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林玲:公益在哪儿 她就在哪儿

林玲:公益在哪儿 她就在哪儿

时间:2023-02-20 12:36:20

相关推荐

林玲:公益在哪儿 她就在哪儿

与正能量合伙人对话

10月,经全国百家媒体的推荐和评选,天天正能量诞生了首批240组“正能量合伙人”。他们成为天天正能量的“民间大使”,“为正能量发声,让好事行达千里,让好人更有力量”。

他们虽然年龄不同,职业有异,但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公益人。他们对公益有自己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对正能量,有实践,也有见解。

我们最近将陆续走近这些正能量合伙人,与他们对话。虽不至于是灵魂追问,但希望对公益有有益之思。

人物素描

直到今天,已经从报社退居二线的林玲依旧最喜欢别人称她“爱心记者”。在她十七年的记者生涯里,公益和爱心渐渐刻入骨血,就像她随口说出的那句话,“公益在哪儿,我就在哪儿。”

离开了一线记者岗位的林玲,依旧活跃在公益一线。只要她在,公益活动好像就有了定海神针,让人信服,不自觉地想要加入和靠近。

,她被京江晚报推荐,成为阿里巴巴正能量合伙人

公益萌芽,始于“希望工程”

,曾在国企、高校从事过新闻宣传工作的林玲,正式入职京江晚报,成为一名热线新闻记者,社会民生成为她日常关注的焦点。

就在同一年,京江晚报联合镇江市妇联创立“社会妈妈”公益品牌,关注贫困学子,为孩子们的成长助力。由于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社会妈妈”公益项目由热线新闻部负责,当时已是十岁孩子妈妈的林玲,顺理成章地加入其中,成为项目组的一员。

“加入报社后的主要工作有两大块,一个是民生类新闻的采写报道,另一个就是组织公益活动。”林玲说,做公益,好像是顺其自然的缘分。

其实,早在1993年,林玲就已经开启了属于她的公益之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通讯尚不发达,信息来源主要依靠报纸电视,她通过电视了解了“希望工程”,然后主动写信给项目组,表达了想要资助贫困儿童的意愿。很快,她收到回信,希望工程给她结对了一名湖南小学生。

“每年没多少钱,资助他读完小学。现在回想起来是有遗憾的,因为他小学后就辍学了。”林玲说,当时并不懂得如何去做好这件事,根本没有想到可以提前介入到孩子的成长,也因为交通、信息不畅,错过了沟通时机,很遗憾他没有继续读书。

到底需要怎样的公益和爱心?

正是“希望工程”,让公益在林玲的心里生根发芽。她开始关注孩子,关注青年,关注老人,关注公益项目的执行,追寻合理有效的公益模式。

这个社会到底需要怎样的爱心?我们到底该如何做公益?这些年,林玲不断地进行着自我修正。

的一次采访中,她结识了生活在镇江市中心的晓鹏(化名),父母车祸双亡,晓鹏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在黑黢黢的筒子楼里。“我们给孩子送去电脑,是好心人捐赠的。”林玲说,希望这台电脑对孩子是有用的。

后来,她和同事给另外一户人家送去了电饭煲,满怀喜悦的心情,期待这台电饭煲可以让他们的日常生活方便起来。

然而,一切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当林玲他们回访送去电饭煲的家庭时,挫败感袭来,“电饭煲原封不动放在那里,包装都没拆。”

林玲后来才知道,比起使用电饭煲的便捷,电费更让一家人介怀。先要生存下去,然后才是好好生活。

她好像一下子被点醒,也终于理解了为什么被资助对象更喜欢米面油,“那些实实在在的物资,对他们来说可能更有用。”

渐渐地,脚踏实地、实实在在这些词汇,一点点融入到林玲的公益观念里。

“一对一”才放心

林玲对自己的要求逐渐转变,避免盲目的爱心,一切从实际出发,精准帮助到有需要的每个人。

已经坚持了十二年的“爱心年夜饭”活动,同样源于一次戳痛林玲内心的采访。春节前夕,林玲去往一户单亲家庭,母亲患有精神疾病,三个孩子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生活,“那三个孩子,面黄肌瘦。”

