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中医内科学病例分析题(教学计划中复制的)

中医内科学病例分析题(教学计划中复制的)

时间:2020-12-20 22:16:59

相关推荐

中医内科学病例分析题(教学计划中复制的)

感冒[临床资料]

赵某某,男,31岁。外感风寒2天,体温38.6℃~39.2℃,曾服感冒冲剂及注射庆

大霉素未效,第3天来诊,仍感畏寒,身热无汗,咳嗽胸闷,脉浮而数,舌苔薄白,乃

停用庆大霉素,求治于中医药。

【】

诊断:风寒化热感冒

治疗方法:辛温辛凉合法

方药:荆芥9克,防风9克,苏叶9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淡竹叶9克,茯苓15克,

陈皮6克,杏仁9克,瓜蒌皮15克。

按:此患者服药1剂,遍身汗出,体温降至36℃,休息1日后上班。外感风寒宜

辛温解表,外感风热宜辛凉解表,此乃一般之常法,但临床上常有不典型者,本方

辛温辛凉合法,凡风寒风热感冒或不典型者皆可用之。以荆芥、防风、苏叶辛温发

汗;银花、连翘、淡竹叶辛凉清热;茯苓、陈皮健脾和胃,使表解后脾胃功能迅速

恢复。由于本方发散力较强,服后遍身汗出,即可停服。

咳嗽[临床资料]刘××,女性,52岁,于1999年9月13日来诊。主诉咳嗽一个月。患者

一个月前因外感出现咳嗽,先后在多家医院诊治,曾先后用抗生素、镇咳

剂及口服激素治疗,效不显,咳嗽反而加重,来诊时见:咳嗽,咽痒则咳,

连声作呛,咳甚则面红、憋气,两胁胀痛,痰少,痰色白质粘不易咯出,

伴咽痛、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小数。请写出诊断、辨证分析、立法、方药。

【】

中医诊断:咳嗽温燥伤肺,肺失宣肃

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

辨证分析:患者以咳嗽为主诉,故诊断为咳嗽。首先应区别外感与内伤。

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多

为久病,病程长,可伴见它脏形证。此患者发病有卫表症状,急性

起病,故属外感咳嗽。初起时属外感风热之邪,外邪犯肺,肺气壅

遏不畅而致咳嗽,因未能及时使邪外达,风热之邪化燥,燥邪伤肺,

肺失清润,故见咽痒则咳,连声作呛;燥热之邪灼津则咽干,痰粘

不易咯出。肺主气,肝调气,共司气机升降,二者生理上相互协调,

发病亦相互影响,肺失宣肃,肝失调达,因而咳甚则憋气、面红、

两胁胀痛。舌质红,苔薄黄,脉小数为燥热之征。综观舌脉症,证

属温燥伤肺,肺失宣肃,病情属实,病位在肺、在肝。

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合止嗽散加减。

桑叶(皮)各10g,桃(杏)仁各10g,南沙参10g,大贝母10g,

焦山栀10g,淡豆豉10g,百部12g,荆芥10g,白前10g,桔梗10g,

黛蛤散12g(包),生石膏30g(先下),钩藤15g,连翘10g,炙杷叶10g。

哮喘[临床资料]

沈某,男,29岁,农民。

哮喘旬余,喉中哮鸣为吼声,夜间加剧,不能平卧,亦不得眠,咯痰量少色白而稠,

胸闷如窒,略有发热,舌面左边光剥,苔薄白根黄腻,脉象滑数。

辨证:属寒邪客肺,肺失肃降,邪从热化,痰热壅盛,气道被阻。

治法:宣肺清热,祛痰定哮。

处方:炙麻黄、生甘草各一钱五分杏仁、苏子、葶苈子各四钱生石膏、桑白皮、

鱼腥草各一两红枣六枚桔梗、银杏肉各三钱炙前胡、制僵蚕、地龙各五钱。

服六贴后,哮喘已平,咳嗽十衰其八,二便自调,但神疲纳呆未改善,以益气滋阴,

补肺健脾调理善后。

【】哮喘发作,寒邪为主要诱因,但素体阴虚阳盛者,极易化热。本例舌质光剥,舌苔薄

白,乃客邪侵入阴虚之体;而痰稠,脉滑数,苔根黄腻,病已月余仍有发热,则知寒已郁

而化热,故断为热哮,用定喘汤加减先治其标,待症状控制,继用益气养阴以善其后。

(陆拯: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治疗体会,浙江中医药,1,17,1977)

喘证[临床资料]

赵某某,男,73岁,干部,喘息咳嗽反复发作30余年,每年寒冷季节发病。本次因病

情复发,加重一周入院。患者主诉喘息胸闷,动则喘甚,夜卧难平,咳嗽咯痰,量多痰

白,腹胀纳差,大便略干,身重乏力,口淡不渴,睡眠欠佳,面色无华,双下肢轻度浮

肿,舌体略胖,质淡暗,根部黄腻,脉滑,听诊双肺底可闻及中、小水泡音及少量干啰

音。胸片提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要求写出50字以上的辨证分析和中

医诊断、治法、方药、调护方法等。

【】

辨证分析:患者以喘息胸闷、不能平卧、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且以喘息为主症,故临床应诊为喘证。患者饮食不节,日久伤中,脾虚不能运化水湿,痰湿伤中,上储于肺,“肺气清虚,不容一物”,痰湿阻肺则气道壅塞,肺失宣肃,气机上逆而为喘息咳嗽。病程日久,母病及子,肾气亦虚,肾为气之根,肾虚则摄纳无权,故呼多吸少,喘息不能平卧;肾虚不能蒸腾水液,水液内停,泛于肢体则见下肢水肿。年老久病,脾肺气虚,水湿内停,故身重乏力,气血乏源故面色无华。舌淡胖、苔白腻、脉滑为气虚痰阻之象;肺虚行血无力则见舌质暗。便干、苔根部黄为痰湿已有化热之势。综观脉症,本病病位在肺,与脾肾相关,病性为本虚标实,肺、脾、肾不足为本虚,痰湿蕴肺为标实,若治疗不当,病情渐重,可致喘昏、喘脱之证。

诊断:喘证(肺脾气虚,痰湿蕴肺)

治法:化痰降气,宣肺平喘。

方药:麻杏二三汤合小陷胸汤加减

炙麻黄3g,杏仁10g,陈皮10g,清半夏10g,

茯苓10g,黄芩10g,瓜蒌皮10g,苏子、梗各10g,

炒苡仁20g,莱菔子10g,炒枳壳10g

上药以水煎煮2次,取汁300ml,早晚分服,日一剂。

调护:慎起居、节饮食、避风寒、畅情志。

肺胀[临床资料]

赵某,男,65岁,咳喘反复发作,加重伴下肢浮肿5天。患者慢性咳喘病史15

年,秋冬受寒后易发,平时常服消炎药及氨茶碱控制症状。5年前出现活动后气短。5天

前因受寒后咳喘加剧,胸闷如塞,咯痰色白量多质稀,易咯出,下肢浮肿,心悸,脘腹

胀满,尿少,畏寒肢冷,面唇青紫,苔水滑,舌淡胖,质暗,脉沉细。胸片印象:符合

慢性支气管炎并两下肺感染,肺气肿,肺心病。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肺性P波,

顺钟向转位。要求写出50字以上辨证分析及中医诊断、治法、方药、调护措施等。

【】

辨证分析:患者慢性咳喘病史多年,主要表现为胸部胀满,喘咳上气,痰多,心悸,浮肿等,故中医宜诊断为肺胀。肺主气,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表,外邪从口鼻皮毛而入犯肺,致肺气宣降不利,上逆为咳,升降失常而为喘。久则肺虚主气功能失常。肺病及脾,脾失健运;肺虚及肾,肾阳衰惫。脾肾阳虚,气不化水,水饮上凌心肺,则喘咳、咳痰清稀、心悸、胸闷如塞;饮溢肌肤,则见下肢浮肿;脾阳虚衰,健运失司则脘腹胀满,纳差;阳虚寒水内盛则尿少,畏寒肢冷;阳气虚衰,无力鼓动血脉则面唇青紫,舌质暗。舌淡胖,脉沉细均为阳气不足之象。总之,本病病位在肺脾肾,涉及心,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肾阳虚,标实为水饮、瘀血。若治疗失当,可致喘脱危候。

