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工作室成员文章]:巧设悬念 激活语文课堂(林敏)

[工作室成员文章]:巧设悬念 激活语文课堂(林敏)

时间:2022-07-31 20:57:30

相关推荐

[工作室成员文章]:巧设悬念 激活语文课堂(林敏)

巧设悬念,激活语文课堂

潮安区庵埠镇凤岐小学 林敏

如何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这是困扰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难题。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等待、探究、行动”四个阶段。所以,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解决学生的注意力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注意力每隔5-7分钟就会有所松弛。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它长时间地保持呢?经过长期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我发现精心制造教学悬念,能有效地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从“厌学”转变为“乐学”。

巧设悬念,就是运用生动的语言,将等待学习的知识、技能集中地转化为一个等待解决的“谜团”,在适当的时机“抛”给学生,刺激学生主动求知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就能启迪学生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语文课堂上巧设悬念的一些做法。

一、巧引课题,抛砖引玉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在“导入新课”时,先把文章的魅力、故事中的某一个精彩的片断或者与文章有关的故事,用生动的语言,巧妙的形式讲给学生们听,那么学生们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追根问底的愿望,自然而然地在老师的带领下产生兴趣,进入情境,并启动思维。

例如,教学《桥》时,我先告诉同学们:“《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小小说,全文不足700字,却讲述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这篇文章曾在全国小小说创作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优秀短篇小说奖。”听到这里,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学生们有的竖起了大拇指,有的啧啧称赞,有的不停追问获奖原因……我神秘一笑,说:“欲知获奖原因,请翻书自学。”教室里响起了一阵哄笑声。笑声过后,同学们兴趣大增,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如饥似渴地读起来。那一节课,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采用抛砖引玉的方法,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跟上老师的脚步,进入学习的大门。

二、巧指核心,故作悬念

针对学生们的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时,可以恰当制造悬念,巧指核心。所谓巧指核心,就是教师设置的悬念要直指教学的中心内容。

1.违背常理

打破常规,创设“逆反”的情境,放手让学生们各自去品读和思考,这样也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在教学《穷人》这一课时,我围绕着“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这件事提问:假如桑娜没有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那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学生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并大胆想象。然后,他们针对这个问题,纷纷发表意见。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桑娜是一位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妇女,她绝对不会冷漠地对待那两个可怜的孩子。

通过这一“逆反”情境的创设,同学们更加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2.巧破迷宫

在教学内容比较复杂的课文时,我们可以适当采用“巧破迷宫”的方法。所谓巧破迷宫,就是按照课文内容的逻辑顺序,故设疑难,促使学生们开动脑筋思考,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这种方法能活跃学生们的思维,加深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们在破解迷宫中,充分享受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我结合课文内容,抓住时机,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引导学生们通过阅读和思考,不断地破解难题,享受闯迷宫的乐趣。闯迷宫的第一关,我问学生们:“周瑜妒忌诸葛亮,设下了一个什么陷阱来陷害诸葛亮?”学生们饶有兴致地阅读了第1-3段,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第二关,我提出问题:“在前三段中,周瑜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三关,我问学生们:“在周瑜的处处刁难下,诸葛亮能否在三天之内完成那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四关,我又提问:“既然是造箭,借船又有何用?”……在结尾段中,我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设下了最后一关:“诸葛亮神在何处?妙在何方?”在一次又一次的闯关中,学生们津津有味地阅读了课文,很快就破解了难题,他们充分享受了探究课文的乐趣。

3.险象横生

在教学情节比较紧张,矛盾冲突比较激烈的课文时,我们可以适当地运用“险象横生”的方法,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围绕着《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引导学生们入情入境地体会蔺相如与秦王之间激烈的斗争。巧设悬念,既让学生们为蔺相如的危险处境提心吊胆,也让他们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拍手叫绝。

三、巧作结尾,余味无穷

结束课文时巧设悬念,就像钟声不绝于耳,它会引导学生们深入领会课文实质,启发他们继续思考和想象,激发他们课后探讨的兴趣。

例如《桥》一文结束时,我提问:“难道祭奠老汉的只有老太太和搀扶老太太的人吗?”学生们纷纷摇头。我再问:“那还会有谁前来祭奠呢?”“村民们。”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然后,我引导他们想象村民们祭奠老汉的场景,并动笔写下来。学生们积极动笔,写得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总之,一个精彩而成功的悬念能给语文课堂带来无限的活力,能达到“投石冲破井中天”的最佳教学境界。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不断努力,探索出更多巧设悬念的途径和方法,更好地激活语文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编辑:林敏

审稿:林敏

如果觉得《[工作室成员文章]:巧设悬念 激活语文课堂(林敏)》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