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寒食节吃冷食

寒食节吃冷食

时间:2020-09-17 19:27:46

相关推荐

寒食节吃冷食

寒食,顾名思义,一定是要吃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中最为重要的节俗之一。寒食节里,古人们要吃一些什么食物呢?这些食物又有多少流传至今,成为我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拜访古之美食吧。

其实古代人在禁火寒食期间所吃的食物,除一些果品之外,主要是预先做好的熟食,且以美食为主。原因很简单,试想在寒冷的天气里吃冷食,换做一般的食物,人们是不会坚持吃多久的。而古代寒食节短则十几天,多则一个月,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也唯有美食可以抵御寒冷了。

这些事先准备好的美食不用烧就可以吃,寒食期间,想吃可以拿了就吃,很是方便。宋代有“寒食十八顿”这样的民谚,意思就是说在寒食节期间,吃东西是不计顿数的,从早吃到晚,随心所欲,快哉快哉!又有谚云:“馋妇思寒食,懒妇思正月。”寒食期间,美味佳肴特别多,所以那些好吃的馋妇,就格外希望寒食节早日到来;正月期间,禁忌特别多,妇女不能做针线活,不用洗衣裳,所以那些懒惰的妇女,就特别希望正月早些到来。说了这么多,你一定特别想知道“馋妇”所思的那些美食到底都有什么吧?

子推,即枣饼或枣子糕。据说,这是寒食节重要的节日食物。当年人们就是用这种食物来祭祀介子推的。这就好像端午节里的粽子之于投江的屈原一样,都是表达对有品格的人的追思、哀悼。这个事典在宋代金盈之的《醉翁谈录》中提到过,可以作为“子推”这一食物在古代存在的一个佐证。古人们还把这种“子推”用杨柳的枝条穿在一起,成为一串,挂在自家的门嵋上,作为寒食节期间家门口的挂饰。这又与端午节人们将采来的艾篙挂在通风处,以期其香气能驱走蚊虫、消灾避邪这种祈愿不谋而合。再有,将“子推”用柳枝穿成二串,也是对介子推抱柳而死的那段传说的追思吧。

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七中,称这种食物为“子推燕”。初读让人很是费解,为何“子推”又与“燕”相连在了一起呢?这里恐是与寒食的节气有关,将“子推”穿起来的季节正是燕子来的时候,柳条穿上一串“子推”,就像燕子飞于杨柳枝条之间。宋代庄季裕在《鸡肋编》中说到:“寒食火禁,盛于河东,而陕右亦不举爨者三日。以冬至一百四日,谓之‘炊热日’。饭面饼饵之类,皆以为信宿之具。

又以糜粉蒸为甜团,切破曝干,尤可以留久。以松枝插枣糕置门嵋,呼为子推,留之经岁,云可以治口疮。”(见庄季裕的《鸡肋篇》卷上)宋代民间风俗里也的确有这样一种说法,将这种穿好的“子推”风干后放到第二年,就能产生治愈口疮的奇效。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月胜》中说道:“清明时以柳条穿祭余蒸点,至立夏日油煎与小儿食之,谓不‘疰夏’。”

此俗犹有宋人“子推”之遗义。讲到这里,不由又联想到端午节的艾草,民俗中也将其列为有奇效的灵药,相信与“子推”

的功用一样,虽然未必是药到病除,或者说根本就不能入药;但由于它们是品格高尚如屈原、介子推那类人物的表征,自然要加入一些神圣的传说,以表后世对前人的一种追思与神往。

洛川等地,民国间尚有这样的风俗:

清明日,不动烟火,家家吃荞麦凉粉等冷食。且预蒸大摸,俗称为“罐儿”。摸的四周,作成鸟蛇之形。民间俗传,说是介子推当年在绵山被烧死时,有鸟、蛇前去保护过他,故在大摸上做上鸟、蛇的造型,作为纪念。摸的顶上,做一个大盘的形状。大盘中的造型又分几种,都是有讲究的。这种摸,全家每人一个,再加若干个祭摸,那是用作祭祀的。给男子的摸,在摸顶盘中,做的是文具、耕具之类男子所用器物的造型,意思是说,男子靠用这些器物创业、吃饭,吃下了这些用摸做的器物,就能使本领大大提高:

吃下了文具,文思大进,读书聪明;吃下了耕具,就能成为干庄稼活的好把式。给女子的摸,在摸顶盘中,做的是剪刀之类的造型。剪刀是做女红的工具,此俗有祝女子做女红心灵手巧的意思。祭摸顶上的盘中,是麦、豆之类的造型,寓有祈求麦、豆丰收的意义。非常明显,清明日禁火、吃这种大摸的风俗,是从寒食节来的。加之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再配以大盘中各式各样人们所希翼的造型,表达了浓浓的传统风情,可以说是古人的遗风遗作,泽及后人。