春节临近,林玲担心他们如何过年,随口问起年夜饭。她清楚记得,孩子们也并不知道能吃什么,只记得最好的年夜饭,是一碗西红柿鸡蛋汤。

“很多人难以想象,城市中还有这样的家庭。”林玲说,为了让孩子们吃上可口的年夜饭,他们对接了当地的餐饮企业。

后来,年夜饭像滚雪球一般,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当年,“爱心年夜饭”由镇江当地的企业认领,走进了300户贫困家庭。

之后的每一年,这项暖心的活动一直延续,,千余份年夜饭继续丰富春节餐桌,温暖了更多的人。林玲说,截至目前,“爱心年夜饭”已累计募集善款接近410万元,精准帮扶了1万余户贫困家庭,在当地,这项公益活动被称为“镇江新年第一爱”。

“一对一”帮扶是林玲他们对待每一项活动的基本原则,“每个志愿者真心真意的参与进来,我们放心,企业也放心,最重要的是,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对话

公益,应该“人人可学,处处可为”

A:近年来,你主要参与主导了哪些公益项目?Q:十多年来,我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超过了8000小时,最近3年服务时间更多些,可能有2000小时。主持组建了镇江的多个知名爱心志愿团队,比如镇江市社会儿女志愿服务队、镇江旗袍沙龙文化志愿服务队、镇江公益红娘志愿者服务队、镇江市民督察团、镇江拍客等公益团队。活动项目来说,既有面向孩子的、青年的,也有面向老人的。策划了“社会儿女”志愿服务队,帮扶空巢老人孤寡老人;每年春节给贫困家庭赠送“爱心年夜饭”,赠送江苏恒顺“百善酱油百善醋”,让更多人过个好年;执行实施了爱心粮油大篷车,“书香镇江、关爱学子(外来务工青年)”年末暖心行动等等。

A:志愿者服务团体通常是松散的组织,如何管理和维系组织内部的关系?Q:最基本的一点,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志愿者,他们为公益做出贡献,付出时间和精力,他们首先是值得被肯定的。在社会化组织的运行过程中,除了自觉性,肯定也要通过一些规矩来进行约束。比如说,来参与活动的每个人,要保证参与时长,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项目负责。当然,每个人的日常工作也会很忙,如果说无法做到主动积极的参与志愿服务,那就选择以松散的形式加入,做到力所能及。当然,这会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如果参与志愿活动过于松散,如何做好“一对一”。

A:那么对于“一对一”的理念来说,你们的项目里有具体的执行方案吗?Q:有的,我们也在不断探索改进。比如“社会儿女”志愿服务项目,初衷是为居家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提供物质、心理的扶持和帮助,但如果在服务过程中发生中途断档,无人探望,对老人来说会产生负面影响,这肯定是我们首先需要避免的。我们提出了“三名志愿者服务一名老人”的思路,其中,有一名志愿者是紧密型第一责任人,另外两人是松散型参与,打造了共同结对帮扶的模式,我们要求,每次探望老人的人数不能少于两人,紧密型第一责任人要承担起主导责任,既然自己选择了这件事,那就要保证服务质量,真正帮到老人。让我们很欣喜的一点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很多松散型的志愿者,后来都主动要求担任第一责任人。志愿服务不是强迫,而是形成良性的循环,让更多的人的爱心被激发和唤醒。

A:激发和唤醒,这一点跟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的想法是契合的。你第一次参与天天正能量的项目是何时?这些年有哪些感受?Q:我一直有个公益理念:播下爱的种子,为善发声,探寻公益可持续发展,共享美好生活……我想这和天天正能量的很多观点是相同的。的时候,我开始参与执行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在镇江地区的“最美家乡人”项目,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观点是有共鸣的,比如关注凡人善举,比如为善发声。我们社会新闻经常报道社会上的好人好事,但大多数是“超级英雄”,是“造星”。但是天天正能量关注的始终是常人,是“人人可学,处处可为”,有着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可以推动文明进步。

同时,我特别支持天天正能量一直坚持的“让好人有好报”。虽然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追求“做好事不求回报”,但是作为社会和集体,“让好人有好报”可以激发更多善意,让做好事的人有“获得感”。

公益e家人

公益分享平台

聚焦阿里巴巴及公益伙伴的观点和故事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相关报道)


如果你有感人的、有趣的、创新的公益故事,或者对公益有独到见解,请与我们联系。

邮箱地址:vera.xyw@alibaba-

点亮“在看”,传递正能量↓↓↓

如果觉得《林玲:公益在哪儿 她就在哪儿》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