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关中美食—搅团鱼鱼

关中美食—搅团鱼鱼

时间:2019-07-04 12:58:05

相关推荐

关中美食—搅团鱼鱼

说起搅团,可能北方人都不太陌生。搅团是西北人用玉米面、荞麦面、洋芋面等杂粮做的一种面食。其来源历史悠久,做法复杂多变,吃法灵活多样。上世纪6、70年代,陕西关中农村粗粮多,细粮少,老百姓常以玉米面做成搅团,吃时配以蒜泥汁水,口味以酸辣为主,口感筋道滑口,令人回味悠长。

做搅团在关中农村叫“打搅团”,是个力气活儿。大黑铁锅中,开水汹涌翻滚之时,烧火的关中汉子撤去部分柴火,改为中火慢熬,早已撸袖净手的麻利媳妇儿,揭开锅盖,迎着腾腾蒸汽,左手端一粗瓷大碗玉米面儿,倾斜成45度角缓缓撒去,右手握着勺把,在锅里用力快速搅着画圈儿,以确保没有生面疙瘩。待碗里的玉米面完全倾倒到锅里后,放下碗,两手上下交叉,双手握着勺把儿,身体前倾,屁股微微撅起,偏着头,腰肢随着身体的摆动自然扭着。待一通烟熏火燎,香汗微出,娇喘不已时,汉子心疼媳妇,主动站起来,接过大铁勺,一通猛搅。待到水与面浑然一体时,则更需用力“打”,越搅越显筋道。搅到里面完全没有小颗粒,估摸好了时,主妇接过铁勺,舀一勺向空中一提,顿时,一条滑滑溜溜的蛇线穿汽雾而下,在检验搅团的软硬稀稠中,主妇会心的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搅团的吃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提前配好“醋水水”。 醋水好,搅团才香。“醋水水”里,农家醋自然不可少,也有以浆水代替农家醋的,另外还要有蒜泥、姜沫、辣椒、芝麻、香油等。享用之时,在碗里倒入小半碗“醋水水”,然后再舀入半勺搅团。另一种是在备好的大半盆凉开水里,用漏勺漏出鱼鱼来,漏的时候,依据爱好通过控制漏勺,可做出或细长或粗短的鱼鱼儿。吃前放入少量的素炒的春韭、蒜苗等哨子菜,再配以适量的荠荠菜、菠菜等绿菜。此时,辣红菜绿,水围着搅团,金山在水里浮荡,玉米面的甜香、农家醋的溜香、蒜泥的辣香、春韭蒜苗的嫩香,相互交织在一起,煞是诱人。搅团在城市的饭馆里还有一种吃法,是把搅团放凉后切成方块,然后拌一些酸辣汁和绿菜吃,口感比新做出来的搅团要差一些。

吃着搅团,品尝的是文化。搅团的发明者传说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当年诸葛亮带兵伐魏,久攻中原不下,遂屯兵西祁(今陕西省岐山县)。军队边练兵边种地,以资军需。士兵吃惯了南方的米饭,常吃面食,厌倦情绪日涨。为了调节士兵的想家情绪,诸葛亮就地取材,发明了这种面食,起名为“水围城”。后来传入民间,老百姓根据做法,通俗的称其为搅团。

秦岭,是横亘在我国中部的一座巨大山脉,它与淮河一起成为我国南北大陆地理气候的自然分界线。生活在秦岭北麓与渭河之边的关中平原的人们既有北方人的豪爽,又有南方人的柔美。上世纪中叶,关中平原的河流沿着秦岭北麓各个峪口,自西向东一字排开,地肥水美,水库鱼池棋布,水稻瓜果飘香。勤劳智慧的关中人在面食小吃上做足了文章,水与面的结合上,水愈少,面愈筋道;面愈少,食愈软和,而搅团则是面在水中,水围着城,演绎着秦岭一样的雄伟与渭河一样的阴柔。

吃着搅团,享用的是智慧。在那粮食匮乏,粗粮多细粮少的年代,主妇开动脑筋,粗粮精做,配以绿菜野疏,满足了口舌之欲,填饱了肚子,渡过了难关,然而,搅团好吃却不耐饥,所以人们大多选择在农闲时,一是有时间精做,二是不用下地干活,并趣名其曰“哄上坡”。农闲时节,常见关中汉子端一大老碗搅团,圪蹴门前大石之上,吸溜鲸吞。三碗过后,放下海碗,用手拭去嘴角鲜红的油泼辣子,燃一袋农家自制汗烟,美滋滋的吸着。完后站起来,收拾了烟锅,松松裤带,又端将满满一碗搅团,风卷残云,享用起来。

吃着搅团,实惠的是养生。做搅团的玉米面有长寿食品的美称,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亚油酸的含量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经常食用可以促进人体脂肪及胆固醇的正常代谢,减少胆固醇在血管中的沉积,从而软化人体动脉血管。有报道称,美国前总统里根曾每天早晨都以玉米片粥做早餐。再者,搅团是各种面食中含水分较多的主食,食下可以很快饱腹,其中的水分能起到润肠通便,保健养生的作用。

如果觉得《关中美食—搅团鱼鱼》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