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本刊论文】帕金森病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本刊论文】帕金森病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1-12-15 07:46:48

相关推荐

【本刊论文】帕金森病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 欢迎关注《实用老年医学》杂志

导读

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PD)是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的第二大类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在65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2%。因此,对PD易感基因的鉴定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就PD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魏颖鸿

作者单位:110023 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康复科

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PD)是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的第二大类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在65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2%。PD主要发生在男性,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与西方国家相比,东方国家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均略低。PD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运动迟缓、肌肉强直、静止性震颤和步态姿势异常,并以路易( Lewy)小体形成、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和功能缺失为病理基础。PD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PD的发生可能与免疫/炎症、氧化应激、氨基酸毒性以及线粒体功能异常等多种机制有关。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PD易感基因的鉴定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就PD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PARK家族基因

1.1 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SNCA)基因SNCA基因是第一个被发现与PD相关的常染色体显性基因(即PARK1和PARK4),位于染色体4q21~q23上,其编码的SNCA蛋白是Lewy小体的重要组成部分。PD的病理表现为SNCA蛋白的异常聚集。研究表明,SNCA的基因变异在家族性和散发性PD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且与散发性PD的相关性最强。然而,由于多数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和遗传异质性等原因,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SNCA蛋白分子量相对较小,可调节神经可塑性、细胞分化和信号传递,基因的重复突变或者点突变可导致SNCA蛋白聚集,从而导致PD的发生。与PD易感性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位点主要包括rs1074、rs2583988、rs356219、rs2736990。Fang等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rs2736990( C/T)基因多态性的T等位基因,TT和TC基因型可降低PD的释患率。此外,Sultan等在巴基斯坦人群中的研究表明,SNCA rs104893875、rs104893877和rs104893878可能与PD的发生无关。除了与PD的易感性有关之外,SNCA基因多态性与PD病人的认知功能障碍也具有相关性。

1.2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激酶( leucine-rich repeat kinase 2,LRRK2)基因即PARK8基因,编码一个大而复杂的多结构域蛋白,包括锚蛋白( ankyrin,ANK)区域、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 leucine-rich repeat,LRR)区域、GTP醇结构域(Roc)、Roc的C端区(C-terminal of Roc,COR)、激酶结构域(kinase)以及WD40结构域。LRRK2基因位于染色体12q12,LRRK2的主要变异形式包括R1441C、R1441G、R1441H、R1514Q、Y1699C、GS、IT、IT和G2385R等,且GS是PD最常见的突变之一。研究表明,LRRK2基因是白种人、德系犹太人和北非人最常见的引起PD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Zhao等发现,R1628P基因多态性可增加亚洲人群罹患PD的风险,且该基因多态性与早发型PD和晚发型PD均存在显着的相关性。Shu等的研究数据进一步表明,LRRK2 R1628P基因多态性可导致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5( cyclin-dependent kinase 5,CDK5)磷酸化,上调LRRK2的活性,从而使神经元死亡。研究显示,携带LRRK2基因的PD病人比非携带者认知功能下降的概率增高。然而,Hong等的研究结果显示,LRRK2 G2385R基因多态性可能与PD病人认知功能障碍无关。

1.3 PARK16基因PARK16基因位于染色体lq32上,主要的基因多态性位点包括SLC45A3、NUCKS1、RAB7L1、SLC41A1、PM20D1等。研究表明,PARK16 rs947211基因多态性可能不是PD发生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在亚洲东北部地区的人群中。此外,RAB7L1 rs1572931基因多态性可降低PD的发病率,并在德系犹太人、伊朗人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Bai等进行的Meta分析结果证实,PARK16基因多态性位点rs823128A>G、rs157293IC >T和rs823156A>G可以降低PD发生的风险。Deng等进行了一项长达9年的纵向研究,研究结果表明,PARK16变异携带者在患病5年后比非携带者运动症状的发展恶化更明显。

Foo等对来自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韩国、中国大陆和台湾的22 729例汉族人进行了首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NCA、LRRK2和MCCC1与欧洲和亚洲人群PD的相关性均较强。此外,在DLG2、SIPA1L2、STK39、VPS13C、RIT2、BST1和PARK16等位点上发现了其与PD的相关性,但并没有发现对亚洲人PD发生风险有较大影响的特异性位点。

此外,PD相关的PARK家族致病基因还有Parkin基因( PARK2)、UCH-L1基因(PARK5)、PTEN诱导激酶1基因( PTEN-induced kinase 1,PARK6)、DJ-1基因(PARK7)、ATP13A2基因(PARK9)、FBXO7基因( PARK15)、GAK基因(PARK17)、HLA-DRA基因( PARK18)等。

2维生素D受体( 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

1,25( OH)2D3,是维生素D3的活性代谢产物,在调节钙磷代谢平衡和维持骨骼健康方面至关重要。研究表明,维生素D可能也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发挥作用,通过调节酪氨酸羟化酶基因的表达,进而调节多巴胺的生物合成。VDR基因位于第12号染色体上,在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核内大量表达。研究表明,PD的细胞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1,25( OH)2D3,与VDR结合后,能够促进患有PD的青年大鼠受损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修复。维生素D缺乏可增加PD发生的风险。常见的VDR基因多态性位点主要包括rs2228570、Taq I(rs731236)、Apa I( rs7975232)、Bsm I(rs1544410)、Fok I(rs10735810)等。在不同人群的研究中,结果各异。有研究认为PD易感性与VDR基因多态性位点Fok I相关。然而,Kang等认为在韩国人群中,PD与VDR基因多态性(包括Bsml、Fokl、Apa I和Taq I)没有相关性。Wang等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VDR rs1544410与PD易感性无关,且分层分析表明,rs2228570与亚洲人PD易感性相关,而与高加索人PD易感性无关。

