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糖尿病会增加失聪危险

糖尿病会增加失聪危险

时间:2020-02-08 16:16:15

相关推荐

糖尿病会增加失聪危险

糖尿病皮肤病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的异常中间代谢产物引起的皮肤病,如皮肤感染、皮肤瘙痒、皮肤黄瘤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与糖尿病产生的高糖血症以及高脂血症有直接关系,当糖尿病得到控

1“挠”出来的糖尿病湿疹

糖尿病皮肤病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的异常中间代谢产物引起的皮肤病,如皮肤感染、皮肤瘙痒、皮肤黄瘤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与糖尿病产生的高糖血症以及高脂血症有直接关系,当糖尿病得到控制后这些病变随之缓解。

第二类与糖尿病的慢性退行性变有关,如糖尿病性皮病、红斑与坏死、糖尿病性皮肤大疱、硬化性水肿、糖尿病性神经疾病等,这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糖尿病引起微小血管病变,造成皮肤血供减少,伴同血管疾病的真皮结缔组织受损和其他附属器受损。这类疾病的发生过程很缓慢,治疗起来也很困难。

第三类是伴发于糖尿病但与代谢障碍或退行性病无关的皮肤病,如糖尿病性类脂渐进性坏死、环状肉芽肿、白癜风等,这些疾病在患有糖尿病的人中更加常见,它们与糖尿病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至今仍然不完全清楚。

鉴别糖尿病皮肤病和季节性皮肤病

季节性皮肤过敏反应较多,有瘙痒、皮肤斑丘疹样的变化、疤痕的过敏也会水肿。所以王主任提醒有糖尿病的患者要鉴别是糖尿病引起的皮肤症状还是季节性过敏引起的皮肤症状。主要依照下面两种方法进行鉴别:

1、发生的季节。糖尿病皮肤病不应该有明确的季节性,应该是一年四季都有的。若只是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有皮肤症状,则说明是季节性的过敏性皮肤病的可能性大。

2、糖尿病皮肤病和血糖的控制是有一定联系的,血糖稳定的时候皮肤病的症状应该好一点,血糖不稳定的时候差一点。

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六大皮肤问题

患上糖尿病以后,有30%~80%的病人会出现皮肤损害。如果出现了这些皮肤损害,往往是糖尿病的先兆,所以要引起人们的注意。下面介绍一些糖尿病常见的皮肤病变。

皮肤瘙痒

糖尿病病人合并有皮肤瘙痒症状的,占病人的1/5。这种瘙痒是一种全身性的,而且非常顽固。在糖尿病的早期,这种瘙痒症状非常多见。当病人经过治疗,病情有明显缓解的时候,皮肤瘙痒也可能逐步消失。

感觉异常

有1/10的糖尿病病人,患有周围神经的病变。例如感觉异常,包括有皮肤麻木、针刺感、疼痛或灼痛感等,特别是病人的足部,更容易发生感觉异常。所以有些病人在没有发现糖尿病以前,经常先到皮肤科检查。还有的病人下肢出汗减少或无汗;当环境湿度增高时,患者其他部位出汗增多。

皮肤感染

糖尿病发病的时候,病人的血糖升高,皮肤组织的糖原含量也增高,这样就给霉菌、细菌的感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有1/3的糖尿病病人,并发有皮肤感染。例如,病人经常患有疖肿、毛囊炎、脓疱病和痈等细菌感染。糖尿病患者在口腔部位经常出现“鹅口疮”。鹅口疮是一种称为“念珠菌”的霉菌感染引起的。念珠菌感染还可以发生在指甲、男性的外生殖器龟头。皮肤上的癣病也是由于霉菌感染造成的。糖尿病病人容易发生手癣、体癣、股癣、足癣等癣病。

糖尿病性大疱病

糖尿病性大疱病是一种发生于患者手脚处的皮肤并发症。这种水疱突然发生,反复出现却没有任何自觉症状。水疱大小不等,疱壁薄,疱内是澄清的液体,疱的外边也没有红晕。一般经过数周可以自愈,或者消退后在皮上遗留有色素沉着。这种大疱病往往发生在糖尿病病程长、全身状况差并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身上,所以病人的预后差,甚至可导致病人死亡。

