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糖尿病患者不宜吃太饱

糖尿病患者不宜吃太饱

时间:2023-11-10 22:26:11

相关推荐

糖尿病患者不宜吃太饱

我们通常所说的糖尿病指的是原发性糖尿病,根据病人的病理基础,参考临床表现特点及相应的康复治疗,一般分为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两种类型。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又称Ⅰ型糖尿病,多发生在30岁

1糖尿病有哪些种类

我们通常所说的糖尿病指的是原发性糖尿病,根据病人的病理基础,参考临床表现特点及相应的康复治疗,一般分为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两种类型。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又称Ⅰ型糖尿病,多发生在30岁以下,起病急,病情重,体重减轻显著,病人体内的胰岛素绝对不足,血浆胰岛素的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临床表现为典型的"三多一少"症。这一类型的病人必须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否则易引起酮症酸中毒,预后较差。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又称Ⅱ型糖尿病,多在成年后发病,起病缓,病情轻,体重多超重,多数病人体内胰岛素分泌数量并不少,有的甚至还超出正常水平,但靶器官对胰岛素不敏感,平时不用胰岛素治疗也不会出现酮症酸中毒。

2糖尿病是否遗传

糖尿病能否遗传,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可以肯定地回答:糖尿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多年来经过对糖尿病的调查研究,父母患有糖尿病者其子女发病率比正常人群的发病率高。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也有所增高。单卵孪生子女均患糖尿病者,幼年为50%,成年可高达90%以上。这说明不仅幼年发病的糖尿病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成年后发病的糖尿病与遗传因素也有密切关系。但是,糖尿病病人也并非都能找到明显的遗传现象,父母双亲均患有糖尿病者,其子女的发病率也并非100%。这说明遗传因素是糖尿病的发病“基础”,但不一定都发生糖尿病。至于是否发病,还得看后天发病因素(肥胖、体力活动减少、饮食丰盛、感染等)是否具备,是否足以引发糖尿病。遗传是糖尿病的发病基础,外在环境因素常常作为诱因,只有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发病因素二者兼有,相互作用,才会发生糖尿病。

因此,家族中有糖尿病病人时,其子女就应该注意节制饮食,增加体力活动,防止肥胖,尽可能避免这些后天发病因素的伤害,以达到防止或延缓发病的目的。没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年龄超过40岁,也应该注意控制体重的增长,以防引发糖尿病。

3糖尿病患者不宜吃太饱

许多糖尿病人在餐后常腹胀、打饱嗝、恶心、呕吐、呕出不消化的食物,还带有一股酸臭味,好像吃进去的东西堆在胃里下不去一样,出现这些情况,就要警惕糖尿病胃轻瘫的可能。

胃轻瘫的症状往往与进食有关,进餐时或进餐后症状更加明显,也有的出现在空腹时,呕吐物含有4~6小时前吃过的食物,或为前一日的食物。因此,规律地进食是糖尿病合并胃轻瘫的基本疗法,患者应绝对避免吃得过饱,每日进餐要定时定量,早、中、晚三餐食量分配各为1/3。

通常情况下,糖尿病是导致胃轻瘫的常见病因之一,是糖尿病神经病变损伤了支配胃肠运动的神经所致,属于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也称作胃麻痹、胃无力、胃潴留等。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有50%以上伴有糖尿病胃轻瘫,多发生于未经治疗、治疗不当或治疗不规则的糖尿病患者,其中以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多见。

需要注意的是,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可基本确诊为糖尿病合并胃轻瘫:(1)糖尿病病程年以上,且血糖水平控制不良;()伴有明显的恶心、呕吐及周围神经系统病变;()进食后上腹部饱胀或早饱、恶心、厌食等消化不良症状。

另外,除了注意饮食,患者还要加强血糖控制,只有消除病因或控制原发病,胃轻瘫的症状才能消失。

如果觉得《糖尿病患者不宜吃太饱》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