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川菜大师的川菜情结——忆一代川菜宗师史正良

川菜大师的川菜情结——忆一代川菜宗师史正良

时间:2018-12-12 03:53:34

相关推荐

川菜大师的川菜情结——忆一代川菜宗师史正良

编者:一代川菜宗师史正良先生自9月9日离世已经四年多了,据说史门弟子们每年9月的那几日都会从全国各地齐聚绵阳,开展各种追思活动,还用菜品技艺演示等川菜文化交流活动纪念自己的师父。深秋,味觉杂志一行曾专赴史老的家乡绵阳采访,虽已十年,但一想起史老的音容笑貌却犹如昨日,宛在眼前。今天,我们特别把原文副标题的“记”字改成“忆”全文刊发,以寄托我们的思念。

秋史正良在绵阳家中书房

引言】他是首批中国烹饪大师、中华十大名厨之一。他是今天川菜发展历史进程中一个符号性人物,他虽年逾花甲,但依然无法改变他对川菜的炽热情怀和执着追求,他的血液里流淌着对川菜的爱,跟他交流,更象是在阅读一部有着厚重文化的川菜典籍。

川菜大师的川菜情结

——忆一代川菜宗师史正良

深秋的一个早上,薄雾缭绕,小车在成绵高速路上一路飞驰,我们一行五人怀着景仰的心情去拜访川菜顶级大师史正良老先生。绵阳是史老的家乡,根据我们了解,史老一生几乎没有多少时间离开过绵阳,他的青春年华和事业鼎盛年代几乎都跟这座城市息息相连。川菜的大本营是成都,这样顶级的川菜大师为什么不是生长在成都而是绵阳?帯着这样的好奇和疑问,我们叩开了史老在绵阳的家。在绵阳南河体育中心背后,是涪江边上一美丽的滨江路,滨江路旁矗立着一幢电梯公寓,那里环境优雅,推窗即可见江景。史老家住12楼,视野开阔,涪江边的景色尽收眼底。因为提前预约,史老特地在家中等候我们。他的房间宽敞、明亮,客厅入门左侧的条桌上摆放了一副功夫茶具,墙上挂了一副字,是着名作家贾平凹为史大师的题词:“川菜名门”。史老早已把茶具、茶杯、茶壶等清洗得干干净净,并亲自为我们沏上一壶清新扑鼻的铁观音。第一次面对这样顶级的川菜大师,他的精干、坦率、随和与健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没有架子、没有傲气、没有怠慢,与我们面对面的只是一位慈祥宽厚而又精神矍铄的长者。一聊起川菜,他就格外来精神。

爱之愈深 责之愈重


“外地人一直误认为川菜就是麻辣、油多、味重等特点,所以一谈起川菜就有失偏颇。”

“川菜走出四川、走出国门的不少,但其麻辣味重的特性让川菜很少进入高端餐饮场所,而多是出于中低端的餐饮市场,这对川菜的弘扬与发展十分不利。”......

“目前,川菜在技艺、厨艺等方面都有自己独树一帜的地方,但川菜在市场化推广和川菜文化打造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我们许多传统的特色菜也没有原来的特色了......

“现在许多美食大赛也是流于形式,华而不实,作秀的成份很多......

开门见山,一谈起川菜的现状,史大师就直面它的不足。可以看出,他对川菜的理解确实非同一般,他讲话很直率、很实在,也很真诚。

他特别提到了川菜的创新和改良,他说道:“川菜要走出四川、走出国门,不改良、不创新就没有发展前途。川菜的麻辣味确实让许多外地食客望而却步。川菜不应当只有麻辣味型,还有很多味型,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川菜主要得根据不同地域特色、不同食客口味进行适当改良才行。目前,川菜在我国东北、西北和上海等地有一定基础,但在江浙、华南和国外市场则难以让当地食客接受。

近年来,川菜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川菜在提升自身档次上还有待下功夫。史大师跟我们形象地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四川有名的麻婆豆腐,按照四川家常味的做法,一份麻婆豆腐只能卖10多元,而如果稍加改良,麻婆豆腐里加一些燕鲍鱼翅等高档食材,则五星级饭店一份麻婆豆腐可以卖到100多元;另外,四川另一道名菜宫保鸡丁,如果在菜品里添加一些虾仁等食材,则身价倍增。

同时,史老还强调:“菜系发展最终要回归自然,取材于自然,还一些食材本来的口味就是尊重自然、回归自然。” 现在有许多厨师在烹饪过程中过分依赖调味品,甚至量加得非常重,这无疑破坏了食材本身味道和营养,这种违背自然、违背规律的做法不利于菜系的发展。未来菜系的发展一定是绿色、健康、自然和环保的。

