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慢乙肝抗病毒或应首选聚乙二醇干扰素

慢乙肝抗病毒或应首选聚乙二醇干扰素

时间:2020-11-18 18:35:10

相关推荐

慢乙肝抗病毒或应首选聚乙二醇干扰素

我国目前现有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例。20~40岁是慢性乙肝发病的高峰期之一,由于这些患者正处在家庭、事业的重要阶段,因此尽快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让生活轻松起来是他们迫切的愿望。 北京地坛医院肝病

1慢性乙肝治疗应立足长远

我国目前现有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例。20~40岁是慢性乙肝发病的高峰期之一,由于这些患者正处在家庭、事业的重要阶段,因此尽快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让生活轻松起来是他们迫切的愿望。

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内三科主任谢雯教授在日前举行的“慢性乙肝患者轻松生活研讨会”上指出,慢性乙肝患者应当有正确的治疗态度,立足长远,慎选初始治疗方案,这样才能实现长期持久控制病情,重返轻松生活的目标。

谢雯介绍,相当一部分慢性乙肝需要至少两年以上的长期治疗,但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50%的患者希望通过治疗彻底治愈乙肝,对治疗的预期过高;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中,65%仅愿意承受3年以内的治疗。谢雯认为,这种“急性子治慢性病”的不正确态度,会导致慢性乙肝患者不能树立理性的治疗目标,不能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导致病情反复。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在日前中国香港举行的亚太肝病学会(APASL)第十九届年会慢性乙肝远期治疗目标上,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的研究人员公布了一项有关慢性乙肝远期治疗的临床试验数据。研究显示,57例核苷初治的慢性乙肝患者在接受博路定恩替卡韦片治疗3至7年后,96%的患者肝脏炎症明显减轻,88%的患者肝纤维化明显减退,其中晚期重度肝纤维化患者的组织学都得到改善。

长期以来,实现慢性乙肝长期稳定控制病情的主要障碍就是抗病毒药物的耐药问题。耐药发生后,可能导致之前的抗病毒治疗功亏一篑,并影响后续治疗的效果,对此谢雯认为,乙肝初治时机对慢性乙肝治疗非常重要,使用核苷抗病毒药物初治的患者,选择强效且具有高基因屏障的药物可最大限度地预防耐药的发生。

慢性乙肝目前还不能完全治愈,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重要前提之一是长期稳定控制病情。谢雯表示,现有强效、极低耐药率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等,为慢性乙肝患者回归正常工作和生活提供治疗保障,有助实现慢性乙肝的远期治疗目标。

(

2慢乙肝抗病毒或应首选聚乙二醇干扰素

慢性乙肝是一种严重的全球性的公众健康问题,这种疾病困扰着全世界超过3.5亿的人群,它是慢性肝病、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每年大约一百万的患者因慢性乙肝而死亡。

而中国是慢性乙肝的高流行区,有乙肝病毒携带者9300万,占全球总患者人数的1/4。

其中有1/4的患者将发展为慢性肝病,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发展为肝癌,所以慢性乙肝的治疗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现阶段,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已经深入人心,同时对于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全球的各个治疗指南都有清楚的描述,就是尽量减少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乙肝治疗摘金夺银,降低肝硬化和肝癌发生几率

针对上面的治疗目标,专家提出,在慢性乙肝中,e抗原的血清学转换(俗称的“大三阳”转“小三阳”)和表面抗原(HBsAg)的清除或转换(俗称澳抗转阴)意味着机体免疫实现对乙肝病毒的控制,与降低肝癌和肝硬化的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期等慢性乙肝患者预后状况相关,分别被国际学术界誉为慢性乙肝治疗中的“银牌”和“金牌”。

一项台湾慢性乙肝患者长达10的随访结果发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科降低肝癌的发生率10倍,而表面抗原的转换可以降低肝癌发生率60倍。

的欧洲肝病指南也将表面抗原的清除,作为e抗原阳性慢乙肝(大三阳)和e抗原阴性慢乙肝(小三阳)理想的治疗终点,e抗原的血清学转换是e抗原阳性慢乙肝满意的治疗终点。

解放军302医院张鸿飞教授进一步指出:“在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仅仅抑制HBVDNA是不够的,还需要身体的免疫系统能够控制乙肝病毒,e抗原和表面抗原是重要的免疫控制标志。”

