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路志正(国医大师) 胸闷心痛证

路志正(国医大师) 胸闷心痛证

时间:2022-07-08 08:11:16

相关推荐

路志正(国医大师) 胸闷心痛证

国医大师路志正

我国首次评国医大师30位入选者均从业55年以上_____人民日报 北京4月13日电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的首届“国医大师”评审工作日前结束,经过严格遴选和评委会专家组认真审核,方和谦等30位名老中医(民族医)入选“国医大师”。

名单为:

方和谦、王玉川、王绵之、邓铁涛、任继学、朱良春、何任、吴咸中、张灿玾、张学文、张琪、张镜人、李玉奇、李济仁、李振华、李辅仁、苏荣扎布(蒙医)、陆广莘、周仲瑛、贺普仁、唐由之、徐景藩、班秀文、郭子光、程莘农、裘沛然、强巴赤列(藏医)、路志正、颜正华、颜德馨。

国医大师,观其处方之灵活奥妙,确已深得化裁之精髓,或澎湃汹涌,或优柔细腻,盖已臻上乘之境矣!足以令人拍案惊呼,荡气回肠。若非勤学古方,体念蕴韵,何能至此?思今者,渐弃原典,粗看二手三手资料,虽曰开卷有益,然弃三千年代代菁华,不亦舍本逐末乎!乃披露当今大师秘方公诸同道,以共勉之。

路志正,男,汉族,1912月出生,河北藁城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1939年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擅长中医内科、针灸,对妇科、儿科等亦很有深造诣。

路志正经验集 脾(胃)心痛证治特色

脾(胃)心痛证治特色路氏认为心与脾的关系十分密切,其经脉相联,为母子相生关系。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执中央以运四旁;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水源,化生宗气以贯心脉,使气血旺盛,推动心脏搏动不息。在病理方面,脾胃虚弱,可致宗气匮乏,心血失充,心脉蜷缩发为心痹心痛;或脾胃失和,升降无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上逆,阴乘阳位,干犯心脏;或脾运失司,津液不行,聚而第一卷602生痰,循经上犯,或痰瘀互结,闭阻心脉而发心绞痛。

(一)辨证论治特色

1病位在心,旁及各脏:路氏认为,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是心脉挛缩,闭阻不通所致,就此而言,冠心病的病位在心,然亦不止于心,根据五脏相关理论,任何一脏功能失调都可累及相关的脏腑而发生病变。在五脏之中,由于脾胃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及其与心脏密切关系,就决定了脾胃功能失调是导致心痹心痛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老年人脾胃功能失调的病症,时常并发冠心病,二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标本先后、轻重缓急等方面表现出共同趋势。并认为这是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贪凉饮冷,损伤中阳,引起气机逆乱,升降失常所致。辨别此类冠心病的要点是:既有纳化失常,又有心系症状,有的脾胃失调在先,有的心痹心痛在后,或是先冠心病,后见脾胃失调。治疗时亦不可固守一端,应据证而辨,视其先后缓急,虚实所在而调之。

2辨证论治,谨守病机:脾胃与心脏的生理联系是多层次的,病理传变上也是多途径的,以脾胃生理、病理而言,无论是气血、痰湿、虚实、气机升降等任何一方面异常都有导致心痹的可能性。因此,路氏认为: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的冠心病,也要首先辨别是气虚血虚、饮食停滞,或湿浊痰阻,痰瘀互结等证候,然后再分而治之。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故强调辨证论治的同时,并主张谨守病机,因人、因地、因时、因证而施,认为这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路氏临证时既善用经方,亦用时方。如五味异功散、补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等用于心脾两虚、心血失充之证;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用于清阳不升,浊阴上逆者;对因痰浊闭阻所致,偏于热证的用黄连温胆汤、小陷胸汤或甘露消毒丹;偏于寒证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对于脾胃阳虚,寒邪上逆者,用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等。具体运用时都很少单纯使用原方,而是灵活变通,据证化裁。可谓是法中有法,方中有方,充分体现出其以不变(调理脾胃的原则不变)应万变(证变、病机变,则具体治法、处方变)的辨治思想。

