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急诊就诊方案范文(实用12篇)

急诊就诊方案范文(实用12篇)

时间:2022-05-05 17:48:15

相关推荐

急诊就诊方案范文(实用12篇)

医院急诊就诊流程图

方案是对某一特定问题或任务的解决方案的规划和安排,是一种有条理的行动计划。在制定方案时要考虑到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投入和利用。下面是一些成功方案的实践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急诊就诊方案篇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按照“五早六快”的工作要求,突出重点环节,强化支撑体系,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力保障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预防为主,科学防控。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抓紧抓实抓细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科学有序开展新冠肺炎疫情分析研判、监测报告、疫情处置、病例救治、信息管理等工作。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注重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防控水平。

(二)突出重点,精准防控。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发展,坚持分区分级、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精细防控,紧盯关键环节,补齐短板弱项,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的管控,着力抓实抓细各项措施,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精准性、精确性、有效性。

(三)各司其职,联防联控。各部门要严格落实主管责任,强化对各行业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指导和支持;持续强化部门间联防联控,实施统筹调度,加强协调配合,形成防控合力;加强区域、部门、社区(村屯)和单位联防联控,做好信息共享,实现疫情防控闭环管理。

(四)统筹兼顾,有序防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将常态化防控责任落实到各领域、各环节、各责任人,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提速扩面,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广泛发动群众,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疫情防控的良好氛围。

(一)完善机制,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1.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全面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责任,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为防控重点,持续强化“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完善日常运转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形成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防控格局。

2.强化联防联控机制。严格落实属地管理、部门监管、行业督导、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进一步健全完善联防联控体系,畅通沟通联络与信息共享渠道,形成横到边、纵到底,覆盖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屯)的四级疫情防控网络,实行网格化管理,把疫情防控融入基层综合治理和经济社会秩序恢复的各环节。

3.强化疫情科学研判机制。进一步完善专家会商与技术指导机制,充分发挥省、市专家在科学决策、风险防范、医疗救治、社会引导等方面的专业支撑作用。运用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快速有效地收集、研判、核查、处置各类信息,适时开展疫情发展趋势分析研判,按照风险等级和应急响应级别,及时调整和优化防控策略,不断完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和各项配套工作方案。

4.完善核酸检测保障机制。进一步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加强核酸检测人员专业培训,选用国家批准、专业部门广泛认可的检测试剂,持续提升核酸检测准确率。积极推进县域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5月底前,80%三级综合医院和4所县级医院具备核酸及抗体检测能力,全市日检测能力达到2.5万人份;6月底前,三级综合医院具备核酸及抗体检测能力,全市日检测能力达到3万人份。建立以市疾控中心和市临床检验中心为核心的新冠肺炎病毒检测质控网络,定期开展实验室质量控制,保障检测质量和生物安全。

5.完善重点人群排查机制。对密切接触者、一般接触者、境外入沈人员、重点地区来返沈人员、发热门诊患者、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口岸检疫和边防检查人员、监所工作人员、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工作人员、中小学教职工、托幼机构从业人员、公交车(含地铁)司乘人员、出租车网约车驾驶员等重点人群,做到应检尽检、应检早检、应检快检,对其他人群实施愿检尽检,最大限度地排除疫情传播风险。具备核酸检测资质的医疗机构或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阳性检测结果,要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报告。

6.强化信息技术运用机制。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落实“健康码”互通互认、“亮码通行”,及时将核酸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重点人员等信息共享到“健康码”数据库,积极推广“健康码”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村屯、进社区、进交通枢纽等,实现扫码、验码市域全覆盖。

(二)快速反应,做好常态化疫情发现和应急处置。

7.及早发现病例。加强公共场所体温检测,遇到发热人员及时引导到就近医疗机构就医。加强医疗机构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强化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排查,做到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早发现。

8.按时规范报告。继续加强发热病例监测和传染病网络直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坚决杜绝迟报、瞒报、漏报。

9.快速有效处置。医疗机构要及时采集收治病例的临床标本,检测机构要在12小时内反馈实验室检测结果,其中对风险人群要在6小时内出具核酸检测结果。疾控机构要持续加大流行病学调查力度,与公安部门共同组建联合调查组,在接到报告后第一时间开展调查,尽快彻底查明可能的感染源,按照“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不漏掉任何一个环节”的要求,全面快速开展线索排查,规范流程,提高效率,在8小时内完成首次流行病学调查。落实早隔离措施,及时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对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实施严格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对可能的污染场所全面终末消毒。

10.科学精准防控。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落实早发现早诊断、快检测快流调、严隔离严管控、小范围小影响的防控措施,做到及时发现、快速扑灭。依法依规、科学划定防控区域范围至最小单元,必要时采取限制人员聚集性活动、封锁等措施,阻断传播链条。

11.有效集中救治。各级定点医院要做好可疑患者留观和鉴别诊断工作,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要按规定转运到市第六人民医院隔离治疗。继续全面落实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原则,及时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进行隔离治疗,坚持中西医并重,及时有效全面救治患者,实行“一人一案一策”,最大限度地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患者治愈出院后,按照规定方案实施隔离观察和跟踪管理。

(三)突出重点,抓细重点人群防控常态化。

12.境外入沈人员防控常态化。健全完善境外入沈人员从远端防控、交通运输、口岸检疫、分类转运到集中隔离、全面检测、医疗救治、社区管控的管理闭环,实现从“国门”到“家门”的无缝对接与全链条管理,坚决防范境外输入性病例导致的疫情扩散和蔓延。

13.域外来返沈人员防控常态化。对重点地区来返沈的高危人群,坚持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工作机制,利用大数据手段,做好人员监测、跟踪、筛查工作。发挥社区网格化作用,通过个人主动申报、社区(村屯)滚动排查、用工单位报告、公安部门社会随访和信息推送、交通场站排查等渠道,开展常态化摸排。来返沈人员应主动向所在社区(村屯)和单位登记,如实报告出行方式、健康状况等信息,严禁迟报、瞒报、漏报。加强隔离留观场所常态化管理,动态调整防控措施,鼓励居民主动监督报告,严格排查,不漏一人。

14.公众自主管控常态化。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强化“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引导公众养成良好健康生活方式和文明行为习惯。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减少参加聚集性活动的人员,尽量不前往人员聚集场所尤其是密闭场所;做好个人防护,在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与他人小于1米距离接触时佩戴口罩;在密闭公共场所工作的医务人员、营业员、保安员、保洁员、司乘人员、客运场站服务人员、警察等人员及就医人员等要佩戴口罩;养成“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用公筷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个人旅居史和人员接触史,主动向社区和单位报备家庭成员疫情重点地区旅居史和人员接触史。

(四)紧盯关键,落实重点机构防控常态化。

15.社区(村屯)防控常态化。根据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原则,科学研判疫情波及范围、严重程度、社会影响等,根据各地区应急响应级别和疫情风险等级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完善社区(村屯)防控策略,进一步细化实化社区(村屯)防控各项措施。推动防控数据向社区(村屯)推送,防控关口向社区(村屯)前移,强化防控网格化管理,建立由社区(村屯)工作人员、网格员、基层医务人员、公安民警、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的常态化防控工作队伍,持续开展外来人员排查和居(村)民健康监测,认真做好组织动员、健康教育、随访登记、信息告知、物资准备、外来人员和重点人员管理、出租房屋和集体宿舍管理等工作,切实把社区(村屯)防控措施落实到户到人。着力提高社区(村屯)防控信息化水平,做到社区(村屯)常住人口、外来人口和出租房屋底数清、情况明。层层压实小区内出租屋、旅馆业、其他场所的房主、业主、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形成群防群控合力,守牢守严疫情防控的社区(村屯)防线。

16.校园防控常态化。压实属地、学校、校长、班主任责任,抓紧抓实抓细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有序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开学返校,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落实“一校一案”,细化完善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做好开学各项准备,严格执行开学条件核验制度,坚决守牢“防疫条件不达标不开学”的底线。加强日常防控管理,针对学生和教职员工及其共同生活居住的家庭成员和相关人员,开展健康状况和风险接触信息监测,做好重点人群的摸排检测。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和教室通风、消毒等工作。严格落实晨午检(住宿学生增加晚检)、因病缺课(勤)病因追查和登记追踪等制度,实行教职员工和学生健康情况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实行校园相对封闭式管理,师生进校门一律核验身份和检测体温。上下学途中坚持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管理。加强校内重点区域、重点岗位、重点环节巡查,控制校内人员密度,保持人员安全距离。学校食堂采取错峰用餐,单人单座,同向就餐,就餐排队时与他人保持1米距离,加强餐(饮)具的清洁消毒,重复使用的餐(饮)具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学生宿舍每间居住人数原则上不超过6人,尽可能减少住宿人员并拉开床位距离;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公共场所实行人员限流。强化应急处置,健全学校发热师生送诊、定点医院就诊和核酸检测绿色通道制度。规范应急处置流程,组织经常性演练。组织教育、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常态化巡检巡查和指导。健全学校与家庭、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等联动机制,完善校医配备,引导学生家长自觉履行疫情防控义务,推动社会理解和支持教育复学工作。

17.医疗机构防控常态化。医疗机构要制定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方案,明确防控组织领导体系、日常防控措施、应急处置流程、疫情报告制度、人员梯队配置、物资配备储备等;加强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等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管理,落实分区管理要求,推广分时段预约诊疗,对入院就诊及陪同人员逐一查验健康码、检测体温,对发热患者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并做好登记,及时识别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加强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开展新冠肺炎全员专项培训,加强医务人员健康管理和健康监测,规范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防护,做好环境通风管理,严格探视和陪护管理,避免交叉感染;密切与属地疾控机构联系沟通,确保一旦出现疫情能够第一时间应对处置。加强医疗机构物资准备,确保医疗服务和疫情防控所需的药品、试剂、防护用品等储备充足。