糖尿病性皮疹

这种皮肤改变,发生在小腿前面。开始的时候是圆形或卵圆形暗红色的丘疹,直径只有0.3厘米左右。这种丘疹有的分散存在,有的则群集在一起,表面上有皮屑。皮疹消退以后,皮肤上会出现局部萎缩或色素沉着。

糖尿病性黄瘤

糖尿病性黄瘤是膝、肘、背部或臀部的皮肤上,突然出现成群从米粒到黄豆粒大小的黄色丘疹或小疙瘩(医学上称为“结节”)。这种黄瘤表面有光泽,一般没有瘙痒等自觉症状,摸起来略比周围的皮肤硬。

2糖尿病容易出现的几种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如果治疗不周,很容易引发相关并发症的,那么糖尿病容易出现的几种并发症?下面我们来详细的介绍下。

1、感染,当糖尿病出现后,患者的血糖会发生变化,这时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会下降,使病人的抗感染能力下降。常见的有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2、酮症酸中毒,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的并发症,它多发生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未经治疗、治疗中断或存在应激情况时。糖尿病病人胰岛素严重不足,脂肪分解加速,生成大量脂肪酸。

3、糖尿病肾病,当糖尿病影响到肾脏时,很容易出现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的主要死因之一。

4、心脏病变,其中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当出现这种并发症时,常见的有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塞等。

5、神经病变,对于神经出现异常时,患者会表现为为四肢自发性疼痛、麻木感、感觉减退。个别患者出现局部肌无力、肌萎缩。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则表现为腹泻、便秘、尿潴留、阳痿等。

6、眼部病变:如果糖尿病病程超过,大部分病人会合并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常见的病变有虹膜炎、青光眼、白内障等。

上述介绍了关于糖尿病的并发症,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尽量的做好糖尿病的保健工作,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产生,以减少对身体的伤害。

()

3糖尿病并发症严重危害着糖尿病病人

轻度的糖尿病患者要采取积极地措施进行疾病的治疗。危害是什么呢,如下的介绍您就会知道了。

给病人带来痛苦

糖尿病引起病痛和治疗措施给患者带来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这种不便和痛苦,是非糖尿病者难以体会的。想起来糖尿病病人是挺值得同情的。非糖尿病者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想不锻炼就不锻炼。糖尿病病人必须要控制饮食,强迫锻炼,还要吃药打针,患者可能全身不适,口干舌燥、体力不支、酸胀麻痛、视力模糊,这种状况绵延无期,还可能发生并发症,甚至残废或者过早死亡,所以我们对糖尿病病人要投以爱心和关心,为他们排忧解难。北京有一个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现在已经13岁了,她的会刊《北京糖协》也于今年问世,作为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的理事长,我给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定下的唯一宗旨,就是“一切为了糖尿病病人”。

糖尿病并发症严重危害着糖尿病病人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糖尿病根据发病的缓急以及病理上的差异,其并发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并发症来势汹汹,治好了就不留痕迹,治不好生命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但若侥幸过关,就可不留痕迹。急性并发症包括急性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乳酸性酸中毒和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血糖症等。其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最常见的一种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总数的80%以上。19胰岛素问世以前,大多数1型糖尿病病人死于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主要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随着胰岛素的临床应用,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预后已大大改观,只要病人不随意停用胰岛素或减少胰岛素的剂量,发生急性并发症后能及时到医院看病,治疗及时、正确,绝大多数急性并发症都能治愈,死于急性感染和酮症酸中毒的病人已明显减少。但糖尿病病人,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致死率的威胁始终存在。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对人类健康也有极大的危害,而且这种危害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一个患者如果平时不注意必要的检查和正确的治疗,一旦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可能使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劳动能力大大下降,甚至造成残废或过早死亡,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正常寿命。慢性并发症则包括心脏、脑、下肢等大血管病变,肾脏、眼等微血管病变,以及神经病变等,这是对糖尿病病人更大的威胁。国外资料表明,糖尿病病人得这些并发症的机会要比非糖尿病者高3~25倍,很容易使病人发生心肌梗死、偏瘫、下肢坏死、尿毒症、双目失明,引起残废或者过早死亡。我国1991~2001年全国住院糖尿病病人慢性并发症回顾性调查表明:中国糖尿病的大血管、微血管以及神经并发症的发病率已接近或超过西方国家的水平。