诊断:肺胀(脾肾阳虚,水饮上泛)

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炮附片10g,白术10g,茯苓12g,生姜6g,白芍10g,桂枝10g,泽泻15g,

猪苓15g,葶苈子15g,益母草30g,红花10g,大腹皮15g。

五付 上药水煎至300ml,每日两次。

调护:避风寒,少活动,低盐清淡饮食。

肺痈[临床资料]

患者张某某,男,46岁。

患者因发热、咳嗽、胸痛二周而入院。患者于两周前无明显诱因而出现恶寒发热,

咽痛,在当地医院治疗,服用感冒清热冲剂、牛黄上清丸治疗,三天后发热不退,且

热势增高,体温39℃以上,在当地医院应用青霉素、链霉素肌肉注射,三天后仍高热

不退,胸痛,咳嗽咯痰,色黄而粘,大便不通,在当地医院给予头孢唑啉钠、地塞米

松治疗,体温有所下降,但停用地塞米松后复又发热,壮热烦躁,口渴引饮,咳吐大

量黄脓臭痰,咳嗽连声,气息不均,大便三日未行,遂来我院就诊,查胸片示右中、

上肺大片浸润阴影,内有空洞并有液平线存在,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要求写出50字

以上的辨证分析及中医诊断、治法、方药、调护措施等。

【】

辨证分析:患者初起恶寒发热咽痛,为风热之邪外受,壅结上焦。虽经治疗,但邪热毒甚,仍进一步深入,热壅于肺。热毒内盛,正邪相争剧烈则壮热不退。肺气上逆则咳嗽气急,痰瘀郁蒸成痈则咯吐黄脓痰,腥臭异常。热伤肺络,气血壅滞则胸痛,热毒内炽,上扰于心则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俱为肺有实热,热毒蕴结之象。

中医诊断:肺痈(溃脓期)

治法:清热解毒,排脓化瘀

方药:加味桔梗汤加味

苦桔梗6g,生甘草10g,浙贝母10g,杏仁10g,黄芩10g,鱼腥草30g,连翘15g, 生苡仁30g,全栝蒌30g,鲜芦根30g。

调护:忌烟酒生冷辛辣。

肺痨[临床资料]

刘某某,女,32岁,咳嗽,痰中带血丝一个月入院。该患自诉一个月前无明显原因,

咳嗽,痰少,未予重视。以后逐渐出现午后低热,体温在37.5℃左右,咳嗽时作,痰少色

白带有血丝,夜间盗汗,口干咽燥,乏力,手足心热,舌尖红,苔薄白,脉细。追问病史

该患者正值产后2个月,近一个月来体重减轻5公斤,其父3个月前在外院诊断为“肺结核”。

【】

辨证分析:患者以咳嗽,痰中带血为主诉入院,伴见潮热、盗汗、身体逐渐消瘦等症,故可诊断为肺痨。此病当与肺痿相鉴别,后者以咳吐浊痰涎沫,张口短气为主症,显然与该患者不符,患者产后气血亏损,正气不足,又与肺痨患者密切接触,正虚之体加之痨虫入侵而发病,痨虫犯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体受伤,阴分先伤,肺阴亏损,肺失滋润,肺气上逆,故见咳嗽;肺络损伤故痰中带血;阴津亏损则生内热,故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苔薄,脉细兼阴虚之候。综观舌脉症,本病病位在肺,病性为本虚,以肺阴亏损为主。

诊断:肺痨(肺阴亏损)。

治法:滋阴润肺。

方药:月华丸加减。沙参20克,麦冬15克,生地15克,熟地10克,百部20克,川贝10克,阿胶珠6克(烊化),三七10克,茯苓15克,山药15克,仙鹤草15克,白及粉3克(分冲)。

调护:慎起居、调情志、忌食辛辣炙之品。

心悸[临床资料]

李某某,女,27岁。素患关节肿痛,心悸,面色苍白,畏寒肢冷,尿少浮肿,纳呆

腹胀,腰痛耳鸣,神倦乏力,突发胸前剧痛,牵及后背,手足厥冷,口唇紫绀,舌质淡

红边紫暗,苔薄白,脉沉细迟。经某医院诊为风湿性心脏病,服西药无显效。要求写出

50字以上辨证分析及中医诊断、治法、方药、调护措施等。

【】

辨证分析:患者以心中悸动为主要表现,故应诊断为心悸。长期关节疼痛与心悸相胶着,系风湿入侵心域,痹阻心脉,心血运行受阻,加之积蓄日久,导致心脾肾三脏皆虚,膀胱气化失职,以致水气凌心,出现心悸。脾主运化,脾胃气虚,运化失司,气血生化无源,故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腹胀,神倦乏力。肾主水,腰为肾之腑,肾阳久虚,脾阳失健,膀胱气化失职,水饮内停,则尿少浮肿,腰痛耳鸣,畏寒肢冷。心脾肾阳久虚,水饮内停,心脉瘀阻,痹阻胸阳则胸前剧痛,手足厥冷,口唇紫绀。舌质淡红,边紫暗,苔薄白,脉沉细迟。心脾肾阳久虚,血脉瘀阻之象。总之,本病病位在心,与脾肾有关,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为心脾肾阳虚,标实为水饮内停,水气凌心,风湿阻络,心脉瘀阻。

诊断:心悸(阳气虚衰,水气凌心)

治法:温阳行水,祛风通络

方药:真武汤加减

熟附片30克(先煎两小时),云苓30克,桂枝9克,白术9克,白芍9克,炮姜9克,

山萸肉9克,威灵仙9克,全蝎9克,乌梢蛇9克,生黄芪60克,五味子12克,薤白12克,

巴戟12克,蜈蚣2条,桑枝24克,夏枯草15克,甘草6克。五付,

上药水煎至200毫升,每日2次。

调护:避风寒,慎起居,调情志。

眩晕【临床资料】

刘某某,女,65岁。因头晕目眩伴头胀痛反复发作一年,加重一月入院。患者

自诉头晕头胀痛每因情绪激动后加重,烦躁易怒,失眠多梦,面红、目赤,经常耳鸣

如蝉,偶尔视物模糊,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查患者血压为200/100mmHg。

要求写出50字以上的辨证分析及中医诊断、治法、方药及调护措施。

【】

辨证分析:患者以头晕目眩为主要表现,故应诊断为眩晕。患者年过六旬,肾气渐衰,并且性情平素急躁,肝气偏旺,气郁化火,肝阴暗耗,加之肾水不能滋养肝木,则致肝阳上亢,上至巅顶,扰及清空则发为眩晕,且头痛而胀,肝阳升发太过,故易怒;阳扰心神故失眠多梦;肝火循经上炎则见面红,目赤,口苦,脉弦而数;火热灼津则便秘尿赤。情绪激动时肝火更旺,故症状加重。舌红苔黄为久热之象。总之,本病病位在清窍,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虚,标实为肝阳上亢。若治疗不当,病情迁延,有发展至中风之可能。

