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陈学忠:治疗糖尿病的误区 - 现在陷入治糖不治病

陈学忠:治疗糖尿病的误区 - 现在陷入治糖不治病

时间:2024-03-29 11:01:19

相关推荐

陈学忠教授是一位研究糖尿病已有多年的专家,他在最近的一次讲座中提到,当今糖尿病治疗已经陷入了治糖不治病的误区。在他的观点中,糖尿病不仅仅是血糖控制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治疗疾病本身。他指出,现有的治疗方案往往忽视了糖尿病的其他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病变,导致了患者整体健康水平的下降。因此,他呼吁医疗界要重新审视糖尿病治疗的方向,不仅仅关注血糖控制,也要注重全面治疗以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这一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引发了医疗界对于糖尿病治疗模式的深入思考。

陈学忠,原中央保健局局长王敏清先生的中医保健医师,北京太医院院长

来源:辽宁日报

了解更多,请关注院长在线微信号:present-wired

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的身体也出现了“三高”现象。我国目前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各自的发病人数均居高不下,而且每天都在产生新的病患。

患病的人屡治不愈,成了终身病,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陈学忠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我们目前多数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法存在误区。

陈学忠教授认为,目前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一是注射胰岛素,二是服用降糖药,治疗中心就是围绕着“降糖指标”为主要目的,根本没有针对“病”来治疗,所以每天都在注射胰岛素和服用降糖药,稍有遗忘血糖马上升高,而且病情不断加重,心脑血管病、视神经损害、肾病甚至失明、烂足等合并症不断发生。因为这两种方法都没有治“病”,而都是在治“糖”。 “糖尿病的‘病’是胰脏疾病导致血糖不能正常分解和利用糖的病症,要想真正治好糖尿病必须治好人体的胰脏,这才是治病的根本。 ”

中医治疗糖尿病经验丰富

陈学忠教授告诉记者,其实,治疗糖尿病中医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将糖尿病隶属于“消渴病”范畴,分为上消、中消、下消进行辨证治疗。中医认为消渴病总的来说就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通俗点讲就是得糖尿病的人本来就是阴虚体质的人,这类人平时多有点潮热、盗汗、口渴、易饿等等。

陈学忠教授进一步解释,“上消属肺,患者会很渴,但排尿还算正常;中消属胃,会出现消谷善饥,意思是很容易肚子饿;下消属肾,饮水一斗,小便一斗。 ”1993年,卫生部制定发布的 《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就将中医辨证标准分为“四证”: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以及血瘀气滞证。

那么,糖尿病到底是怎样形成的?陈学忠教授认为,这往往与许多因素有关。譬如说感冒就会导致血糖指数升高。 “当吃了不当的食物,比如辛辣的,就容易伤阴;生活起居不当,经常熬夜,易暴易怒,就耗伤肝肾真阴。还有就是外感,没有得到科学正确的治疗,耗伤人体阴液。所有可能伤阴的原因都可能导致糖尿病。 ”此外,陈学忠强调,糖尿病与遗传有很大的关系,可分为幼年型糖尿病及老年型糖尿病,现代医学又分依赖型糖尿病与非依赖型糖尿病。

患糖尿病与饮食高度相关

患糖尿病除与遗传有关外,与饮食也高度相关。陈学忠教授举例说,美国大兵在越战时期,都只吃些高脂肪食物,所以100个越战美国大兵中,大概有一半以上有血糖指数偏高的现象。一旦发生紧急状况,当然就送医院急诊,第一先要验血,然后几乎所有送医的伤患都会打点滴,点滴通常有两种,一是生理盐水,补充水分,另外就是葡萄糖,可是如果是血糖指数偏高的人,葡萄糖一打进去就休克。可见饮食对糖尿病影响非常重要。

其实关于饮食与糖尿病的关系,古代医书中很早就有记载,并发现“膏粱厚味”易致消渴病。意思就是人们要吃得太好了,会导致胰脏胰液分泌增加,使胰岛素分泌失调,最后就出现糖尿病。

