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糖尿病老人的护理技巧糖尿病老人的饮食规则

糖尿病老人的护理技巧糖尿病老人的饮食规则

时间:2019-05-19 12:35:28

相关推荐

糖尿病老人的护理技巧糖尿病老人的饮食规则

一、如何护理患有糖尿病的老人

(一)主要的护理诊断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有关。>>>糖尿病预防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活动无耐力——与糖代谢障碍、蛋白质过多分解消耗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血糖高、机体抵抗力降低有关。

4.潜在并发症:酮症酸中毒;低血糖反应。

5.知识缺乏——缺乏糖尿病的有关饮食、活动、用药等方面的知识。

(二)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严格按糖尿病饮食进餐。

①三餐热量分配

②食物的选择

2.运动治疗的护理

(1)要求病人坚持长期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2)采取的锻炼形式应为需氧活动,如步行、骑自行车、健身操及家务劳动等。>>>糖尿病足做好足部护理 可免除截肢痛苦

(3)作用及其预防:

1)常见副作用:包括低血糖、高血糖和酮症、心血管意外和运动系统损伤。副作用的发生主要与活动强度、时间、活动前进餐时间、食品种类、活动前血糖水平及用药情况有关。

2)副作用的预防:1型糖尿病人在活动前须卫人网原创少量补充额外食物或减少胰岛素用量。活动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l5~30min为宜。此外,为避免活动时受伤,应注意活动时的环境。活动时最好随身携带甜点心及病情卡,以备急需。

3.药物护理

(1)口服降糖药物护理

1)教育病人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糖友养生宝典 常见糖尿病问题大解析

2)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通过观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评价药物疗效。

口服磺脲类药物应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

(2)胰岛素治疗的护理

胰岛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反应、胰岛素过敏和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低血糖多见于1型糖尿病病人。发生低血糖时,患者出现头昏、心悸、多汗、饥饿甚至昏迷。一旦发生,应及时检测血糖,并根据病情进食糖类食物或静脉推注50%葡萄糖。胰岛素过敏的表现以注射部位局部瘙痒、荨麻疹为主。为避免因注射部位皮下脂肪改变而导致胰岛素吸收不良,应有计划地改换注射部位。

4.预防感染

(1)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改掉生活恶习 避免糖尿病的侵袭

(2)进行皮下注射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伤口感染。

(3)预防糖尿病足关键是预防皮肤损伤和感染。

5.并发症的护理

(1)酮症酸中毒的护理:护士应准确执行医嘱,以确保液体和胰岛素的输入。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状况,每l~2h留取标本送检尿糖、尿酮体及血糖、血酮体等。

(2)低血糖护理:当病人出现强烈饥饿感,伴软弱无力、恶心、心悸甚至意识障碍时,或于睡眠中突然觉醒伴皮肤潮湿多汗时,均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发生低血糖时,采取的措施包括:有条件应先做血糖测定,然后进食含糖食物,静脉推注50%葡萄糖和肌注胰高血糖素。

二、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须知

饮食改变

①饭前先吃一点生黄瓜或西红柿;②吃饭先喝汤;③吃饭先吃些用餐的菜;④再吃主食和蔬菜。

——改变进餐顺序

①细嚼慢咽:喝汤不要端起碗喝,既不文明又不雅观,用小勺一勺一勺喝。吃饭一口一口吃,不要狼吞虎咽;②在餐桌上吃,不要端碗盛上菜到处走;③专心专意地吃,不要边吃边干活;④精神集中的吃,不要边看电视边吃;⑤饭要一次盛好,不要一点一点盛饭;⑥吃完碗中饭立即放下筷子,离开餐桌,不要养成吃完了还不愿下桌习惯;⑦不打扫剩菜饭;⑧立即刷牙。

——改变进餐方法

少吃零食;少荤多素;少肉多鱼;少细多粗;少油多清淡;少盐多醋;少烟多茶;少量多餐;少吃多动;少稀多干。

——改变进餐习惯

吃菜吃带叶、茎类蔬菜,少吃根、块茎的菜;不吃油炸食物或过油的食物;不要勾芡,淀粉高;不要吃含淀粉高的食物,如吃要交换主食;血糖控制好的在两餐中间吃水果,但不要喝果汁;喝汤去掉上面的油;吃肉丝比吃肉片、肉排、红烧肉好;吃带刺鱼比吃鱼块好,因为可以减缓进餐速度,增加饱腹感;吃带骨头肉比吃墩肉好,既满足食欲要求,吃进的肉量?植淮?;吃鸡肉去掉鸡皮及肥肉。