蒸饼是用酵糟发酵后,和面制成的。蒸熟后,皮就裂开。实际上就是馒头。将这种蒸熟的蒸饼去皮后,挂在阴凉干燥处风干。日后用时,用水浸胀、捣烂、滤过,就能给消化不良的病人服用。据说,它有和脾胃、利三焦的功能。如果病人刚服了药再服此物,此物又能帮助脾胃消化、吸收病人所服的药。

糯米团的制法和当代的糯米团大致一样,但不入水煮,而是用蒸笼蒸。入笼时,每个糯米团下,垫一张艾叶。蒸熟出笼的糯米团,会有一种特殊的清香。

吃茸母糕饼是古代北方寒食节的习俗。采茸母草,和上面粉或米粉,做成糕饼一类的食物。宋徽宗有“茸母初生认禁烟”的诗句。

唐代洛阳名厨张手美所开的食品店中,每逢寒食前后,出售冬凌粥。其制未详。

桃花粥是唐代民间岁时食品。寒食节前后,以新鲜的桃花瓣煮粥,至明末此俗犹存。唐冯贽《云仙杂记》:“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桃花粥。”清孔尚任《桃花扇·寄扇》:“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妆楼,桃花粥吃个饱。”别看此粥做法简单,其功效却非同小可,《温病条辨》中称其:“补气涩肠。可用于脾虚气弱、泄泻不止、完谷不化者。”这可是与桃花的药用价值相联系的,并非民间杜撰,属于我们今人所说的“药膳”一类。

青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

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清明节食品。

吃青粳饭也是民间习俗,而佛门道观更有做“青粳饭”馈赠施主的习俗。

《熙朝乐事》说:“清明僧道采杨桐叶染饭,谓之‘青粳饭’,以馈施主。”这里所说的“染饭”,其实就是把一些植物的浆汁混入到糯米中使其上色,并一同加以煮食。明人高濂的《遵生八笺》中就详尽地记述了青粳饭的做法。

谈起青粳饭,它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有个壮族青年叫特侬,他的父亲早已去世,只与瘫痪在床的母亲相依为命。特侬非常孝顺,怕母亲一人在家烦闷,就背着母亲上山砍柴、下田插秧。

每一次他都把一大包母亲最爱吃的青粳饭放在她身边,让母亲饿了随时可以吃。

特侬母子的这一举动被山上的一只猴子看到了。那猴子便趁着特侬到山上砍柴的时候,悄悄溜到特侬的母亲身边,敏捷地把青粳饭抢走了。由于母亲无法动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猴子抢走了青粳饭。

一连几天都如此,特侬看着身边饿极了的母亲,无奈地扯着身边的枫叶,却又想不出什么办法来。猛然间,特侬发现自己掐枫叶的手黑漆漆的,原来是被黑色的枫叶汁染脏了。看着黑乎乎的五指,特侬灵机一动,立即把树上的枫叶带回家,放到石臼中春成泥状,用水浸泡一天一夜,得到黑色的液汁,再将青粳饭放到黑液汁中浸泡一晚。第二天早上将黑色的糯米捞起蒸煮,顿时一股清香弥漫全屋。母亲在屋里喊:“特侬,什么东西这么香啊?”特侬兴奋地说:“是黑色的青粳饭,多香多甜啊!”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清晨,特侬带着母亲上山砍柴,他用芭蕉叶包着黑色的青粳饭,故意露出一点黑乎乎的颜色。猴子看见了,以为是毒药,连碰也不敢碰,便逃之夭夭了。

这一天,特侬吃了黑色的青粳饭,口不干舌不燥,还觉得浑身是劲,打的柴更多了。从此,特侬每次上山砍柴,都带着黑色的青粳饭。后来,壮家人都学特侬,家家户户都做黑色的青粳饭。再后来聪明的壮家人又学会了用黄桅子、红兰草等做成了黄色、红色、紫色的青粳饭,最后演变成了如今的五色青粳饭。

其实这“青粳饭”就是糯米饭。算上前文提到的青团、糯米团,这三类食物本就属一家。在这里是有意将它们分开的,因为这三种食物虽选用相同原料,但如果就其产生的地域来划分的话: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糯米团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的北方一带;而青粳饭就是在广西一带了,其传说就很好地透露出壮族人民对“青粳饭”的喜爱了。

领略完古之美食,我们不禁要问,这些传统的美食又有多少流传至今呢?答案是这些食物大多都在典籍资料里记载备案,我们今天可以很轻松地查找到它们的做法与功效,甚至于有关它们的传说。但若要问吃过没有,相信大多数人还是没有机会尝试的。吃各色冷食本身就是对寒食节日的追思,而正如前文中所讲到的,寒食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曾在中华文明多个节日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节日,因为其浓厚的文化背景,曾经非常辉煌。但随着这种文明或者说寒食这个节日的衰败,很多有关于这个节日的节俗也随之淡化,正如我们今日大多数人不会记起吃冷食过节一样。让我们再看看有关寒食节的另外一个节俗-禁火,或许这个节俗就更能引得我们深思了。

如果觉得《寒食节吃冷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