3调理脾胃,升降为要:路氏认为既然心与胃腑以膜相邻,它们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就必与膈肌的升降运动有关。如脾胃失调,升降失司,横膈不降,浊气上逆,则阻碍胸中肺气肃降,累及于心而发各种心病,或促使已有心病的病情加重。故路氏提出心痹病人特别是中、老年患者,多懒于运动,消化功能薄弱,更应节饮食,忌肥甘,注意采取“晚饭宜少”的预防措施,以免损伤脾胃,食积中脘,脘闷腹胀,气壅胸膈,呼吸不利而诱发心痛。路氏在辨治冠心病过程中,十分注重升降药物的运用。在升脾阳方面,如系湿浊为患,阻碍气机者选用藿香、葛根、荷叶、荷梗等;若为脾虚下陷者,选用柴胡、升麻、白术等。在和胃降浊方面,多用枳实、厚朴、竹茹、旋复花。又因肺主宣散肃降,故兼用杏仁、枇杷叶、桔梗等以加强其利气祛湿、肃肺降逆之功效。并善于将两种不同性味的中药组成药对,如:荷梗配藿梗,麦芽配谷芽,山药配白术,菖蒲配郁金,桂枝配丹参,木香配丹参,枳壳配旋复花,黄芪配当归等,以利气机的升降开阖,气血之顺畅条达,对治疗与脾胃失调有关的心痹,常收事半功倍之效。

4师古不泥古,知常达变:路氏提出,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人们的身体素质明显改变,使疾病的发病谱相应产生变化,因过食肥甘、嗜烟饮酒,湿浊痰阻为患的心痹也日益增多。他认为现代临床中,心痹的病因病机已不止仲景所论“阳微阴弦”一途。

即使胸中阳气不亏,在饮食、情志等因素作用下,也可发生冠心病。此类病证既可表现为实多虚少,也可表现为纯实无虚。其病机变化特点是:素体阳盛之人,由于饮食不节,致使纳运不第一卷603及,聚湿生痰,蕴而化热,湿热熏蒸,上蒙心包,发为心痹。治疗上应重在豁痰逐邪,疏通气机,药用重浊、阴柔、滋腻之品,更慎用补益药物。

(二)治法遣药特色

1心脾两虚致心痛:证见胸腹隐痛或刺痛,心悸气短,乏力倦怠,食少纳呆,失眠多梦,面色苍白无华,大便干结或溏泻,舌质淡,脉沉细无力。为脾虚不能生血,血虚心失所养之象。治宜益气健脾、补血养心。药用: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木香、当归、枣仁、丹参、谷麦芽、炙甘草。

2宗气匮乏致心痛:表现为胸腹隐痛或闷痛,心悸易惊,纳食呆滞,胃脘胀满,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沉细缓无力。证因中气虚损,清气下陷所致。治宜益气补中,健脾和胃。药用:黄芪、人参、白术、茯苓、半夏、山药、木香、砂仁、丹参、谷麦芽。

3湿阻气机致心痛:证见胸腹闷痛,脘痞腹胀,食欲不振,头重如裹,或有浮肿、神疲,口干不欲饮,舌苔厚腻或滑腻,脉濡缓或沉滑。证为湿邪困阻中焦,气机不利所致,治宜芳香化浊,和胃降逆。药用:桃杏仁、苡仁、枳实、谷麦芽。

4痰热壅阻致心痛:心胸窒闷而痛,胀满纳呆,呕恶泛浊,口粘口苦,面色晦暗,精神委顿,大便粘滞不爽,舌苔黄腻,脉弦滑。证属湿痰蕴积化热,浊气上泛。治宜清化热痰,和胃降逆。

药用:清半夏、茯苓、竹茹、旋复花、厚朴、枳实、杏仁、苡仁,黄连、菖蒲、郁金。

5气阴两虚致心痛:主要表现为胸中隐痛或刺痛,脘胀纳呆,心中烦热,口燥咽干,自汗或盗汗,大便干结,舌淡或红而少苔,脉细数无力。证属气虚阴伤,虚火上炎。治宜益气健脾,养阴清热。药用:太子参、白术、茯苓、麦冬、黄柏、柏子仁、丹参、莲子心、枳实、五味子、谷麦芽等。

6脾胃阴伤致心痛:证见胸中隐痛或刺痛,胃中灼热,饥而不欲食,唇红口干喜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沉细或细数。证属脾阴虚损,胃津亏乏所致。治宜补脾养阴,益胃生津。药用:太子参、山药、白术、云苓、麦冬、黄精、沙参、玉竹、天花粉、丹参、佛手。

7脾肾阴虚致心痛:证见胸中隐痛或刺痛,知饥不食,口燥咽干,饮不解渴,腰膝酸软,烘热汗出,心烦不寐,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脾阴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肾阴失充所致,治宜滋补脾肾,养胃生津。药用:太子参、山药、茯苓、麦冬、沙参、黄精、生地、玄参、竹叶、旱莲草、女贞子、枳壳。

8脾胃虚寒致心痛:证见胸中闷痛,背寒肢冷,口淡纳呆,喜热恶凉,大便稀溏,舌淡,脉迟缓。证因中阳虚损,不得伸展之故。治宜温通阳气,祛寒散结。药用:人参、白术、云苓、半夏、干姜、桂枝、薤白、瓜蒌、丹参等。

