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蔬菜吃的少易患糖尿病 降糖蔬菜大盘点

蔬菜吃的少易患糖尿病 降糖蔬菜大盘点

时间:2022-07-31 09:45:26

相关推荐

蔬菜吃的少易患糖尿病 降糖蔬菜大盘点

与1型糖尿病一样,2型糖尿病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更明显,机制也更为复杂、对此有人提出了“节约基因”的假说,认为为了适应饥寒交迫的生活环境,在贫困国家以及富裕国

1解读:2型糖尿病知识大盘点

与1型糖尿病一样,2型糖尿病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更明显,机制也更为复杂、对此有人提出了“节约基因”的假说,认为为了适应饥寒交迫的生活环境,在贫困国家以及富裕国家中的贫困民族居民的体内逐渐产生了一种“节约基因”,使人在能得到食品的时候,善于把热量集攒起来,以备荒年,结果在发生饥荒之时,有这种基因的人就容易得以存活。由于适者生存的道理,久而久之,贫困国家中能够存活下来的多半具有这种基因。

2型糖尿病的诱因有哪些?

在贫困时期,“节约基因”是一件好事,使个体得以生存,使种族得以延续。但到了不愁温饱的时候,“节约基因”又由好事变成了坏事,使人体容易发胖,产生高血压和出现血脂异常,且容易得糖尿病。特别是 生活模式发生剧变之时,遗传基因的变化赶不上生活水平的变化,使2型糖尿病爆发性流行,这就是糖尿病遗传因素的意义。

导致2型糖尿病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肥胖、体力活动过少和应激。应激包括紧张、劳累、精神刺激、外伤、手术、分娩、其他重大疾病,以及使用升高血糖的激素等等,这些都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诱因。由于上述诱因,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及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最后是血糖升高,变成糖尿病病人。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控制人体的遗传因素。但是,我们能对环境因素进行干预,从而降低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

2型糖尿病的特点是什么?

首先,2型糖尿病好发于成年人,尤其以中老年人为多。

多次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都表明,2型糖尿病发病的年龄多在40-60岁,从40岁起,患病率逐渐增加,到老年期达到高峰。青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相对来说,还是十分少见的。

第二个特点是病情一般比较缓和、隐蔽,也就是说与1型糖尿病相比,不那么来势汹汹。

2型糖尿病病人症状不明显,不见得每个患者都有喝得多、尿得多、吃得多的表现,多数人也没有显著的消瘦,当然体力和体重不同程度地下降还是比较常见的。

第三个特点就是患者往往不需要靠胰岛素治疗来维持生命。

也就是说,患者不打胰岛素也不至于很快就发生酮症酸中毒而危及生命。所以,2型糖尿病原来又叫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病人有时也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但多数是因为血糖控制不理想,或者是因为发生了急性并发症或者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较重,而不像1型糖尿病病人那样是为了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治疗方法要对口

2型糖尿病患者早打胰岛素可晚得并发症,这是因为治疗糖尿病的口服药物大都促使β细胞尽力分泌胰岛素。要知道,糖尿病是由于不同病因导致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对于分泌胰岛素能力已然下降的β细胞来说,再用药物刺激它分泌胰岛素,其结果是导致β细胞衰竭,使它仅存的一点分泌功能完全丧失。袁教授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就好像鞭打一头病牛,让它拼命劳作,结果就是病牛栽倒在地,永远起不来了。

专家出示了这样两份病历记录,第一份病历:病人患糖尿病已有二十年,十四年前开始打胰岛素,至今病情稳定,没有并发症;另外一个病历:患者患病十年,五年前拒绝使用胰岛素治疗,现在已出现多种并发症。