18.重点机构防控常态化。落实落细养老院、福利院、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监管场所等特殊场所的防控措施,制定周密的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严防疫情输入和内部扩散。严格人员出入管理,全面实施体温检测和健康监测,定期开展排查筛查,禁止有可疑症状的人员上岗;对新接收人员开展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隔离观察和健康筛查。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等医疗服务机构的,不得超出医疗许可服务范围对外服务。医疗机构举办养老机构或与养老机构毗邻的,应按照医疗机构分区管理要求开展交叉感染评估,评估有风险的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应设置发热病区和隔离病房,对新入院患者开展核酸检测。加强日常环境清洁、消毒通风和个人卫生防护,做好防控物资储备。对出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区域,立即开展终末消毒和处置个人物品,全力追踪密切接触者并按要求进行集中隔离。

19.复工复产防控常态化。压实企事业单位防控主体责任,按照“谁经营谁负责、谁用人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并完善企事业单位内部疫情防控体系,制定防控方案预案,明确疫情应急处置措施和流程,切实做到疫情防控“一企(单位)一策”。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本单位疫情防控工作,加强与属地疾控机构、医疗机构联系,及时报告疫情情况并配合做好调查处置。抓好日常防控措施落实,严格实行体温检测、健康码核验、“一米线”等措施,做好办公场所、工区及公共区域、集体宿舍等较私密空间的通风消毒和环境清洁等工作,做好员工日常健康监测与卫生管理,对吸烟室等明显暴露口鼻的非必要场所一律关闭。加强宣传培训,做好防疫物资储备,为员工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指导做好个人防护。实施分区作业、食堂分散错峰就餐,控制会议频次和规模,减少人员聚集。设立隔离观察区域,员工出现可疑症状要立即报告并隔离,安排就近送医。行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制定常态化的行业疫情防控措施和监督管理制度,将疫情防控工作纳入到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进行部署、考核、指导和监控,对落实防控措施不到位的,及时予以指导和纠正,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依法及时进行处理。

(五)优化措施,落细重点场所防控常态化。

20.“三站一场”管控常态化。坚持统筹协调、整体联动、精准施策、高效运转的工作模式,密切各地区、口岸、机场、航空公司、各单位机场工作专班等有关方面的协作配合,严格执行信息通报、关口前移、健康码查验、身份认证、体温检测、专人引导、分区安置、“点对点”接送、集中隔离与全天候值守相结合等防控措施;火车站、汽车站要在出入口醒目位置设置健康码查验指示牌,其中火车站应设置疫情重点地区人员专用通道和指示牌。出入站时,进行人工或广播提示,引导乘客出示健康码、身份证,并严格查验健康码、检测体温;对查验发现的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和重点地区来返沈人员要立即登记备案,引导其通过专用通道进入留观区,及时转交至相关地区;如有发热症状,交由卫生健康部门派出的医务人员规范处置。

21.集中医学隔离场所管理常态化。指定集中隔离点实施“一馆一案”,落实“七加强”,即加强人员管控、加强服务管理、加强消毒防护、加强防疫宣传、加强心理疏导、加强应急处置、加强安全生产;“一报告”,即体温异常情况报告;“三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两熟知”,即熟知疾病的传染病症状、特征和预防措施,熟知所在地传染病或疑似病人留验站及医院的名称、地址和联系电话;“两能够”,即能够对传染病表现症状作出大致判断和及时反应,能够及时履行报告制度并做好现场控制。同时,集中隔离场所要配备足够的安保力量。

22.公共场所防控措施常态化。商场、超市、银行、宾馆、酒店、餐饮、洗浴、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要按照相关技术指南,严格做好工作人员健康监测、环境清洁、消毒通风、人员防护、客流量控制等工作,合理规划人员密集场所的人流行进路线和进入场所通道,落实“测温+健康码核验”措施,推广使用自动化、智能化体温监控和筛查设备,提高通行效率,减少人群滞留和聚集。商场、超市等要积极推行自助购物、自助结算,缩短排队等候时间;住宿经营单位要做好疫情重点地区旅客排查登记和报告工作;公共交通要科学合理调配运力,引导乘客间隔就坐、分散就坐,降低人员密度。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全面开放商场、超市、宾馆、餐饮等生活场所;采取预约、限流等方式,开放公园、旅游景点、运动场所等室外活动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室内场馆,以及影剧院、游艺厅等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可举办各类必要的会议、会展活动等;节假日期间,公园、景区等公共场所要采取门票预约、智能引导、分时错峰、流量管理等方式,科学分流人群,防范聚集风险。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主要负责同志对属地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负总责。各地区要设置精简高效的实体化办事机构,完善日常运转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联防联控,提升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严格落实常态化防控各项措施要求。着力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政策执行力,坚决杜绝有章不循、弄虚作假,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二)加强财政保障。各级政府要建立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费和物资保障机制,统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等财政资金及社会捐赠资金,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各项经费得到保障、物资供应充足。

(三)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政策解读、舆论宣传、专家建议等形式推进防控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推动健康防病知识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提高全社会防病意识和防病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健全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营造干净整洁的工作生活环境。加强舆情监测研判,健全信息公开发布制度,主动解疑释惑,回应社会关切。

(四)加强监督问责。健全完善督查机制,常态化开展巡查检查,抓紧查找疫情处置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督促抓好问题整改,及时补齐短板。防止进入常态化防控后出现麻痹、松劲、厌战情绪,对履职尽责不力、失职渎职,造成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

本工作方案印发后,如相关政策出现调整,按照最新文件规定执行。

急诊就诊方案篇二

为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避免发生院内交叉感染。根据常态化下疫情防控要求并结合目前的疫情防控形势及实际情况,现就我院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管理规定如下:。

1、急诊发热患者必须经过发热门诊诊疗,排除新冠肺炎后分流到相应科室;期间未能排除新冠肺炎患者在发热门诊留观、经院内会诊、转定点医院等措施进行管理。

2、急诊及重症非发热患者进入病区后入住过渡病房,及时检查新冠肺炎相关指标,排除新冠肺炎后过渡到普通病房。

非急诊患者住院前必须进行核酸检测,待检查结果阴性后入住普通病区。

1.医院将全面禁止探视。为避免因大量人员聚集到医院而导致不必要的感染风险,除工作人员、患者及一位陪护外,其他人员一律不得进入院区。

2.来院人员出入医院时请自觉做好防护、全程佩戴口罩,配合进行体温监测,提前准备好“安康码”,扫码进入医院。自觉保持一米以上安全社交距离,避免人员聚集。

3.体温高于37.3c或疑似有流行病学史、境外返乡、来自国内中高风险地区等重点监测人群,请主动到发热门诊进行检测筛查。

4.门诊就诊患者严格执行“一患一诊室”。

5.住院患者非必要,不陪护,根据病情确需陪护者,严格执行“一床一陪护”。陪护人员要求固定,须持有3天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单”方可进行陪护,更换时必须进行核酸检测。

请自觉遵守医院相关规定,正确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避免扎堆。

急诊就诊方案篇三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按照“五早六快”的工作要求,突出重点环节,强化支撑体系,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力保障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预防为主,科学防控。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抓紧抓实抓细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科学有序开展新冠肺炎疫情分析研判、监测报告、疫情处置、病例救治、信息管理等工作。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注重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防控水平。

(二)突出重点,精准防控。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发展,坚持分区分级、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精细防控,紧盯关键环节,补齐短板弱项,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的管控,着力抓实抓细各项措施,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精准性、精确性、有效性。

(三)各司其职,联防联控。各部门要严格落实主管责任,强化对各行业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指导和支持;持续强化部门间联防联控,实施统筹调度,加强协调配合,形成防控合力;加强区域、部门、社区(村屯)和单位联防联控,做好信息共享,实现疫情防控闭环管理。

(四)统筹兼顾,有序防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将常态化防控责任落实到各领域、各环节、各责任人,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提速扩面,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广泛发动群众,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疫情防控的良好氛围。

(一)完善机制,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1.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全面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责任,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为防控重点,持续强化“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完善日常运转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形成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防控格局。

2.强化联防联控机制。严格落实属地管理、部门监管、行业督导、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进一步健全完善联防联控体系,畅通沟通联络与信息共享渠道,形成横到边、纵到底,覆盖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屯)的四级疫情防控网络,实行网格化管理,把疫情防控融入基层综合治理和经济社会秩序恢复的各环节。

3.强化疫情科学研判机制。进一步完善专家会商与技术指导机制,充分发挥省、市专家在科学决策、风险防范、医疗救治、社会引导等方面的专业支撑作用。运用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快速有效地收集、研判、核查、处置各类信息,适时开展疫情发展趋势分析研判,按照风险等级和应急响应级别,及时调整和优化防控策略,不断完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和各项配套工作方案。

4.完善核酸检测保障机制。进一步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加强核酸检测人员专业培训,选用国家批准、专业部门广泛认可的检测试剂,持续提升核酸检测准确率。积极推进县域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5月底前,80%三级综合医院和4所县级医院具备核酸及抗体检测能力,全市日检测能力达到2.5万人份;6月底前,三级综合医院具备核酸及抗体检测能力,全市日检测能力达到3万人份。建立以市疾控中心和市临床检验中心为核心的新冠肺炎病毒检测质控网络,定期开展实验室质量控制,保障检测质量和生物安全。

5.完善重点人群排查机制。对密切接触者、一般接触者、境外入沈人员、重点地区来返沈人员、发热门诊患者、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口岸检疫和边防检查人员、监所工作人员、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工作人员、中小学教职工、托幼机构从业人员、公交车(含地铁)司乘人员、出租车网约车驾驶员等重点人群,做到应检尽检、应检早检、应检快检,对其他人群实施愿检尽检,最大限度地排除疫情传播风险。具备核酸检测资质的医疗机构或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阳性检测结果,要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报告。

6.强化信息技术运用机制。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落实“健康码”互通互认、“亮码通行”,及时将核酸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重点人员等信息共享到“健康码”数据库,积极推广“健康码”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村屯、进社区、进交通枢纽等,实现扫码、验码市域全覆盖。

(二)快速反应,做好常态化疫情发现和应急处置。

7.及早发现病例。加强公共场所体温检测,遇到发热人员及时引导到就近医疗机构就医。加强医疗机构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强化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排查,做到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早发现。

8.按时规范报告。继续加强发热病例监测和传染病网络直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坚决杜绝迟报、瞒报、漏报。

