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如何诊断鉴别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如何诊断鉴别

时间:2024-05-15 03:25:44

相关推荐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如何诊断鉴别

尽管早期的少数临床报告已经指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眼中虹膜上存在着新生血管,但直到进入20世纪,关于NVG的知识才建立在完善的解剖学基础上。

1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怎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导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病因有多达40余种不同疾病,差不多都是广泛累及眼后节缺氧或局部性的眼前节缺氧,主要有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其他疾病,各约占1/3。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根据有否视网膜缺血分缺血型(占25%)和非缺血型(占75%)2种,自然病程中无一例非缺血型发展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而缺血型中则有18%~60%发生,多在静脉阻塞后2~3个月时发生,80%病例在6个月内发生。主要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来显示有否视网膜毛细血管非灌注区来判断缺血与否,注意非缺血型也能转变为缺血型。糖尿病就是一危险因素,糖尿病也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发生的一个危险致病因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有关,认为是机械性压力作用所致,因此将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因素。此外,80%发生了静脉阻塞的患眼眼压较对侧眼的要低,认为这是代谢性酸中毒抑制了房水形成所致。

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约22%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糖尿病中1型占15%且多伴增殖性视网膜病变,2型占80%且多伴黄斑病变。成人双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或虹膜新生血管化几乎均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致,但发生视网膜病变与出现虹膜新生血管或青光眼的时间间隔不清楚。白内障手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更易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主要是与原先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缺氧有关。

其他较多见的伴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眼部疾病有: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17%),眼内肿瘤如恶性黑色素瘤(0。5%~15%),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虹膜新生血管化可达30%~72%,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的虹膜新生血管化也达23%~32%。此外还见于诸如眼内血管性疾病的Coats病、静脉周围炎、镰状血细胞病;其他眼病有慢性葡萄膜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虹膜异色症、剥脱综合征、巩膜炎、眼内炎、交感性眼炎、视神经纤维瘤病、原发性虹膜萎缩、网状组织细胞肉瘤、转移性癌、眼外伤、Sturge-Weber综合征合并脉络膜血管瘤,甚至白内障摘除等手术之后。眼外血管性疾病如颈动脉阻塞病、颈动脉海绵窦瘘、无脉症、巨细胞性动脉炎等也可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病因。

