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林敏随笔 | 优化课堂的结构

林敏随笔 | 优化课堂的结构

时间:2021-08-25 23:54:36

相关推荐

林敏随笔 | 优化课堂的结构

什么是课堂的结构呢?

课堂的结构就是课堂教学中一系列重要元素与环节的系统性的集成与整合,是基于课程教学目标而形成的教师的课堂设计(教案、学案、导学案 )、教学中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认知的纽带构建、具体的认知节点与环节的展开,教师“脚手架”的搭建与学生的逐层登攀,既是有序可掌控的流程、又是充满生命个体在这一具体鲜活过程中的多样性生成。

课堂结构的起点,是教师的“备课”,好的课堂结构一定是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学情)的充分了解把握,这是课堂结构设计的起始点,不以学情为出发点的课堂结构设计,一定会有教与学的“落差”。

课堂结构的另一出发点是课本教材,是教材中的具体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师的精心备课,就是要“备学生”、“备教材”,并在学生与教材的内容之间构建起最有效的课堂认知联接环节,而这些具体认知环节的实施,便是课堂的流程,而课堂流程的内在框架,便是课堂的结构。

课堂结构另一隐性的起始点,是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素养、授课风格、个性特色的深度反思。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联接,课堂结构中最关健的要素,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

教师如何根据学情、教学内容、自身素养,认真扎实地备好课,是课堂结构优化的首要前提。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有没有这一“备自己”的自我反思,常常是影响课堂设计与教学实施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课堂结构的优化,光有精细备课还不够,重点是课堂设计的精心实施,课堂各教学环节中的“起承转合”,各环节中与各环节间的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教师在课堂中的启发、引导、讲解、把控,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课堂结构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设计搭建好可助力学生认知递进的“脚手架”。课堂中学生每一个认知节点的“飞跃”,都需要教师为学生精心搭建的这些“思维小平台”。

课堂结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其实都会影响其效益。教师的仪表风度、言语的表达、情感的生发、举手投足,也都是课堂结构的有机要素。同样,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态,也是课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结构的优化,还要注重培养教师把控在结构化课堂中各种“偶然生成” “多样化呈现”的能力。课堂结构的优化,最忌怕的是课堂结构的“板结化”或“凝固化”。

有时,一堂课下来,虽表面看是结构严谨、中规中距,但课堂死气沉沉、师生皆无认知“兴奋点”。

课堂好结构,一定要有一定的灵动包容特质、要有张力,能容忍一些不完全在教师预设的认知框架内的生成性内容,甚至学生的一些 “奇思妙想”。课堂结构是要严谨有序、更要容忍师生的认知情感“有机生成”。

好课堂一定要有好结构,如何在一大堆繁杂多样的课堂呈现中反思提炼出课堂内在的高效结构流程,是我们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本文作者系上海市西外外国语学校总校长 林敏)

关注“第一教育”

如果觉得《林敏随笔 | 优化课堂的结构》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