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基于声波共振原理探讨五音治病的作用机制

基于声波共振原理探讨五音治病的作用机制

时间:2024-04-26 17:42:24

相关推荐

基于声波共振原理探讨五音治病的作用机制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五音与中医中的脏腑,通过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五音治病在中医典籍中早有提及。古人通过对环境、人身及其相互关系的观察,按照气的运动方式,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归纳为木火土金水5类,同一类的事物,在能量方面有着相似性。物质存在着固有频率,其能量的产生即来源于固有频率的振动,人体的脏腑也是一种物质,其振动所产生的能量就是生理功能的体现,脏腑的物质和能量结合,构成了中医的藏象学说。音乐通过声波与人体本身及气产生共振,从而能起到治疗作用。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儒家经典的“六书”之一《礼记·乐记》中认为乐音是人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根据情绪状态,发出的特定音调声音。将乐音按照某种结构组织起来,借助工具而演奏,就形成了音乐。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人类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音乐,但早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来传递信息和表达自己的感情。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的发音方式来传递信息和协同劳作,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

1、五脏与五音

五音,是古代中国人通过不断的实践与验证所得到的5个全音音阶,用宫商角徵羽来表示,对应着西方音乐的1(Do)2(Re)3(Mi)5(Sol)6(La)。五音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基础,在五音的基础上产生了大量的经典曲目,根据着重的音阶,因曲目曲调的不同,又将乐曲分为角徵宫商羽5种调式。五脏指的是肝心脾肺肾,中医中的五脏不同于西医学中的这5种脏腑器官,在中医中,五脏包括了物质及功能两部分,而衍生出了藏象学说,藏是脏腑器官的实质,而象是基于实质而产生的生理功能,中医的五脏更多的来表述是功能性的概念。《黄帝内经》中论述“天有五气,人有五脏”;“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与天地相参”。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人身与天地有着对应的关系,从五行学说来看,天地万物皆归纳为木火土金水这五行。同样,五脏与五音,也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既肝心脾肺肾对应着角徵宫商羽,五行是这种联系的枢纽。

2、脏腑与十二经脉

中医中有五脏肝、心、脾、肺、肾,有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五脏得六腑与为相表里;经络有着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将人体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肢节紧密的联系起来。五脏有五行属性,与之相连的经络,亦有与之相应的五行属性。

3、经脉的共振频率

每种物质都会震动,但因为物质组成结构的差异,使每种物质固有的震动频率都不同。物质在一定频率的外力作用下以该外力的频率发生震动,在物理学上叫受迫震动。当外力的频率与物质的固有频率接近或相同时,震幅会达到最大,也就是发生了共振,这种频率也就是共振频率。一般来说一个特定的系统(不管是力学的、声学的还是电子的)固有频率是固定的,但是存在多个共振频率,共振频率一般是固有频率的倍频。假如引起振动的频率比较复杂的话,某个特定的系统会挑选出它的共振频率,而将其他频率过滤掉。在《管子·地员》中以三分损益法对古琴的弦长及音阶进行了规定,从中我们能容易地计算出五音音阶的震动频率[1]。在既往1项低频信号(16~160Hz)研究中,研究者找出了人体十二条经脉的共振频率,这里挑选出了与五脏相关的五条阴经与五条阳经的共振频率,同时与古琴的五音频率进行对比。其中胆经共振频率73.42Hz是肝经共振频率36.71Hz的两倍,同时二者的共同倍频367.1Hz在角音频率329~391Hz范围之内;小肠经共振频率87.31Hz是心经共振频率43.65Hz的两部,同时二者的共同倍频2181Hz在微音频率196~219Hz范围之内;胃经共振频率58.27Hz是脾经共振频率29.14Hz的两部,同时二者的共同倍频2914Hz在宫音频率262~293Hz范围之内;大肠经共振频率6541Hz是肺经共振频率3270Hz的两倍,同时二者的共同倍频327Hz在商音频率294~328Hz范围之内;膀胱经共振频率98Hz是肾经共振频率48Hz的两倍,同时二者的共同倍频240Hz在羽音频率220~261Hz范围之内;从中可以发现阳经的共振频率是其相表里之阴的共振频率的倍频,而且五音的振动频率范围内也存在相应经脉共振频率的倍频。

