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处心积虑》读后感锦集

《处心积虑》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3-06-19 22:13:25

相关推荐

《处心积虑》读后感锦集

《处心积虑》是一本由[英]缪丽尔·斯帕克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处心积虑》读后感(一):一个女性作家的人生

小说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作家怎么思考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真实人生可以抄袭书中生活?一个生活在20世纪的女作家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本书以小说的形式给了一个解答。主人公芙蕾尔是一位作家,她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怪事,比如接触到了“自传学会”的成员写的真假难辨的传记素材,第一部小说的手稿被盗,出版合同无法履行,有人照搬她小说里的人物的言行……在这些匪夷所思之事情面前,她毫发无损,反倒将其当作写作素材信手拈来,落笔成文,最后功成名就。刚开始读时,觉得云里雾里,不清楚作者的意图,及至后面,云开雾散,节奏加快,竟有了一种阅读悬疑小说的畅快之感,这也源于书中透漏出来的幽默感。主人公不止一次地感叹;作为一位艺术家、一名女性,生活在20世纪,感觉真好!因为她性格独立,恋爱自由,以写作谋生。这又可看作是一本可圈可点的女性主义文学。

《处心积虑》读后感(二):句摘/处心积虑

1. 事实比小说更离奇。

2. 他每天端在手里优雅地用于品茶的韦奇伍德瓷杯之所以贵重,不是因为韦奇伍德一家的劳动,而是因为社会对韦奇伍德一家的认可。

3. 作为一位艺术家、一名女性,生活在二十世纪,感觉真好!

4. 矛盾性正是人的性格中最一致的地方之一。

5. 人生如同一场非正式宴会,没有先来后到的规矩,没有殷勤款待,也没有请柬。

6 害怕软弱是基本智慧,包括自己的软弱。软弱的反作用力,一旦被触发,可能很恐怖并且突如其来。

7. 朋友都是命里注定的。他们就像你的厚外套和少许行李。你不会因为你不太喜欢他们就把他们扔掉。

8. 像昆丁爵士这样噘着嘴、明确地说出“这是个道德问题”这几个字的人,往往是在为自己找理由,并且一般都在图谋不轨。

9. 我写诗、写散文,不是为了让人觉得我是个好人,而是为了让我的字句能表达真实而神奇的思想。

10. 无论写什么,我感觉如果一位作家假装在经受悲伤,而实际上只是拿着纸和笔或在打字机前舒服地坐着,那未免显得虚伪。

11. 写作艺术,需言简意赅,长篇大论倒有可能言不及义。

12. 朋友之间毫无保留是错误的。

13. 坦率是粗鲁的委婉说法。

14. 你不能只和上帝保持一种“我和你”的关系而对其他的生活现实表示怀疑。

15. 如果有人说,他们生活中什么都没发生,我相信他们。但对艺术家来说,一切皆有可能。时间总能补救,万事皆有痕迹,奇迹总会发生。

16. 成功不是我的人生追求,失败同样也非我使命。都是副产品。

17. 所有的人,无论境况如何,只要做过有价值的事,或者貌似有价值的事,如果他们是诚实守信的人,他们就应该亲手写出自己的故事。

18.小说家是制造神话的人;小说艺术的神奇之处在于,讲故事的方法是无穷无尽的,创作方法本身就带有神话的性质。

19. 不要以为学术性的概括就能涵盖一部小说的独特之处和情感。

20. 艺术家在他们人生的某个时间都跟真正的邪恶进行过斗争,具体的形式可能是疾病、不公、恐惧、压迫,或其他让众生痛苦的邪恶元素。

《处心积虑》读后感(三):睿智而幽默风趣的英伦小说

与女作家相关的小说本来就不是太多,而由女作家来写的虚构女作家的故事更是罕有。而由缪丽尔·斯帕克所著的《处心积虑》就是这样一本罕见主题之作。这本书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于作为守望者文学书系中的一种引进。丰富了小说的主题品类。

本书作者缪丽尔·斯帕克(Muriel Spark,1918—)是苏格兰重量级女作家,她的多部作品畅销,部分还被改编为电影。她本人也多次获颁勋章荣誉,这是对她文学事业的肯定。《处心积虑》原版出版于1981年。并多次再版。中文版则是首次引进。同时引进的还有风格相近的《肯辛顿旧事》。这本书睿智、沉着、幽默风趣,写得天衣无缝,也非常具有启发性和现实感:斯帕克本人在 1949 年时也是相当贫困的。

《处心积虑》是关于一个苦苦挣扎但无忧无虑的准作家芙蕾尔·塔尔博特的故事。她在书中讲述了她最近不寻常的冒险经历:她多年来一直在创作的小说《沃伦德·蔡斯》的双轨故事,以及她作为古怪的“自传协会”秘书的短暂职业生涯。

