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控制好体重 预防糖尿病

控制好体重 预防糖尿病

时间:2018-06-12 07:44:09

相关推荐

一项芬兰研究表明,对携带1型糖尿病基因的孩子进行早期饮食干预,能大大降低其将来患病的风险。该论文刊登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儿童医院的研究者选取了230名有1型糖尿病家族史或明确携带

1谨防孩子患上1型糖尿病

一项芬兰研究表明,对携带1型糖尿病基因的孩子进行早期饮食干预,能大大降低其将来患病的风险。该论文刊登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儿童医院的研究者选取了230名有1型糖尿病家族史或明确携带致病基因的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婴儿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喂食含有大量水解核糖核酸的酪蛋白配方饮食和常规牛乳配方奶粉。

后,研究者发现,吃酪蛋白的孩子患病的可能性比另一组低50%。

研究者表示,酪蛋白对肠道的微生物群落大有益处,能改善机体免疫状态,进而降低患糖尿病的可能。

2如何诊断是否患上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的病因有很多,其危害是相当之大,只有及时的治疗才能避免其危害的发生,糖尿病的治疗前是要相关的诊断,判断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下面我们看临床上1型糖尿病如何确诊呢?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1型糖尿病需要检查的项目:

1、血糖测定。通常通过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随机血糖判断血糖水平。正常空腹血糖值为3.9-6.1mmol/L,若两次测定空腹血糖值>7.0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和(或)随机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随机血糖即不定期测定的血糖值)

2、C-肽水平测定。①空腹正常值为1.0+-0.23ug/L。1型患者减少或测不出,2型在正常范围或偏低;②C-肽释放试验曲线同胰岛素释放试验曲线。可用来检查胰岛素功能,区分1型和2型糖尿病。

3、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不高又怀疑有糖尿病时应做葡萄糖耐量试验。葡萄糖耐量试验又包括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可的松葡萄糖耐量试验。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4、尿糖测定。正常人每日尿中排出的葡萄糖不超过100mg,一般常规的尿糖定性如尿常规等是测不出的,若每日尿中排出糖超过正常值(100mg),则称为糖尿,但尿糖测定只在肾糖阈正常时有意义。

5、胰岛素测定。测定标准:①空腹时正常值为5-20uU/mL,1型则低于正常的最小值或测不到,2型糖尿病在正常范围或高于正常水平。②胰岛素释放试验:1型无高峰出现,呈低曲线;2型高峰教正常低或高峰延迟。可用来检查胰岛素功能,区分1型和2型糖尿病。

3冬季抑郁要小心患上糖尿病

糖尿病也能“气”出来?您别不信,科学研究最新发现,不良情绪和精神因素也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元凶” 。

专家说,糖尿病的发病病理在于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相对不足。胰岛素分泌的多少除了受有关内分泌激素和血糖等因素的调节外,还直接受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情绪时,交感神经兴奋,会直接抑制胰岛素分泌,同时交感神经还会促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也间接地抑制了胰岛素分泌。如果这种不良情绪长期存在,则可能引起胰岛β细胞的功能障碍,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被最终固定,进而导致糖尿病。

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人都会因不良情绪诱发糖尿病,不良情绪因素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对中老年人更为明显;再者,也不是一般的不良情绪就能导致糖尿病,只有这种情绪反复刺激、持久作用于机体时,才有可能诱发糖尿病。

“同样道理,紧张、焦虑、发怒、恐惧、孤独、绝望等不良情绪,会使糖尿病人病情反复或加重。”张主任强调,糖尿病人要放宽心境,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疾病。这对控制血糖非常关键。此外,平时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及适量的体育运动,也有助于改善心情,控制病情。病人家属也应多疏导、鼓励、安慰并理解患者,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再有,患者还可参加一些糖尿病专题讲座,了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基本知识和应对措施,纠正错误认识及不良行为。当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难以排解时,应及时找专科大夫就诊,避免加重病情。

48种早期症状提醒你患上糖尿病

1.脖子发黑

一种称为假性黑棘皮病的皮肤病与糖尿病也有瓜葛,表现为皮肤发黑、变厚、粗糙,尤其是腋窝、脖颈和腹股沟部位的皮肤变化最明显。研究资料显示,假性黑棘皮病患者的血浆胰岛素水平明显增高,提示有潜在发生糖尿病的风险。