二、发病机制

正常状况和疾病状况下都会发生新生血管,前者的血管形成是被机体权衡和控制的,而后者则是无规律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阐述了视网膜缺血、毛细血管和静脉阻塞等导致视网膜缺氧,如果缺氧的细胞不死亡,它们将产生血管形成因子(vaso-formativefactor)或血管刺激因子(vasostimulatingfactor),且这种因子可以弥散到眼前部刺激虹膜形成新生血管,是缺氧代谢导致了新生血管化。大量的临床或动物实验研究均支持此学说,目前已认识到的与血管形成有关的因子众多,主要是多肽因子如肝素结合性生长因子(Heparin-bindinggrowthfactors)——主要有酸性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和bF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管形成蛋白(angiogenin)、血小板衍生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转化生长因子α和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s,TGF-α和TGF-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其他具有血管形成活性的非多肽物质有:各种生物胺包括组胺(blogenicamines),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血清素,serotonin);某些脂类如前列腺素E系列;激活的巨噬细胞产生的白介素-1(interleukin-1),肥大细胞产生的多种细胞外间质降解酶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产生的分裂素(mitogen)等。血管形成的控制也很关键,这方面的相关抑制因子有:蛋白酶抑制因子包括胶原酶抑制因子、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metalloproteinasesinhibitor)、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酶抑制因子(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尿激酶抑制因子(由RPE产生)、肝素和肝素片段与皮质类固醇结合共同产生抗血管形成因子作用等。抑制内皮细胞的有干扰素α(INF-α,interferon-α)可抑制内皮细胞迁移和延伸,血小板因子4(PF4)可抑制内皮细胞增生和迁移等;中和生长因子的有FGF的单克隆抗体,另外有抗内皮细胞的血管形成抑制剂如烟曲霉素(fumagillin)及其合成类似物AGM-1470,可阻止管腔形成。在新生血管形成的不同阶段出现的主要介导因子见表1。血管形成的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平衡和控制是正常和病理性血管形成的主要区别,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中这种平衡是怎样被破坏的尚在广泛深入的研究中。目前尽管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虹膜红变的病因仍不十分清楚,但视网膜缺氧导致了新生血管的学说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和支持。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作玻璃体切割或晶状体摘除后,虹膜红变的发生率高,说明玻璃体和晶状体在结构上起到屏障作用,阻止血管生成因子向前扩散。由此推测晶状体隔在防止虹膜红变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新生血管总是起自于微血管(毛细血管或小静脉),绝不起源于大血管(小动脉、动脉或静脉)。在新生血管刺激因子存在的情况下,附近的微血管充盈,渗透性增加(第1阶段)。面对刺激因子,血管内皮细胞变厚,经过包括内质网增加在内的一系列细胞内变化,各种酶释放出来,包括金属蛋白酶(如Ⅳ型胶原酶)和血浆蛋白酶(如纤溶酶原激活剂),导致基底膜和周围细胞外间质破坏(第2阶段)。基底膜主要含有Ⅳ型胶原和基膜连接蛋白(LN),而周围细胞外间质主要成分为Ⅰ型胶原。内皮细胞通过基底膜内间隙朝向新生血管刺激因子伸出伪足芽(第3阶段)。随后出现内皮细胞移行,形成两极对齐的细胞柱。与此同时,朝向这些细胞柱的底部,靠近母体血管出现细胞分裂(第4阶段)。细胞分裂不出现在新生血管的前端,而分支出现在前端,伴随着管腔的形成,此处血流开始(第5阶段)。毛细血管襻可以生出新的血管芽,周细胞从母体血管伸出,覆盖这些新生血管,新的基底膜生成,从而形成成熟的新生血管。血管树中的内皮细胞正常情况下由静止的单层细胞所组成,起到血液与组织间选择性屏障的作用。这些细胞正常更新周期很长,时间需要1年以上,但在血管形成因子的刺激下,出现快速增殖,更新时间少于5天。疾病和健康的主要差别在于,健康情况下血管形成处于平衡和可控制状态,而疾病情况下则调节异常。

2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导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病因有多达40余种不同疾病,差不多都是广泛累及眼后节缺氧或局部性的眼前节缺氧,主要有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其他疾病,各约占1/3。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根据有否视网膜缺血分缺血型(占25%)和非缺血型(占75%)2种,自然病程中无一例非缺血型发展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而缺血型中则有18%~60%发生,多在静脉阻塞后2~3个月时发生,80%病例在6个月内发生。主要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来显示有否视网膜毛细血管非灌注区来判断缺血与否,注意非缺血型也能转变为缺血型。糖尿病就是一危险因素,糖尿病也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发生的一个危险致病因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有关,认为是机械性压力作用所致,因此将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因素。此外,80%发生了静脉阻塞的患眼眼压较对侧眼的要低,认为这是代谢性酸中毒抑制了房水形成所致。

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约22%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糖尿病中1型占15%且多伴增殖性视网膜病变,2型占80%且多伴黄斑病变。成人双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或虹膜新生血管化几乎均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致,但发生视网膜病变与出现虹膜新生血管或青光眼的时间间隔不清楚。白内障手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更易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主要是与原先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缺氧有关。

其他较多见的伴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眼部疾病有: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17%),眼内肿瘤如恶性黑色素瘤(0.5%~15%),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虹膜新生血管化可达30%~72%,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的虹膜新生血管化也达23%~32%。此外还见于诸如眼内血管性疾病的Coats病、静脉周围炎、镰状血细胞病;其他眼病有慢性葡萄膜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虹膜异色症、剥脱综合征、巩膜炎、眼内炎、交感性眼炎、视神经纤维瘤病、原发性虹膜萎缩、网状组织细胞肉瘤、转移性癌、眼外伤、Sturge-Weber综合征合并脉络膜血管瘤,甚至白内障摘除等手术之后。眼外血管性疾病如颈动脉阻塞病、颈动脉海绵窦瘘、无脉症、巨细胞性动脉炎等也可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病因。

