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散文:蛐蛐的鸣叫

散文:蛐蛐的鸣叫

时间:2021-02-12 03:15:37

相关推荐

散文:蛐蛐的鸣叫

屋里始终沉静如水,还是没有听到那熟悉的鸣叫。找遍了花丛根蔓、角角落落,没有它的任何身影。或许它趁我不在的时候顺着门缝逃逸,奔向了广阔的自然。或许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沉睡在了某个隐秘的暗处。

最早发现这只蛐蛐,是在两天前的一个下午。紧张的忙碌过后,突然听到亲切的“吱吱吱”叫声,先是缓慢,后来紧促,叫一阵,歇一阵,仿佛由天而降的曼妙舒缓的乐曲,顿时冲销了先前的倦意和疲惫。声音且远且近,以为是门外的走廊里。起身踱步,静静悄悄,循声探寻,开门关门,原来声音就在屋里。待鸣声再起,细听找寻,它娇小的身子静静呆在门后的拖把棉布里。两三公分的体长,黄褐色的皮肤,两根细丝状的触角突兀直立。好像是受了突然的惊吓,趴在那里一动不动。看着娇小可怜的样子,我遂将它拾起放在一旁的吊兰花丛里。

昨天下午刚到屋里,坐下不久又听到熟悉的、有节奏的吱吱声,惊喜于它老友一般的存在和陪伴。这时断时续的丝丝鸣叫,让静谧的房间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在这天籁般的纯净乐声里,工作起来总觉比往常轻松顺利。没想到第三天它突然消失了,无影无踪,悄无声息。

这只蛐蛐虽然走了,但是蛐蛐的鸣叫仍然响亮。眼下正是初秋,经历了寒冬的孕育,春天的孵化,夏日的蜕变,如今正是它们生命的巅峰。田野间、城市里,道路旁、小区内,它们白天里唱,深夜里歌。视线里看不到一点它们的身影,耳朵内却永远流动它们的声响。在湖边的夜晚,这种声响,随着朦胧的夜色和氤氲的水汽此起彼伏,更加浓重了夜的沉静,让忙碌的一天的人们归于闲适和平静。

在唧唧声鸣的歌声里,沐浴着淡薄微弱的灯光,快步走在运河岸边。想起自己二十多年前初一开学,第一次离家住宿在外的夜晚。晚自习放学后结伴走出学校大门,穿过两道胡同,越过漆黑一片的棉花地、玉米地、大豆地,沿着一条曲折羊肠小道,来到一处残破的有门无窗的房屋。没有灯没有电,躺在砖头支起木板上,吱吱吱、唧唧唧,蛐蛐的鸣叫轮番袭来。那时年幼,不懂得穷苦、凄凉和冷寂。但那个夜晚,因为蛐蛐的鸣叫,所以记忆犹新。时过境迁,孩子今年也是初一。开学后的第一个晚自习,我们专门去学校门口等候。路过夜色迷人的徒骇河边,蛐蛐的鸣叫又如蝉鸣般那么欢快热烈。

这是二十年前的蛐蛐,也是千百年来的蛐蛐。蛐蛐,学名蟋蟀,又称促织。“蟋蟀在堂,岁聿其莫”,它在《诗经》里唱过。“梧桐上阶影,蟋蟀近床声”,在如水的夜晚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听过。“鸿雁初飞江上,蟋蟀还来床下”,它又顺着时光的隧道,跳进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卧室。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先生的《促织》,孩子变成了促织,这曲折奇异的故事,倾诉了封建官场的腐朽黑暗和平民百姓的辛酸不易。

当代着名诗人流沙河说,就是那一只蟋蟀,夜夜唱歌,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唱童年的惊喜,唱中年的寂寞。我又想起儿时,爷爷用硬草蔓茎编制的小小笼子。在秋日温暖的夕阳里,我们手持草笼子钻进密不透风的玉米地、跑到碧草连天的小河边,轻轻悄悄、神神秘秘寻宝似的逮蛐蛐。晚上将笼子挂在床头,满心欢喜,看它欢跳,听它歌鸣。

蛐蛐的鸣叫,如始终流淌的河水,穿过漫漫岁月,有了历史、诗歌和太多的含义和故事。然而,这个简单坚硬、独立孤僻的动物没有思想和欲望,它单纯的生命和躯体,只想唱歌。千百年来,一直这样。在夜晚的露珠下,在萧瑟的秋风中,不管白天黑夜,不惧岁月风尘,活出独特的自己,无休无止地引吭高歌。唱给人类,唱给自然,唱给短暂的生命,唱给未知的明天。

从生到死,其实只有五个月的寿命。这种坚持、意志和忘我,每一只蛐蛐,我都尊敬。

如果觉得《散文:蛐蛐的鸣叫》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