聚乙二醇干扰素作为慢性乙肝治疗的首选

我们国家目前慢性乙肝抗病毒主要有两类药物,即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是目前临床最常采用的药物。通过口服治疗,能抑制病毒的复制,使机体内HBVDNA水平明显下降。但由于其只有病毒抑制作用,因此须长期服用,自行停药后可能引起病情复发甚至加重,且还有可能引起病毒株的变异而导致耐药,如何避免患者长期服药及其相关的风险已成为慢性乙肝治疗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与免疫调节的双重作用,这样既可以减少病毒复制,也可以帮助机体持久的免疫控制病毒感染,另外干扰素的抗肝纤维化作用科直接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与单纯地只是抑制病毒复制的乙肝抗病毒药物不同,干扰素可以激发机体免疫系统,动员机体来抗击病毒”,张鸿飞教授指出,“由于这些免疫系统的激发作用,经干扰素,特别是聚乙二醇干扰素(派罗欣)治疗,有着较好的e抗原转换几率,患者获得“银牌”的机会大;同时这些患者在e抗原转换的基础上,有望进一步获得慢性乙肝的治疗金牌——表面抗原的清除。”这就为聚乙二醇干扰素作为慢性乙肝的首选提供了支持。

最新的国际大型临床长期随访研究显示,经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停药后,e抗原转换的发生呈停药后增加的趋势。研究包括了67个研究中心中54家参加长期随访,271例患者中172例(63%)入选该长期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经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48周后停药,停药一年后转换率达到42%。且长期的随访资料也表明,干扰素治疗获得e抗原转换停药后的持久性高于拉米夫定。

另一项最新公布的研究数据显示,对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派罗欣治疗结束5年后表面抗原清除率持续增加,达到12.2%。(停药后逐年增高,第1年、第2年、第3年和第4年的数据分别达到3%, 6%,8%,11%。)

表面抗原、e抗原的定量检测提高治疗成功率

对于如何让更多的慢性乙肝患者实现治疗的银牌和金牌,近期医学界对慢性乙肝治疗中表面抗原、e抗原等的定量检测尤为关注。

最新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派罗欣治疗24周时如果表面抗原(HBsAg)定量≤1500IU/ml,停药半年后(治疗48周)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可达到50%,这些患者中表面抗原的清除率达到20%。另一项研究也显示,派罗欣治疗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治疗48周时表面抗原水平<10IU者,治疗后3年的表面抗原消失率可达52%。

“血清e抗原和表面抗原的定量检测对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获得停止治疗后持久的疗效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上海市传染病医院(现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院长巫善明教授表示,“派罗欣治疗期间监测e抗原和表面抗原水平的动态变化,是疗效的风向标。这不仅可以让医生和患者明确治疗进展,还可针对患者对治疗的不同反应,调整治疗方案,实行个体化治疗,如联合其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或将长效干扰素治疗的时间延长,使患者有最大机会,获得治疗的成功。”

多指标监测,特别在派罗欣治疗期间、以及停药后对e抗原和表面抗原的定量监测,对开启干扰素慢性乙肝个体化治疗的新里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

3病毒性肝炎免疫治疗会议召开

记者从日前闭幕的中国免疫协会首届肝脏免疫学和病毒性肝炎免疫治疗研讨会上获悉,以解放军302医院为代表的军队医院将一批最新的肝脏免疫学研究成果有效应用于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和治疗。

“首届肝脏免疫和病毒性肝炎免疫治疗专题研讨会”日前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免疫学会感染免疫分会主办,全军传染病研究所所长、感染免疫分会主任委员302医院王福生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王贵强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来自美国、新加坡以及国内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的50余名专家教授和青年学者参加了会议。会上,12位国内外的临床肝病学家、肝脏免疫学家和基础免疫学家做了大会发言,其中包括国际著名杂志《肝脏学》的副主编美国马萨诸塞州医学院的Gyongin Szabo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的Antonio Bertoletti教授。(国内有5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曹雪涛院士、王福生、宁琴、唐宏和尹芝南教授;两位亚太地区肝病学会主席:香港大学廖家杰教授、首都医科大学的贾继东教授)等参加了会议。我院王福生教授也做了题为“宿主免疫系统影响乙型肝炎临床转归及抗病毒疗效”的主旨发言。

会议期间,专家们交流了病毒性肝炎的免疫学研究前沿进展,探讨解决免疫和临床抗病毒联合治疗等问题。并以加大病毒性肝炎的免疫治疗研究为方向,围绕肝脏免疫研究、病毒性肝炎临床免疫学特征、抗病毒免疫治疗等主题,不断完善肝炎临床研究设计,提高研究水平,有效推动了病毒性肝炎的免疫诊断和治疗水平。

本次会议参会专家水平高、基础与临床密切结合,应用性强,为免疫学家和临床肝病学家提供了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推动了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治水平,为厂家提供了基础和临床相结合的研究平台。

(

如果觉得《慢乙肝抗病毒或应首选聚乙二醇干扰素》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