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糖尿病会不会遗传

糖尿病会不会遗传

时间:2022-08-28 15:28:16

相关推荐

糖尿病会不会遗传

让快乐常在,让好运降临,让健康常驻,关注糖尿病知识少不了。今天小编要向大家介绍糖尿病会不会遗传,感兴趣的朋友赶紧看过来!

1糖尿病会不会遗传

糖尿病的遗传非常复杂,迄今并未十分清楚。子女从父母那里可能得到容易患糖尿病的基因,加之一定的环境因素,彼此互相影响,则可能得病。在这里,环境因素主要充当导火索和催化剂的角色。在不同的人种或民族,遗传所起的作用强弱并不相同。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一个存在这些危险基因的人都会发生糖尿病。事实上,大部分人并不会发生糖尿病。

1型糖尿病父母都可遗传,遗传性父亲比母亲强。1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可以检测到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以及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患者的兄弟姐妹中这些抗体的阳性率也比无1型糖尿病的兄弟姐妹高,而且这些抗体阳性的同胞更容易患1型糖尿病,抗体滴度越高,患1糖尿病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我们也许可以利用这些抗体预测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的疾病,而且往往与肥胖、血脂紊乱、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伴随存在。母亲在2型糖尿病遗传中的作用超过父亲。如果父母都患有糖尿病,那么子女更容易得糖尿病。

一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如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是由母亲遗传的糖尿病,呈家族性发病,在糖尿病人群中发病率为0.5%~1.5%。女性患者子女可能患病,男性患者子女均不患病。这类患者多在30~40岁发病,体型正常或偏瘦的较多,伴有耳聋,少数伴有其他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另一种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发病较早,通常患者在25岁以下时发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占2型糖尿病患者的2%~5%。其主要特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就是家族中有多个患者,而且3代以上连续发病。发病年龄较轻,一般在25岁以前,并常常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个别也可以在中年后才出现症状。与2型糖尿病不一样,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不是引起MODY的主要因素。MODY主要是由于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导致胰岛素分泌降低,无酮症,一般不需胰岛素治疗,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物往往有效。在临床上,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起病年龄轻,小于25岁,无酮症倾向,不需胰岛紊治疗的年轻2型糖尿病患者应考虑此病。

2糖尿病的致病因素是什么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也在越来越大的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糖尿病就是其中特别严重的一种,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那么糖尿病的病因有哪些呢?下面详述一下。

1、遗传。医学证实糖尿病是一种可遗传疾病,因此糖尿病患者的后代得病的几率要大得多。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在糖尿病Ⅰ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Ⅱ型中其重要性达90%以上,因此引起糖尿病Ⅱ型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Ⅰ型。

2、精神、饮食等因素。人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注意对身体的保护,就容易得上糖尿病。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的细胞负担过重,而诱发糖尿病。现在国内外亦形成了“生活越富裕,身体越丰满,糖尿病越增多”的概念。这是引发糖尿病的病因之一。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著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

由此可见,糖尿病病因包括很多内容,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遗传因素、精神因素、饮食因素等常见因素。可见,不管是先天还是后天,多种原因可诱发糖尿病。针对这种现象人们要注意进行糖尿病的预防。

3糖尿病白内障的致病因素

据日本《医学论坛报》 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特点是形成后囊下白内障。福井医科大学森久保聪一等分析,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混浊形式同醛糖还原酶(AR)相关。

研究对象为133例无眼内手术史的4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的266只眼,白内障混浊形式有后囊下白内障、核性白内障和皮质性白内障。

混浊程度按晶体混浊分类系统-Ⅲ(LOCS-Ⅲ)评价,同时取血用ELISA法测定红细胞中AR量,并比较AR量同年龄、糖尿病病程、白内障混浊形式的关系。

研究者将AR量低于9.0ng/mg Hb定为低浓度组,9.1~12.0ng/mg Hb为中浓度组,高于12.1ng/mg Hb为高浓度组。这三组后囊下白内障的发生率分别为17.1%、20.2%和26.9%,说明AR高浓度组的后囊下白内障发病率高,但无显著差异。

糖尿病病程低于的150只眼中,后囊下白内障发生率依次为7.0%、15.7%和26.8%(P=0.015);70岁以下 的168只眼中依次为8.3%、6.9%和26.6%。

4导致糖尿病病足的因素

糖尿病病足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它给病人平时的生活带来一些影响和困扰,因而平时要特别注意鞋子和袜子的选择。那么,是哪些内外因导致糖尿病病足的呢?