芙蕾尔忙于写小说的工作,但她也必须维持生计。书中的时间是 1949 年的英国,此时仍然是二战后的困难时期,而且食物仍然是配给的。芙蕾尔给人一种机会就是一切的感觉。当芙蕾尔需要一份工作时,她最终受雇于昆丁奥利弗爵士和他的自传协会:它提供了“全新体验的承诺”。

芙蕾尔得到的比她预想的要多,但她从容应对。当芙蕾尔在那里开始工作时,自传协会有十名成员。这是一组昆丁爵士的“非常重要的朋友,贵宾”。他们想记录他们非凡的生活,将事实记录在案,因此他们正在撰写回忆录。他们秘密开展此项工作,并计划在大约七十年后发布这些材料,届时所有提到的人肯定都死了。

芙蕾尔的部分工作是美化回忆录。她也不只是修正风格和语法。她还要对故事进行美化。当芙蕾尔接近完成她的第一部小说时,她意识到自传协会的成员是她创造的角色的真正人类分身,她完全凭自己的想象构建了一个场景,而现实也上演了一部相同的戏剧。因此,芙蕾尔在不知不觉中预见了未来,并模糊地预见到那些操纵、虚荣、傲慢和权力狂热的人将面临不可避免的灾难。

斯帕克的故事贯穿始终。有一些冒险、神秘,还有一些严肃的主题也被提出——但这一切都是在愉快的乐趣中完成的。 《处心积虑》中充满了邪恶的幽默,阅读是一种享受:这里有一个擅长写作的作家,她了解如何捕捉读者的心。

使这部小说获得成功的不仅仅是故事和芙蕾尔的语气。细节和旁白也都做得很好。从昆丁爵士的母亲到芙蕾尔生活中的男人,再到每个不起眼的小角色,这些角色都被精致地描绘和使用。这里根本没有多余的东西,而且金句频出。这也是这本小说的独特魅力所在。

《处心积虑》读后感(四):小说家之言,仅仅是“小说家之言”吗

无论是否会写小说,或是是否会写其他文学作品,大部分的人其实都比较清楚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无论如何总能够找到某种生活原型;但艺术又高于生活,艺术是对生活的一种加工,仿佛如“添加油醋”一般,所以艺术不等同于生活——除非是纪实作品——相对来说,艺术的容纳性要比生活大一些,例外不是说根本没有,但显然太过于罕见。

苏格兰女作家缪丽尔·斯帕克就写了这样一部名为《处心积虑》的小说。巧得很,她笔下的主人公,也是一名作家,准确地说是一名“准”作家——“处心积虑”想要成为作家的芙蕾尔·塔尔博特,在成为真正的作家之前,需要找到一份工作。于是她成为了古怪的“自传学会”的秘书。但她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经历不仅让她经历了魔幻般的现实,更是成为她创作小说的源源不断的原材料的宝库。

“自传学会”的召集人,也就是聘用了的芙蕾尔·塔尔博特来当秘书的昆丁爵士,并不是芙蕾尔·塔尔博特起初感受到的那个爵士。这位昆丁爵士渴望操控人心,“处心积虑”怂恿他的会员们“坦诚”写下他们的人生;这些本就真假参半的传记素材,接下来还要由芙蕾尔·塔尔博特和昆丁爵士进行“加工”……

表面上来看,这似乎也没有什么大不了,顶多是一次积累素材的合理合法的过程。就譬如当年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一样,听别人讲故事,再进行艺术加工,从而成为一名再创作者,把那些“半成品”变成“成品”而已。但芙蕾尔·塔尔博特后来发现,昆丁爵士没有那么单纯,甚至虚伪之至。他简直就是一名“窃贼”,用心险恶之至,直到把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手稿盗走!

不知道缪丽尔·斯帕克在自己成为一名作家的过程中是否经历过她笔下的芙蕾尔·塔尔博特同样的或者相似的创作生涯。看她写得如此得心应手、如此熟知内幕,一定会有所“依赖”。真实世界中的缪丽尔·斯帕克,艺术创作世界里的芙蕾尔·塔尔博特,这两位后来都成为了真正的作家的“现实人”与“虚拟人”,一定有某种联系。或者说,缪丽尔·斯帕克想要通过芙蕾尔·塔尔博特来揭露某种“现实”。她不想讲得那么直白,所以要通过小说这种形式;读者能够意会到多少,那就全看每个人的造化了。