9.快速有效处置。医疗机构要及时采集收治病例的临床标本,检测机构要在12小时内反馈实验室检测结果,其中对风险人群要在6小时内出具核酸检测结果。疾控机构要持续加大流行病学调查力度,与公安部门共同组建联合调查组,在接到报告后第一时间开展调查,尽快彻底查明可能的感染源,按照“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不漏掉任何一个环节”的要求,全面快速开展线索排查,规范流程,提高效率,在8小时内完成首次流行病学调查。落实早隔离措施,及时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对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实施严格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对可能的污染场所全面终末消毒。

10.科学精准防控。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落实早发现早诊断、快检测快流调、严隔离严管控、小范围小影响的防控措施,做到及时发现、快速扑灭。依法依规、科学划定防控区域范围至最小单元,必要时采取限制人员聚集性活动、封锁等措施,阻断传播链条。

11.有效集中救治。各级定点医院要做好可疑患者留观和鉴别诊断工作,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要按规定转运到市第六人民医院隔离治疗。继续全面落实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原则,及时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进行隔离治疗,坚持中西医并重,及时有效全面救治患者,实行“一人一案一策”,最大限度地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患者治愈出院后,按照规定方案实施隔离观察和跟踪管理。

(三)突出重点,抓细重点人群防控常态化。

12.境外入沈人员防控常态化。健全完善境外入沈人员从远端防控、交通运输、口岸检疫、分类转运到集中隔离、全面检测、医疗救治、社区管控的管理闭环,实现从“国门”到“家门”的无缝对接与全链条管理,坚决防范境外输入性病例导致的疫情扩散和蔓延。

13.域外来返沈人员防控常态化。对重点地区来返沈的高危人群,坚持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工作机制,利用大数据手段,做好人员监测、跟踪、筛查工作。发挥社区网格化作用,通过个人主动申报、社区(村屯)滚动排查、用工单位报告、公安部门社会随访和信息推送、交通场站排查等渠道,开展常态化摸排。来返沈人员应主动向所在社区(村屯)和单位登记,如实报告出行方式、健康状况等信息,严禁迟报、瞒报、漏报。加强隔离留观场所常态化管理,动态调整防控措施,鼓励居民主动监督报告,严格排查,不漏一人。

14.公众自主管控常态化。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强化“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引导公众养成良好健康生活方式和文明行为习惯。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减少参加聚集性活动的人员,尽量不前往人员聚集场所尤其是密闭场所;做好个人防护,在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与他人小于1米距离接触时佩戴口罩;在密闭公共场所工作的医务人员、营业员、保安员、保洁员、司乘人员、客运场站服务人员、警察等人员及就医人员等要佩戴口罩;养成“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用公筷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个人旅居史和人员接触史,主动向社区和单位报备家庭成员疫情重点地区旅居史和人员接触史。

(四)紧盯关键,落实重点机构防控常态化。

15.社区(村屯)防控常态化。根据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原则,科学研判疫情波及范围、严重程度、社会影响等,根据各地区应急响应级别和疫情风险等级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完善社区(村屯)防控策略,进一步细化实化社区(村屯)防控各项措施。推动防控数据向社区(村屯)推送,防控关口向社区(村屯)前移,强化防控网格化管理,建立由社区(村屯)工作人员、网格员、基层医务人员、公安民警、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的常态化防控工作队伍,持续开展外来人员排查和居(村)民健康监测,认真做好组织动员、健康教育、随访登记、信息告知、物资准备、外来人员和重点人员管理、出租房屋和集体宿舍管理等工作,切实把社区(村屯)防控措施落实到户到人。着力提高社区(村屯)防控信息化水平,做到社区(村屯)常住人口、外来人口和出租房屋底数清、情况明。层层压实小区内出租屋、旅馆业、其他场所的房主、业主、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形成群防群控合力,守牢守严疫情防控的社区(村屯)防线。

16.校园防控常态化。压实属地、学校、校长、班主任责任,抓紧抓实抓细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有序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开学返校,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落实“一校一案”,细化完善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做好开学各项准备,严格执行开学条件核验制度,坚决守牢“防疫条件不达标不开学”的底线。加强日常防控管理,针对学生和教职员工及其共同生活居住的家庭成员和相关人员,开展健康状况和风险接触信息监测,做好重点人群的摸排检测。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和教室通风、消毒等工作。严格落实晨午检(住宿学生增加晚检)、因病缺课(勤)病因追查和登记追踪等制度,实行教职员工和学生健康情况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实行校园相对封闭式管理,师生进校门一律核验身份和检测体温。上下学途中坚持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管理。加强校内重点区域、重点岗位、重点环节巡查,控制校内人员密度,保持人员安全距离。学校食堂采取错峰用餐,单人单座,同向就餐,就餐排队时与他人保持1米距离,加强餐(饮)具的清洁消毒,重复使用的餐(饮)具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学生宿舍每间居住人数原则上不超过6人,尽可能减少住宿人员并拉开床位距离;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公共场所实行人员限流。强化应急处置,健全学校发热师生送诊、定点医院就诊和核酸检测绿色通道制度。规范应急处置流程,组织经常性演练。组织教育、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常态化巡检巡查和指导。健全学校与家庭、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等联动机制,完善校医配备,引导学生家长自觉履行疫情防控义务,推动社会理解和支持教育复学工作。

17.医疗机构防控常态化。医疗机构要制定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方案,明确防控组织领导体系、日常防控措施、应急处置流程、疫情报告制度、人员梯队配置、物资配备储备等;加强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等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管理,落实分区管理要求,推广分时段预约诊疗,对入院就诊及陪同人员逐一查验健康码、检测体温,对发热患者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并做好登记,及时识别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加强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开展新冠肺炎全员专项培训,加强医务人员健康管理和健康监测,规范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防护,做好环境通风管理,严格探视和陪护管理,避免交叉感染;密切与属地疾控机构联系沟通,确保一旦出现疫情能够第一时间应对处置。加强医疗机构物资准备,确保医疗服务和疫情防控所需的药品、试剂、防护用品等储备充足。

18.重点机构防控常态化。落实落细养老院、福利院、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监管场所等特殊场所的防控措施,制定周密的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严防疫情输入和内部扩散。严格人员出入管理,全面实施体温检测和健康监测,定期开展排查筛查,禁止有可疑症状的人员上岗;对新接收人员开展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隔离观察和健康筛查。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等医疗服务机构的,不得超出医疗许可服务范围对外服务。医疗机构举办养老机构或与养老机构毗邻的,应按照医疗机构分区管理要求开展交叉感染评估,评估有风险的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应设置发热病区和隔离病房,对新入院患者开展核酸检测。加强日常环境清洁、消毒通风和个人卫生防护,做好防控物资储备。对出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区域,立即开展终末消毒和处置个人物品,全力追踪密切接触者并按要求进行集中隔离。

19.复工复产防控常态化。压实企事业单位防控主体责任,按照“谁经营谁负责、谁用人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并完善企事业单位内部疫情防控体系,制定防控方案预案,明确疫情应急处置措施和流程,切实做到疫情防控“一企(单位)一策”。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本单位疫情防控工作,加强与属地疾控机构、医疗机构联系,及时报告疫情情况并配合做好调查处置。抓好日常防控措施落实,严格实行体温检测、健康码核验、“一米线”等措施,做好办公场所、工区及公共区域、集体宿舍等较私密空间的通风消毒和环境清洁等工作,做好员工日常健康监测与卫生管理,对吸烟室等明显暴露口鼻的非必要场所一律关闭。加强宣传培训,做好防疫物资储备,为员工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指导做好个人防护。实施分区作业、食堂分散错峰就餐,控制会议频次和规模,减少人员聚集。设立隔离观察区域,员工出现可疑症状要立即报告并隔离,安排就近送医。行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制定常态化的行业疫情防控措施和监督管理制度,将疫情防控工作纳入到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进行部署、考核、指导和监控,对落实防控措施不到位的,及时予以指导和纠正,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依法及时进行处理。

(五)优化措施,落细重点场所防控常态化。

20.“三站一场”管控常态化。坚持统筹协调、整体联动、精准施策、高效运转的工作模式,密切各地区、口岸、机场、航空公司、各单位机场工作专班等有关方面的协作配合,严格执行信息通报、关口前移、健康码查验、身份认证、体温检测、专人引导、分区安置、“点对点”接送、集中隔离与全天候值守相结合等防控措施;火车站、汽车站要在出入口醒目位置设置健康码查验指示牌,其中火车站应设置疫情重点地区人员专用通道和指示牌。出入站时,进行人工或广播提示,引导乘客出示健康码、身份证,并严格查验健康码、检测体温;对查验发现的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和重点地区来返沈人员要立即登记备案,引导其通过专用通道进入留观区,及时转交至相关地区;如有发热症状,交由卫生健康部门派出的医务人员规范处置。

21.集中医学隔离场所管理常态化。指定集中隔离点实施“一馆一案”,落实“七加强”,即加强人员管控、加强服务管理、加强消毒防护、加强防疫宣传、加强心理疏导、加强应急处置、加强安全生产;“一报告”,即体温异常情况报告;“三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两熟知”,即熟知疾病的传染病症状、特征和预防措施,熟知所在地传染病或疑似病人留验站及医院的名称、地址和联系电话;“两能够”,即能够对传染病表现症状作出大致判断和及时反应,能够及时履行报告制度并做好现场控制。同时,集中隔离场所要配备足够的安保力量。

22.公共场所防控措施常态化。商场、超市、银行、宾馆、酒店、餐饮、洗浴、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要按照相关技术指南,严格做好工作人员健康监测、环境清洁、消毒通风、人员防护、客流量控制等工作,合理规划人员密集场所的人流行进路线和进入场所通道,落实“测温+健康码核验”措施,推广使用自动化、智能化体温监控和筛查设备,提高通行效率,减少人群滞留和聚集。商场、超市等要积极推行自助购物、自助结算,缩短排队等候时间;住宿经营单位要做好疫情重点地区旅客排查登记和报告工作;公共交通要科学合理调配运力,引导乘客间隔就坐、分散就坐,降低人员密度。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全面开放商场、超市、宾馆、餐饮等生活场所;采取预约、限流等方式,开放公园、旅游景点、运动场所等室外活动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室内场馆,以及影剧院、游艺厅等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可举办各类必要的会议、会展活动等;节假日期间,公园、景区等公共场所要采取门票预约、智能引导、分时错峰、流量管理等方式,科学分流人群,防范聚集风险。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主要负责同志对属地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负总责。各地区要设置精简高效的实体化办事机构,完善日常运转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联防联控,提升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严格落实常态化防控各项措施要求。着力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政策执行力,坚决杜绝有章不循、弄虚作假,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二)加强财政保障。各级政府要建立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费和物资保障机制,统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等财政资金及社会捐赠资金,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各项经费得到保障、物资供应充足。