(二)发病机制

正常状况和疾病状况下都会发生新生血管,前者的血管形成是被机体权衡和控制的,而后者则是无规律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阐述了视网膜缺血、毛细血管和静脉阻塞等导致视网膜缺氧,如果缺氧的细胞不死亡,它们将产生血管形成因子(vaso-formativefactor)或血管刺激因子(vasostimulatingfactor),且这种因子可以弥散到眼前部刺激虹膜形成新生血管,是缺氧代谢导致了新生血管化。大量的临床或动物实验研究均支持此学说,目前已认识到的与血管形成有关的因子众多,主要是多肽因子如肝素结合性生长因子(Heparin-bindinggrowthfactors)——主要有酸性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和bF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管形成蛋白(angiogenin)、血小板衍生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转化生长因子α和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s,TGF-α和TGF-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其他具有血管形成活性的非多肽物质有:各种生物胺包括组胺(blogenicamines),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血清素,serotonin);某些脂类如前列腺素E系列;激活的巨噬细胞产生的白介素-1(interleukin-1),肥大细胞产生的多种细胞外间质降解酶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产生的分裂素(mitogen)等。血管形成的控制也很关键,这方面的相关抑制因子有:蛋白酶抑制因子包括胶原酶抑制因子、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metalloproteinasesinhibitor)、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酶抑制因子(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尿激酶抑制因子(由RPE产生)、肝素和肝素片段与皮质类固醇结合共同产生抗血管形成因子作用等。抑制内皮细胞的有干扰素α(INF-α,interferon-α)可抑制内皮细胞迁移和延伸,血小板因子4(PF4)可抑制内皮细胞增生和迁移等;中和生长因子的有FGF的单克隆抗体,另外有抗内皮细胞的血管形成抑制剂如烟曲霉素(fumagillin)及其合成类似物AGM-1470,可阻止管腔形成。在新生血管形成的不同阶段出现的主要介导因子见表1。血管形成的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平衡和控制是正常和病理性血管形成的主要区别,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中这种平衡是怎样被破坏的尚在广泛深入的研究中。目前尽管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虹膜红变的病因仍不十分清楚,但视网膜缺氧导致了新生血管的学说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和支持。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作玻璃体切割或晶状体摘除后,虹膜红变的发生率高,说明玻璃体和晶状体在结构上起到屏障作用,阻止血管生成因子向前扩散。由此推测晶状体隔在防止虹膜红变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新生血管总是起自于微血管(毛细血管或小静脉),绝不起源于大血管(小动脉、动脉或静脉)。在新生血管刺激因子存在的情况下,附近的微血管充盈,渗透性增加(第1阶段)。面对刺激因子,血管内皮细胞变厚,经过包括内质网增加在内的一系列细胞内变化,各种酶释放出来,包括金属蛋白酶(如Ⅳ型胶原酶)和血浆蛋白酶(如纤溶酶原激活剂),导致基底膜和周围细胞外间质破坏(第2阶段)。基底膜主要含有Ⅳ型胶原和基膜连接蛋白(LN),而周围细胞外间质主要成分为Ⅰ型胶原。内皮细胞通过基底膜内间隙朝向新生血管刺激因子伸出伪足芽(第3阶段)。随后出现内皮细胞移行,形成两极对齐的细胞柱。与此同时,朝向这些细胞柱的底部,靠近母体血管出现细胞分裂(第4阶段)。细胞分裂不出现在新生血管的前端,而分支出现在前端,伴随着管腔的形成,此处血流开始(第5阶段)。毛细血管襻可以生出新的血管芽,周细胞从母体血管伸出,覆盖这些新生血管,新的基底膜生成,从而形成成熟的新生血管。血管树中的内皮细胞正常情况下由静止的单层细胞所组成,起到血液与组织间选择性屏障的作用。这些细胞正常更新周期很长,时间需要1年以上,但在血管形成因子的刺激下,出现快速增殖,更新时间少于5天。疾病和健康的主要差别在于,健康情况下血管形成处于平衡和可控制状态,而疾病情况下则调节异常。