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离奇万里的小说故事,注定不会像表面上看上去那么单一,总是需要担负起一定的职务使命。缪丽尔·斯帕克的小说《处心积虑》就是这样的一部小说。从小说最后的结局来看,过程虽然坎坷,但好在结果还是不错的。现实世界中,原来生计困难的作家缪丽尔·斯帕克,终成一代名作家,被评为了“1945年以来50位伟大英国作家”之一;艺术形象芙蕾尔·塔尔博特,也终于取回了自己的作品——至于过程嘛,自己去看吧。

经常有人会说,那不过是“小说家之言”——言外之间好像是在说,不必信以为真之类的。其实不是这样。生活和艺术之间的距离,有时候远,有时候近;但肯定有联系。不必等同,但不等于就不会等同。毕竟,有的人把现实过成了艺术,最终迷失在艺术的世界里再也无法回来;有的人还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知道什么时候是现实、什么时候是艺术——再模糊的边界毕竟也仍然算是边界!

甚至,有的时候生活远比艺术本身还像艺术,看上去更加有一种“处心积虑”的效果……

《处心积虑》读后感(五):小说就是小说

小说开篇便让人惊喜,在母亲鼓励下成为小说家的主角芙蕾尔·塔尔博特意外获得一次工作的推荐,不过,工资嘛,作者说了一句自嘲的话,拿着1936年工资,只是现在已是1949年。这次因缘际会的工作是在一家自传学会当秘书,在自传学会领头人昆丁爵士的带领下不断接触到十来位性情各异的落魄旧英伦贵族。这个学会主要是帮助大家梳理“自传”,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个璀璨的记录,而书写自传的过程也是真真假假,过去及现在的生活也随之变得虚幻和迷乱。

虽然这个自传学会有点荒诞,但作者缪丽尔·斯帕克的故事行文却非常诙谐幽默,很俏皮,很欢乐,让人读来有种啼笑皆非的爽快。虽然是一群没落遗老带着旧时代贵族的颓废气息,显露出这个阶层种种无趣的坚持和旧时代操守(如果有这种东西的话),但是这种批露生活本来面目的举止依然让远离那种生活的我们看得新鲜有趣。

在旁观者看来,小说《处心积虑》初读是有点混乱的,因为无论是个人经验的代入,还是主角的叙述,总是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自己的故事,别人的故事,往事迭代着往事,一桩桩,一件件,共同叠加置换成最后看起来纷纷扬扬热闹又寂寞的局面。

人说作者缪丽尔·斯帕克在《处心积虑》里叙事策略里用了“元小说”的小说艺术。什么是“元小说”,原来是指有关小说的小说,又称为元虚构小说或超小说,是一种强调其自身结构性的戏剧或小说等虚构作品,小说不断提醒让读者意识到虚构性,关注作者如何虚构小说的过程和结果。

对于《处心积虑》,主角芙蕾尔·塔尔博特是位小说作者,自传学会里写各种自传的过程便是一种超越生活之上的艺术加工,是虚构的本质——关于这一点小说主角本身也确实不断在强调写小说的过程。这个概念看起来有点难以理解,不过,如果拿几部同类型小说来看,可能易于理解一些。比如荷马《奥德塞》、杰弗里·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库尔特·冯内古特《第五号屠宰场》、托马斯·品钦《叫卖第49号》、安德烈·纪德《伪币制造者》、詹姆斯·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等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小说里的主角通常是一位作家,这位作家又在创作出另外的故事;小说里的读者在阅读一本书,对这本书有正常的反馈;小说里描述了故事中的故事的创作过程,或者小说里的人物也知道他们在故事之中。这么一看,《积心积虑》确实非常符合这些“元小说”的要求。

林秀琴在《元小说》一文中说,“元小说以暴露自身生产过程的形式,表明小说就是小说,现实就是现实,二者之间存有不可逾越的差距。而叙事与现实的分离,使文本不再成为现实的附属品,文本阐释依据的框架不再来自于现实,文本的意义不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来自于纯粹的叙事行为,文本因此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治权利,从现实和“真实”的桎梏之下获得彻底解放。”概念无所谓,重要的是这种叙事方式给读者带来了新鲜和别样视角的趣味性,这种小说家自我暴露“虚构小说”的过程,也让我们看到小说家运用“话语”的力量。看一个故事,或者迭荡起伏,或者伏线千里,或者浮想连翩,但是剥开这些光鲜的外在,进入话语的本质,这么一看,“元小说”其实足以让我们看清幻想,看穿自我陶醉,看透自我欺骗,而变得更理性和更立足于生活化。也许,这种对抗模拟现实或者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更显得真实和现实。

如果觉得《《处心积虑》读后感锦集》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处心积虑”爱你

“处心积虑”爱你

2020-09-30

处心积虑造句

处心积虑造句

2024-01-27

处心积虑同类词语

处心积虑同类词语

2020-01-28

处心积虑的造句

处心积虑的造句

20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