(三)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政策解读、舆论宣传、专家建议等形式推进防控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推动健康防病知识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提高全社会防病意识和防病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健全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营造干净整洁的工作生活环境。加强舆情监测研判,健全信息公开发布制度,主动解疑释惑,回应社会关切。

(四)加强监督问责。健全完善督查机制,常态化开展巡查检查,抓紧查找疫情处置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督促抓好问题整改,及时补齐短板。防止进入常态化防控后出现麻痹、松劲、厌战情绪,对履职尽责不力、失职渎职,造成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

本工作方案印发后,如相关政策出现调整,按照最新文件规定执行。

急诊就诊方案篇四

摘要: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专科和本科招生一直数量大而且比较稳定,但近年来呈下滑趋势。其主要问题在于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与行业发展及考试培训接轨,难以满足学生价值需求。原因有历史的和体制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对学生状况及需求调研不够,课程设置时沟通渠道不畅等自身因素。应该加大改革力度,专业课程设置与会计职称系列考试接轨,将经济法基础及经济法设为专科和本科统设必修课并增加学分,相关课程改革考试形式及内容,根据学生、师资、资源等采用大数据综合分析后选定课程。

关键词:会计学;行业考试;经济法;课程设置;问题研究。

会计学专业与财经类其他专业甚至文法理工等类专业相比,由于其社会需求量大、专业规范性强、工作实用而且执业资格及职称系列考试影响力大等因素,无论是开放教育实施前后,还是由原来的专科变为专科本科共招之后,其招生一直相对稳定而且数量较大。但近年来招生出现下滑现象。造成现状的原因复杂多样,亟须对专业课程设置等问题认真加以深入研究并改革,从而使会计学专业稳定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开放教育的名牌专业和重点招生专业。

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紧跟行业的发展变化步伐,必须要与当前的社会考试相衔接对应,必须要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会计专业类的考试,无论是从业资格的会计证考试还是职称系列的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和会计师资格考试以及高级会计师考试,都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组织。其权威性强,影响面广,考试严格,公平公正度高。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声誉,其证书为社会的认可度也非常高,所以每年都吸引了大量人员参加考试。纵观电大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和本科的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与会计职称系列考试接轨。

(1)低层次课程高设。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即会计证的考试内容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会计证的考试一年四次,主要是一些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和技校以及一些普通高中毕业生参加这类考试。由于该证书是从业资格必须,而且一年组织4次考试,内容相对简单。所以考试基本上都能过关。但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列为统设选修课,甚至会计学本科也开设了财税法规的课程,一定意义上降低了开放教育专科及本科的层次。(2)该必修的定为选修。初级职称也就是助理会计师的考试科目是经济法基础和初级会计实务。但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将经济法律基础列为统设选修课,其课程内容与助理会计师考试的经济法基础内容相去甚远,根本无法满足学生考试需求。而且很多省市区的电大直接选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而不选修经济法律基础。这样设置一是重复学习,二是使一部分参加助理会计师考试的学生在电大上学期间或者毕业后还得到社会上组织的教学班点参加学习,影响电大声誉。另外,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会计工作,即使有些学生从事一些统计工作,将《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作为统设必修的课程学习已经足够,没必要把《统计法基础知识》这类简单的且不作为从事统计工作硬性强制要求的课程作为统设必修,作为非统设选修就足以满足个别需求。(3)该开设的课程未开。中级职称也就是会计师职称的考试内容是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财务管理。该级别考试对考生的学历和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的年限都有要求,一般是开放教育本科在学或者已经毕业的学生参加该考试。但开放教育会计学本科根本就没有经济法的统设选修课,更别提统设必修课了。这也严重影响了本科在学及毕业学生的考试晋升。(4)考试形式及内容落后。现在无论是会计从业资格即会计证的考试还是初级助理会计师职称的考试都是无纸化的上机考试,而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及本科相关相应课程的考试大部分还是纸质考试。与社会考试形式脱节,也影响开放教育网络学习及考试的声誉。另外经济类尤其会计类知识内容更新变化很快,而开放教育无论教材还是网上资源的部分内容都有些陈旧过时。

2.课程设置好高骛远,脱离学生实际。

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无论专科还是本科的学生,无论其学习基础还是能力素质,都不能与开办开放教育专科和本科之前的通过成人高考考入电大的学生相比。现在开放教育专科的学生主要是一些初中升入职业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学生,甚至很多都是初中毕业后没有再上学,普通高中毕业的都很少。开放本科主要是一些开放专科、职业技术学院、其他成人专科毕业的学生,且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有从事会计工作。而现在会计学专科本科的一些课程设置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1)专科课程本科化。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组织的中级职业资格即会计师职称考试文件要求,全日制普通专科毕业5年、本科4年才允许参加该职级的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财务管理的考试。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只有本科和全日制3年制的专科才适合开设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及相对高难一些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但电大开放教育专科都将这些课程作为必修课,超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2)本科课程研究生化。高级会计师的职称采用考评结合形式,考试课程是高级会计实务和高级会计实务案例,注册会计师的考试也才有财务成本管理及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些考试即使是国内一些名牌高校的会计本科毕业生也难以企及,一般只有研究生阶段才学习诸如财务报表分析、高级财务会计、会计制度设计、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等课程。但电大开放教育本科把上述课程都作为统设必修课程学习考试。上述课程设置问题的造成结果是,以前的电大专科毕业生大都可以通过中级会计师职称考试,而现在的开放教育别说专科,就是很多本科毕业生都没有通过初级助理会计师的考试。

开放大学目前的会计学专业规则中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存在着本专科重复设课以及各门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现象[1]。会计学专业专科开设了统设必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4学分;会计学本科又是统设必修课,而且也是4学分,内容相差无几。西方经济学在专科为统设选修4学分,到了本科成了统设必修4学分。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开放专科统设必修1学分,开放本科也是统设必修1学分,内容几乎没有差别。英语选修课程也存在类似问题。专科的专业/职业延展课开设了企业信息管理,本科的专业拓展课也开设了企业信息管理,教材考试都没有区别。会计专科的基础会计与基础会计实验,这原本是一门课程却拆分为两门课程,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就要有实验的要求,而不是另设一门课程———会计基础实验[2]。违背基本的专业课程设置常识。

4.专业规则即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太多,欠严肃合理。

以会计学专科和本科秋专业规则为例:(1)会计学专科设置公共基础课6门,专业基础课9门,专业核心课8门,专业/职业延展课29门,通识课44门,综合实践课4门,合计100门。其中统设必修课16门,统设选修课29门,非统设选修55门。按完成专科毕业76学分要求计算,统设必修已经58分多,也就是说最多从剩余的84门课程里选5门课。(2)会计学本科公共基础课10门,专业基础课5门,专业课29门,专业拓展课44门,通识课39门,综合实践2门,共129门。其中统设必修13门,统设选修38门,非统设选修78门。按毕业学分算,最多从剩余的116门里面选8门左右。上述课程设置表面上看课程多,满足学生需求选择余地大,但实际上有些效仿普通高校,盲目赶时髦。普通高校一个人讲授一门课程甚至几个人讲授一门课程,而电大是一个人讲授几门课程甚至担任十几门课程的责任教师,很多课程需要外聘教师甚至无法聘到教师,而国家开放大学又缺乏甚至没有相应的课程资源。这样做会人为制造基层教学教务管理的混乱和矛盾,更无从谈起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另外也欠基本的教学管理严谨。

5.综合实践课程名不副实。

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学生无论专科还是本科,都是在职学习,大部分都从事会计工作。无论是专科的会计核算模拟实验、职业技能实训、、社会实践,还是本科的会计管理模拟实验、综合实践的称谓和内容与学生在职工作的实际及专业水平提高的要求相去甚远。无论名称还是内容都应该加以改革。

二、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制度方面的,如外部的有关教育部门的一些硬性的政策性文件规定等。但更多更主要的还是自身的原因,如没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内在价值需求做调研、传统思想意识严重、内部沟通不够等。

1.制度因素。

外部客观制度因素主要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成人教育专科和本科的毕业总学分、公共基础必修课等制定的一些硬性的强制性规定。如数学、英语及一些政治思想和国防教育课程等必须学习。内部制度因素是国家开放大学对毕业学分和统设必修课程都有强制硬性规定。省级电大没有选择余地,剩下的有限的选修课程学分只能与毕业学分相等。因为学分不够学生无法毕业,学分高了学费相应增多会遭致学生的反对,所以专业责任教师在选课时首先考虑的是学分正好而未必论证专业必须。

2.调研不够。

电大或者开放教育的学生今非昔比,原先的专科学生大都从事本职会计甚至管理工作,本科学生大都还是这些已经毕业的专科学生和原来的普通全日制专科毕业的学生。而现在的专科学生主要是一些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技校的学生,甚至是一些初中生,他们大都在小企业里工作,做的是一些最基本的记账算账报账报税等琐碎工作,有一部分甚至没有从事会计工作。本科学生是成人专科毕业生和高职高专毕业生。这些学生与前的学生无论在学习基础方面还是在工作方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因此课程的设置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水平及现实价值需求来制定。

3.传统思想作祟。

我国的成人教育开展相对较晚,电大作为主力军应该有自己的培养模式和标准,但实际上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专业课程的设置都一直以普通高校为模版。现在迫于竞争及对电大社会声誉的考虑也总认为电大学生应该多学、深学,在表面上追求时髦和高大上。尽管时代要求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但毕竟是公办教育体制,所以计划经济和传统固化惰性思想还很严重。在成人教育的买方市场上仍然还是卖方市场思维,改革落后于学生的真实价值需求。