不过,病人产生误区是有原由的,专家接着说,翻开现行的医学院校的教科书你就会发现,在糖尿病治疗原则中规定,注射胰岛素只适用于1型糖尿病的治疗。所以不少非专科医生也还在依照书本上的治疗原则对病人进行治疗,并将已过时的治疗方法与理念传授给患者。专家指出,现在不少非内分泌科医生治疗欠规范,如不能准确地为糖尿病患者计算出胰岛素使用量,令患者的血糖忽高忽低,使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失去信心。再有,由于目前开设糖尿病专科门诊的医院为数不多,病人多医生少,医生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说服病人使用胰岛素治疗,况且如果用量不当还会出现不良反应,如低血糖反应等,为此,一些医生不愿担风险,往往愿意采取药物治疗。

2糖友动起来 2型糖尿病人减肥方法大盘点

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对于2型糖尿病病友来说,如果因为肥胖而导致内脏脂肪堆积,危害是十分明显的:脂肪越多,胰岛素的敏感性就越低,机体就需要越多胰岛素才能使血糖浓度维持在正常水平(正常人每日胰岛素的总需要量为40~50单位,而肥胖的2型糖尿病病友往往超过100单位)。而胰岛负担加重,最终会导致胰岛功能衰竭。

所以,控制体重对2型糖尿病病友尤为重要。那么,对于2型糖尿病并合并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来说,首先减肥及控制饮食是关键。那么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该如何进行体重的控制呢?

适合2型糖尿病患者的减肥运动方法

爬坡快走:30分钟可消耗热量320卡,1小时达650卡。

慢跑:30分钟可以消耗295卡热量,1小时消耗的热量则达到590卡。

自由泳:以自由泳为例,30分钟消耗255卡热量,1小时为510卡。

打篮球:打30分钟篮球可以消耗220卡热量,1小时可消耗440卡。

举重:30分钟可消耗220卡热量,1小时消耗440卡热量。

徒步旅行:30分钟的越野徒步运动,可消耗185卡热量,1小时则是370卡。

跳舞:跳30分钟消耗热量为165卡,1小时为330卡。

家务:30分钟家务,如种花、除草等可消耗165卡热量,1小时为330卡路里。

骑自行车:时速低于16公里,骑30分钟消耗145卡热量,每小时290卡。

3糖尿病人饮食误区大盘点

饮食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能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受某些错误观念的误导,往往陷入误区,结果非但没能使病情得到改善,而且给生活质量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

误区1 饮食疗法=饥饿疗法

临床实例:如今人们生活水平高了,随之而来的是糖尿病患者也越来越多。这不,隔壁的张大爷最近因为口渴、消瘦,去医院一查果然是糖尿病。医生告诉他,糖尿病属于富贵病,与饮食有很大的关系。张大爷觉得医生的话在理,可不是吗?在过去那连肚子都填不饱的贫困年代里,压根就没听说过糖尿病这个词,看来很有必要回到解放前。从此以后,他宁可忍饥挨饿也不多吃一口,不久,张大爷去医院复查血糖,嘿,血糖还真正常了,于是张大爷对病是吃出来的这句话愈加深信不疑。三餐吃得更少了,有时甚至一顿饭吃不了一两,经常饿得心慌出汗、眼花手抖,直到有一天夜里出现了严重低血糖昏迷,如果不是发现抢救及时,很可能连命都搭上了。

专家点评:饮食治疗是控制糖尿病的基础,合理的饮食治疗有助于降低血糖、控制体重、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少数轻症糖尿病患者甚至只需控制饮食便能使血糖维持正常,因此,饮食疗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饮食治疗饥饿疗法。如果患者进食量太少(每天主食低于150克),不仅容易出现低血糖及饥饿性酮症,而且还会出现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即“苏木杰现象,导致血糖大幅波动,反而不利于血糖控制。不仅如此,由于热量摄入不足,还会造成体内自身脂肪及蛋白质过量分解,导致身体消瘦、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

因此,科学的饮食疗法应该是在保持膳食平衡的基础上,因人而异、适当地限制饮食的总热量,即根据患者年龄、胖瘦、劳动强度等具体情况,在不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和日常工作与生活的前提下,适当地控制进食量,并注意饮食多样化,而不是一味地忍饥挨饿或偏食。