——改变进餐品种

①吃汆、煮、蒸、拌、卤的菜比吃炒菜好,可以减少油的摄入;②吃面条要多做菜码;③吃鱼吃清蒸鱼、酸菜鱼或炖。炒菜多放调料少放油。

三、糖尿病患者需遵循的饮食规则

“多吃肉、少吃饭”未必科学

有人认为肉是蛋白质,饭才是糖,因此,多吃肉不会引起血糖升高,其实不然,肉到体内也能转变成糖和提供脂肪。

定时定量,勿松动

注意进食规律,一日至少进食三餐,而且要定时、定量,两餐之间要间隔4-5小时。注射胰岛素的病人或易出现低血糖的病人还应在三次正餐之间添2-3次加餐,即从三次正餐中匀出一部分食品留做加餐用,这是防止低血糖行之有效的措施。

无糖糕点,不能随便吃

所谓无糖糕点,是没有蔗糖,但糕点是粮食是多糖,同样会产生热量,故不能随便多吃。

“多吃饭,多吃药”是误区

认为饭吃的多了,再多吃一些药就可以不影响血糖升高,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多吃药不但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副作用也随之加大!多吃饭会增高血糖并导致体重增加。

加餐并非加量

我们建议糖尿病人应当少量多餐,但有的病人误认为加餐是在限定饭量之外再加餐,从而加大了饭量,致使血糖升高,有的甚至把零食如花生、瓜子等零食当作加餐,这些零食里含有大量的油脂,更不可取!

如何吃水果

水果主要含果糖,其甜味明显,但生糖指数(是指每一种食物吃进去以后,升高血糖的一种速度和能力)并不高,且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无机盐和膳食纤维。糖尿病患者血糖降至正常水平并平稳一段时间是可以食用的,但是糖尿病病人吃水果一定要有定量的概念,应根据水果中含糖量、淀粉的含量以及各种不同水果的血糖指数而定。一般一天食用3-4两,在选择时,要选择生糖指数不高的水果。

四、糖尿病患者用药的10注意

1.血糖增高就用药

一般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应先进行饮食控制,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生活有规律,保持情绪稳定,肥胖者减肥。观察1~2个月左右,如果经过这些措施处理后血糖控制满意,就可以坚持非药物治疗。只有经采用上述措施后血糖控制仍不满意,临床症状加重或血糖急剧升高者,才应加用适当的降糖药物治疗。

2.选用药物不当

如肥胖患者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儿童患者应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消瘦患者或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应用双胍类药物;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等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都不是合适的选择,应该尽量避免。

3.同类药物合用

口服降糖药有促胰岛素分泌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多种。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同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基本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张同一类药物合用。但是临床上还是能够看到这种错误用药的现象,如消渴丸(含优降糖)配美吡达、二甲双胍配苯乙双胍等。同类药物合用有时会导致严重低血糖。

4.超剂量速降糖

许多糖尿病患者为了将血糖迅速控制下来,往往多种药物联合、超剂量服用,这样不仅使药物不良反应增加,而且容易矫枉过正,引发低血糖,甚至出现低血糖昏迷,非常危险。

5.服中药能根治

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目前还都没有解决糖尿病的根治问题。客观地说,中药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就降糖而言,中药效果远不及西药。

6.糖不降频换药

药效的发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药效才逐渐显现出来。许多患者不了解这一点,服药没几天,对血糖、尿糖下降程度不满意,即认为所服药物无效,急于换药。事实上,有些降糖药服至半个月到1个月才会达到最大的降糖效果。较合理的方法是: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服药的剂量,服至该药的最大有效量时,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再改用其他药物或与其他药物联用。

7.单凭感觉服药

有些糖尿病患者习惯根据自觉症状来判断血糖控制的好坏。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自觉症状不太明显,服药与不服药在感觉上差不太多,于是认为用不用药无关紧要。事实上,单凭症状来估计病情并不准确。

8.只服药不复查

化验血糖一方面可以了解病情控制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作为选择药物及调整药量的重要依据。随着病程的延长,许多磺脲类降糖药物的效果逐渐降低,医学上称之为“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有些患者不注意定期复查,觉得一直没间断治疗,心理上有了安全感。其实如果出现药物继发性失效,实际上形同未治。有的患者一直服用降糖药,结果还是出现了并发症,原因就在于此。

9.无症状擅停药

糖尿病尚不能彻底根治,需要长期用药。很多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血糖恢复正常,自觉症状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经痊愈,还应继续用药维持,同时不能放松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切忌擅自停药,否则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使病情恶化。

10.忽视个体化用药

糖尿病用药强调个体化,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选药。所谓“好药”就是适合患者自己病情的药,并非新药、贵药才是好药;一个患者用得好的药对另一个患者未必也适用。

如果觉得《糖尿病老人的护理技巧糖尿病老人的饮食规则》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