4.专业主管教师论证不够。

专业规则的制定是由国家开放大学下发,省级电大或分部的专业主管教师在众多选修课程里进行非常有限的选择。由于有些课程是跨专业跨学科的,所以主管教师在制定专业规则的时候,喜欢选择自己熟悉的专业内课程。对一些跨专业学科以至跨管理部门的课程,由于缺乏对其专业相关重要程度进行论证而放弃。如经济法课程,很多省级电大放在文法部,会计专业的主管教师在课程设置时就选择本部门担任责任教师的会计证考试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而不选对应的经济法律基础。甚至即使是一个部门,由于同一专业专科本科不是由一个教师负责,在制定时因为沟通交流不畅也会造成很多相似甚至重复课程等问题。另外纵向地与地市电大教师和国家开放大学教师的沟通也不够,致使专业规则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大打折扣。

三、课程设置改革设想。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充分调研学生学习基础情况和职业现实需求,破除传统思想和制度禁锢,加强同级部门间和系统上下级间的沟通,大胆改革创新,与社会行业的教育培训接轨。设置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和切实能提高学生能力水平及教学质量,有开放教育特色并吸引学生学习,能提高电大声誉的课程体系。真正使会计学等专业成为电大的名牌、品牌专业。

1.与行业考试接轨。

(1)将会计学专科的经济法律基础由统设选修改为统设必修课,名称与助理会计师考试一致,改为《经济法基础》。而且提高课时及学分,由现在的54学时3学分提高到72学时4学分甚至更高。在会计学本科新开设与会计师考试同名称的《经济法》课程,也要设为统设必修课,72学时4学分甚至更高。其他专科本科的相关课程也与助理会计师考试的初级会计实务和会计师考试的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等课程在名称和内容上接轨。

(2)取消专科的统设选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或者降低学时学分,或者改为非统设选修课程。取消专科统设必修、本科作为补修的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应课程或者作为统设选修或者非统设选修,将这些课程作为本科的统设必修课程。

(3)上述与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师考试相关的课程作为特别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取长补短,即内容覆盖职称考试教材的实务,但要增加相应理论教学内容;在形式上要加大形成性考核次数及题量,加大终结性考试题量,改为上机考试,仿真职称考试的时间、题量及内容。使学生在学期间或者毕业后就可以通过相应职称考试,真正使学生学有所用所值。

(4)鼓励在学学生参加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师的职称考试,取得证书者免修相应课程并免收对应学分学费。吸引已经取得助理会计师或者会计师证书的人员参加开放教育专科或者本科学习,免修相应课程及对应学分学费。其他学费也给予优惠。或者职称考试课程打破学期期间限制,除加强网上教学外,也可考虑在职称考试前集中面授辅导,而后参加职称考试,扩大影响力,吸引学生学习。

2.合理设置专科本科课程。

(1)取消专科统设必修的《统计法规概论》等课程或者作为统设选修。删减本科开设的统设必修的财务报表分析、高级财务会计、会计制度设计、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等课程,或者作为统设选修;删减本科开设的统设选修的财务案例研究、财务案例分析、审计案例分析等课程,或者作为非统设选修。

(2)对于一些在专科统设必修,在本科还是统设必修,且学分相同、内容相近的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企业信息管理等,应该专科必修,本科不修或者选修。专科统设选修的西方经济学也应该取消,或者专科统设选修本科补修或者不修。至少不能重复设置。

(3)改革综合实践名称及考核内容。建议将专科的会计核算模拟实验和本科的会计管理模拟实验改为相应行业培训证书,将专科的职业技能实训改为职业技能提升课。

3.采用大数据分析精准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规则中课程的提供不应该在中央电大最高层先制定好强制性学习的统设必修课,而后由省级电大在海量的选修课中选取极少数的几门课程。每个专业及层次都有各自的专业标准要求,不能只追求时髦新奇的边缘学科。无论会计学专科还是本科的专业课程设置,都应该先进行学习需求分析,组建学情分析团队,做好学习者自我评估、学习基础测评、职业发展及职业能力测评,以掌握学习者特征、预测学习困难和问题[3]。在招生时将考生的学历、专业、已学课程、欲学课程等信息调研充分,结合电大系统该专业历年课程开设情况、资源建设程度、师资力量情况、专业相关权重等汇总进行大数据分析处理,最终设置精准严谨的专业课程体系。

4.增加选修课比重。

由于学生基础不同,学习喜好不同,所以还是应该因学生情况不同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对于一些政府政策性文件规定的必学课程,如英语、经济数学等,也应该多做调研报告,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对一些课程进行调整,以达到专业要求的目标能力和学分为标准来设置课程。

参考文献:

[1]张宗强.开放大学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3):63.

[2]孔敏.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之探究[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24.

[3]谷泓.河北电大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调查分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3):17.

急诊就诊方案篇五

急诊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是医护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缩影。结合科室特点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一切为了病人”的宗旨融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中,倡导服务理念,在做好规定护理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根据患者需求,提供全程化、无缝隙护理、无障碍服务,促进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感动服务”,在思想观念和护理行为上,处处为病人着想,一切活动都要把病人放在首位;紧紧围绕病人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控制服务成本,制定方便措施,简化工作流程,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低耗、满意、放心”的医疗服务。

二、组织结构。

组长:***。

***成员:***。

三、活动目标。

内涵,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努力为患者提供无缝隙、连续性、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四、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

(一)制度新完善。

1、建立健全临床护理工作有关规章制度、护士绩效考核制度,专科疾病护理常规,专科护理工作标准和临床护理服务规范、标准、明确岗位职责,规范职业行为。

2、明确临床护理服务内涵、服务项目并予以公示。3、实行护理组长负责制,责任护士、不同层级的护士明确相应的岗位职责,完成相应的护理任务。加强基本能力及素养的培训。

4、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满足患者知情需求(环境、治疗、用药、膳食营养、康复、心理干预、手术、检查等),促进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

5、实施临床“现场管理式”的护理质控模式,细化、量化考核标准和指标,加强基础护理落实执行力,确保患者得到实惠。

6、提高科室护士认识,特别是高年资护士,认真学习领会优质化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工作经验。

7、建立机动护士库,以满足节假日和突发事件应急调。

配使用等。

1、实施特色服务,突出“挽救生命、珍爱生命,维护健康”的主题,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将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的服务理念落实到优质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接诊病人:“快”、“准”、“好,急救要求病情判断迅速,采取急救措施果断,用最快、最好的方式将病人的病情控制在稳定的范围内。

2、做到四个坚持:坚持“生命第一”原则。先抢救,后收费,对急救伤病员不管贫富,一视同仁,不因费用问题延误救治、转运。坚持“三明白”“三到位”的服务标准:在急救服务中做到让病人明白病、情、明白诊疗、明白收费;护送陪伴到位、救治措施做到位、沟通告知说到位。坚持规范收费标准:做到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

定急危重病人先抢救后挂号,就地抢救,绿色通道24小时开通;实行接诊——抢救——住院一条龙服务。强化急诊急救管理,抢救危重症病人尤其是无亲人在、无钱、无身份证明的“三无人员”,做到先检查、先诊断、先抢救治疗,后办入院手续及交费,病人检查过程实行全程陪伴,保证危重症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抢救治疗。

4、提供全程化、无缝隙护理、无障碍服务。

(1)强化细节护理工作环节关爱生命从细节做起,维护患者尊严,将患者清清爽爽送出急诊科。急诊病人就诊常因外伤造成面部及身体其他部位血渍斑斑,或因呕吐物及分泌物污染身体,要求护理人员在对患者紧急抢救、处置的同时,用温水毛巾将患者身上、脸上的血液、污物擦洗干净,衣物清理整洁,让病人干干净净做检查,清清爽爽收入院。

(2)提供人性化服务病人来有迎声,去有送声,治疗、护理时有称呼声,合作后有道谢声,操作完毕有健康教育声,接电话有问候声,误会时有道歉声,病人出院后回访声(八声服务)。

然中走出。输液前,详细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需不需要方便等等,输液中,我们会不时地询问病人有无不适感;主动为病人送上一杯开水,对需要协助上厕所的患者,我们有陪同,献上了我们的一片爱心。

(三)管理新手段。

科务公开,透明办事,进一步规范了科室的管理。科室全体医务人员形成自觉拒收“红包”、回扣,抵制不良风气的良好氛围。此外,科室采用多种管理模式,达到科学管理:如:

1、物品管理:采用五s(常组织、常规范、常自律、常整理、常清洁)管理办法,保证抢救物品时刻处于完备状态。

2、细节管理:借鉴蝴蝶效应法,做事精于细节。3、人才管理:采用木桶原理管理办法,加强薄弱环节的建设,巩固每一位岗位成员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专科知识。

4、品牌管理:急诊科护理岗一直以“团结、奉献、奋进”的文化精神影响着单位其他同事、科室,并将影响辐射到兄弟单位及社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

五、高度重视护理工作,保障措施到位。

织围绕整体目标,保证措施落实到位。

(二)、科室领导高度重视护理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科室“抓服务、树形象”的重要契机,明确和落实职责分工,形成全科的共同目标,在科室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调动护士的积极性。

六、提高护理服务满意率。

科内制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每月对科内护理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时收集意见,提出整改措施,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建立随访制度,护士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病情恢复及在急诊救治期间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并做好记录。

急诊就诊方案篇六

以1987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为标志始,我国急诊医学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已有20余年历史,急诊医学专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成为现代化医疗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培养出了大批业务素质高、热爱专业的急诊医护工作者,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根据最近几年来频繁发生在国内外的各种传染病、灾害及安全事故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造成大批量病人或伤员需要及时的救治和安抚工作来看,需要大量医护人员的直接参与和执行各种急救工作。为了提高病人或伤员抢救与治疗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培养和造就技术过硬、作风优良、反应迅速的高素质急诊人员,是保证和提高急诊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由于急诊病人病情危重,常伴有生命垂危、脏器功能衰竭和肢体伤残的可能性大等特点,作为急诊工作者应养成以病人为核心、急病人所急的良好工作作风。我们认为,从大学时期抓起,以大学生作为普及急救知识的切入点,不仅可使他们学会一些基本急救技能,还能通过他们对其周围的人群起到间接影响和灌输作用。在校大学生年轻好学,活动面广,易接受新生事物。一旦发生突发灾害时,接受急救培训的大学生即可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目击者[1]。因此医学院校在读大学生在扎实学好基础课程和各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要加强学习急救医学理论知识,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2注重临床实践。