一、糖尿病足的内因

⒈糖尿病慢性血管病变——由于患者机体持续处于高血糖与蛋白质的非酶糖化状态,脂代谢紊乱,血液的高黏稠、高凝状态以及老年性下肢动脉硬化等诸多因素使糖尿病病人的下肢动脉容易发生血管病变,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同时微血管和微循环也有不同程度的障碍,造成病人的下肢血管硬化和血栓堵塞血管,同时足部微小血管闭塞,使下肢灌流量减少,肢端血循环障碍,局部组织缺氧和营养成分供给不足,出现下肢疼痛、感觉异常和间歇性跛行,严重供血不足者可致溃疡、肢体坏疽。

⒉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并发性神经病变会导致肢体末梢的保护性感觉减弱或丧失及足部生物力学的改变等,使足部缺乏对有害刺激的保护,从而极易引起机械或温度的损伤;自主神经病变也与糖尿病足的形成有关,自主神经病变导致的汗液分泌障碍,可使皮肤柔韧性降低,导致皮肤干燥、皲裂和感染。一旦下肢或足部皮肤受损后,上述的病理生理改变又使伤口不易修复,感染难以控制,最后足部溃烂发展甚至截肢。

⒊年龄——糖尿病足多发生于》40岁的患者,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多。有研究报道年龄增长是糖尿病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可能原因:①老年糖尿病患者病程长,动脉硬化发生率增高、激素水平改变;②老年人组织代谢率、修复能力下降,损伤后愈合时间延长;③糖尿病神经病变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⒋性别——糖尿病足的发生与性别有一定关系。国内文献提示,糖尿病足的发病男多于女,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雌激素有保护血管的作用,因而肢体大小血管病变机会在女性糖尿病人相对减少。

二、糖尿病足的外因

⒈感染——感染是糖尿病足坏疽的重要诱发因素。主要原因是糖尿病患者抗感染能力低下,在肢体缺血缺氧的情况下,细菌极易入侵,因而导致组织严重感染。

⒉物理性损伤——任何足部的微小伤害都可引起溃疡或感染,有时甚至需要截肢。糖尿病足患者多数都有不同形式的组织损伤,如烫伤、冻伤、抓伤、擦伤、磨损伤、修脚伤、碰伤、修甲伤,损伤后感染无疑是导致糖尿病足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以上是对糖尿病病足内外因素的相关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糖尿病患者平时要注意做好并发症的预防,还要注意选择舒适的鞋子,以免鞋子不适给脚步带来一些影响。

5糖尿病的致病因素是什么呢

饮食与糖尿病的关系十分密切,随着饮食不节制导致肥胖增加,过去通常认为,肥胖导致的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然而最新研究表明,在社会发展、环境污染及生活习惯的变化等综合因素影响下,影响胰岛素分泌的因素越来越多,从而促使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

加工食品、塑料包装食品

特别风险高

ADA班延奖(糖尿病业界的诺贝尔奖)得主、波士顿大学Barbara.博士的研究,其研究称,除了饮食与运动和糖尿病的高发有关系,如果家中总是开空调使环境处于恒温状态、早上清醒的时间没有规律、餐具及装食品的容器总是用塑料制品,都可能影响胰岛素分泌,导致糖尿病。

据悉,如今深加工、细加工的人工食品越来越多,还有用人工饲料和添加剂喂养的肉牛、肉羊、催生的蔬菜水果等,其营养成分与人体并不相配,食品中的甜味剂也可刺激基础胰岛素分泌,这些都会引起人体代谢的紊乱。即便是装食品的塑料容器、塑料包装也可能由于释放某种物质(如多溴联苯醚)而引起代谢紊乱。此外,以车代步运动少,忙于工作日夜颠倒,这都可能导致胰岛素分泌失调,使现代人患糖尿病几率增加。

如果觉得《糖尿病会不会遗传》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