“所以我对糖尿病人饮食控制严谨。主张米饭不能吃,应改为面食。其他如糖分高的芒果、龙眼、荔枝、香蕉等,我建议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也不能吃。甜食一定要尽量掌控,淀粉类的东西,因为会转化为糖类,如果无法消化、吸收的就会沉淀、囤积,久而久之,当然就引发胰岛素分泌失调的现象。 ”陈学忠教授这样表示。

下消症更接近现代糖尿病

陈学忠教授对传统医学中的 “消渴病”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在大的概念上,糖尿病隶属于 “消渴病”范畴,但“下消症”才更接近现代所谓的糖尿病,而三消症完全等于糖尿病的说法并不准确,应该说糖尿病是消渴病的病理加重期,但是不能划等号。换句话说,消渴病涵盖了糖尿病的亚健康期和发病期以及综合征期,此时没有及时治疗,误了病情就容易发展为真正的糖尿病。

那么中医如何治疗 “下消症”?陈学忠教授认为,一般下消属肾,所以患者排尿次数多、尿量也多。下消症状比较容易出现在年纪大的人身上,有些老太太、老先生冬天一个晚上要起来七八次,再加上糖尿病引发的高血压,最易导致脑血管中风。

在施治方面,陈学忠教授经验丰富,“因为下消属肾,所以用药方面使用肾气丸加味的机会就比较多。肾气丸能够改善老年型糖尿病,吃了以后尿的次数减少。当然我们在治疗糖尿病时,采用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知柏地黄等中药辨证施治,效果也非常理想。此外,糖尿病引发的便秘、阴虚火旺与皮肤搔痒怎么改善?地黄、元参、麦冬,叫增液汤,增加肠管的液体,帮助肠子蠕动,就会改善,只要血糖指数调整,皮肤搔痒就会缓解,可以加连翘清热解毒效果更好。 ”

治疗陷入治糖不治病误区

陈学忠教授告诉记者,糖尿病目前的治疗陷入了“只治糖不治病”的误区,这导致了疾病久治不愈。

他表示,汉武帝和清代慈禧太后也都罹患糖尿病,全靠中医调治效果很好。近代也有很多名人晚年被糖尿病困扰,采取中西医共同调治护理,但因为只治 “糖”不治“病”,而导致病患视网膜病变,有的失明,有的因心脏传导功能障碍而下肢行动不便,依赖轮椅行动,外形臃肿。据当时也是某家西医科主任公平地说:“当西医未找到最好的治疗方法之前,只有用控制血糖的方法。 ”

“现在很多人以为血糖高就是糖尿病,控制血糖指标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大错特错了,这根本没有治‘病’呀,而是在治‘糖’,”陈学忠教授就此强调,血糖偏低也是糖尿病。

“我在这里最重要的要说明:糖尿病绝不是终身病,没有治好是治疗方法不对。不管你有病找中医,还是找西医,只要这个医生治疗时针对的是‘病’,而不是在治‘糖’,那你就治对了,否则肯定治不好。 ”陈学忠教授还提醒读者,千万不要相信某一种药能根治糖尿病,“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任何人生病不会按它的说明书一字不遗漏地长,所有患者都有个体差异,除非此药仅是一个降糖的症状药,它不治‘病’,只治‘糖’。 ”

中药治病同时肯定能降糖

“我看到很多患者甚至完全不会分泌胰岛素,问题非常严重,现代医学就只能用注射胰岛素之类的方法来处理,传统医学可不一样。中医看诊不会只单纯处理症状的问题,一定会主治胰脏兼顾血糖问题。比如,幼年型糖尿病一般都用六味地黄加味处理即可,而老年型糖尿病在临床上我用肾气丸加减应用的机会比较多,因为肾为人体元阴所在,效果很好。”陈学忠教授告诉记者。

另外,陈学忠教授坚持认为中药降糖的作用也很明显。他举例说,有一位老妇人血糖高到昏迷,送医院打针,血糖也没有降下,“而我用白虎加参汤、生脉饮等处方加石斛、天花、玄参、山药治疗,很快就将其血糖降下来。所以,实践证明中医中药药在治疗糖尿病的效果是肯定的。”但陈学忠教授表示,其实中医治病组方配伍严谨,在于整体调理治病,而不是着重于降糖。