3青光眼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青光眼是由于眼压增高而引起视盘(曾称视乳头)凹陷、视野缺损,最终可以导致失明的严重眼病。正常人的眼压为10~21mmHg(Schitz眼压计),超过24mmHg为病理现象。眼压增高可以导致视功能损害,视盘出现大而深的凹陷,视野可见青光眼性典型改变。眼压增高持续时间愈久,视功能损害愈严重。青光眼眼压增高的原因是房水循环的动态平衡受到了破坏。少数由于房水分泌过多,但多数还是房水流出发生了障碍,如前房角狭窄甚至关闭、小梁硬化等。

4什么原因会导致青光眼的出现呢

现在每天到医院看眼科的人都很多,而且很多的患者都是中老年。而通过我们对于患病人群进行分析来看,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是青光眼的受害者。想要让我们的疾病尽快的治好,我们就必须要了解青光眼的发病原因。

中年妇女脾气躁易患青光眼:

大多数人都觉得,青光眼是衰老带来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它还是眼科最重要的心身疾病。特别是那些40岁以上的女性,更要注意。

临床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四五十岁的女性,因脾气急躁引发了头痛、呕吐,一查发现竟然是青光眼引起的。她们中,多数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青光眼性格,即表现为忧虑、紧张、不安、多疑、抑郁、强迫性格、不乐观等。而且这些人比较难沟通、不易交流,经常会出现逃避或拒绝接受压力的情况。

另外,这些患者还常是“老好人”。他们表现出忍气吞声、姑息谦让、自信不足和回避矛盾。这种人在强烈的情绪反应或焦虑状态下,会出现心率加速、血管收缩、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瞳孔扩大等,从而引起眼压升高。

因此,有这些性格特征的人,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此外,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第一,年龄超过40岁者,要预防青光眼发作。第二,控制情绪的变化,避免强烈的情绪反应,如过度愤怒、悲伤以及过度喜悦等,都会导致瞳孔散大,诱发青光眼发生。第三,做到起居规律、膳食平衡,避免居室光线昏暗。

青光眼多发病于老年身上,跟他们的心情有很大的关系。为了能够远离青光眼,中老年朋友们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很多的事情不要跟人计较,用开阔的胸襟去面对周围的事物。另外为了身体的健康,更是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5哪些人会更容易出现青光眼的病症

每个小孩,都希望能够好好地看看这个世界,但是,当患上了青光眼的时候,这个权利就被剥夺,而事实上,不仅是孩子,有很多成年人,也可能出现青光眼的病症,如果您属于以下介绍的人群之一,就一定要注意预防青光眼这个疾病了。

哪些人会更容易出现青光眼的病症

“白领一族”是青光眼高危人群

工作压力巨大!纷纷感慨高薪也不是好拿的!时下人们受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生活无规律,情绪波动较大,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症状,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青光眼发生。

中午没有舒适的地方休息

中午没有舒适的地方休息,只能趴在桌上小咪一会。趴在桌上睡觉,胳膊会压住眼睛,醒后就会出现短暂视力模糊。这是因为压迫到了眼球,造成眼压过高。如果长此以往,还有可能形成青光眼。因此建议,午睡最好躺着睡。

每天西装革履,实则暗藏致盲危机

带紧系在脖子和喉结下容易引发开角型青光眼。这是因为领带系得过紧,压迫颈部静脉,妨碍血液回流,会导致眼部巩膜上静脉压升高,进一步使得眼压上升。一项来自爱尔兰的研究报道,紧系领带会使开角型青光眼病人的眼压升高近2MMHG。而眼压的升高是导致青光眼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长期对着电脑,眼睛干涩

如果使用电脑时间较长,即使发生眼疲劳、眼胀等现象,很多人以为视疲劳,点点眼药水就没事了。但是绝大多数眼药水含有防腐剂成分,长期使用不仅损害角膜上皮,严重损伤结膜杯状细胞,更严重的是如长期应用激素类眼药水,还可能导致“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的发生。

专家提醒:即使青光眼并不一定能够痊愈,但根据临床数据显示,大部分的青光眼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我们不应该在还没对青光眼进行治疗的时候,就放弃对青光眼进行治疗,这样是懦夫的行为。

如果觉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如何诊断鉴别》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