(三)病案举例

例一:心脾两虚案李某,女,50岁。患十二指肠溃疡8年。近两年渐感左胸不适,经西医诊断为冠心病。五天前因过劳,情志不畅而突感左胸刺痛难忍,头晕气短,恶心欲呕,力不能支而摔倒在地,经急救脱险。此后胸痛日发4~5次,持续时间或长或短,虽用多种西药治疗,仍不能控制病情而来诊。

刻诊:心痛阵作,胸闷气短,口干纳呆,心烦易怒,大便干结。舌尖红,舌体胖大有齿痕,中间有裂纹,舌苔薄白,脉细数。心电图示:Ⅱ、Ⅲ、avF、V2-V6导联有明显ST-T改变。四诊合参,诊断为心脾两虚,气阴不足,挟有虚热,法用扶脾益气,通络止痛。方用太子参12克、生黄芪15克、桂枝15克、丹参15克、黄精10克、天麦冬各12克、小麦10克、炒柏子仁12克、生牡蛎30克(先煎)、菖蒲10克、郁金10克、生首乌10克、生谷麦芽各15克、枳实10克。水煎,日尽一剂。服4剂后,发作明显减轻,又4剂,症状基本消失。查心电图:V4-V6导联已恢复正常,其余导联明显改善。

按语:本案为素体脾虚,运化无力,气弱血少,心脉失充之心痹。病之日久,气阴两虚,虚火上扰而见心烦易怒,舌红脉数;脾胃既虚,升降失司,津不上承则口干纳差,大便干结。方用太子参、生黄芪健脾益气;黄精、天麦冬、柏子仁、小麦、生牡蛎养阴生津,安神宁心;菖蒲、郁金开郁宣痹;谷麦芽、枳实、生首乌理气消导,润肠通便,以助脾健运。除此之外,还注意到久病入络,不通而痛,丹参与少量桂枝合用,取其通阳和络之意。诸药合用,既有补脾益心之功,又有养阴清热,通络止痛之效。

例二:痰热壅阻案杨某,男,35岁。素来体健,性情急躁,嗜食肥甘,吸烟饮酒,有时每顿饮酒竟达斤许。曾因左胸闷痛,稍劳则甚而多次查心电图,均诊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发病已一年,经多方调治,疗效甚微而来诊。患者形体丰腴,精神委顿,面色晦暗,下颌部有散在痤疮,舌质暗红,舌苔黄而厚腻;闻之语声重浊;自述常感胸闷气短,左胸疼痛,纳呆泛恶,口粘口苦而不欲饮,便干溲赤,肢体酸重,心情烦躁,夜寐梦多;切之脉沉细涩。查心电图,结果同前。辨证为胆胃失和,痰热蕴结,治以清热涤痰,和胃降逆。竹茹12克、茵陈12克、清半夏10克、茯苓15克、菖蒲12克、郁金10克、杏仁10克、苡仁20克、忍冬藤15克、赤芍10克、旋复花9克(布包)、枳壳10克、甘草3克。同时投予茶饮方:小麦30克、绿豆15克、赤小豆15克、荷叶6克,六一散15克,枳子12克,水煎后代茶频饮。以上方为基础,随证增损,经治3月,诸症日见减轻,直至消失,复查心电图正常,追访半年无复发。

按语:本例既害于饮食烟酒,又伤于情志过极,郁热在中,妨碍气机升降而发病。方以竹茹、茵陈清胆祛热以化痰,清半夏、茯苓、苡仁健脾化痰;辅以菖蒲、郁金、枳壳豁痰开窍,亦取其疏气行湿之意;佐杏仁、旋复花降逆和络;忍冬藤、赤芍以活血通络;甘草、枳子调合诸药并解酒毒。诸药合用,共奏清胆和胃、祛痰除热之功。

例三:脾肾阴虚心肾不交案冯某,女,55岁。胸闷常作,阵发性左胸绞痛反复发作10余年。心烦心悸,头晕乏力,夜寐多梦,知饥纳差,口干多饮,大便干结,小便量多。舌红少苔,脉沉细涩。心电图:ST-T改变。辨为胃阴不足,心脾两虚。治以益气养阴,宁心安神。生黄芪15克、当归9克、太子参12克、麦冬10克、黄精10克、炒柏子仁12克、丹参15克、山药15克、山萸肉10克、寄生15克、生牡蛎20克(先煎),佛手10克。服12剂后,诸症明显减轻,唯仍口干喜饮,饮而不解。此为病久及肾,脾肾阴虚,虚火上炎,需加重滋补肾阴之药量,遂以沙参12克、麦冬10克、半夏9克、生石膏15克、竹叶6克、炒柏子仁12克、茯苓12克、黄精15克、制首乌10克、旱莲草12克、女贞子10克、炙甘草6克,药进21剂,饮水正常,诸症得平,心电图大致正常。

如果觉得《路志正(国医大师) 胸闷心痛证》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