诊断:眩晕(肝阳上亢,肝肾阴虚)。

治法:平肝潜阳,滋补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藤12克(后下),石决明20克(先煎),黄芩10克,川牛膝12克,夏枯草10克,杜仲10克,益母草10克,寄生10克,夜交藤10克,茯神10克,地龙10克。 上方加水400毫升,水煎30分钟,取汁150毫升,二煎加水300毫升,水煎30分钟,两煎混匀,分两次服。

调护:宜调情绪,保持心情舒畅,低盐低脂饮食,注意劳逸结合。

痴呆[临床资料]

患者,男,66岁。素有头晕、头痛病史。近两年呈渐进加重的记忆力

减退,思维异常,行为古怪,反应迟钝,伴肌肤甲错、双目晦暗,舌暗,

脉细涩。

要求回答:1.诊断(包括疾病名称及证型);

2.病证分析(着重对诊断该病证,该证型的依据进行分析);

3.治法;

4.方药(包括方名、药物、剂量、特殊煎服法)。

癫痫【临床资料】

李某某,男,14岁,1985年5月来诊。

自幼患有癫痫,每隔一至数月发作一次,常因惊吓或紧张诱发,发作前常自觉

胸闷头晕,随即大叫一声,昏仆倒地,不省人事,四肢抽搐,牙关紧闭,有时咬破

舌头,口吐涎沫,发作持续时间5~6分钟,醒后自觉疲乏无力,平素饮食起居如常,

多处求医服药,未获良效,近年来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神疲懒动,舌

苔白腻,脉弦滑而缓。

要求:写出50字以上辨证分析、中医诊断、治法、方药、调护措施。

【】

癫痫得之幼时,积痰内伏为病机之关键,所谓无痰不作痫也。“惊则气乱”、“阳气者,烦劳则张”,惊吓或紧张之时,气机失常,引动伏痰,上扰清窍,窜阻经络,则发为癫痫,而见神昏窍闭,肢体抽搐,久发失治,渐成心脾两虚,心气不足,心神失养,从而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苔白腻、脉弦滑为风痰之候。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为病机特点。

中医诊断:癫痫(风痰闭阻)。

治法:化痰熄风定痫。

方药:胆南星10克,天竺黄10克,远志10克,菖蒲10克,茯苓30克,

生石决明30克(先下),紫石英15克,天麻10克,钩藤30克。

送服定痫丸,于发作期服用。

间歇期治以健脾化痰,以六君子汤加减:

太子参15克,茯苓30克,白术10克,半夏6克,生苡仁30克,

陈皮10克,南星6克,甘草6克。配服定痫丸。

调护:忌紧张劳累,避免惊吓刺激,宜清淡饮食,勿暴饮暴食,贪凉饮冷,忌辛辣。

癫病[临床资料]

某某,女,32岁,忧愁郁闷,言少,呆滞半年,加重一月收入院。患者平素性格内

向、心重,因工作不顺利,出现抑郁烦闷,寡言少语。一月来,言辞更少,愿独自呆坐,

时喃喃自语,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呆滞少言加重,由家人带来就诊。舌暗红,苔薄白,

脉弦滑。

写出辨证分析及中西医诊断、治法、方药、调护措施等。

【】辨证分析:患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呆滞,喃喃自语,静而少动为主要表现,应诊断为癫病。与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闷胁胀,急躁易怒,心悸失眠之郁病有别。患者素来属内向,多思虑者。思虑太过,易耗伤心脾气血。此次发病,因所思不遂,思虑忧愁,致气郁不畅,气郁脾虚,运化失健,痰湿内生;痰因气滞,气因痰阻,心气受抑,脾气不发,则痰气郁结,上扰清窍,心神蒙塞,逆乱而致精神抑郁,沉默呆滞,静而少动。脾胃为痰湿所困,胃气不振,故不思饮食;痰湿郁久化热而见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滑等痰气郁阻之征。总之,病位在脾、心、肝;病性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本虚以心脾两虚,标实以痰气郁结为主。急则治其标,当以理气解郁、化痰醒神为法,待病情好转,可予健脾养心为法调养善后。

诊断:癫病(痰气郁结)。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醒神。

方药:顺气导痰汤合温胆汤加减。

清半夏10克,枳实10克,橘红12克,竹茹12克,胆星6克,郁金15克,

苍术10克,香附15克,菖蒲15克,茯苓30克,生麦芽15克,百合15克。

狂病【临床资料】

冯某某,男性,27岁,延安,狂躁不安,四处奔走,怒号骂詈两年,加重二月,患

者平素内向腼腆,聪慧。于两年前因高考落榜工作无着,性情孤陋。两年前突然出现烦

躁,易怒,气力愈常,外出不归,哭笑无常,不眠不食,登高上屋,不避危险,经服中

西药治疗,曾一度好转,后反复数次,近半年经服“宁神”后病情稳定。后经人介绍谈

一女友,一月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狂躁不安,骂詈号呼,外出奔走,自撕其衣衫,

时哭时笑,或歌或跳,亲疏不避,家人遂带其来诊。症见:烦闷狂躁,躁扰不宁,

口气热臭,不食不眠,面色秽浊,舌质红少津,苔黄而腻,脉弦滑有力。查血WBC+PC,

NS(-)。

写出辨证分析及中医诊断,治法,方药,调护措施等。

【】

患者以狂躁不安,骂詈号叫,躁扰不宁,逾垣上屋为主要表现,故应诊断为狂病。患者青年男性,因落第,忧伤过极,气机郁滞,日久一则气郁化火,扰窍犯脑,痰火互结故烦躁易怒;一则气滞津停为痰,痰随火升,扰乱神明,故狂乱奔走,詈骂不避亲疏,竟夜不眠。痰火烁津,肠腑传化失司故大便秘结,痰火上扰,故口气热臭。苔黄厚腻为痰火内蕴之象,脉弦滑有力,滑为痰蕴之征,数为热象。 总之,病位在肝,胃,脑;病性为阳热实证,以痰火扰神兼阳明腑实为主。治疗当以清泄肝火,涤痰醒神为主,痰火稍去,当顾护其阴。

中医诊断:狂病(痰火扰神,阳明腑实)。

治法:清泄肝火,通腑泻热,涤痰醒神。

方药:生铁落饮加减,送服礞石滚痰丸。

生铁落30克,钩藤24克,胆星10克,浙贝10克,山栀12克,生军10克,枳实12克,

生龙齿30克,郁金15克,菖蒲12克,天竺黄12克,麦冬15克。

煎服法:上方水煎至200毫升,日2次口服。

调护:避免情志刺激,饮食清淡,劳逸适度,勿过疲劳。

胃病[临床资料][案一][案二]

:张某某,男,63岁,无业。患者性情孤傲,犯胃病十余年,反复便血十

多次。近半年病情加重,胃肠钡餐造影诊为“胃小弯溃疡”,遂由门诊收入病房。

症见胃脘疼痛,持续不歇,喜暧喜按,纳少不馨,食后脘痛加剧,大便略干,舌苔

黄腻,脉弦而缓,入院后胃镜检查,见胃角下方有一2×0.8cm大小溃疡,中心凹陷,

敷以白苔,边缘尚清楚,靠胃体侧粘膜有轻度靡烂。

要求写出50字以上的辨证分析(病位,病性,转化过程)中医病证,证候诊断,

立法,基本方剂,药物,剂量,调护。

【】

胃溃疡引起的胃痛,多属实证、热证。本例患者胃痛其病位主要在肝、胃,病理属湿热蕴结,气血瘀滞。虽从肝胃入手予以治疗,法用清化湿热,理气活血。理法合拍而未能速效,当缘于胃角之溃疡过大,加之患者性格孤傲,不善调养而致。