川菜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推陈出新,其中厨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川菜能走多远。史老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有一年,一批川菜厨师参加一场培训,主考官要求每一名厨师自由选择做20道菜或者做5道文化题。结果,在场厨师全部选择了做菜。可以看出,现在的川菜厨师大多还处于工匠型水平,把自己定位在一个烹饪技师的角色上,而不大注重提升自身文化素质上。许多厨师对餐饮管理、营养知识等方面更是一片空白。做菜的技艺实际上很简单,但要把你的菜做出文化味儿来就需要下一番功夫了。“现在世界各地好吃的还不够多吗?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好看、好闻、好吃了,还想品一番文化味儿。外国人可以通过这道菜了解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我们的文化,这才是它成功的地方。” 史大师的话实际上道出了川菜未来发展的精髓。

游学之心得 烹饪之大道

史老14岁学厨,从此一生跟川菜结缘。在“食”和“文化”里打了几十年滚的史正良有一个心愿,把“食文化”传承下去。年过花甲的史正良回忆起自己的学徒时期,仍有一丝感慨。他刚刚接触这一行时,什么都不懂,也看不明白师傅在做些什么,前时间都是“混”过去的,随后开始在菜品上下功夫,当时间流转到30多年时,开始着力在文化上下功夫。“这是一个漫长的阶段,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厨师,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容易。”

史正良说的“难”,其实也在文化上。他反复说的是“做菜就是做文化”。

诗人爱说“功夫在诗外”,史正良说,名厨的功夫在刀勺之外。刀功、美味,只是大厨师的基本功,把菜做得像诗、书、画一样显出意境来,才该是名厨所为。设计、创造新的有内涵的菜品、宴席,传承千年饮食文化,厨虽小艺,实含大“道”。

一个只有小学三年文化的人居然在川菜文化、川菜创新上悟出了许多“烹饪大道”实在难能可贵。实际上,这一切均来自于他几十年的走学经历。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等),他几乎走了个遍,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主动跟当地厨界人士深入交流、学习和切磋技艺。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除此之外,他还受邀到美国、菲律宾、瑞士、瑞典等国表演厨艺和交流心得,引得海内外的媒体争相报道。

“在走学的经历中,我有大量的时间去多看、多吃、多听、多鉴赏,这就给了我一个启迪,明白了一个道理:川菜是一个伟大的菜系,它源自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川菜既有博大胸怀、包容性强,还有自己的内涵。首先要植根巴蜀大地做好家常菜,做好这一点,川菜就可因人、因时、因地、因气候而有较强的适应性,这就是川菜的精髓。”

他把自己游学几十年的心得告知后生,无疑是川菜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后来者学习和效仿的楷模。结束完采访,他把我们送到车上一直目送我们远去,除了油然而生的敬意,我们都深深被大师的人格所感动。

人物档案

史正良(1946——.9),中华名厨,特一级厨师,曾任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餐饮业国家一级评委、世界烹联国际评委、第三、第四届全国烹饪大赛评委。

1946年生于四川绵阳梓潼。14岁入厨学艺,在成都师从四川名厨蒋伯春学习川菜。1985年赴沈阳学习宫廷菜。1988年参加四川首届烹饪技术比赛,获银牌奖。

2000年被授予“中国烹饪大师”称号,同年入选《中华名厨》。

,被商务部评为首批中华十大名厨之一。

编写出版了《创新川菜集锦》《中华名厨史正良烹饪艺术》等书籍。

指导培训了全国各地的18000多名学员,其徒弟、学生在历届世界和全国各级别的烹饪比赛中,共荣获金牌78枚。

史正良先生作品赏析:

太白盐烧鸡

蜂肚瓜方

蟹黄柿子虾

刺猬鱿鱼

东坡素肉

叶儿蒸牛蛙

南瓜烧肥牛

后记:还记得本文完成后,味觉编辑把文章发给了史老,史老仔细看了文章后,在电话里告诉了我他觉得需要修改的地方,并提供了10多道菜品的图片和具体做法。之后,偶尔会在电话里交流一下各自基于川菜文化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其实更多是我问他答疑,他还笑称,有些东西只能说说,不能发表出来哈。后来原创菜品评定活动,史老两次专程从绵阳来成都,对活动给予非常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他对我说,你们是在做推广川菜文化的事,这是大好事,我一定要支持!也许是出于对味觉杂志的认可吧,史老曾经说,他希望他的个人自传由我们来编纂,他说他书名都想好了,就叫《厨道》。我们都以为来日方长,却如今斯人已去,而此事亦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痛。

——ZND——

喜欢就请分享吧

您的鼓励,是我们创作的动力!

如果觉得《川菜大师的川菜情结——忆一代川菜宗师史正良》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