皮肤上的蛋白也能结合,产生一种糖化终末产物(AGEs)。血糖高,AGEs也高。而AGEs在近紫外线的照射下,能产生荧光,测定此荧光的强弱,就可以知道AGEs的多少。因此,该仪器实际上是对手臂皮肤发射近紫外线,再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所产生荧光的多少。一般将前臂掌侧放在此仪器上,输入年龄后,约一分钟即出结果。

糖化血红蛋白的量受红细胞寿命的影响,因几周后红细胞被破坏,所以反映近二三个月的血糖水平。而皮肤表面细胞代谢慢,其AGEs半寿期约,所以如果升高,是反映近几年平均血糖高,因此单凭它不能确诊糖尿病。此仪器结果阳性后,应作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以确定是糖尿病还是糖耐量减退。这两种情况都会使心血管病危险性增高,都应处理。

最近报道用此仪器对351名未诊断糖尿病的人群进行筛查,且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进行对比。用OGTT查出有2型糖尿病29例,糖耐量减退55例。而此仪器的灵敏度为74.7%,比空腹血糖(58%)及糖化血红蛋白(63.8%)还高。因有些人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却高。

此仪器的缺点是体积较大,约4.5千克,只能放台上,价格也较贵。对于皮肤较黑及有刺花者,结果要校正,因刺花的颜料含铅会影响荧光。由于糖尿病并发症(如眼、肾、神经)往往因组织中AGEs过多,因此此仪器将来有可能每年用于检查并发症有无或进展。目前已申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如明年中能批准,将可用于临床,对医院及体检单位普查将方便不少。

如果觉得《糖尿病患者视力突然减退要重视_糖尿病应该如何预防》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