处方:苏、藿梗各10克,制香附10克,炒陈皮10克,连翘10克,半枝莲20克,黄连3克,吴萸2克,乌贼骨10克,三七粉3克(冲),生蒲黄10克,酒军3克,焦三仙各10克。服药4周,疼痛渐轻,胃镜复查溃疡周围糜烂已净,唯溃疡未见明显缩小。欲动员其手术,以防恶变,但患者惧怕手术而要求回家继续服中药,遂守原方稍作变动嘱四周,以观动静。四周后胃镜复查时,竟发现溃疡完全愈合。一年后随访,疼痛未作,胃镜复查也未见溃疡复发。

:田某某,男,27岁,工人。以胃脘痛伴呕吐,便血3天,经急诊入院。患

者有胃病史六七年,平时胃脘疼痛,饭前为甚,进食稍缓,泛酸,每作皆对症处理从

未系统诊治。3天前因吃肉较多,至当晚下半夜胃中痛甚,呕吐食物夹有鲜红或黯红

血块,腹泻一次为柏油样便,遂来我院急诊室留观。在留观中又呕血,便血各二次,

量较多,血色素降至6.9g,遂收入病房。当时患者胃脘痛甚,胀满不舒,口干口渴,

稍恶心,头晕心悸,面唇发白,脉象弦细滑数,舌胖而淡,苔薄黄,入院后急查胃

镜,见十二指肠球部与降部交界处后壁有一1.8×0.7cm大小溃疡,中心凹陷,有白

苔敷盖,正中有新鲜渗血,另外胃角下有一陈旧性溃疡瘢痕。 要求写出50字以上

的辨证分析(病位,病性,转化过程),中医病证,证候诊断,立法,基本方剂,

药物,剂量,调护。

【】证属胃病日久,脾气亏虚,运化失司,加之饮食不当,食滞气结,蕴而化热,热迫血络而外溢。故急用白及粉,大黄粉冲服以凉血活血止血。汤药则标本兼顾,拟方如下:炙黄芪20克,炒赤芍12克,全当归10克,连翘10克,生甘草5克,炒五灵脂10克,生蒲黄10克,三七粉3克(冲),乌贼骨15克,代赭石20克(先下),党参10克。药进一剂则疼痛缓解。至第二日便通,一日三次,晨为柏油样,午则色变浅,至晚上已见黄色。便潜血也转阴性。以上药为基础,随症加减,如泛酸加左金丸,血虚加阿胶、首乌、胎盘糖衣片,恶心加二陈等调治2月余,复查胃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已愈合,尚留有小片状浅表糜烂,血色素升至11.3g,遂出院门诊调治。

按:此例胃痛病程较长,病情也较复杂,虚实错综,寒热相见,如胃脘疼甚,胀满不舒,恶心皆属气结气逆之虚象;如胃痛以饭前为甚,进食能缓解,头晕心悸,面唇发白,舌胖而淡均属脾虚之象;如口干口渴、苔薄黄则属热象;如舌胖而淡属寒象。治疗时必当攻补兼施,寒热并调,法遵益气活血解毒而治之,故胃痛药进辄止;呕血,便血也不过3日即停止;巨大溃疡则二月余方获愈合。

痞满【临床资料】

谢××,女,67岁。心下痞塞满闷反复发作8年,加重1月入院。患者自诉心下

痞塞满闷,矢气后减轻,时有隐隐作痛,嗳气倒饱,食欲不振,口干口苦,肠鸣漉

漉,大便稀溏,小便平,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形体消瘦,睡眠欠安,手足心热。

舌质淡胖,苔黄腻,脉细数。胃镜和病理报告提示:轻度萎缩性胃炎伴轻度不典型

增生,轻度肠上皮化生。要求写出50字以上的辨证分析及中医诊断、治法、方药、

调护措施等。【】

患者以心下痞塞满闷,触之无形,胃脘隐痛,食欲不振为主要表现,因以痞塞满闷为主,故应诊断为痞满而不能诊断为胃痛。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以升为健,胃主和降,以降为顺,患者素体脾胃虚弱,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气虚,健运失职,水湿不化,日久湿郁化热,湿热中阻,导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气机升降不畅,故心下痞塞满闷,矢气后减轻,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故胃脘隐痛。水湿不化,水走肠间,出现肠鸣漉漉,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出现嗳气倒饱,脾胃气虚,运化失司,气血生化无源,故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稀溏,食欲不振,气血不足日久,发展至阴血不足,阴虚内热,故手足心热,形体消瘦。口干口苦,苔黄腻为湿热之象,舌质淡胖为气虚之象,脉细数为阴虚之象。总之,本病病位在脾胃,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阴两虚,标实为湿热中阻,若治疗不当,病情迁延,可发展为胃癌。

中医诊断:痞满(气阴两虚,湿热中阻)。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化湿,理气消痞。

方药:生脉饮合黄连温胆汤加减。太子参15克,北沙参10克,生地10克,黄连6克,炒陈皮10克,清半夏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枳实10克,大腹皮10克,生苡仁10克,焦三仙(各)10克。五付,上药水煎至200毫升,每日2次。

调护:慎起居,调情志,节饮食。

腹痛[临床资料]

贺某某,男,30岁。腹痛甚剧,已有三日,小腹胀满急迫,痛甚,需人以膝重压其

腹,小腹癃闭,诊其脉弦大,视舌质红绛,按其腹坚硬如石。其腹痛坚硬,小溲癃

闭,脉大舌绛当系实热在里之承气汤证。然腹痛急求重按为其症状特征,非虚寒里证不

会出现此种现象。权用温化以测其变。

【】

处方:白芍10g,金铃子(酒炒)10g,白蒺藜(炒)10g,制香附7g,赤茯苓10g,延胡索(酒炒)5g,青皮(醋炒)5g,草豆蔻3g,广木香(黄连水炙)3g,上油桂2g,炙甘草3g,一剂痛止,再剂贴然。(《李聪甫医案》)

按:本例寒热疑似,既有腹痛实满,小溲癃闭之实热表现,又有痛甚喜人按压其腹之虚实现象,细思之,腹胀硬满,中寒亦有之,气化不及州都,多致尿闭,津液不能上奉,故舌质红绛,独腹痛赖人重压得缓,非虚寒不能见此征矣,故用温化以助津生,佐以气药以流通气机,师人不可妄用攻下之法。

呃逆[临床资料]

杨某某,女,52岁。因反复呃逆三天而就诊。三天前与邻居争吵,出现呃逆,初起

较轻,能自行缓解,继之发作频繁而重,影响起居,呃声响亮,不能自制,伴胸胁胀满,

食纳不佳,肠鸣矢气,大便不畅。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要求:写出50字以上的辨

证分析及中医诊断、治法、方药、调护措施等。

【】

辨证分析:患者以喉间呃呃连声,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故应诊断为呃逆,而与沉缓有力,稀疏间作的嗳气和干呕不吐明显有别。患者病缘于情志失调,恼怒伤肝,肝气郁结,上乘肺胃,胃气上逆,挟膈间之气上冲于喉,故令呃声响亮不止。肝气横逆,胃失和降而致胸胁胀满。木郁克土,脾运不健故食少纳呆。气机阻滞;腑气不通故令肠鸣矢气,大便不畅。舌淡苔白,脉弦滑为肝胃不和,气机阻滞之象。总之,本病病位在胃肝脾,病性为肝胃不和,气机阻滞之实证。

诊断:呃逆(肝胃不和,气机阻滞)。

治法:疏肝理气,降气平呃。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饮子加减,柴胡10克,枳壳10克,芍药10克,香附10克,木香10克,沉香10克,代赭石30克,郁金15克,川楝子10克,焦三仙(各)10克,熟军10克,甘草6克。五付,上药水煎至200毫升,分两次口服,每日两次。