一般情况下,糖尿病患者每顿主食不超过2两(100克),不低于1两(50克);主张少食多餐,即把正餐的主食匀出一小部分,如半两(25克)主食或者1个鸡蛋(50克)作为加餐用;可以多吃些低热量、高容积、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如各种绿叶蔬菜。

误区2 主食少吃,副食不限

临床实例:张阿姨自从查出糖尿病以后,每顿饭主食比过去吃得确实少多了,但鸡、鸭、肉、蛋等副食品的摄入量却明显增加,而且平时每当肚子饿了,就用坚果类零食来充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张阿姨发现自己血糖控制得并不好,她有些纳闷,自己吃得并不多呀?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专家点评:糖尿病饮食疗法的首要原则是控制总热量的摄入,这表明不仅主食的量要控制,副食的量同样也要控制,不能因为副食含糖少,就随意多吃。

主食(米、面等)固然是热量的主要来源,但副食(鸡、鸭、鱼、肉、蛋、各种坚果等)所含的热量同样不可忽视。1克糖类产4千卡热量,1克蛋白质也产4千卡热量,而1克脂肪可产9千卡热量。副食中的蛋白质和脂肪进入人体后有相当一部分可以通过糖异生作用转变成葡萄糖,因此,如果副食吃得太多,同样也会升高血糖。不仅如此,高脂肪、高热量饮食还会导致肥胖,使血脂升高,加速动脉硬化,引起心脑血管并发症。

有些糖尿病患者经常花生、瓜子不离口,认为这样可以减轻饥饿感。殊不知,坚果属于高脂肪、高热量食物,100克坚果(如花生、瓜子、核桃、杏仁等)所含的热量相当于200克主食,30粒花生米(约12克)所含的热量相当于1汤匙植物油(10克)或者25克面粉或大米。因此,坚果类的零食不能随便吃。

张阿姨尽管主食吃得很少,但血糖总控制不好,就是因为副食及坚果类零食吃得太多。

误区3 进餐不定时定量或者不吃早餐

临床实例:王经理晚睡晚起的生活习惯由来已久,经常不吃早餐。查出糖尿病以后,王经理的这个习惯依旧未改,甚至还为此找了个貌似有理的借口不吃早餐有助于控制饮食,不仅如此,王经理平常吃饭也没什么规律,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正常用药,因此,王经理的血糖一直控制欠佳,而且曾多次发生过低血糖。

专家点评:王经理的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违背了糖尿病饮食管理当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任意减少餐次、饥饱不均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如果不吃早餐,隔夜空腹时间如果太长,很容易造成血糖偏低甚至低血糖,而低血糖又会引起反跳性高血糖,导致血糖忽高忽低进而完全失控。而且,病人如果不吃早餐,中餐的进食量势必会增加,这样不仅对控制全天的总热量没有太大的帮助(整理),而且使午餐后血糖明显升高,所以,糖尿病患者三餐一定要定时定量,必要时,还需要在两餐之间及睡前加餐。

注意:加餐并非加量,而是从三次正餐中匀出一部分食物留做加餐用,这样做既可以预防低血糖,又可以防止餐后高血糖,有利于平稳控制血糖。

误区4 多吃点没关系,加大药量便可

临床实例:老刘是一家企业的办公室主任,每天应酬不断,顿顿不是喝高了,就是吃多了,饮食控制对他简直难上加难。没有办法,老刘只好加大降糖药的用量,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把多吃的食物抵消掉,而不必担心血糖升高了。

专家点评:不少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用上降糖药(或胰岛素)之后,就可以随心所欲,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愿吃多少就吃多少,而不必再严格控制饮食了。这种观点其实是不对的,原因有二:一是暴饮暴食会增加胰岛细胞的负担,加速胰岛功能的衰竭,使口服降糖药的疗效逐渐下降甚至于完全失效,最终即使用上胰岛素,血糖依旧控制不好,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接踵而至;二是药物过量应用,会增加其对肝肾的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多吃饭多吃药的做法并不可取。