对于在临床实习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心肺脑复苏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急救技术。随着医学不断的革新和进步,心肺脑复苏的内容也逐渐的被完善和规范,普及心肺脑复苏是目前危重病医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2]。除了准确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外,还要了解气管插管、电除颤技术、静脉切开、深静脉穿刺置管术、胸腹穿技术及胸腔管留置术等抢救操作技术。近年来我校部分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发的来我急救中心提前进行见习,学习并参与各种内外科急诊病人及伤员的救治工作,将在课堂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毕业实习时,这部分学生处理各种急危重病人及伤员的诊断思维和操作能力远远高于同班其他同学,毕业后也能很快适应临床工作。这就说明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性,因为临床工作本身就是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遇到急危重伤病员时,遵循时间就是生命的原则去抢救病人,而无法去看书准备再抢救。因此使学生在学校阶段就养成学好每一门理论课程的同时,要注重临床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培养应急能力。

培养学生快速反应应急能力是当代医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一名医生,除了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要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很好的协作精神。通过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培训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是进行急诊专业思想医德医风教育,使之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及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二是强化心理训练,以培养医护人员快速反应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判断力以及临急不乱、有条不紊的应急能力;三是进行急诊理论和急诊技能训练,着力加强心肺脑复苏,重要脏器衰竭和各种急性中毒及危重症患者的监护,各种急救器材的正确运用等内容的严格培训,以具备临床快速诊断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3]。另外开设演习课程,演练院前及院内急救流程,按照轻重缓急顺序对群体性伤病员的处理,提高相互的协调能力,身体各部位的包扎固定和搬运技术以及危重伤病员生命监测和急救注意事项等措施来提高学生对各类紧急情况的应急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就业后很快就能投入到临床工作当中去,并且独立能完成各种急诊或创伤病人的急救与治疗,一旦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造成大批量人员需要救治时,能承担并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以我院为例,在我院急救中心实习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经常能参与交通事故、煤气中毒及食物中毒等各种安全事故所致群体性伤员或病人的救治工作。乌鲁木齐事件发生时,上百名受伤人员几乎同一时间送来我院救治,临床实习生协助带教老师参与了危重伤员的抢救、清创缝合、包扎固定、病历书写、检查搬运以及手术治疗等救治全过程,争分夺秒在短时间内完成抢救任务,使受伤人员生命健康及时得到平稳,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效益。

4提高服务理念。

在加强急诊医学教育和提高学生应急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在临床实习工作当中对服务理念的了解和执行。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真正体现时间就是生命和治病救人的场所,又是体现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场所。目前,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医患之间矛盾较为突出,各种医疗纠纷日益增多。由于急诊工作本身具有人员少、风险大、工作强度大、责任重等特点,加上急诊患者或家属均因各种疾病或创伤引起的剧烈疼痛和恐慌、紧张情绪、素质低以及经济条件有限等因素,很容易与医护人员之间发生冲突,甚至出现辱骂、殴打医护人员的现象。因此对于在读医学院校大学生来说,培养他们对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反应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的学习,即加强医患沟通,关心病人,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尽最大努力避免发生医患纠纷。要树立起严格要求自己,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和奉献精神。另外要做好对各种危重病人或受伤人员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使他们早日走出疾病折磨的阴影。总之,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既要抓好学生基础理论学习,又要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一批又一批理论知识全面、临床操作技能良好、应急反应快、合格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我国人民群众医疗健康事业不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文档为doc格式。

急诊就诊方案篇七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根据上级通知精神和疫情防控的需要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各项感控工作要求,现制定如下:

(一)严格落实门急诊预检分诊及发热门诊管理。严格执行所有进入医院内人员查验健康码、行程码,询问流行病学史,查看核酸检测报告(落地24小时内)。

(二)普通门诊照常开诊,体检中心,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感染科、皮肤科、麻醉门诊、内镜等高危非急诊门诊暂停。东侨院区发热门诊停诊,请发热病人前往宁德市中医院、宁德人民医院就诊。

(三)保证急危重症、孕产妇、儿科、新生儿、血液透析、肿瘤等患者顺利就诊,急诊患者收治可先通过抗原快速检测及核酸检测,抗原检测无异常,先收入过渡病房,待核酸报告结果出来后转入住院病房。(附黄码儿童及新生儿请到黄码定点医院宁德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就诊。)。

根据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严格落实院感管理,实行一患一陪护工作制度,住院陪护以查看行程码和核酸检测结果为准,住院期间患者和陪护人员不能离开病区(除需要检查外)。

全院每日开展核酸检查“应检尽检”,含:医院员工、第三方工作人员(保洁、食堂、超市、保安、实习生、规培生、进修生)、住院患者、陪护。

患者、陪护及来访人员按照门诊预检分诊、病房管理的要求执行。

(1)门诊、急诊预检分诊通道通行请务必配合安保人员检查,提前准备好行程卡、扫健康码,以便工作人员查看及过闸扫码测温。如遇异常情况请务必配合预检分诊工作人员开展工作。黄(红)码者,不得进入院区。黄(红)码病人,引导去黄(红)码定点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就诊。

(2)结合病区“一患一陪护”及“谢绝探视”管理规定,无陪护证人员一律不得进入病房。

(3)严禁快递车辆进入院区。

疫情防控人人有责,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务必遵守国家疫情防控法律法规、疫情防控制度及医院就诊流程,配合医院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由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急诊就诊方案篇八

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有效降低新冠病毒在医疗机构内的传播风险,切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结合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及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1.调整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何海龙。

副组长:

组员:

工作职责:分析我院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部署做好我院防控工作。

2.成立预检分诊及哨点诊室工作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工作职责:完善预检分诊及哨点诊室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协调预检分诊、哨点诊室与门诊日常工作安排。

3.成立院感防控督导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工作职责:对本院各科室及各村卫生室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督查和指导,发现问题,予以通报,并督促其整改。

(一)预检分诊。

安排有疫情防控经验的医护人员参加遇见分诊工作。本院职工及后勤人员每日落实两次体温检测。所有进入卫生院人员均须佩戴口罩(疫情防控期间停车场、公厕暂停对外开放,此类人员禁止进入),到预检分诊处登记、测体温(发热患者体温用红笔登记)、扫安康码(对于老年人等不适用、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群体,由预检分诊处工作人员帮助查询安康码)。检测到发热患者指导其到哨点诊室就诊,发现中高风险地区返港人员立即指导其到隔离病房等候,立即联系丁梅菊副院长,由丁梅菊副院长联系120专车接送至宁国市集中隔离点,同时向港口镇政府和宁国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汇报该人员情况。(预检分诊处值班人员1级防护)。

(二)哨点诊室。

安排有临床及疫情防控经验、熟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八版》、高年资的医生参与哨点诊室值班工作。哨点诊室值班人员对患者进行诊疗,进行咽拭子采样,并在哨点诊室使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仪对该患者进行检测,如果需要做血细胞检查的通知检验科穿戴好防护设备到哨点诊室采样。如果需要x光摄影的,等待核酸检测结果出来(阴性)以后告知放射科工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并将放射科普通患者清空,指导患者到放射科摄片,摄片结束后原路返回,指导其到隔离病房休息。放射科待发热患者离开后做好放射科的消毒工作。需要静脉输液的,安排护士做好个人防护到隔离病房为患者输液,期间看护由值班人员负责。发热患者不得进入门诊大楼。患者缴费在隔离病房扫码缴费,现金缴费的有值班人员代为收取,消毒后交收费处。哨点诊室接诊医生在皖事通平台做好发热患者的转码工作。

(所有进入哨点诊室及隔离病房医护人员须2级防护)。

(三)门诊就诊。

1、鼓励患者进入微信公众号网上预约挂号。

2、现场就诊挂号或急诊挂号患者,必须通过我院预检分诊后挂号就诊,进院后须全程佩戴口罩。

3、门诊实行“一人一诊室”。

4、有序排队,间隔一米。

5、门诊所有医护人员1级防护。

(四)病区管理。

因本院护理人员较少,住院部设在二楼,输液大厅设在一楼极不方便,因此至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前暂停住院服务。

1、哨点诊室值班人员核酸检测每周一次。

2、全院职工(包括后勤)核酸检测每月一次。

3、外省返港人员每周一、三、五开展核酸检测,采样地点在门诊大楼右侧临时核酸采样点进行。

4、所有参与采样人员2级防护。

1、院感办组织全院职工(包括后勤人员)、辖区村医进行疫情防控知识更新培训,预检分诊及哨点诊室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医护人员开展应急演练。(每月一次)。

2、由院感防控督导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人员对本院重点科室及各村卫生室开展疫情防控督导。(固定时间每月一次,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增加督导频次)。

各科室要按照《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要求,加强诊疗环境的通风管理。严格执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做好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等的清洁消毒,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后勤卫生打扫工作人员每天对门诊楼地面、患者接触较多的检验科、西药房、收费处窗台等进行两次消毒(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拖地、擦拭),哨点诊室、隔离病房物体表面要增加消毒次数。严格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的处理,严格终末消毒。本院所有快递件均不得进入门诊楼,一律放在卫生院大门处快递临时堆放点,消毒后取回,必要时开展环境检测。

西药房负责做好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工作,确保储备的物资在卫生院满负荷运转的状态下能使用不低于一个月。同时指导好辖区村卫生室的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工作。

急诊就诊方案篇九

为全力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根据县指挥部要求,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工作实施方案。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实施群防群治、联防联控、网格化、地毯式管理,广泛动员群众自我防护,坚决防止疫情输入、蔓延、输出,严格落实综)措施,果断处置疫情,确保防控工作常态。

1、为确保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顺利推进,党委政府成立常态化疫情防控应急领导小组:

指挥长:孙杰(镇党委书记)。

副指挥长:

成员:

常态化疫情防控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卫健办,胡冰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2、督察小组:

组长:孙杰(镇党委书记)。

副组长:

成员:

1.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全面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责任,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为防控重点,持续强化“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完善日常运转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形成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防控格局。

2.强化联防联控机制。严格落实属地管理、部门监管、行业督导、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进一步健全完善联防联控体系,畅通沟通联络与信息共享渠道,形成横到边、纵到底,覆盖村、小组的二级疫情防控网络,实行网格化管理,把疫情防控融入基层综合治理和经济社会秩序恢复的各环节。