调护:调情志,慎起居,节饮食。

噎膈临床资料】

陈某,男,44岁。吞咽梗塞不顺6个月入院。患者近一年来因工作问题心情郁闷,

约6个月前出现吞咽发噎,初则汤水可进,而固体食物难入,渐出现汤水也难以下咽,

食入即吐,吐出物为痰涎,伴胸膈痞满,情志舒畅可减轻,精神抑郁则加重,形体消

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三日一行,舌质紫暗,边有瘀斑,苔白腻,脉细涩。食道

钡餐提示:食管上三分之一癌。要求对该病例进行辨证分析,并写出中医诊断、治法、

方药及调护措施。【】

患者为中年男性,以吞咽梗噎不顺,食入即吐为主要临床表现,故诊断为噎膈。反胃表现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完谷不化,饮食能顺利咽下入胃,故本病非反胃。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脾主运化,主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患者长期情绪郁闷不畅,情志失于疏泄,致使肝气郁结。肝木克脾土,肝气郁结,致脾失健运,水湿不运,则聚而成痰。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滞、痰阻、瘀血郁结食道,致食管狭窄,饮食噎塞难下而成噎膈。痰气交阻,则胸膈痞满,情志舒畅则气机疏通,故胸满稍减;气结日久,郁而化热,郁热伤津,津液不能上承,故口干咽燥;大肠津枯,则大便干结。舌质紫暗,边有瘀斑,苔白腻,脉细涩亦为血瘀痰阻之象。综观舌、脉、症,病位在食道,为胃气所主,涉及肝、脾,病性属实,为气滞、痰阻、瘀血阻滞食道,病情进一步发展可由实转虚,出现阴津枯槁或气虚阳微之象。

中医诊断:噎膈(气血痰交阻于食道)。

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润燥。

方药:启膈散加味,沙参15克,丹参20克,郁金10克,土贝母10克,砂仁壳6克,茯苓6克,赤芍10克,荷叶蒂10克,杵头糠10克,全瓜蒌30克,苏梗10克,枳壳10克,水煎服。

调护:调情志,节饮食,劳逸结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泄泻[临床资料]

袁某某,女,36岁,干部。患者腹泻二月余,时轻时重,缠绵不愈,

曾服用“黄连素”、“氟哌酸”等药,症状不能缓解。遂来我院就医。见如

下症:腹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纳谷不香,食后不舒,气短,乏力,

舌淡苔白,脉细弱。查大便R+OB:正常;钡灌肠:结肠痉挛;血R:正

常;ESR:正常;尿R:正常。B超:肝、胆、胰、脾正常。查体:腹征(-)

【】

中医诊断:泄泻

西医诊断:肠道激惹综合征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理气健脾化湿。

调护:注意饮食卫生,如重度泄泻者应及时补液。愈后应注意饮食调养,加强身体锻炼。

便秘[临床资料]

苗某某,女,39岁。1998年10月22日就诊。患者半年前因胫骨骨折,卧床休息三个

月,逐渐出现排便困难,伴有腹胀,便意频,欲便不能,三五日不行,须服通便灵方可

得下,所下粪质干结如球,患者甚以为苦而求治。舌质淡红,苔薄微黄,脉弦。

要求写出50字以上的辨证分析及中医诊断、治法、方药、调护措施等。

【】辨证分析:患者以排便困难,便质干结如球,三五日不行,伴有腹胀为主要症状,临床应诊断为便秘。患者骨折卧床,久卧少动,气机郁滞,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大肠传导不利,故糟粕内停,排泄不畅。病因为气机不降,虽有便意,常欲便而不得,甚至出现腹胀。气郁日久,渐至化热,热烁肠道,大肠津液受损,便质干结如球。脉弦为气机郁滞之象,舌质淡红,苔薄微黄均为气郁化热之兆。综合症、舌、脉分析,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脾胃有关;病性以实证为主,即气机郁滞,兼有化热之征。

诊断:便秘(气机郁滞,兼有化热)。

治法:顺气行滞,佐以清热润肠。

方药:六磨汤合五仁丸。枳实10克,沉香10克,广木香10克,焦槟榔10克,乌药10克,桃仁10克,郁李仁10克,生大黄6克,瓜蒌20克,当归15克,赤芍药10克,松子仁10克。

上药水煎400毫升,分两次口服,每次200毫升。

调护:①调节情志,保持心情愉快。

②加强身体锻炼。

③多进食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

痢疾【临床资料】

李某某,男,65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2天,患者自诉因食不洁

之物后出现脐周阵发性绞痛,腹泻,每日10次左右,大便中有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

热,恶心呕吐,纳食欠佳,口渴喜冷饮,口苦,小便频,睡眠欠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滑。要求写出50字以上的辨证分析及诊断、治法、方药、调护。

【】

患者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表现,故应诊断为痢疾,而不应诊断为泄泻。脾主运化,胃主和降,小肠分清泌浊,大肠主传导功能。患者食不洁之物,湿热内蕴,壅滞肠中,与气血相搏结,大肠传导失司,肠道脂膜和血络受伤,气血凝滞,腐败化为脓血,故下痢赤白脓血。气机阻滞,腑气不通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上攻于胃,胃失和降,出现恶心呕吐,纳食欠佳。湿热下注,出现肛门灼热,热伤津液,出现口渴喜冷饮和口苦。热扰心神,故睡眠欠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湿热之象。总之,本病病在肠,与胃有关,病性为湿热实证。若失治误治,湿热痢日久不愈,正气耗伤,胃虚气逆,易变成噤口痢;或正虚邪恋,时发时止,变成休息痢;或热伤阴液,变成阴虚痢。

中医诊断:痢疾(湿热痢)。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导滞。

方药:芍药汤加减。炒白芍15克,白头翁15克,黄连6克,炒黄芩10克,木香6克,焦槟榔10克,全当归10克,肉桂3克,炒山楂15克,生甘草6克。 五付,上药水煎至200ml,每日2次。

调护:饮食清淡,忌油腻生冷及不洁之品;卧床休息,并按肠道传染病隔离。

黄疸[临床资料]

雷某某,女,20岁,工人。4个月以前,始发热恶寒,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苦

而干,渐至身目、小便皆黄,如橘色,某医院诊为“急性传染性肝炎”,住院四个月,

给予栀子、黄柏、龙胆草苦寒之剂,黄疸稍退,但腹胀,乏力,消瘦,遂来门诊求治。

刻下:面色萎黄,体瘦,神疲畏寒,两胁胀痛,腹胀痞满,目微黄,大便稀溏,舌

苔白腻,脉左关弦大,右关沉迟无力。

理化检查: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5u,麝香草酚絮状试验:+++, 谷丙转氨酶:300u。

要求写出对该病例的辨证分析,中医诊断,治法,方药及调护措施等。

【】

辨证分析:患者起始表现发热恶寒,恶心呕吐,逐渐出现身目俱黄,符合“黄疸”的发病特点及证候特征,故诊断为“黄疸”。因黄色鲜明如橘色,故应属于“阳黄”范畴。近四个月来连续服用栀子、黄柏、龙胆草等苦寒之剂,致使损伤中焦脾阳,使湿从寒化,故患者刻下表现目微黄,腹胀乏力,面色萎黄,体瘦便溏,阳黄转为阴黄。脾胃居于人体中焦,是人体气机之枢纽,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有助气机的升降出入,也有助于肝的正常疏泄。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故湿热之邪侵袭人体,最易侵犯中焦脾胃,湿蒸热郁,肝胆疏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泛溢肌肤,形成黄疸。过服寒凉药物,苦寒伤阳,中焦阳气虚弱,湿从寒化,致阳黄转化为阴黄。中焦阳气不足,失于温煦,脾失健运,故神疲畏寒,腹胀痞满,大便稀溏;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气血乏源,故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寒湿阻遏中焦,影响肝之疏泄,肝气郁结,故表现两胁胀痛;舌苔白腻,脉左关弦大,右关沉迟无力,均为脾虚肝郁,寒湿阻遏之象。综观舌、脉、症,病位在肝胆脾胃,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为中焦阳气虚弱,标实为寒湿阻遏,肝气郁结。若治疗不当,病情迁延不愈,可进一步发展为积聚、鼓胀。