事实上,不论是那种类型的糖尿病,不管糖尿病的轻重如何,也不管患者是否已接受药物治疗,都不能放松对饮食的控制,因为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只有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辅以药物治疗,才能取得理想的降糖效果。否则,即便药物再好,疗效也要大打折扣。

误区5 水果含糖多,绝对不能吃

临床实例:李大妈喜爱吃甜食,尤其是各种时令水果,更是她的最爱。不过,自从查出糖尿病之后,李大妈对一切水果都敬而远之,再也不敢问津了。

专家点评: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这些对糖尿病患者都是有益的。水果中所含的糖分主要是果糖,此外还有少量葡萄糖及蔗糖,而果糖在代谢时不需要胰岛素参与,所以,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后可以少量进食水果,大可不必一概排斥。

各种水果的糖分是有区别的,西瓜含糖最低约为4%,枣、甘蔗、山楂含糖较高约为20%,在严格限制总热量的前提下,适当进食一些含糖量较低的水果(如樱桃、西瓜等)是允许的。但要放在两餐之间或睡前吃,并将水果的热量计入在总热量之内,并从主食中扣除这部分热量,譬如吃200克橘子或苹果就要少吃25克主食。当然,在血糖控制不理想时暂不宜进食水果,此时可将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当作水果吃,等病情平稳后再作选择。

误区6 吃干喝稀都一样

临床实例:王大娘前不久曾因糖尿病入院治疗,住院期间,无论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都控制得很好。出院后王大娘继续按原方案治疗,前两天去医院复查,发现餐后血糖很高。医生经过了解得知,王大娘有早餐喝稀饭的习惯,早餐后血糖高很可能与之有关,于是建议她早餐改吃干食,几天后,王大娘再去复查,餐后血糖果然恢复正常了。

专家点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进食等量大米做成的干饭和稀饭对餐后血糖的影响有很大差别,喝稀饭的患者餐后血糖显著升高。这是因为煮烂的稀饭很容易被肠道消化吸收,胃排空时间比较短,故餐后血糖上升得较快、较高。相比之下,干饭消化、吸收及排空较慢,因而餐后血糖上升得较缓、较低。糖尿病患者早餐后、午餐前的血糖处于一天当中较难控制的时段,如果早餐坚持吃干饭,将有助于此间的血糖的控制,进而有利于全天血糖的控制。所以,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应改变喝稀饭的习惯。

误区7无糖食品多吃无妨

临床实例:赵女士平日嗜糖如命,各种小甜点、冰淇淋啊,几乎天天不断。自从患上糖尿病之后,医生建议她不宜再吃此类甜食,这让她简直难以忍受。后来,赵女士在超市中偶然发现有无糖糕点出售,这不禁让她大喜过望,每次逛超市,都要大包小包地采购一大批,然后回到家里无所顾忌地猛吃一通,用她的话讲反正是无糖的,多吃点也不要紧。不过没多久,她的血糖水平又回到了从前。

专家点评:有些患者错误地认为,市场上销售的无糖食品不含糖,可以随便吃,不需要控制。其实,所谓的无糖食品只不过是不含蔗糖而已,有些则是加入了甜味剂(如木糖醇),这些甜味剂可增加食品的甜度,但不增加食品的热量。但是,无糖食品毕竟都是淀粉做的,与米饭、馒头一样,吃多了同样会导致血糖升高。因此,不可被无糖二字所迷惑,不加节制地大量食用。需要说明的是,无糖食品没有确切降糖疗效,不能本末倒置放弃降糖药物治疗而用它来代替。

误区8 只吃粗粮,不吃细粮

临床实例:王大伯是一位老糖尿病患者。不久前,在一次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上听说膳食纤维具有降糖、降脂、通便等多重功效,而粗粮里富含膳食纤维。王大伯照葫芦画瓢,从此以后就只吃粗粮,一点细粮也不吃。