3.强化疫情科学研判机制。进一步运用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快速有效地收集、研判、核查、处置各类信息,适时开展疫情发展趋势分析研判,按照风险等级和应急响应级别,及时调整和优化防控策略,不断完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和各项配套工作方案。

4.完善重点人群排查机制。对密切接触者、一般接触者、境外入临人员、重点地区来返临人员、发热门诊患者、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中小学教职工、托幼机构从业人员等重点人群,做到应检尽检、应检早检、应检快检,对其他人群实施愿检尽检,最大限度地排除疫情传播风险。

(二)快速反应,做好常态化疫情发现和应急处置。

1.及早发现病例。加强公共场所体温检测,遇到发热人员及时引导到就近医疗机构就医。加强医疗机构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强化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排查,做到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早发现。

2.按时规范报告。继续加强发热病例监测和传染病网络直报,各村(社区)每天17点之前上报本辖区内返乡人员。

3.快速有效处置。落实早隔离措施,及时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对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实施严格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对可能的污染场所全面终末消毒。

4.学精准防控。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落实早发现早诊断、快检测快流调、严隔离严管控、小范围小影响的防控措施,做到及时发现、快速扑灭。依法依规、科学划定防控区域范围至最小单元,必要时采取限制人员聚集性活动、封锁等措施,阻断传播链条。

(三)突出重点,抓细重点人群防控常态化。

1.境外入临人员防控常态化。健全完善境外入临人员检测的管理,坚决防范境外输入性病例导致的疫情扩散和蔓延。

2.来临返临人员防控常态化。对重点地区来临返临的高危人群,坚持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工作机制,利用大数据手段,做好人员监测、跟踪、筛查工作。发挥网格化作用,通过个人主动申报、村(社区)报告、公安部门社会随访和信息推送等渠道,开展常态化摸排。来临返临人员应主动向所在村(社区)告出行方式、健康状况等信息,严禁迟报、瞒报、漏报。加强隔离留观场所常态化管理,动态调整防控措施,鼓励群众主动监督报告,严格排查,不漏一人。

3.公众自主管控常态化。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强化“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引导公众养成良好健康生活方式和文明行为习惯。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减少参加聚集性活动的人员,尽量不前往人员聚集场所尤其是密闭场所;做好个人防护,在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与他人小于1米距离接触时佩戴口罩;在密闭公共场所工作的医务人员、营业员、保安员、保洁员、司乘人员、客运场站服务人员、警察等人员及就医人员等要佩戴口罩;养成“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用公筷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个人旅居史和人员接触史,主动向社区和单位报备家庭成员疫情重点地区旅居史和人员接触史。

(四)紧盯关键,落实重点机构防控常态化。

1.村(社区)防控常态化。推进日常防控常态化,严格落实网格员负责制,结合村(社区)综合治理、基层党建,健全由村(社区)干部、网格员、基层医务人员、公安民警、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的社区疫情防控小组,开展组织动员、健康教育、随访登记、信息告知、物资准备、重点人员管理等工作,组织开展对外来人口、各类场所的全面排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对境外入镇人员、中高风险地区返乡人员,及时纳控。

2.校园防控常态化。压实属地学校责任,抓紧抓实抓细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落实“一校一案”,细化完善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加强日常防控管理,针对学生和教职员工及其共同生活居住的家庭成员和相关人员,开展健康状况和风险接触信息监测,做好重点人群的摸排检测。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和教室通风、消毒等工作。严格落实教职员工和学生健康情况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实行校园相对封闭式管理,师生进校门一律核验身份和检测体温。上下学途中坚持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管理。做好疫情应急处置。规范应急处置流程,组织经常性演练,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做到第一时间隔离、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流行病学调查、第一时间处置,严防疫情扩散。

3.医疗机构防控常态化。镇卫生院要制定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方案,明确防控组织领导体系、日常防控措施、应急处置流程、疫情报告制度、人员梯队配置、物资配备储备等;加强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等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管理,落实分区管理要求,推广分时段预约诊疗,对入院就诊及陪同人员逐一查验健康码、检测体温,对发热患者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并做好登记,及时识别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加强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开展新冠肺炎全员专项培训,加强医务人员健康管理和健康监测,规范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防护,做好环境通风管理,严格探视和陪护管理,避免交叉感染;密切与属地疾控机构联系沟通,确保一旦出现疫情能够第一时间应对处置。加强医疗机构物资准备,确保医疗服务和疫情防控所需的药品、试剂、防护用品等储备充足。

4.复工复产防控常态化。压实用工单位防控责任。按照“谁经营谁负责、谁用人谁负责”的原则,压实单位主体责任,落实属地、部门管理责任,切实把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精准落实到复工复产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建立完善企事业单位内部疫情防控体系,制定防控方案预案,明确疫情应急处置措施与流程。抓好日常防控措施落实。严格实行体温检测、健康码核验、“一米线”等措施,做好办公场所、公共区域、职工宿舍的通风消毒和环境清洁等工作,做好员工日常健康监测与卫生管理。加强宣传培训,做好防疫物资储备,为员工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指导做好个人防护。控制会议频次和规模,减少人员聚集。

(五)优化措施,落细重点场所防控常态化。

公共场所防控措施常态化。超市、银行、餐饮、洗浴、等公共场所要按照相关技术指南,严格做好工作人员健康监测、环境清洁、消毒通风、人员防护、客流量控制等工作,合理规划人员密集场所的人流行进路线和进入场所通道,落实“测温+健康码核验”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村(社区)要落实属地责任,村主要负责同志对属地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负总责。完善日常运转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联防联控,提升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严格落实常态化防控各项措施要求。着力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政策执行力,坚决杜绝有章不循、弄虚作假,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二)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政策解读、舆论宣传等形式推进防控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推动健康防病知识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提高全社会防病意识和防病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健全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营造干净整洁的工作生活环境。加强舆情监测研判,健全信息公开发布制度,主动解疑释惑,回应社会关切。

(三)加强监督问责。健全完善督查机制,常态化开展巡查检查,抓紧查找疫情处置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督促抓好问题整改,及时补齐短板。防止进入常态化防控后出现麻痹、松劲、厌战情绪,对履职尽责不力、失职渎职,造成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

急诊就诊方案篇十

急诊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是医护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缩影。结合科室特点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的宗旨融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中,倡导服务理念,在做好规定护理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根据患者需求,提供全程化、无缝隙护理、无障碍服务,促进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

一、实施特色服务,突出“挽救生命、珍爱生命,维护健康”的主题,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将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的服务理念落实到优质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接诊病人:“快”、“准”、“好,急救要求病情判断迅速,采取急救措施果断,用最快、最好的方式将病人的病情控制在稳定的范围内。

二、做到四个坚持:坚持“生命第一”原则。先抢救,后收费,对急救伤病员不管贫富,一视同仁,不因费用问题延误救治、转运。坚持公示制度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收费标准、护送原则、监督电话,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做到“有求必应,有应必到”。坚持“三明白”、“三到位”服务标准。在急救服务中做到让病人明白病情、明白诊疗、明白收费;护送陪伴到位、救治措施做到位、沟通告知说到位。坚持规范收费标准:做到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

1.强化细节护理关爱生命从细节做起,维护患者尊严,将患者清清爽爽送出急诊科。急诊病人就诊时常因外伤造成面部及身体其他部位血渍斑斑,或因呕吐物及分泌物污染身体,我科护理人员在对患者紧急抢救、处置的同时,将患者身上、脸上的血液、污物擦洗干净,衣物清理整洁,让病人干干净净做检查,清清爽爽收入院。

2.强调主动服务意识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科室,护士们经常会遇到陌生人询问各种事宜。为了适应新的服务模式,我们推出主动化服务模式-即看到有人走来,就主动前迎,细心听取疑问,并耐心解答问题,使病人从茫然中走出,输液前,详细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需不需要方便等等,输液中,我们会不时地询问病人有无不适感,对特殊用药的病人,主动为其送上一杯开水,对需要上厕所的患者,我们有护工陪同,同时也献上了我们的一片爱心。3.倡导亲情化护理,就是把“视病人如亲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口号,一点一滴的做到实处,尽早为病人解决各种问题。提供特色护理服务:(1)主动迎接病人,引导病人就诊,做到“首问首接负责”、有问必答,和蔼可亲,主动为患者排忧解难。(2)提供多种便民措施,如开水、一次性杯、卫生纸等。(3)为病人提供全程陪伴服务,需要可提供代交费、代取药、代订午饭,代买报纸等,减少病人的顾虑最大限度地给予关怀。病人从挂号、就诊、做各项检查、交费、取药到输液室注射,往往要经过一段的“长途旅行”,常因急躁和不耐烦容易与护士发生冲突,故护士必须理解病人的心理,开展亲情化“八声”服务护理服务礼仪规范化,把亲情融入到护理程序的每个细节中。使用眼神、微笑等副语言及身体语言去用心为病人服务。(4)不断提高技术能力我科年轻护士多,如果护理人员穿刺技术不过关,容易导致病人家属与护患之间的矛盾,而且会影响输液的工作效率,造成恶性循环,针对这些问题,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根据不同年龄、血管的特性和药物的性质,精心选择注射部位,合理选用输液针头,确保穿刺的一次成功率;操作时态度要亲切温和,动作轻柔,并将健康教育融入操作过程中,提高穿刺技术的同时强调人文关怀。同时排班时做到年资高低合理搭配,对各种原因致穿刺失败者,我们深表歉意,并请技术较好的护士协助完成,以减少护患之间矛盾。在输液护理过程中向病人讲解输液的注意事项,病人所用的药物,疾病的治疗情况。

4.实行一站式服务将坐等处置转变为主动为病人提供服务的整体护理,边救治边通知有关科室前往急诊科,如心电图室、b超室等,使各种术前检查尽量在急诊科做完,提供“一站式”服务。使手术室、麻醉科有充分的准备,保证病人进入时不受任何的阻碍,使抢救节奏加快。

5.提倡奉献式服务急诊科护理人员少,工作大且无规律,突发事故多等,我们。

我们的宗旨是:只要对优质服务有益,对患者有好处的建议,我们都将采纳,并形成条文,陆续推出。我们的目的在于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病人满意度,做到“病人急救在二院,服务满意在急诊”。

