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贺疆: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历史

贺疆: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历史

时间:2023-10-30 13:42:59

相关推荐

贺疆: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历史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历史

贺 疆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之人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这是梁启超在其《李鸿章传》中对李鸿章的评价。这段话在我书写《依旧西窗月——肖像背后的帝王志》一书时,时时回响在心中脑海。一次次与那隔着迢迢岁月时光的帝王对话,倾听他们的心声,一次次感慨。尤其写到路易十六时,数度搁笔,哽咽难抑,至今无法走出那种苍凉的心境,一提起他的名字就心酸眼热,几欲落泪。我知道作为一个史论作者,不应该有这样的心绪波动,但是总是情绪不为理智所控。隔着250年,神遇一个谤满天下的帝王,那种骨子里的高贵却深深地打动了今时的我。

当把帝王还原到素人,以人文视域观看历史,你会发觉很多历史定论有待商榷。写作期间和出版之后,我从未停止过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历史?我们应该怎样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我想起我的中学时光,记得近代史课上谈及李鸿章,中学历史课本上将其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对于非黑即白、非对即错、非是即非的少年而言,眼中心中只有好人和坏蛋的二维分辨与认定。记得我们看着《马关条约》的一条条丧权辱国的条款,对李鸿章是极为愤恨的。是我们的历史老师孟老师这样告诉我们,李鸿章在谈判时,被打得头破血流,他简单包扎之后继续谈判,一点点争取,他也无可奈何。这段话让热血的少年及时清醒过来。

让我们还原一下历史,真实的情况是,马关谈判时,李鸿章是日本人点名李鸿章,放眼当时,也唯有他能胜任。谈判桌上,面对日方蛮横的“允与不允”,李鸿章请求再减一点赔款,就算是他回去的路费。此言一出,在场的所有中国人都哭了。最终,李鸿章为当时的中国减少了几乎近一半的赔款。牺牲自己的尊严屈膝求敌,是为了积贫积弱的国家和民族以图后勇,但历史没有给李鸿章机会,也没有给清朝以机会。时代大命运下,个人力量总是难以为继,力挽狂澜往往力有不逮,于是,李鸿章背下这千古骂名。曾写过“男儿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的李鸿章,受儒家经典浸润的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时的那种耻辱,非我辈能感同身受的。《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发誓有生之年决不再踏上日本半步,后来他出访回国借道日本横滨港换船,宁愿冒着坠海的危险在两船之间搭上木板登上另一艘船,也不愿踏上日本的土地。两个月后,晚清的擎天柱李鸿章郁郁而终。因此,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没有人是完人,但对一个在大是大非面前,在民族大义面前,他的言行举止才是判定的圭臬。时代在发展,很多历史真相被披露,历史也在一直修订中。这几年俄罗斯总统一直在公开场合批评列宁,但千禧年之前的几代人,相信都记得中学教室墙壁上的伟人像之一就是列宁。所以,年少时历史观的确立,往往在经年后会或动摇或固定,成为一种人生潜意识的经验左右着你我的是非观。正如我写《依旧西窗月》一书时,时常会想起我的中学历史老师孟老师,他也许从来不知道他这段话,对一个少年历史观的确立有着怎样的影响,是他及时纠正了我年少时绝对的历史观,学会辩证地看待人事和世界。虽然经年后至到今天才有机会以此书向我的中学历史老师致敬。

有个读者读完我的《记得那年同坐》之后说:“我一直想,经历那么多战乱,中国的文化是怎样传承下来的,读了这书之后我明白了,原来以前的文人、书法家大多是为官的。”他的话说的朴实,但确实是,中国的文化,一面是书写的,是官方的;一面是口传的,是民间的。这两种方式让中国几千年文明延宕至今。该读者的阅读方式很独特,他不似常规的阅读方式先看前言后记,而是看完全书后幡然醒悟,说:“原来这是一本写美术史的书。”这好比很多小孩子,总是要把闹钟拆开研究一番,然后自己得出结论。但是为何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这种“拆闹钟”式的思维被一点点剔除了呢?这是当今的教育应该反思的。

三卷本的一套书出版了,有没有引起读者思考我不知道,但于作为作者的我,需要我思考的还有很多很多。总是想起宋人张咏那句诗:“莫讶临岐再回首,江山重叠故人稀”,唏嘘莫名。

/8/13于上林别苑

《依旧西窗月——肖像背后的帝王志》贺疆着

《今朝风日好》《记得那年同坐》《依旧西窗月》贺疆着 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如果觉得《贺疆: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历史》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