3 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atecholamine-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

COMT是一种重要的代谢酶,参与了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失活。因此,COMT活性的增加可能直接降低PD病人黑质多巴胺的含量。人COMT基因位于染色体22q11.1~q11.2,Val158Met基因多态性位点在第4个外显子158号密码子上,使氨基酸从缬氨酸变为蛋氨酸。Wang等认为,与其他民族相比,COMT Val158Met基因多态性与日本人和印度人PD的相关性更密切。研究表明,携带Val等位基因人群的COMT活性比携带Met等位基因人群高3~4倍。因此,Val158Met基因多态性可使COMT活性降低,从而增加PD病人抑郁的发生率。然而,一项针对中国PD病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尚未发现Val158Met多态性与PD抑郁之间的相关性,该位点基因多态性并非中国PD抑郁人群的遗传易感因素。恩他卡朋是一种常见的COMT基因抑制剂,可以通过阻断COMT基因,抑制左旋多巴在外周的代谢,使血浆左旋多巴浓度保持稳定,并能增加其进脑量,提高治疗效果。李华钢等在中国人中使用恩他卡朋联合左旋多巴/卡比多巴(LCE方案)治疗PD,发现相对于携带COMT基因rs4680位点GA/AA基因型的PD病人,携带GG基因型的PD病人“开”期时间延长,“关”期时间缩短,PD综合评分量表(the 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 UPDRS)Ⅱ~Ⅳ评分降低,且抑郁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也更优。

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基因

BDNF基因位于染色体11p13。BNDF在大脑中分布广泛,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分化和存活中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BDNF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PD的患病率或临床病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D病人中黑质致密部( 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SNPC)存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表达的BDNF水平较低。因此,BDNF的减少可能与PD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和PD的发病有关。同时,PD病人血清BDNF水平也明显降低。Zintzaras等的研究表明,BDNF Val66Met与PD易感性无关,但亦有研究显示其可能是PD病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Svetel等的观点与之相反,认为这种多态性与PD病人的认知功能之间不存在关联。最近的研究显示,BDNF Val66Met基因多态性的GG基因型与PD的发生及抑郁和焦虑的严重程度相关。据报道,在使用多巴胺能药物治疗过程中,与携带2个Val等位基因的PD病人相比,携带Met等位基因的PD病人更早发生左旋多巴诱导异动症( L-dopa-induced dyskniesia,LID)。

5 β葡萄糖脑苷脂酶(P-glucocerebrosidase,GBA)基因

GBA基因位于人染色体1q21。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基因的变异可导致其活性降低,GBA基因与散发性PD的发生有密切联系,但其在PD中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研究显示,GBA基因的突变将改变细胞膜的脂质组成,促进SNCA在细胞质中的积聚,不仅会对神经元产生氧化毒性作用,还会导致囊泡循环障碍,从而促进PD的发生。与PD相关的GBA基因突变位点主要是N370S、L444P和R359X等。Amaral等的研究表明,GBA基因N370S和LA44P多态性与巴西北部地区人群PD的发生相关。此外,另一项在以色列人群中的研究发现,大多数PD病人的GBA基因发生N370S和LA44P突变。

6其他

PITX3基因位于第10号染色体上,PITX3是一种转录因子,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早期分化、功能和存活具有重要意义。PITX3基因多态性可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发育及功能出现显着障碍,增加罹患PD的风险。PITX3 rs4919621( A>T)和rs2281983( C>T)基因多态性与PD的易感性关系密切。同时,PITX3基因多态性可能增加PD病人发生痴呆的风险。Qiu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亚洲人群中,PITX3基因rs3758549位点与PD的易感性显着相关,尤其是与早发性PD相关,而与白种人PD的发生无关。

目前已知的与PD相关的多巴胺受体(dopamine receptor,DR)基因主要有DRD2、DRD3、DRD5。DRD2基因位于染色体11q23上,参与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的多巴胺作用。DRD2TaqIA( rs1800497)是该基因的主要遗传变异,不仅与运动症状波动和运动障碍等有关,也与左旋多巴治疗PD病人的疗效相关。

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基因还包括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 B,MAOB)基因、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 transporter,DAT)基因、囊泡单胺转运蛋白(vesicular monoamlne transporter,VMAT)基因等。

7总结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有关PD与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但是各研究结果尚不一致。为了获得全面可靠的结论,今后应在不同民族中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表型研究和功能分析,并对基因多态性与PD易感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可靠的评价,以便更加了解具体的发生机制,为PD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更加准确的理论依据,为设计出治疗PD的新型靶向药物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略

选自:《实用老年医学》7月第33卷第7期,系本平台首发,转载请标明出处!

如果觉得《【本刊论文】帕金森病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