急诊就诊方案篇十一

1.教学计划是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在执行过程中必须保证其严肃性,对教学计划所规定的专业名称、学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时规定等重大项目不能随意变动。结于一些确有难度的课程,需要变更计划学时的,提出意见,经教务审核,报校长审批。

2.教务处根据教学计划在开课前一学期结束前,下达开课任务,由教学处排出课表,并给教师下达开课任务。

3.教学工作计划是实施教学目标管理的依据,应按学期制订。教学工作计划由教务制定,作为整个学期安排教学工作的依据。内容包括: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目标、教学总进度、教学工作安排、教研活动安排、教学改进措施,教学业务学习安排、各种考试考查安排及其它教学活动计划。要定期检查教学工作计划落实情况,学期结束时做出总结。

4.课程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教学大纲,它不仅是课程运行的蓝图,而且是对学生进行考核和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制定出具体实施计划,报教导处备案,实施时由教导处抽查。

5.教学检查是保证教学计划顺利实施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也是了解和考核教师工作,实施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学校应建立建全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并切实执行。

6.教案检查:要检查教案是否完整、是否认真、是否符合教案的模式。

7.作业检查:主要检查各任课教师作业批改情况。

8.组织检查性听课。教学校长和教学主任应经常下班听课(不少于8次)了解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讲课情况及教学水平,并提出指导性意见。教师之间也应互相听课,切磋教艺。

9.召开学生座谈会。每学期均要召开1-2次学生干部及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主要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学效果及教书育人情况等)。

10.召开教师座谈会。了解教与学双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改进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

11.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或大作业)毕业设计(或毕业作业)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检查。这些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实施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手段。

12.从教学检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可通过个别交换意见和教务会议的形式时向教师反馈,以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13.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加强考试工作管理,严肃考风考纪,是树立良好学习,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必须从试卷的征订、发放、保管以及考试的组织、考场的管理、巡考工作、阅卷和登分工作等诸环节入手,确保各项考试工作万无一失。

二、教学过程管理。

1.教师在接受安排的授课任务后,应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组织教学,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写出教案,教案中应说明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及练习要求。

2.教师应重视研究教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多种媒体和运用。在以文字教。

材为主的基础上,积极使用音像教材、幻灯、投影资料和计算机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3.教师上课应做到讲普通话,语言准确生动,板书或投影内容字迹工整清晰,课堂教学组织要严格有序,注重双向交流,避免满堂灌。提问、答疑、讨论、批改作业和讲评辅导都是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必须切实抓好,教师应主动了解和掌握学生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4.教师应认真批改作业,及时讲评,并记载成绩。学生的平时成绩应于学期考试前两周报教务处,平时成绩不合格者不得参加考试。

5.教师应遵守教学纪律,严格按照课表上、下课,不迟到、不误课、不拖堂、不早退、不随意变动上课时间。凡因故需停课、调课者,必须事先向教学处主任说明事由,经教学处批准后方能变更。

6.每学期授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进行总结,在本期末将教学反思及教学工作总结交教导处,并作为教学档案保存。

三、教学考评。

1.教师教学工作的考评要以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学态度、教学工作量、教学能力、管理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为主要内容,着重考评师德表现、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还要着眼于实际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教学工作考评要重在平时,要全面检查教师和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评估分析教学质量,做好教学工作小结。教师工作的考评应根据电大的特点,综合考评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学管理及科研工作。

成教学计划等,以严重教学事故论处,应按有关规定处理。

3.学校设立教学工作考评组织,由办公室,教务处、教学处、学生处等部门综合考评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考核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等。不合格教师若在一定期限内没有改进,将不能承担教学工作。

4.学校设立教学优秀奖、教学科研成果奖等奖项,以表彰、鼓励在教学、科研方面作出卓著成绩的教学人员。

5.对教师的教学鉴定、业务考核、教学考评资料、奖励处分材料等均应归入教师本人业务档案。

201。

急诊就诊方案篇十二

一、护理人员基本情况:

本年度科室现有护理人员**人,其中男护**人,其中副主任护师*人,护师*人,护士*人,1人未取得护士资格证。本科学历*人,大专学历*人,中专学历*人(专科在读)。本年度护士辞职*人,调出科室1人,新入6人,其中1名男护,5名女护士。

二、工作重点:

按照护理部的工作部署,结合本科工作特点,围绕医院的工作重点,以创建“优质服务”为标准的工作思路,更新服务理念,强化科学管理,深化内涵建设,加强急诊护理管理,严格抓好制度的落实,确保急诊急救护理安全,做到管理制度化,工作规范化,操作程序化,以此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在院领导、科主任及护士长的带领下,顺利完成全年的护理的工作计划。

一、全年各项护理工作量及工作达标情况:

1.工作量:就诊人数:*人次;抢救人数:*人次。

采血人数:*人次;出诊人数:*人次。

处理突发公共事件:7件。

2.工作达标情况:急救物品完好率达100%、无菌物品合格98%以上,传染病报告率达90%以上,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合格率98.8%。

二、加强三基训练,提高急救护理水平。

院组织5.12急救技能比武活动中,全科护士高度重视,人人参与培训,通过考核选出两名护士参赛,参赛两人一针见血率98%。参加院前医疗急救技能竞赛,荣获“优胜奖”和心肺复苏“二等奖”。同时,护士长鼓励科室护理人员积极撰写科研论文,今年科室在省级以上期刊上共发表科研论文五篇,核心期刊一篇,同时选派1名护士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护士专科培训,通过严格的考核,取得了急诊专科护士的资质证书,同时本年度参加全国会议三次,分别是:《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院前急救》参加会议的护士同志回科后进行总结并对全科护士进行授课,增加科室护士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意识,进一步提高了我科护士的综合素质。

1、加强消毒隔离的管理,预防院内感染。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制度,认真做好科室消毒隔离管理,做到进行无菌操作时戴口罩、帽子,保持各治疗区域清洁无灰尘。规范使用利器盒,生活垃圾袋内禁止出现医用垃圾。氧气湿化装置均采用一次性包装,一个病人用完后及时更换,备用氧气表消毒后用无菌包布包裹干燥保存,消毒液开瓶后标明消毒日期及签名。治疗室、诊室、留观病房做到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液喷洒消毒。每个区域的拖布专室专用等。总之,为了保证各项工作扎实到位,每项工作都有日期及签名记录,以利于质控管理。

2、认真做好实习生的带教示教工作。

放眼,出科有考核,同时,生活中给与关心和照顾。本年度接受代职进修4人;完善培训资料,如《***》、《急诊科常规护理操作流程》,并以心肺复苏术、静脉输液、洗胃、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吸氧、皮内注射、包扎止血,急救病人搬运、院前急救、危重症病人护理、气管插管的配合、优质服务流程、骨折急救、颅脑损伤急救、烧伤急救技术等等为培训内容,开展培训;强化了院前急救,全年共出诊趟接回病人人次,接诊处置伤病员人,抢救危重症伤病员800人,抢救成功率达到95%。

3、积极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活动。

(1)每班设1名导诊护士,主动微笑迎接病人,介绍环境,引导病人就诊,做到“首问首接负责”、有问必答,和蔼可亲,主动为患者排忧解难。

(2)提供多种便民措施,如开水、一次性纸杯、手纸,针线盒,雨伞等。

(3)开通绿色通道,为病人提供全程陪伴服务,减少病人的顾虑最大限度地给予关怀。

室及相关临床科室等,使各种术前检查尽量在急诊科做完,提供“一站式”服务。。

4、加强急救药品、物品、仪器的管理。

安排专人管理抢救室及监护室,确保急救药品、物品、仪器性能的完好,每日对所有药品的数量、批号、名称进行检查,对效期快到的药物提前一个月换掉。每日检查物品、仪器性能,使用后及时清洁消毒,并做好登记,发现仪器有故障及时通知维修人员进行维修,确保物品、仪器性能完好备用。

5、认真做好120院前、院内急救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管理。

为强化护士的应急能力,对全科护士进行院前急救培训,做到120出诊及时,抢救危重病人动作迅速,思维敏捷、技能娴熟、忙而不乱、医护配合默契。本年度共出诊人次,科室根据人员情况,对排班随时进行改动,弹性合理排班。

我科全年应对“突发公共法卫生事件”10起,多次安排护士参加全市组织的急救保健和急救演练任务,本年度共担任保障义务***余次,收到主办单位高度好评。

6、认真做好万元设备的管理。

安排专人管理,每一台设备都有操作流程,使用及维修、保养有登记,固定资产账目清晰,报废设备及时申请。

7、认真落实核心制度,及时做好护理差错事故上报。

每周进行一次核心制度提问,并认真检查落实情况,出现护理差。

错及时上报护理部。

8、积极开展护理新业务新技术,本年度在省级以上期刊共发表科研论文五篇。

10、护理分层级培训,根据护理学组分组情况,我科按照医院三级管理体系,设有组长2名,小组长7名,各组成员6-7人不等,分别从急救物品管理、危重病人管理、医院感染管理、护理安全管理、服务质量改进管理、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进行分组管理,每周检查每月总结,针对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进行跟踪评价,全员参与,有效的提高了护士参与科室管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大家的主人翁精神,科室管理机制合理分配。

三、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个别护士接待病人时语气生硬,对待病人的误解不能耐心解释,从而引发投诉。

2、查对制度执行不认真,输液巡视不到位,共发生一般护理差错3起。

3、个别护士学习积极性不够,理论、操作考试成绩太差。

4、人员未充分利用,各小组长未充分利用各成员的优势合理分配工作,团队合作欠佳。细节未注重,多做无用功。

5、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有待提高,培训有待加强。眼光狭窄,看问题不够全面。

6、科室写论文的人极少,全科护士撰写的能力不强,不善于发现新技术,新亮点、新思路。

四、今后工作思路:

通过今年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组织护士进行回顾性总结和讨论,加强护理人员的思想教育,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意识,狠抓管理,对不适合急诊工作的护士进行调整,优胜劣汰,确保急诊护理队伍的高质量,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使急诊科综合素质更上一个台阶。

文档为doc格式。

如果觉得《急诊就诊方案范文(实用12篇)》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