专家点评:多吃点粗粮的确对糖尿病有益,但不必矫枉过正,一点细粮也不吃。事实上,就糖类的含量而言,面粉、大米、小米及玉米等主食相差无几,大体为75%~80%。但由于小米和玉米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减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因此,摄入同等量的粗粮和细粮,餐后血糖升高的程度有一定差异。如进食100克玉米,其80%的糖类转化为血糖;而食用同等量的面粉,则90%转化为血糖,即两者的血糖生成指数不同。此外,粗加工的面粉含糖量低(约60%),其血糖生成指数也低。目前,市场上的糖尿病食品很多是由这类面粉制成的。基于上述原因,血糖居高不下者,不妨用粗粮代替细粮。而通常情况下,尽量采取粗、细粮搭配。但无论粗粮、细粮,均应依糖尿病饮食处方而定,粗粮也不能无限制地多吃。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吃太多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有可能增加胃肠道的负担,并影响蛋白质和一些微量元素的吸收,时间长了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反而对身体不利。所以,无论吃什么,都应该适度、平衡,选择主食也要粗细搭配。

误区9 口渴也不喝,过度限水

临床实例:春节以后,彭先生不明原因出现口渴、多饮、多尿,每天夜里因小便要起好几次床,后经医院检查确诊是2型糖尿病。现在,他除了正常服药和控制饮食以外,甚至连水也不敢多喝一口,在他看来,多尿等糖尿病症状与喝水多有很大关系,少喝水可以减少小便次数及尿量,因此,他平时即使再渴也不肯多喝一口水,直到有一天,彭先生因为糖尿病高渗性昏迷住进了医院,才明白这都是过度限水惹的祸。

专家点评:彭先生的这种做法显然不妥。糖尿病患者多尿是因为大量的葡萄糖从尿中排出,发生了渗透性利尿的结果。而口渴、多饮正是人体对高血糖及体内缺水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如果糖尿病患者严重失水而又得不到及时补充,将会进一步加重高血糖及体内高渗状态,造成机体内环境紊乱,严重者会发生高渗性昏迷而危及生命。故糖尿病患者只要没有心、肾源性疾病,就不要盲目限制饮水,每天进水量至少应达到1 500~2 000亳升。小便量越多,越要多补充水分,盲目限水会导致机体脱水、电解质紊乱、血黏度及血糖增高。

误区10 不讲究烹饪方法

临床实例:自从患上了糖尿病以后,刘女士一改过去顿顿大鱼大肉的习惯,主要以粗粮和青菜为主。不过为了满足自己的口味,刘女士每次做菜放油都很多,而且经常吃一些煎炸食品,血糖控制得一直不甚理想。为此,她向营养师讨教,医生告诉她,问题出在烹饪方式上,油吃得太多会导致热量摄入过剩。

专家点评:许多糖尿病患者对吃什么及吃多少都很在意,但对菜的烹饪方法却不那么讲究。其实,后者也是饮食治疗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制作菜肴的过程中如果烹饪方法不得当,在菜肴中加入了大量的油、淀粉、调味品,无形中就会增加菜的热量,不利于血糖控制。建议糖尿病患者尽量采取凉拌、清蒸、水煮等烹饪方法,尽量避免煎炒、油炸及用淀粉挂糊。

4糖尿病并发症知识大盘点

由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后果相当严重。如足病(足部坏疽、截肢)、肾病(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眼病(模糊不清、失明)、脑病(脑血管病变)、心脏病、皮肤病、性病等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并发症治疗比糖尿病更麻烦

据了解,糖尿病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可以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典型病例,即“三多一少”症状。最麻烦的是,由于患者前期缺乏治疗意识,或没有积极配合医生接受治疗,由此引起心血管病变、肾脏病变、精神病变、视网膜病变和足溃疡等并发症,而一旦出现并发症,治疗起来就更麻烦,患者往往要忍受长期的病痛折磨。

