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糖尿病患者心理困惑:李辛医生访谈录(11)

糖尿病患者心理困惑:李辛医生访谈录(11)

时间:2024-04-21 08:57:24

相关推荐

糖尿病患者心理困惑:李辛医生访谈录(11)

糖尿病+不敢和堆积心++李辛医生访谈录(11)”是期以糖尿病为主题医生访谈节目。在这期访谈录中知名医生李辛医生对于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面对慢性疾病困扰许多患者常常面临焦虑、恐惧、甚至抑郁心理问题。李辛医生不仅从医学角度分析糖尿病对心理健康影响也提供了专业心理健康建议和治疗方案。访谈录中还涉及到糖尿病患者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等方面信息和建议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全面健康管理指导。通过该访谈录观众可以获得丰富专业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糖尿病享受更健康生活。

糖尿病、不敢和堆积的心

王崇:但在此刻,你是一个很重要的载体。刚刚你谈到糖尿病,我很好奇,松散的人看起来好像不执着,怎么会松散着、松散着就得了糖尿病了呢?

李辛:其实不是这样的,得糖尿病另有原因。他表面上不执著,好像比较放松,没有焦躁的急迫感,但其实内心还是紧的,不敢突破,不敢表达。他没有形成这个习惯:如实地说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他的澄清力不够,所以他有很多东西堆积在精神和身体里。

王崇:糖尿病是一种堆积的状态。我希望有糖尿病的人可以思考这个说法,而不只是记住病名,记住每天给自己打针。

李辛:他消化不了外在“食物”里面各种各样的营养和糖分。身就是心,心就是身。比如说我们的世界,在某些方面也有糖尿病的症状,也有一部分类似癌症。

王崇:糖尿病和癌症的解决方案是一样的吗?都要安静地坐下来澄清?

李辛:在最内在的层次来说,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我们静下来澄清。我们的内在是一团乱麻,需要我们自己把它理顺。就像现在大家谈论社会改革,很多人都说要怎样怎样,其实大家需要的是先静下来,从个体到政府部门,从平民百姓到最高领导。大家是一体的。每个人发挥他的作用,做好自己。

王崇:这话很及时,我不喜欢坐而论道,看不到自己。

李辛:我们不能象过往一些的革命那样,推开、打倒、失序。中医治疗最关键的着眼点不是“消灭”,或者推倒重来,而是培养“正气”,就是身心的能量。只要它渐渐恢复了,无论什么“东西”、“症状”都能化掉。

社会的“正气”,就是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下,每个人都能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建设,而不是自我消耗、破坏、否定、谩骂、发泄无明情绪……

王崇:那也是对个人的最大损耗。

李辛:“正气”才是治疗众多“疾病”的基础。以一个中医的观点来看这个大的“调理”,我觉得,只要社会各界保持一个“积极建设”、“慢慢改变”的心,如果我们的社会至少再保持五十年的和平与稳定,很多问题就好办了。最怕的是把它打断、再重来,打断、再重来。

王崇:你传递了一个中医真诚的呼唤,我相信很多人会很认同。作为医生,当碰到一个确实病得很重的人,会怎么做?

李辛:作为医生,在病人身上发现问题是很容易的,往往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但是一旦进入治疗,就需要考虑最后的结果,我的治疗方案对这个病人有没有长远的帮助?

王崇:如果一个医生看到病人,只是诊断这里那里都是问题。那是否意味着医生也是一个病人?

李辛:在古代来说,真正的中医,做的是“知常达变”:医生需要先要知道什么是正常,然后把一切不正常(变)往那个正常的方向调就行了。现在是叫“看病”,现在的观点认为,病成了一个独立的东西,要把它去除掉。

病不是人生的重心,不是你需要一辈子去跟它奋斗的东西

王崇:所以现在是以病为原点的。原点不同了,岂不是很麻烦。

李辛:古代的中医其实不是治病,他是“调常”,回到正常。所以古代讲究标和本。“标”就是这个病,但这个不是人生的重心,不需要一辈子去跟它奋斗。“本”就是你的正气,你的内心,你的生活,你跟你家人的关系,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你在这个世界上如何有一个正念或者正业……其实是这个意思。如果这个部分是好好的,小病自然就会好,不用治。如果是像癌症这样的大病,没有这个东西,更好不了。

王崇:什么是更好的方式?

