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糖尿病的检查方法要牢记

糖尿病的检查方法要牢记

时间:2019-05-26 01:24:49

相关推荐

糖尿病的检查方法要牢记

糖尿病的检查方法要牢记,糖尿病及时的检查和治疗非常关键。生活中糖尿病患者不要忽视其中的影响和伤害,糖尿病的出现给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带来了威胁。生活中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自己身体的变化。要是出现了不良的反应,那

1糖尿病的检查诊断方法

糖尿病的检查诊断方法有哪些呢?一旦患上糖尿病不仅给糖尿病患者带来很多危害,而且还给糖尿病患者的家人和朋友带来很多影响。因此了解糖尿病的检查诊断方法至关重要。那么,糖尿病的检查诊断方法有哪些呢?

高危人群糖尿病的检查诊断标准

1、年龄≥45岁;体重指数(BMI)≥24者;以往有IGT或IFG者;或糖化血红蛋白Alc位于5.7~6.5%之间 。

2、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3、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0.9mmol/L)和/或甘油三酯(>2.8mmol/L)者。

4、有高血压(成人血压≥140/90mmHg)和/或心脑血管病变者。

5、年龄≥30岁的妊娠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曾有分娩大婴儿(≥4kg);有不能解释的滞产者;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妇女。

6、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

7、使用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

糖尿病高危人群至少每年2次查胰岛功能(C肽分泌试验),早诊早治。

一般情况糖尿病的检查诊断标准

1.糖化血红蛋白A1c≥6.5%*。

2.空腹血糖FPG≥7.0 mmol/l。空腹定义为至少8h内无热量摄入*。

3.口服糖耐量试验时2h血糖≥11.1 mmol/l*。

4.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11.1 mmol/l。

在无明确高血糖时,应通过重复检测来证实标准1~3。

跟过去相比有两个方面的进步:1.增加糖化血红蛋白指标,2.弱化了症状指标,更多人纳入糖尿病范畴,得到早期诊治。

上述内容介绍了糖尿病的检查诊断方法,朋友们现在应该了解糖尿病的检查方法有哪些了吧,希望上述内容介绍能对糖尿病患者及家人有所帮助。

2糖尿病的检查方法要牢记

糖尿病及时的检查和治疗非常关键。生活中糖尿病患者不要忽视其中的影响和伤害,糖尿病的出现给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带来了威胁。生活中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自己身体的变化。要是出现了不良的反应,那么糖尿病有哪些检查方法呢?

糖尿病的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糖化血红蛋白(HbAlc)检测糖尿病,可反映采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目前反映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好坏最有效和最可靠的指标。在该病检查的标准中一般认为<6 2="" 6="" 2-8="" 0="">8%为控制不良。每3-4个月测定一次即可,1型患者可缩短检测间隔时间,但也不要少于2个月。

二、胰岛素释放试验,口服100克葡萄糖,于0、30、60、120和180分钟采血测胰岛素,正常人空腹胰岛素水平为5-20mu/L,服葡萄糖后增加5-20倍,高峰在 30-60分钟。早期2型患者空腹胰岛素正常或高于正常,服糖后胰岛素增加量可与正常人相近,其主要异常为高峰延迟。随着病程的延长,大多数2型患者胰岛储备功能差。

三、C肽释放试验即口服100克葡萄糖,采血时点同胰岛素释放试验。正常人空腹C肽水平为1.2±0.6ug/L,服糖后升高5倍左右,高峰在60分钟。已用胰岛素治疗者要观察胰岛功能应作本试验。胰高糖素兴奋C肽试验:采空腹血后,静注胰高糖素1mg,6分钟后采血,测C 肽水平,大于1.5ug/L表示有一定的胰岛储备功

以上是对糖尿病检查方法做出的相关介绍,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及时的检查出疾病并进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希望上述内容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

3糖尿病皮肤病的检查方法

糖尿病发生以后对于患者的身体会造成很多影响,尤其是会引发一些严重的并发症。糖尿病皮肤病就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有很多患者都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皮肤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多的困扰和不便。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护理好自己的皮肤,多做皮肤检查。对于糖尿病皮肤病的检查很多人不知道,那么,糖尿病皮肤病患者需要做什么检查呢?

糖尿病皮肤病需要做以下的一些方面的检查:

1、黄皮肤。这是糖尿病性胡萝卜素血症。半数以上糖尿病患者有胡萝卜素血症,而胡萝卜素沉着可使掌跖和面部皮肤发黄,而巩膜不黄染。减少食物中的胡萝卜素的摄入量,皮肤的色素可慢慢消退。

2、糖尿病性皮肤病。为糖尿病最常见的皮肤损害。发生在小腿前部,开始为圆形或椭圆形暗红色,扁平丘疹,直径1cm或略小些。非对称分布,呈疏散或聚集分布。本病也可发于别处,进展缓慢,最后遗留小的、色素性凹陷性疤痕,常伴有糖尿病性微血管病。本病为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