诊断:黄疸;阴黄(脾虚肝郁,寒湿阻遏)。

治法:健脾疏肝,温中和胃,佐以利湿。

方药:党参12克,白术12克,云苓12克,陈皮9克,生山药12克,砂仁6克,茵陈10克,橘叶9

克,白芍12克,玄胡12克,甘草5克。

水煎服,每日二次。

调护:调情志,节饮食,注意饮食营养,注意休息。

胁痛临床资料]

患者王宁,男,50岁,干部。

主诉:胁痛反复发作3年余。

病史:1960年患肝炎,经治疗后基本痊愈,但在工作劳累、气候异常、情志失宁的

情况下,胁痛时有发作。近3年来,发作较频,甚至影响工作和睡眠,曾服保肝药及疏肝

理气中药未效,且疼痛不断增剧,精神负担颇重,纳谷不香,形体消瘦。

刻下症:皮肤干燥,面色黧黑,形体瘦弱,纳谷不香,口干苦,大便干,胁下疼痛,

舌质红,苔薄黄,舌中有裂纹,脉弦细。

要求写出中医诊断、治法、方药、调护措施等。

[答案]

中医诊断:胁痛(肝郁阴虚)。

治则:养阴疏肝。

方药:一贯煎化裁。

当归10克,白芍10克,枸杞子10克,生地10克,郁金10克,川楝子10克,白蒺藜10克,

北沙参15克,麦冬15克,制首乌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

服上方5剂后,胁痛显着减轻,饮食进步;继服5剂后,胁痛完全消失,饮食正常。

按:患者平素肝气不舒,肝郁化火伤阴,再加上服用一些理气温燥之品更使阴伤,

故治疗养阴与疏肝兼顾,药用当归、白芍、枸杞、生地、白蒺藜、北沙参、麦冬、制首

乌、女贞子、旱莲草补血养肝肾之阴而调肝,辅以郁金、川楝子疏肝而不使阴伤,故使

病愈。

水肿【临床资料】

李某某,男,26岁。有慢性肾炎病史3年。3天前因感冒诱发病情加重,出现颜面及双

下肢浮肿,小便色赤,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腰痛,咽喉红肿疼痛,口渴,汗出不畅,

自服“解热镇痛药”、“消炎药”(具体不详),发热退,而肿如前,查尿常规Pro2+,

RBC高倍镜下满视野,舌暗,边尖红,苔薄黄,脉滑。

要求:写出50字以上中医辨证分析,中医诊断,治法,方药,调护措施。

【】

患者26岁男性,有慢性肾病病史,因外感诱发颜面及双下肢浮肿症状加重,符合中医肾风病·水肿诊断。肺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肾主水,主一身之气化。风邪外袭,首先犯肺,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液内停,外溢肌肤,故见颜面及肢体水肿。邪毒内陷,热灼肾络,络破血溢,故小便色赤。风热结于咽喉,故见咽红肿痛。综合舌脉,舌质暗边尖红,苔薄黄,脉滑,乃风水泛溢之证。病在于肺,有关于肾,以实为主,失治病情迁延,可成关格危候。

中医诊断:水肿(风水泛溢);尿血(热灼肾络)。

治法:宣肺利水、凉血活血。

方药:越婢汤化裁:炙麻黄9克,生石膏25克,白术9克,茯苓15克,桑白皮15克,丹参15克,坤草12克,泽泻15克,泽兰12克,银花25克,石韦25克,芦根9克,白茅根30克,小蓟15克。7付,上药文火水煎,取汁300ml,每日3次,空腹服用。

调护:忌盐及辛辣刺激性食品,避风寒。

淋证【临床资料】

患者钟某某,女,34岁。游泳后出现小便短数,灼热刺痛,小便黄赤,腰痛,

发热,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查体:T38.5℃,输尿管压痛,双肾区

叩痛。化验检查:尿常规:白细胞满视野,红细胞20~30/高;血常规:白细胞12

*109,中性85%。

要求:写出辨证分析,中医诊断、治法、方药、调护措施。

【】

患者系女性患者,有明显感受外邪病史,出现小便频数,灼热刺痛,小便黄赤,发热,化验检查尿中有红细胞,血象高,体格检查:体温高,有输尿管点压痛及双肾区叩痛,故诊断应为淋证(热淋)。外受湿热之邪,逆行于膀胱,致膀胱气化失司,则见小便短数,灼热刺痛;湿热之邪灼伤脉络,则见小便黄赤(尿中带血);腰为肾之外府,湿热之邪侵犯及肾,则见腰痛,邪正相争,则见发热,热甚波及大肠,则见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征。

中医诊断:淋证(热淋)。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佐以凉血止血。

方药:八正散加减:木通6克,车前子(包)15克,滑石块15克,瞿麦10克,蓄10克,大黄6克,土茯苓30克,败酱草30克,大蓟15克,小蓟15克,甘草3克。 上方水煎2次,取汁400毫升,不拘时服。

调护:多饮水,注意休息,避免辛辣肥甘刺激之品,保持心情舒畅。

癃闭【临床资料】

王某某,男,65岁,小便点滴不爽五天,排出无力,面色白,畏寒,

腰膝冷而酸软无力,神气怯弱,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而尺弱。

要求写出50字以上的辨证分析及中医诊断、治法、方药、调护措施等。

【】

患者为老年男性,命门火衰,气化不及州都,故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尿无力,面色白,神气怯弱,是元气衰惫之征;畏寒,腰膝酸软无力,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而尺弱等,是肾阳不足之征。

中医诊断:癃闭(肾阳衰惫型)。

治法:温阳益气,补肾利尿。

处方:济生肾气丸加减。

方药:附子10g(先煎)、肉桂6g、熟地12g、山萸肉10g、山药15g、茯苓15g 、猪苓15g、丹皮10g、泽泻10g、牛膝10g、车前子10g(包)。

调护:适当控制饮水,不进食豆制品,注意保暖、休息,避免情志刺激。

郁证临床资料]

李某某,女,46岁。前因精神刺激,经常反复头晕心悸,倦怠乏力,睡眠较

差。去年因工作紧张,拖延心悸加重,食欲不振,多疑善虑,心神不安,眠差多梦。

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

要求写50字以上的辨证分析及中医诊断、治法、方药、调护措施。

【】

辨证分析:精神刺激,七情内伤,必然导致五脏功能失调。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心气不足,营血亏虚,心神失养,故心悸、(头晕)、少寐;气血不足,不能充养清窍则头晕;脾虚失运,则食欲不振;多疑多虑,复因工作劳累,耗伤心脾之气,而致上述诸症加重。舌脉均为心脾两虚之候。总之,本病病位在心、脾、肝,病性以虚性为主,以心脾两虚为主。

诊断:郁证(心脾两虚型)。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处方:人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当归10克,黄芪15克,枣仁12克,远志10克,

龙眼肉10克,木香6克,合欢花10克,丹参15克,焦三仙各10克。

五付,上药水煎至200毫升,每日二次口服。

调护:慎起居,调情志,避免过度劳累。

血证[临床资料]

李某某,女,27岁。双下肢大量针尖样出血点5天,四肢及胸腹部散在瘀斑1天入

院。患者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舌质淡,

脉细弱。骨髓形态报告提示:巨核细胞计数增多,以裸核及幼稚型为主,产板型少见:

外周血象:血小板计数:3.3万/mm3、血红蛋白10克/L、白细胞6000/mm3。

要求写出50字以上的辨证分析及中医诊断、治法、方药、调护措施等。

汗证【临床资料】

王某某,男,18岁。白日汗出较多一年,加重一周。患者自幼体质较弱,常易

感冒,一年来常于白天汗出明显,恶风。近一周因劳累后加重,恶风,活动则加重,

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要求写出辨证分析及中医诊断、治法、方药、调护措施等。

【】

患者以白日汗出较多,动则益甚为主要特点。故中医诊断为汗证,因汗出于白日,故为自汗。患者自幼体弱、肺气不足,日久肺气虚弱,肺与皮毛相表里,肺气不足,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泄故自汗,恶风,肺气虚,故劳后汗出尤甚,易于感冒;气虚则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总之,病位在肺卫,为虚证,属肺气虚弱,表虚不固之自汗,若及时治疗则预后好。

诊断:汗证,自汗(肺卫不固)。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加味。

处方:生黄芪20克,炒白术10克,防风10克,陈皮10克,浮小麦15克,麻黄根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 六付,水煎服。上药水煎至200毫升,每日2次。

调护:避风寒,适劳逸。

消渴病[临床资料]

张某某,男,56岁。既往体健,素嗜醇酒,形体肥胖。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疲

乏无力,口渴喜饮,体重减轻,遂到医院检查,查空腹血糖12mmol/l,尿糖+4,诊断

为Ⅱ型糖尿病,给予口服降糖药治疗,病情时有波动。刻下症:咽干喜饮,夜尿量

多,头晕目眩,视物模糊,神疲乏力,自汗易感,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手足麻木时

痛,大便偏干,舌暗红,苔薄黄,脉细数无力。血压:150/90mmHg,空腹血糖

10mmol/l,尿糖+2。

要求写出50字以上的中医诊断,中医辨证分析、治法、方药、调护措施。

【】

辨证分析:患者56岁,男性,嗜醇酒,形体肥胖,刻下有咽干多饮、夜尿频多、神疲乏力等症状,查血糖空腹10mmol/l,尿糖+2,可诊断为中医消渴病。脾主运化,可输布津液,肾主封藏,内寓元阴元阳。患者素嗜醇酒,内生湿热,湿伤脾气,热灼肾阴,日久则成脾肾气阴两虚之证。肾阴不足,肺肾阴虚,故见咽干喜饮;肾不封藏,肾精不固,故见夜尿频多。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气虚,表气不固,故见神疲乏力,自汗易感;肝主藏血,肾主藏精,肝肾阴虚,故见头晕眼花、腰膝疲软、五心烦热。气为血之帅,津血同源,气阴不足,久病入络,故血络瘀滞,可见肢体麻木疼痛。综合舌脉,舌质暗红,苔薄黄,脉细数无力,乃气阴两虚,挟热挟瘀之证,为津液之病,与脾肾肺肝诸脏有关,失治有痿痹、肿满、内障之变,可致残、致死、致盲。

诊断:消渴病(气阴两虚,挟热挟瘀)。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活血。

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

方药:太子参15克,生黄芪30克,山萸肉12克,怀山药12克,怀生地

24克,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地骨皮25克,紫丹参15克,粉葛根25克,川黄连5克,

西大黄3克,鸡血藤30克。

7付,上药文火水煎两次,取汁300毫升,每日3次,空腹服用。

调护:忌甘肥醇酒辛辣刺激性食品,增加体力活动,保持心情舒畅。

内伤发热【临床资料】

焦某某,女,67岁,低热反复发作四年,加重两日入院。患者自诉发热,每于午后及

晚间体温上升,不超过38℃,伴头晕、心慌、面色萎黄、全身乏力、纳差、爪甲色淡、手

足心热、形体消瘦、便溏、舌质淡胖、苔白略腻脉细数。血Rt示:Hb4.5g/l,WBC3.3*109/L,

PLT5.2万/m2。骨穿提示: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要求写出50字以上的辨证分析及中医诊断、治法、方药、调护措施等。

【】

患者低热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因其病程较长,由于脏腑功能失常引起故应诊断为内伤发热而非外感发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患者素体脾胃虚弱,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气血生化无源,中气不足则阴火内生,阴血不足则无以敛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偏亢故发热。气血两虚故见头晕、心慌、周身乏力、面色萎黄、爪甲色淡。脾失健运则纳呆。脾胃素虚,气血无源,形体久失所养,故形体消瘦,舌质淡胖,苔白而薄,脉细数均为气血两虚之象。总之,本病病位在脾胃,病性属虚,辨证属气血两虚。此病病程较长,若调治不当,预后较差。

诊断:内伤发热(气血两虚)。

治法:益气滋阴养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处方:归脾汤加减,白术10克,茯神10克,黄芪10克,龙眼肉10克,酸枣仁10克,人参6克,木香6克,甘草3克,当归6克,首乌10克。 上方加水煎至300毫升,每日2次分早晚服。

调护:慎起居,避风寒,节饮食。

虚劳[临床资料]

邹某某,女,20岁。乏力气短反复九年,加重一个月入院,患者于90年初出现乏

力,气短,倦怠,到“301医院”查血常规,血色素为7g%,行骨髓穿刺,诊断为“再

生障碍性贫血”。 一直服药及输血,无明显好转,且病情常反复。一周前症状加重。

患者乏力,气短,倦怠,心悸,头晕,动则加重,失眠多梦,面色苍白,纳少便溏,小

便调。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血常规:血色素3g%。

要求写出辨证分析及中医诊断、治法、方药、调护措施等。

【】

患者以乏力气短为主诉,病程较长,病情较重,涉及多个脏腑,主要表现为心脾气血不足为主,虽兼见头晕,但非以头晕为主诉,而是以一派气血亏虚症状为主,故当诊断为虚劳而不能诊断为眩晕。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患者素体脾胃虚弱,日久脾气亏虚,气血生化乏源,日久致气血两虚,心脾不足。脾气虚故乏力,气短,倦怠,纳少便溏,且动则加重,心之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故心悸,失眠多梦;气血虚不能上荣清空,故头晕;血虚故面色苍白。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淡,脉沉细弱属气血两虚之象。总之,本病病位在心、脾,属虚证,为气血两虚之证。

诊断:虚劳(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治法:益气养血,健脾宁心。

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20克,炙黄芪30克,当归10克,炙甘草6克,茯神15克,远志15克,酸枣仁30克,木香6克,龙眼肉30克,柏子仁15克。 七付,上药水煎服,一次200毫升,每日2次。

调护:适劳逸,慎起居,调饮食。

积聚【临床资料】

田某某,男,40岁。腹中积块伴胁痛二年,加重半个月入院就诊。患者

诉胁下有积块,时而右胁疼痛,腹胀,食欲不振,体倦乏力,大便溏稀,舌

质紫暗,脉细涩。B超报告:肝硬化、肝脾肿大。

要求写出50字以上的辨证分析及中医诊断、治法、方药、调护措施等。

【】

患者以腹中结块伴有胁痛,故诊为积聚。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患者素体脾胃虚弱,若复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气虚,健运失常,水湿不化,滋生痰湿,痰阻气机,气血失和,气、血、痰互搏,阻于腹中,而成积聚。脾胃气虚,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故体倦乏力,大便稀溏 ,食欲不振,气滞则腹胀,舌质紫暗,脉细涩为气滞血瘀,脾胃虚弱之象。本病病位在肝脾,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气虚,标实为气、血、痰互结,若治疗失宜,病情迁延,则预后不佳。

诊断:积聚(气结血瘀、脾胃气虚)。

治法:行气祛瘀,补益脾胃。

方药: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加减。

处方:当归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10克,玄胡10克,香附10克,乌药10克,枳壳10克,丹参15克,黄芪15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生草6克。 七付,上药水煎二次,日二服,每次200毫升。