李辛:如果医生只是说这个病怎样怎样,未必会对病人有什么帮助。那会儿我学心理学的时候,有个叫“临床心理学”,就是下诊断的,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然后吃药。我那会儿觉得更有意义的是“发展心理学”,还有“儿童心理学”。它是讲发展,讲在什么环境下,人能达到最好的状态。

王崇:那么当你遇到一个癌症病人,你会怎么跟他相处呢?或者怎么给他治疗?

李辛:其实最重要的不是治、割、化疗,吃很多药。这些在某个阶段会需要,但癌症是需要长期治疗,“带病生存”而非“扫尽杀绝”的心态,更有利于病人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和更多康复的可能性。

最重要的是好好吃、好好睡,还有适当地运动,先给自己安排一个相对正常的生活,然后慢慢去找“在内”、“在外”的让自己得病的原因。比如,心态、情绪、人际关系、饮食作息、生活环境……然后不能光想,要行动、调整。

王崇:如果那个人感觉很糟糕,就觉得自己没几天可以活了?

李辛:我们只能帮助那些愿意接受这些观点,而且还有机会的人。比如,对于严重的病人我会建议,如果有可能,减少计划,停下手里的项目,离开城市去自然的环境。把手机关掉,电视、电脑最好停掉。人际关系整理一下,不想见的人就不要见。如果有很多人来看望,会让人更“振荡”,先保护自己一阵子……

王崇:又是一堆的人情。生个病都不容易。

李辛:重点是他必须从他过去的生活,过去的“外在情境”和“内心情境”里跳出来。如果把你关在五星级宾馆关三年,你肯定会病的。

王崇:不死也疯了。

李辛: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治疗思路。第一种是以病人身上的那些病为中心,给你安排各种的治疗方法,但你还是住在“这家宾馆”里。第二种就是把你带出来,在那里你会发现阳光这么充足,还有几百年的树,那么好的空气……我们的健康、我们的生活全在于我们的着眼点。这就是我给的建议。

王崇:有具体的治疗方法吗?

李辛:如果能让病人安心的,都是可以尝试的方法,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前提是不要破坏人的“正气”,不要什么都不顾,先扔原子弹,把好东西坏东西一起摧毁。

王崇:有成功案例吗?

李辛:很多。不过,以后,我基本上不接诊癌症病人了,因为太费力了。

两年还掉二十年的帐,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

王崇:费力是指?

李辛:因为一个人得了癌症,想要完全恢复的话,需要的善缘和精力,太多太多了。比如,即使我说的道理他都明白,他也想好,他也在做。但是他福报不够:他的老婆、孩子、家人会干扰他;或者他还得上班,还得还贷;然后,他最好的朋友跟他说,必须赶紧去做某某治疗,不做会怎样怎样……

王崇:完了,完了。

李辛:人的心是有惯性的。所以我发现一个共性,很多从癌症中康复的人,都是舍得跳出“原来的自我”的大丈夫,他们不是因为我给出的建议、汤药或者针灸而康复,其实不是我治好了他们的病,而是他们“离开了”他们的病。

王崇:那些得癌症的儿童呢?他们的混乱是家长带给他们的吗?

李辛:有很多可能。比如不少儿童得白血病,一方面是孩子原来神气比较敏感,体质比较弱,然后遇到比如新装修的房子之类的外在环境,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所以,需要留意。

王崇:这是个比较单纯的致癌原因。

李辛:对于成人的问题,我们的思路需要避免点对点:因为某个原因,所以得癌症。因为有癌细胞,所以有癌症,所以要杀灭癌细胞。其实癌症的“因”可能在几十年前就种下了。比如,某种心质,遇到了某个事件,产生了一个很大的不高兴,或者长期对婚姻、生活等状态感到不满。

王崇:不能接受,又无法消除。

李辛:另外,又没有去澄清和积极改变,一直困在里面,几十年下来,心里积累了强大的、浓缩的负面能量。这样的一个因就会得癌症。在这几十年当中,只要自己发现并行动,其实是可以走出来的,就不会得癌症了。

王崇:如果这个积累时间过长?

李辛:当这个人已经走到了这里——只剩两年甚至两个月的路了,要在这些日子中把几十年的帐还掉,可能就很难。所以,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的。

王崇:听上去尽管有些沮丧,但至少人们有很多机会修复自己。

关于病症的治疗,李辛谈了很多。不知,有多少触动你?

别等了,赶快行动吧。哪怕没有什么重大疾病。

一件事是清晰的:健康不是理所当然的。

部分读者来信摘登:

(一)

李辛真自由。

第二期专访中医李辛二的标题是:如果你是一只老鼠,你就做好一只老鼠就行了。文章很吸引我,不仅觉得写得好,也觉得这实在是一个不小的话题。首先这个比喻很形象,定位也很有趣。“如果你是一只老鼠,就不要去顶一个大象的壳”,蕴含着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大话题,要不,武林高手怎么会普遍认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呢?