其实,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其引起的并发症。刘医生称,由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后果相当严重。如足病(足部坏疽、截肢)、肾病(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眼病(模糊不清、失明)、脑病(脑血管病变)、心脏病、皮肤病、性病等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它已成为糖尿病的主要死因,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死亡率的50%,在糖尿病致残原因中所占比例更大。而冠心病患者中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的比例也高达80%,糖尿病患者内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与冠心病患者相当。另外,这几年糖尿病并发症还出现了手溃烂的情况。

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其中大约有40%以上的患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一名医生告诉记者,青年期发病的糖尿病患者到50岁时有40%发展为尿毒症,需要血液透析和肾移植,否则只能面临死亡,同时这个数字会随着糖尿病的年轻化逐步提前和增加。

消瘦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

防止糖尿病的并发症还要分清目前的体重是保持稳定还是仍持续下降,因为长期血糖控制不良或其他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贫血等都会导致体重下降,导致消瘦。

糖尿病的早期一般是不容易被发现的,所以患者一担发现就已经晚了,所以只有接受治疗才是更好的治疗的办法,治疗对病人来讲也是很重要的,那么,消瘦是常见的糖尿病的并发症吗?下面让专家来给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

1、补充充足的维生素和铁质,动物类食品与植物类食品同时选用,可促进铁质的吸收利用,避免糖尿病的并发症。

2、防止糖尿病的并发症还要分清目前的体重是保持稳定还是仍持续下降,因为长期血糖控制不良或其他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贫血等都会导致体重下降,导致消瘦。

3、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还要少量多餐,保证设计的膳食量能够充分摄入。

4、监测体重,一旦体重恢复至正常应调整饮食至正常水平,糖尿病的并发症防止还要注意不要导致体重超重而矫枉过正。

5、同医生一起检查治疗药物是否合适,糖尿病的并发症防治要应及时调整药物。

6、糖尿病的并发症需要确定没有其他器质性疾病。在增加热量摄入的同时,还要增加一定量的优质蛋白质。适当增加瘦肉类、鸡、禽蛋、奶制品、豆制品等食物,可以避免糖尿病的并发症。但同时要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

儿童要警惕哪些糖尿病并发症

儿童糖尿病容易诱发酮症酸中毒、肾脏、视网膜病变,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只有血糖平稳达标,才能延缓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儿童如果不严格的监控血糖是会引起并发症的,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酮症酸中毒等。所以,了解并发症的发病特点,制定规范化的糖尿病随访检测方案,是防范儿童糖尿病并发症的重中之重。

酮症酸中毒

酮症酸中毒是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其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感染、饮食失控、胰岛素治疗中断等。酮症酸中毒的发生,一方面与胰岛素的绝对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与胰岛素拮抗激素的相对或绝对增加有关。如生长激素,有动员脂肪分解,导致大量生酮氨基酸的产生及素等。酮症酸中毒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急促深大、口唇樱红、呼气有烂苹果味、血糖升高,大多大于16.65mmol(300mg/dl),血酮升高,尿酮体阳性,血pH下降,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国内有人报告小儿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者可达50%。

糖尿病肾病

病程长,起病早的儿童,可伴有糖尿病肾病,发生率与病程有关,5-9年者,约为8.0%,10-为25.2%,大于者为33.8%,病变以肾小球轻度增生为主,引起弥漫性及结节性肾小球硬化。测定尿白蛋白(30-300mg/24h,或20-200ug/min)可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可以出现临床蛋白尿(大于0.5克/24小时)甚至是肾功能衰竭。

视网膜病变

儿童糖尿病大多于病后10-合并单纯性非增殖型视网膜病,视网膜病变与血糖控制不佳有密切关系。轻度的视网膜病变可随血糖的控制而好转。视网膜病变的特征性改变是微血管病及新生血管形成。眼底可见水肿,渗出,絮状斑,微动脉病及出血,也可有黄褐病变。儿童糖尿病发生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后5年致盲率为50%左右。视网膜病变与视网膜内多元醇代谢亢进,造成山梨醇蓄积,使毛细胞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此外,高血糖所致的非酶糖基化反应使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管壁细胞损伤,形成视网膜病变的特征性改变。也有少数病人发生白内障。