2.经常打鼾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报告,常打呼噜的人得糖尿病的风险是一般人的2.5倍以上;而糖尿病患者中,有23%以上的人同时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而且,睡眠呼吸暂停程度越严重患糖尿病的几率越大。

3.伤口不愈

由于局部循环和代谢障碍,导致糖尿病人的伤口比普通人难愈合。特别是糖尿病人外科手术后,伤口出现愈合不良,清洁伤口反复感染,经常变成慢性而难以愈合的溃疡,尤其在肢体部分容易出现。

4.突然发福

40岁以后发病的糖尿病患者中,60%以上的患者发病时体重是超重或肥胖的。原因主要是体脂的堆积,造成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肌肉和其他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然后发展为糖耐量递减,直至糖尿病。

5.青春痘

如果你已年过半百,脸上突然冒出青春痘,别以为返老还童了,应及时查血糖。血糖偏高,使皮肤组织的糖原含量增多,给霉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孳生、繁衍创造了条件,造成青春痘老是好不了。

6.尿液黏稠

排尿后如果尿点迸到便池外,脚踩上会有黏黏的感觉。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里含有糖分。

7.视力下降

高血糖会导致视网膜的血管出现肿胀甚至渗漏,不正常的新生血管就会在视网膜表面生长,造成出血,从而影响视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除了视力模糊,还会一天内时好时坏。

8.外阴瘙痒

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血液中血糖升高,尿液中糖分随之增多,阴道内糖分增多,易改变阴道的酸碱平衡,使阴道酸性增加,霉菌易于繁殖,导致阴道感染,出现皮肤瘙痒。有些患者则由于血糖升高,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受到影响,易引起霉菌性阴道炎。

对于患有糖尿病的人来说一定要做到戒烟戒酒。因为酒精中的一些物质极易与治糖尿病类的药物产生副作用,从而会导致出现低血糖症现象的发生。此外,除非是经过医生的指导,否则患者不能私自接触其它的药物。

5小妙招防糖尿病眼

近日一56岁女性,由于和家人吵架,情绪激动,突然出现视物模糊,眼底出血,急来北京友谊医院眼科就医,经大夫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引起失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糖尿病眼部最严重的并发症。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几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血管疾病,长时期的高血糖是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决定因素。视网膜最早表现为出现微血管瘤和出血,可进一步发展为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出血量增加、棉絮斑、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等改变,持续无灌注可导致视网膜血管闭塞和病理性增殖,产生视盘或视网膜新生血管,若新生血管破裂,形成疤痕组织,收缩可牵拉视网膜脱离,导致失明。

据北京友谊医院眼科高立新主任医师介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是否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为依据,可分为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两个阶段。糖尿病的病程和高血糖的程度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主要危险因素。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达44%-51.3%。国内一组数据显示,糖尿病病程10-的患者约26%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上高达63%。除高血糖是产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原因外,高血压、高血脂均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 。

高大夫提醒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控制血糖是关键

血糖控制不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逐渐恶化,视力在不知不觉中模糊起来,因此要把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才能稳定眼底病变。

2、 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压长期持续性升高,可引起视网膜的一些病理改变,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因此要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美国的一项研究已证明,积极控制高血压,将血糖和血压有效控制接近正常范围,可以有效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

3、 控制血脂

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血脂代谢异常,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其血脂代谢紊乱更加严重,血脂代谢异常可促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4、 合理饮食

高蛋白低脂低盐富含食物纤维的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高钠易诱发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因此主张饮食中钠盐不宜过多。对于肥胖患者来说,要减轻体重,减少热能的摄入。

5、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

运动可使心血管系统舒缩趋向正常化,各系统的功能得到改善,从而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对于肥胖者来说,可减轻体重,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液粘度和脂质的含量,缓解动脉硬化。当然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要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易引起眼底血管破裂,从而加重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一般以散步、打太极拳、轻度的肢体活动等较为适宜。

6、 定期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定期查眼底及荧光血管造影,以监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糖尿病患者眼部检查时间间隔建议:1型糖尿病:发病后5年首诊,以后每年一次;2型糖尿病:确诊糖尿病时首诊,以后每年一次;如在检查时有异常发现,应更频繁的进行随诊。

总之,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定期去正规医院进行眼部检查,以便及早的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蛛丝马迹,一但出现眼部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以便保护现有的视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如果觉得《控制好体重 预防糖尿病》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