人体脏器的固有振动频率是在频率小于20Hz的次声波频率之中,因为次声波对人体的危害性,所以不能通过次声波的共振对其进行探测,因此只能从五音与五脏的相关性来推测,五音的振动频率是五脏固有频率的倍频。

4、从取类比象角度探讨脏腑与经脉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之一,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是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气又分阴阳,同时认为世间万物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并认为五行是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元素。

取类比象,是古代中国人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正是运用这种方法,将含有某种共同特征的物质或能量加以归纳,并具化到木火土金水这5种最常见的、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5种物质上。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行”最初的意义是行走的道路,所以五行应该不单单是指木火土金水这5种物质,而应该是气的5种运动方式。物质固有频率的震动能够产生很小的能量,如果这种物质是人体的脏器,这种震动的能量所产生的作用应该就是脏器生理作用,这些生理作用产生于脏器,脏器是源,那么我们可以将脏器及其作用按照五行划为一类,从而形成了中医中的五脏,将人的体表与五脏存在共振关系的部位划分为一类,加以连线,便形成了经脉系统。

5、从声波共振的角度探讨五音治病的机制

如果五脏发生了病变,在脏腑物质本身不变的情况下,固有频率也不会变化,而能量的传播介质发生了变化,当能量达到所作用的身体部位,因在传播过程的衰减不同,而表现出了功能亢进及减低,也就是中医中的实与虚。物质的共振会产生能量,通过声波与五脏共振所产生的的能量,对五脏固有频率震动所产生的能量进行纠正,“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或许就是五音治病的作用机制。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从中可以看出音乐的作用是使气血调和,阴平阳秘。而其中的作用途径是动荡血脉和流通精神,这两方便,一个是音乐直接对血脉物质进行影响,二是通过悦心怡情养性来起到作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举痛论篇》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从中可以看出情绪的变换也是气的变换。五行是气的运动方式,是能量的不同形式,音乐是受迫振动的源头,是调理气运动方法。

当然,不是所有的共振都能起到治疗作用,我们知道频率低于20Hz的次声波对人体有着巨大的损害,所有能起到治疗作用的声波,最好要大于20Hz。而频率过高的声音,人耳会感觉不舒服,而音乐中常使用的频率范围大约是16-400Hz,人声及器乐中最富表现力的频率范围大约是60-1000Hz。

同样,只有特定的音乐才都能起到相应治疗的作用,五脏所属五行不同,五脏藏五志,所以五脏各有喜恶,五音有各归所喜。

固定的声波频率会起到某种特定的治疗作用,但是单一的声波不仅容易引起听觉的疲劳,如同药物的治疗作用是一样的,也会增加疾病的抵抗作用,所以以五音为基础创作的中国五音调式音乐,治疗作用能够更加的显著。同时,音乐是可以被熟知和记忆的,那么当没有外在音乐的刺激,通过人口颂出的音乐是否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甚至能时常在脑海里回响的音乐是否能起到治疗作用,我认为应该是可以的。

6、结语

五行是构成世间万物的物质基础,五行既有物质状态,又有能量状态音乐通过声波来传递,即使现在科学也不能否认声波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音乐正是通过声波的作用的人体同时产生物质的共振和能量的调节,从而起到治疗作用。药的繁体是“藥”,从艸到药,可以认为药不仅仅指现在的中药,同时也包含了音乐,音乐是药的上品,其根本是和谐,是阴平阳秘,作用途径是五音合和,如同中药的配伍。《类经·藏象类》“神藏于心,而凡情志之属,唯心所统,是为吾身之全神也。”心藏神而统领五志,音乐可直接作用于心神,《乐经》中认为:“乐者乐也,琴瑟乐心;惑物后动,审乐修得;乐以治心,血气以平。”这正是对音乐所能产生作用的高度概括。

如果觉得《基于声波共振原理探讨五音治病的作用机制》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