神经病变

儿童糖尿病的神经损害主要是于周围神经与周围神经的脱髓鞘病变有关,这种脱髓鞘改变与周围神经髓磷脂经非酶糖基化作用,引起免疫球蛋白的沉积及糖化终产物的形成(AGEs)有关。表现为肢体麻木,刺痛,烧灼感。 病程长者,可伴有胃肠功能紊乱及排尿障碍等自主神经病变,中枢神经也可受累如脑萎缩等。

骨关节病

骨关节病变的主要表现为骨矿物盐减少,骨密度减低,掌骨X线皮质变薄,其原因不明。高血糖时肾小管钙和磷的重吸收减少,可能是骨矿物质减少的原因之一。另一表现是关节活动受限,双手手掌不能合龙,但多无疼痛。其原因可能是肌腱胶原组织的糖基化导致的微血管病变有关。

专家提示:为了预防常见的儿童糖尿病并发症,一定要注意定期监测血糖。这是最重要的,因为血糖平稳达标对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好是每天测4次血糖。若实在做不到,至少应保证每周有一天能做到4次检测。

52型糖尿病相关药物解读大科普

1、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可能是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最为熟悉的一种降糖药,由于它并不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因此服药时间没有什么严格的限制,可以在餐前、餐中或者餐后;但有些患者服用后会产生较明显的胃肠道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等,故可餐后或餐中服药,以减轻胃肠道反应,一般每日2~3次。如服二甲双胍缓释片,也可每日1次服用。

2、噻唑烷二酮类

主要包括马来酸罗格列酮(文迪雅)、盐酸吡格列酮(艾可拓、卡司平)等。它与二甲双胍一样,并不直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而是通过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来发挥稳定而持久的降糖作用。这类药物一般在每日的同一时间服用一次,每次1~2片,与是否进餐无关。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以阿卡波糖(拜糖平)为代表的此类药物,通过延缓小肠对多糖的消化吸收,主要控制餐后高血糖的发生,尤其适用于饮食习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中国人。服用方法是进餐时随第一口食物嚼服,不要随水吞服。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在日常用药中包含此类药物,需直接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而口服面包、饼干等食物会因无法立刻吸收而达不到迅速提升血糖的效果。

4、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

此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达到降血糖的目的,分为长效类和短效类。短效类包括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喹酮(糖适平)等,需要在一日三餐前半小时服药。长效类包括:格列齐特缓释片(达美康)、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控释片(瑞易宁)、格列美脲(亚莫利)等,一般每日服药1次,通常()建议在早餐前半小时服用。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缓释或控释片剂是不可以掰开或者嚼碎服用,否则就起不到“缓释”、“控释”的效果了。

5、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

此类药物也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常用的包括:瑞格列奈(诺和龙,孚来迪)、那格列奈(唐力)等。顾名思义,它可以快速短效地促进胰岛素分泌,一般每日3次,于进餐前或进餐时口服,如不吃饭则不服药,主要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

6、胰岛素

①短效胰岛素(如常规优泌林、诺和灵R):三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②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如诺和锐):三餐前即刻皮下注射。③中效胰岛素(如诺和灵N):根据病情需要,一般每日1~2次,可于早、晚餐前1小时或者睡前皮下注射。④预混胰岛素:根据病情需要,一般每日2次。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如优泌林70/30、诺和灵30R、诺和灵50R)应于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中效胰岛素(如诺和锐30)应于餐前即刻皮下注射。注意每次使用前需摇匀。⑤基础胰岛素(如来得时、诺和平、长秀霖):一般每日同一时间皮下注射1次,不受进餐时间的影响。

以上就是关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2糖尿病患者如果治疗不及时,病情会不断的加重,而且还会让生命受到威胁,因此要尽快到医院去进行诊治,要相信科学的治疗才是最有效的,不要因为急于治疗盲目的去相信那些江湖上的小偏方小广告,避免上当受骗。

如果觉得《蔬菜吃的少易患糖尿病 降糖蔬菜大盘点》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