3、糖尿病性大疱。有特征性,但少见。无任何先兆,水疱突然发于四肢末端,以足,趾最多。水疱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壁薄,透明,内含澄清液体。一般3~6周不治自愈,不留疤痕,极少复发。

糖尿病检查的方法有:

一、糖化血红蛋白(HbAlc)检测糖尿病,可反映采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目前反映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好坏最有效和最可靠的指标。在该病检查的标准中一般认为<6.2%为控制良好,6.2-8.0%为一般,>8%为控制不良。每3-4个月测定一次即可,1型患者可缩短检测间隔时间,但也不要少于2个月。

二、胰岛素释放试验,口服100克葡萄糖,于0、30、60、120和180分钟采血测胰岛素,正常人空腹胰岛素水平为 5-20mu/L,服葡萄糖后增加5-20倍,高峰在30-60分钟。早期2型患者空腹胰岛素正常或高于正常,服糖后胰岛素增加量可与正常人相近,其主要异常为高峰延迟。随着病程的延长,大多数2型患者胰岛储备功能差。

三、C肽释放试验即口服100克葡萄糖,采血时点同胰岛素释放试验。正常人空腹C肽水平为1.2±0.6ug/L,服糖后升高5倍左右,高峰在60分钟。已用胰岛素治疗者要观察胰岛功能应作本试验。胰高糖素兴奋C肽试验:采空腹血后,静注胰高糖素1mg,6分钟后采血,测C肽水平,大于1.5ug/L表示有一定的胰岛储备功能。

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比糖尿病本身带来的危害更大,而且皮肤病还会影响到患者的外貌,给患者的心理造成影响。所以大家更加应该注意做好检查,及早做好预防工作,避免引发并发症。

4糖尿病足的检查方法有哪些呢

糖尿病足的检查方法都是有哪些?我想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定要知道的,知道这些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很有用的,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具体都有哪些检查方法吧?

1.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

2.尿常规,尿糖定性及24h尿糖定量,尿蛋白和酮体检查。

3.血象检查 RBC,HB,WBC。

4.血液流变学检查。

5.血脂检查 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和低密度脂蛋白及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尿素氮或非蛋白氮。

6.坏疽分泌物细菌学培养。

1.电生理检查 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诱发电位等检查可定量评价下肢有无周围神经病变和神经病变的程度。

2.皮肤温度测定 在20℃~25℃的室温下,暴露肢体半小时后,用皮肤温度计对称性测定足趾跖面、足背面、足趾和小腿等部位的皮肤温度。正常时皮肤温度为24℃~25℃,下肢血管病变时,皮肤温度降低,如双下肢或足部皮肤温度不对称,相差≥2℃,提示温度低侧下肢血管病变。

3.步行距离和时间测定 行走一定时间后出现下肢疼痛,但继续行走时疼痛可缓解或减轻,提示血管轻度堵塞;行走后出现疼痛,继续行走疼痛持续不缓解而被迫停止,提示血管中度堵塞;稍事行走即出现下肢疼痛而被迫停止,提示重度血管病变。

4.静脉充盈时间测定 将肢体先抬高数分钟,让静脉血排空,然后迅速放下,使动脉血充盈。正常时,足背静脉应在5~10s内充盈;如大于15s,提示动脉供血不足;在1~3min内充盈,提示动脉供血明显降低,侧支循环血液供应较差,预示溃疡不易愈合或易引发肢体坏疽。

5.血压指数 它是一种非创伤性检查,对下肢动脉狭窄和缺血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用普通血压计测定肱动脉收缩压,然后再将血压计袖带置于同侧踝关节的上方,听诊器置于内踝上内侧可听到胫后动脉的搏动;置于踝关节的前外侧可听到胫前动脉搏动;置于外踝后外侧可听到腓动脉搏动。踝动脉/肱动脉收缩压比值(踝/肱比值)正常人为1~1.4

以上便是糖尿病足的检查方法,希望对糖尿病患者朋友们有所帮助,希望患者朋友们能控制自己的生活习惯,防止糖尿病的进一步恶化而导致糖尿病足。

5糖尿病足有哪些检查方法呢

糖尿病足的危害是很大的,这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但是生活中很多患者不重视,最后导致了脚部的致残,给糖尿病足患者带来了很大的伤害。那么,常见的糖尿病足的检查方法有什么呢?有关糖尿病足的检查方法,今天就请专家为我们详细讲讲。

常见的糖尿病足的检查方法主要有:

1、电生理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这是引起糖尿病足的重要原因。

2、患者应进行微循环检查,可以检查患者是否有微血管病变,这是糖尿病足的检查方法之一。

3、X线检查,可以发现动脉壁钙化、骨质疏松和破坏、骨髓炎和骨关节病等糖尿病足的检查方法。

4、还债应进行缺血检查,包括下肢体位试验、下肢动脉触诊、肢体血流图、超声检查、动脉造影。

5、糖尿病患者首先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如尿痛、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等。

以上就是糖尿病足的检查方法的介绍,仅供参考。糖尿病足的检查方法有很多,我们应该引起重视,不要让糖尿病足危害患者的健康。

如果觉得《糖尿病的检查方法要牢记》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