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徐城北:谈“十旦九张”

徐城北:谈“十旦九张”

时间:2023-08-07 03:03:07

相关推荐

徐城北:谈“十旦九张”

与净行的“十净九裘”相映衬,旦行中也有个“十旦九张(君秋)”,张年轻时曾拜梅为师,还拜尚小云为义父。在“四小名旦”中他居第二,居首的是李世芳(1947年因飞机失事而丧生)。张在40年代就已崛起,50年代进入北京京剧院,和马、谭、裘长期合作,舞台声誉日隆。但这时梅、尚、荀不说“老当益壮”,至少也是“人还在”,张再怎么受欢迎,毕竟属于后辈,都因为有明确的痕迹而学者日众。加之张的“人在”,皈依山门者屡屡不断,这又和裘之“不在”形成差别。

张派的魅力何在?主要在于声腔技巧。请不要小看这个“主要”。京剧之所以有过那一场难以再现的繁荣,大都在于声腔技巧的陡然萌生与不可重复。“文革”之后的京剧复兴不可能获得有效的全面实施,于是以最有代表性的声腔作为标志,便不能不认作是一种权宜之计。在这个大背景下,“十旦九张”渐次形成。

我看“十旦九张”较“十净九裘”有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今众多的女弟子学张,恐怕难以学到张的极致。“四大名旦”和“四小名旦”都是男性,作为男旦最后的代表者张君秋,人们(特别是文化人)品悟“他”时,必然会有一个“她——他——她”的三段式。这问题不能回避,其实也完全无须回避。在亚洲,在东方,男性艺人扮演女性角色并非中国所独有,他们的社会价值在哪里?从“她们”去寻找“他们”,再由“他们”去显现“她们”的规矩又在哪里?不久前,上海出了一个王佩瑜小姑娘,她唱的《搜孤救孤》酷似孟小冬,使许多老戏迷叹为观止。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老戏迷欣赏她什么?仅仅是触及到剧中人程婴的心声?有这个因素,但似乎还有其他。人们自然要回忆起孟小冬,不免在内心深处要冒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酷似孟的又是一个女孩!不妨设想:如果是个男孩学余(叔岩)有了成绩,也能引出这么大的轰动么?恐怕难。所以就这个意义来说,如果没有两三个男孩学张学得“像回事儿”,如果没有其中的一个男孩成为张派下一代的盟主(或掌门人)的话,就别说什么“十旦九张”的话。因为一个事实将会在几十年后显现:在目前众多的学张者中,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后能留下来的(不是指人的生命,指的只是艺术,只是留给人们心头的那一抹痕迹,必然仅仅是学张的那个(或两三个)男孩。

如果觉得《徐城北:谈“十旦九张”》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