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中国人的乳糖不耐受是饮食文化的锅?

中国人的乳糖不耐受是饮食文化的锅?

时间:2022-08-29 21:16:32

相关推荐

中国人的乳糖不耐受是饮食文化的锅?

乳糖是乳汁中的重要营养物质,而乳糖酶的缺乏会导致乳糖无法被正常分解吸收,从而造成乳糖消化不良。未能分解吸收的乳糖在进入结肠后,可能会因为肠道细菌的发酵问题,而引起人体的腹痛、腹泻和排气;这些症状的发生就是乳糖不耐受。乳糖酶缺乏者中,仅有五分之一的人存在乳糖不耐受症状。不耐受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小肠内乳糖酶活性、摄入的乳糖量,以及是否同时摄入其他食品有关。

我们都是喝母乳或奶粉长大,那么,为什么那个时候我们就没有出现乳糖不耐受呢?这是因为婴幼儿一般都具备分泌乳糖酶的能力,可以正常消化吸收母乳或奶粉中的乳糖。但是随着我们年纪渐长,大多数人的乳糖酶基因就会关闭。就全球而言,有半数以上的人口存在乳糖消化不良问题。而从基因的层面来说,无论有没有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绝大多数(75%~95%)中国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乳糖酶缺乏问题。

现如今,非洲和中东部分地区的人类以及欧洲的人类,乳糖耐受比例达到了80%以上。但其实,在牛羊被驯化以前,全球人类都与所有的哺乳动物一样,在童年时期便会失去消化乳糖的能力。这是因为,哺乳动物在断奶后便不再摄入奶类,所以产生乳糖酶的基因就会在幼崽出生几年后关闭,以尽可能地节省资源。没有乳糖酶,人类摄入的乳糖便无法被分解,于是就出现了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不耐受的问题。

成年人乳糖耐受能力的形成,是基因与文化的协同演化的结果。大约在1万年前,西亚的牧民首先驯化了可以产奶的山羊和绵羊,接着非洲北部的人类驯化了可以产奶的牛。因为新鲜羊奶和牛奶的大量供应,这些地方的人类就可以用动物奶来喂养孩子,当然,此时的成年人仍旧无法消化动物奶。但是,在这些孩子中,有些人产生了基因变异,他们能够延缓乳糖酶基因的关闭,进而在成年后继续摄入奶类。如此一来,这些拥有新乳糖酶基因的人类,因为获得了更丰富的营养来源,他们生育的后代数量就明显超过了乳糖不耐受的人群。

随着时间的推移,拥有新乳糖酶基因的个体在这些地区越来越多,而基因的改变也带来了饮食文化的创新。携带新乳糖酶基因的人类开始饲养更多的牛羊,寻找更多方式来使用和处理牛羊奶,制作各式各样的乳制品。而这些文化创新,又反过来继续促进基因的改变,如此往复循环。文化与基因的协同演化便就此产生。

如此观之,中国人乳糖不耐的原因就一目了然了:我们传统上就没有饮用动物奶的文化。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冲积平原,更适合发展粮食种植,正因此,在其他民族开始驯化牛羊时,我们则忙着驯化水稻和豆类植物。我们接触动物奶和乳制品的时间都要更晚,而且因为有豆制品作为营养替代,乳制品始终未能为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主流食品;于是,筛选新乳糖酶基因的自然选择压力也就无法形成。

当然,历史上中国人并非完全没有接触过动物奶。根据文献记载,在唐宋时期,乳酪这种乳制品虽然不是大众食品,但还是颇受欢迎的。南宋诗人陆游就很喜爱乳酪,他还写过与乳酪相关的诗句,如:“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不过,乳酪和酸奶一样,都是经过乳酸菌发酵制成,里面的乳糖已经被分解成了可以吸收入血的半乳糖和葡萄糖。所以,也就不会带来乳糖不耐受的问题。

如果觉得《中国人的乳糖不耐受是饮食文化的锅?》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