调护:调情志,节饮食,起居有节。

厥证【临床资料】

肖某某,女,37岁,以晕厥阵发性发作3个月就诊。患者3月前与他人争吵后,

突然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出汗,继而突然昏仆,不知人事,呼吸气粗,约2~3分钟

后清醒,无任何后遗症状。两周前与家人生气后,又出现一次类似发作,约持续1分

钟后清醒,无任何后遗症状。患者近日时有胸胁胀满,急躁易怒,口干苦,舌质淡

红,舌苔薄白,脉弦大有力。

要求写出50字以上的辨证分析及中医诊断、治法、方药、调护措施等。

【】

辨证分析:患者因情绪激动后出现突然昏仆,不知人事,移时即醒,故应诊断为厥证。发作时不伴肢体抽搐、口吐涎沫等症状,可与痫证鉴别。发作后移时即醒,未留任何后遗症状,可与中风病鉴别。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气条达则疏泄有度,气血运行顺畅。情志不遂,肝气郁滞,肝失疏泄,肝气上逆,经气壅滞,阻塞清窍,故见病人卒然昏仆、不知人事。肝气上逆,气机闭塞,肺气不得宣降,故见呼吸气粗。肝气郁而不畅,故脉见弦大有力。综观脉症,病位在肝,证为气厥实证,肝气郁滞、气机逆乱。

诊断:厥证气厥(实证)肝气郁滞、气机逆乱。

治法:顺气、解郁、开窍。

方药:五磨饮子加减。

沉香3g,乌药10g,枳实10g,槟榔10g,木香6g,

大腹皮10g,茯苓15g, 生苡仁15g,藿香6g。

调护:调情志,避免不良情绪刺激,忌辛辣。

头痛[临床资料]

于某某,女,26岁。产后半月出现头痛,虽经祛风散寒等药治疗,

已近半年,仍未痊愈,现头痛而晕,时痛时止,心悸不宁,遇劳加重,

气短,自汗,畏风,面色淡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查血尿常规正

常,血压13.4/8kPa,头部CT正常。

要求回答:诊断(包括疾病名称及证候);辨证分析(着重对诊断

该病证,该证候的依据进行分析);治法;方药(包括方名、药物、剂

量、特殊煎服法)。

痹症【临床资料】

王某某,女,30岁,两天前因睡卧凉地后出现肘膝关节疼痛,痛处不移,喜

热恶寒,关节屈伸不利,皮色不红,关节不肿,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沉弦而紧。

要求回答:①诊断(包括疾病名称及证候);②辨证分析(着重对诊断该病、该证的依

据进行分析);③治法;④方药(包括方名、方药、剂量、特殊煎服法)。

痉证【临床资料】

李××,女,7岁。因发烧4天、嗜睡2天于8月26日入院。患者8月23日开始精神不振,

呕吐,次日下午开始高热,呕吐频繁,予退热剂体温不降。第3日开始嗜睡,入院时体温

高达40℃, WBC18600/mm,N87%,L12%,脑脊液检查:WBCll4/mm,蛋白110mg%。入院诊

断流行性乙型脑炎。汗出不彻,呼吸急促,渐至昏迷,吞咽不能,两目上吊,颈项强直,

双臂抽动,腹微满,足微凉,大便日2次,小便赤,舌质淡红,苔腻微黄,脉右浮数,左

弦数。要求写出50字以上的辨证分析及中医诊断、治法、方药、调护措施等。

【】

患者病发暑日,高热、头痛、昏迷、颈项强直、肢体抽搐为主症,应属痉证。证属暑湿内闭,营卫失合,清窍蒙蔽,经络痹阻。湿热相挟,窜阻经络,困遏阳气,营卫失和,则发热而汗出不畅;湿热上蒙清窍,清阳不展,则头痛昏蒙;经络不畅,气血不能顺达筋脉肌肉,筋脉失濡则发为筋脉拘急抽搐之症;湿热移注小肠则见尿赤,苔腻微黄舌质淡红而非红绛为湿重于热之候。

诊断:痉证(湿热阻滞,经脉不畅)。

治法:清化湿热,开窍通络。

方药:三仁汤加减。生薏仁15g,杏仁6g,白蔻仁6g,法半夏9g, 厚朴9g,滑石15g,通草5g,淡竹叶6g, 鲜藿香6g,木瓜6g。煎汤送服至宝丹1丸,每3小时服1次。

调护:注意环境应清凉安静,保持皮肤干洁,防止褥疮。宜饲服清淡饮食。

颤震【临床资料】

李某某,男,61岁。因左上肢震颤,强直逐渐加重2年就诊。患者于2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手颤抖,活动不灵活,多于静止时出现,睡眠时消失。

近2年症状逐渐加重,现左上肢震颤、发僵,活动不灵活,夜间汗出,腰

酸腿软,时有头晕,记忆力减退,舌质淡红少苔,脉沉细。头颅CT、MRI

提示:未见异常。

要求写出50字以上的辨证分析及中医诊断、治法、方药、调护措施等。

【】

患者为老年男性病人,以肢体震颤、强直为主症,慢性起病,病情逐渐加重,故应诊断为颤震。无肢体多动、扭转,可与“瘛疭”鉴别。 患者年过六十,脏腑之气渐衰,肝肾不足,精血渐亏。肾主骨生髓,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脑髓失养,灵机不出,筋脉、肢体失主。肾精不足,无以敛阳,虚风内动;髓海不足、虚风内动,故肢体震颤、僵直而活动不灵。腰酸腿软,时有头晕,记忆力减退,为髓海不足之症,肾精亏虚,故见少苔、脉沉细。综观脉症,病位在脑髓、肾、肝,以本虚为主,证属髓海不足、虚风内动。

诊断:颤震(髓海不足、虚风内动)。

治法:填精益髓熄风。

方药:龟鹿二仙膏加味。龟版30克(先下),鹿角胶15克(烊化),人参10克,枸杞子12克,制首乌15克,茯苓15克,苡仁15克,砂仁6克,川牛膝10克。

调护:适度活动,忌辛辣油腻。

腰痛【临床资料】

张某某,女,42岁,工人,1964年11月5日初诊。

病史:身重,腰以下冷痛已两年之久,近来侧卧不能转身,行则沉重无力,两腿酸软,

每天起床疼痛更为明显,胃纳尚可,恶冷食,大便溏,小便自利。

检查:舌苔灰白,脉沉弦迟。腰肌拒按,硬而压痛,脊柱正常。

辨证:腰受寒湿,久着不去,发病为肾着。

治则:温肾利湿祛寒。仿肾着汤加味。生白术9克,茯苓9克,干姜1.5克,生甘草3克,

炒杜仲9克,炒川断9克,清半夏9克,陈皮4.5克,制香附9克,川牛膝9克,通草4.5克。水

煎服。

11月8日二诊:服药3剂,腰痛减轻,腿仍酸,眠食均好,大便已调,舌苔淡白,脉仍

沉迟有力。按上方去通草,加制茅术4.5克,水煎服。

11月11日三诊:服药3剂,除晚间腰部稍有沉重感外,诸症均愈,苔脉同前,按上方

加木瓜9克。水煎服,服药5剂,痊愈。(《吴少怀医案》)

分析:本例腰以下冷痛、身重、恶冷食、大便溏,为脾阳不运,寒湿不化,留着腰部,

故以温脾胜湿之法,用肾着汤以祛寒行湿,加苍术以增强燥湿之力,即厚土以制水;加陈

皮、半夏、香附以行气和中,牛膝、木瓜通络下行,通草渗湿利水。脾土健,水湿祛,故

病可愈。

如果觉得《中医内科学病例分析题(教学计划中复制的)》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