其次,怎样才算做好了一只老鼠呢?有无标准呢?好像很难找到答案。

我是一个年轻的老年读者,喜欢看对话李辛的文章,感觉有共鸣,有收获,更有思考。刚退休那阵子忙着学些想学的东西,生活觉得还算充实。几年过去了,沉静下来总觉得好像有些缺失,开始思考: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尽管理论上都懂,可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怎样才算“做好了一只老鼠”呢?总感觉无所事事活着没有价值,很希望老年人也能有一个排疑解惑的地方,可以有交流,探讨。

我很想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目前有能力时尽力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丰富生活内容,等到没能力的时候能在自己清醒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想法有尊严地走完生命的旅程,减少自己的痛苦,减轻家人的负担,也减轻社会的负担。

(二)

你好!我是从李辛老师的博文中看到你们的对话,李辛老师的文章和资料,尤其是关于儿童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内容,我有幸从去年就开始接触到。我也是个母亲,孩子6周岁半,男孩,性格略腼腆,敏感,心善,固执(呵呵,很抱歉,也许是当妈的看自己的孩子怎样都是好的。)我有幸参加过一次李辛老师的和杨硕成老师的对话体验课,也是第一次面对面的见到两位老师,带给我的感觉很是不同,想必也是开启改变自我的那一页的开始。我很啰嗦,还请您见谅。

对心灵的问题,我一直很好奇,自身来说从我很小记时起就开始好奇,我好奇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为什么会有痛苦和恐惧?为什么恐惧总会使人不安?如何才能让自己不害怕,从容的生活。这些问题曾经一直困扰我,也让我感到痛苦,因为现实生活中我能感受到的喜悦总是很少,我不懂别人也会如此嘛?

随着年龄的增加,有了家庭和婚姻,婚姻并未让我的生活更加的稳定和安心,相反有着更多的矛盾和恐惧,我的孩子,因为也是我带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自责,认为自己的负面情绪总是影响着他,我从孩子身上看到很多问题。从生育时我就经常看关于育儿的书籍,希望可以自己避免犯更多的错,或者说少走弯路,但实际过程中,我经常容易对孩子发怒,也容易压制孩子,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不许完毕之后又后悔,是不是自己太过分了,压抑了孩子。

反复的后悔,反复的犯错,心累,人也累,加上生活本身就有很多的矛盾……接触李辛老师的课题内容后,顿时来了兴趣,觉得似乎找到了更好的照顾孩子的良方或者道路,也似乎让自己也重新找回了自己本应该要走的路。有段时间,我的情绪是低落到极点,看到的所有的人和社会都在倡导的是追求物质和利益,甚至觉得找不到活下去的勇气和意义,不明白人活着为了什么。

那个时候,一个可怕的字眼也会跳入眼帘----自杀。但所幸并没有真的去那样做,但那种心态,因我也粗略的喜欢看心理学的书籍,而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一种精神疾病。很多心理学的书籍真的很好,不是说某一本书就有神奇的魔力可以帮助自己,而是说慢慢的似乎可以感受到自己在寻找,寻找一种意义之类的感受。

很感谢李辛老师,他所言的内容道理很特别,也很容易让人理解。另外我真正想说的是:我们的现代人,真心对心灵这块的关注太少了,总是盲目的追求物质利益,总认为你是最幸福和最快乐的。可是我总觉得他们是不快乐的。这几年我感受到整个社会的愤怒太多了,负面的情绪也太多了,当然我曾经也是如此,看到社会的一些媒体的报道,然后就有很多负面的情绪,自己的生活也不开心。

现在知道了,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影响自己的,当社会的每个人都处于这种不稳定状态,所发散出来的都是不稳定的负面情绪的信息时,自己的心也跟着波动,混乱,疲惫不堪。真心希望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执政者和每个社会的人都可以变好,我们的心可以变得更加安定,我们的幸福感和喜悦和真心的自发。

祝安康!

李辛医生

1993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2000年获天津中医药大学心身医学硕士学位。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儿科、内科专家宋祚民教授。

多年中医临证和教学经验,擅内、儿、妇科,针药并用,重视调神和调气。深入理解《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等经典,学习历代各家所长,取验于临床。

心灵自由 · 诚邀您参加【养生主灵性按摩体验沙龙】

如果觉得《糖尿病患者心理困惑:李辛医生访谈录(11)》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