现代医学多认为血糖饭前低,饭后增高,但陈学忠教授告诉记者,在他的临床实践中看过几例饭前高、饭后却低的病例。 “最近一位72岁杨女士就是如此,她除血糖高之外,还有高血压、坐骨神经痛。因为血糖指数异常,血管异常,输送到末梢回流出问题,造成下肢水肿。饭前血糖指标高、饭后低的病例,临床上不多见,怎样才是正确的治法,并无定论,我是秉持辨证施治一人一方治疗。 ”

西医治并发症疗效不明显

中医在长期的消渴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证经验。

陈学忠教授告诉记者,糖尿病的神经病变可广泛累及心血管、胃肠、泌尿和生殖等人体多个系统,具有起病隐匿、病情逐渐进展、表现复杂的特点,个体表现差异较大。病变早期往往仅累及迷走神经,但随着病情发展,交感神经亦相继受累,导致心血管、胃肠、泌尿系等功能紊乱。

据有关临床资料显示,糖尿病心脏神经病变作为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使糖尿病患者出现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等不适症状。同时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过程和预后有重要影响,其发生猝死、无痛性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的概率显著增加。西医治疗主要是降糖、营养神经和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但往往疗效不尽如人意。

而陈学忠教授认为,消渴病神经病变在其相对漫长的病变过程中,病理演变的规律具体表现为:始则阴虚热盛,继则气阴两虚,终则阴阳两虚。气虚可以导致消渴,阴虚也可以导致消渴,而气虚和阴虚往往相互转化,共同加重,最终导致气阴两虚。气虚推动无力,血液运行不畅,缓慢涩滞,而成瘀血。阴虚火旺,煎熬津液,津亏液少则血液不畅也可成瘀。瘀血形成之后又可阻滞气机,以致加重糖尿病病情而出现多种神经并发症的症状和体征。

中西医结合可获最佳疗效

陈学忠教授认为,中医药对消渴病早期防治,即对早期糖尿病病变的研究治疗经验丰富,在治疗消渴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遣方用药,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在具体的治疗上,除应针对临床表现外,更应从脾胰两脏器论治,采用益气养阴、健脾胰、补肝肾、活血化瘀等法。如采用益气养阴活血中药,能有效恢复胰腺细胞的生理功能,从而有效控制利用血糖,改善代谢,调节免疫以及直接保护人体神经。

陈学忠教授告诉记者,他经过临床实践和临床病人观察显示,中药组方可有效调节和帮助患者胰脏恢复原始功能,正常利用血糖营养,改善高血糖所致神经细胞水肿、变性及坏死,修复自主神经髓鞘的完整性和改善内分泌功能,充分显示出中药在治疗该病方面的优势。

另外,采用针灸配合也可治疗神经病变,选内关、神门、三阴交等穴位,运用以心率变化为基础的神经功能试验指标,经针刺治疗后患者的静心率、呼吸差等反映神经功能的参数均有明显改善。

陈学忠教授表示,近年来,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治疗方法丰富多彩,思路新颖,多有创新。但由于本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陈学忠建议,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才可能获得最佳的临床疗效。

这些简易药方可以降血糖

陈学忠教授还告诉记者,很多食物可以降血糖,也有很多简易的药方能降血糖。

他表示,所有葫芦科植物,像西瓜、冬瓜、丝瓜、葫芦等都有类似作用,尤其是苦瓜。苦瓜在结小苦瓜的特候,农民就把它套在一个饮料瓶里面,这样第一不受污染,第二不会被蜜蜂或粉蝶螫,然后就让苦瓜一直长,长到充满瓶以后再采收。苦瓜无论泡酒、做汤、凉拌、红烧,肯定都可以降血糖。另外,不加糖的豆浆也降血糖。

甘露饮也有降血糖的作用,还有生脉饮。其中有人参、麦冬、五味子,当然也可以用元参,元参入肾,能够补肾水,具有消除口渴的作用,有时候不用元参改用沙参也行。麦冬入肺,可以养肺滋阴。五味子本身是酸的,酸的东西可生津止渴。■

了解更多,请关注院长在线微信号:present-wired

如果觉得《陈学忠:治疗糖尿病的误区 - 现在陷入治糖不治病》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