4糖尿病会增加失聪危险

随着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人群的增多,这些疾病已成为诱发老年性耳聋的一大类危险因素。近日,美国多家媒体都载文介绍,三高人群应该(整理)预防他们潜在的听力风险。

高血压会导致全身血管病变,影响到身体许多组织器官的微循环,其中包括内耳微循环,造成内耳血氧缺乏,导致听力减退。发表在《每日邮报》上的这一研究称,随着高血压病情的加重和患者年龄的增加,听力损伤会更加明显。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多项研究发现,高血压不但会导致听力丧失,还特别容易导致高频听力的下降。高频听力一旦下降,就会影响日常话语交流。

糖尿病会增加失聪危险。《临床内分泌和代谢杂志》刊登日本新潟大学堀川千华及其同事完成的一项新研究称,即使考虑到衰老和噪音环境等因素,糖尿病患者的听力问题发病率仍然比非糖尿病的健康人群高两倍多。堀川千华分析指出,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受损,听力丧失危险随之增加。这是因为血糖会损害耳内神经和组织,破坏听觉能力。今年早期美国研究发现,女性糖尿病患者,特别是糖尿病病情没有很好通过药物控制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听力丧失问题。

对于高血脂是如何伤害听力的,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新研究称,他们分析了10万多名高血脂患者的资料后发现,高血脂导致的耳聋大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中,且发病过程缓慢。究其原因,高血脂可导致内耳脂质沉积,过氧化脂质增加,内耳细胞损伤,血管萎缩,最终导致耳聋。另外,由于高血脂会导致血液黏滞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诱发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内耳血流缓慢及供血不足,导致听力下降。

对此,美国国家耳科协会建议,三高患者更应保护听力。具体包括:1。积极治疗,控制三高病情。2。定期检查听力,一旦出现耳聋,最好在6小时内就诊,病情超过3个月,听力恢复几率就很小了。3。避免环境噪音损伤听力,尽量不参加环境噪音大的娱乐活动。4。遵循“5分贝原则”——噪音每增加5分贝,允许暴露在这种噪音环境中的时间就应该减半。5。高血脂症患者除了药物治疗之外,还应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品,既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又可防止高血脂导致的耳聋。

5远离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的预警信号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包括高血糖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及早开始干预,全面有效地控制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血糖、血压、血脂、肥胖等),才能显著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庆幸的是,当机体的某一器官出现病变时一般都会有相应的先兆症状。大量的临床实践告诉我们,治疗糖尿病并发症重在一个“早”字,即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某一部分失调时总有许多提示信号,如果您经常被以下问题困扰,就得警惕了!

1.来自眼睛的信号:当糖尿病人视力减退或是眼前出现黑影,千万不可大意,这很可能是长期高血糖引起视网膜病变或白内障所致。老年人总是习惯用“年老眼花”来解释自己的视力下降,但对糖尿病人而言,一定要注意排除糖尿病眼病。

2.来自口腔的信号:典型患者可见牙龈红肿疼痛、牙龈松动甚至脱落等。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导致牙周组织局部微循环障碍,免疫力低下,易受损伤及感染,且修复能力较差。如有糖尿病性骨病,还会使牙槽骨质疏松,加重牙周病,可见牙齿脱落等。

3.来自皮肤的信号:病人感觉全身皮肤瘙痒,反复出现毛囊炎、疖肿、痈及水疱等皮肤损害,严重者甚至导致局部皮肤溃疡及坏疽,而且创面不易愈合。另外,糖尿病人真菌感染也较常见,如股癣、手足癣、甲癣等等,多发生在身体潮湿温暖的部位(外阴部、乳房下、脚趾间等),常见于肥胖及血糖较高的患者。

4.来自四肢的信号:四肢远端对称性感觉异常,往往提示有周围神经病变。典型者表现肢体远端麻木感、蚁行感、针刺感、灼热感、疼痛感等,症状由轻到重,逐渐进展。到了晚期阶段,病人可出现痛觉、温度觉及触觉完全丧失,此时病人肢体由于缺乏神经保护很容易在浑然不觉中受伤。

5.来自汗腺的信号:有些糖尿病患者特别好出汗,往往一吃饭就大汗淋漓,其特点是上半身(头、胸、背部)出汗,而下半身却一点汗也不出。出汗异常是植物神经受损的表现。

6.来自肾脏的信号:在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可没有什么症状,仅仅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增加,而普通尿常规检查则完全正常。通过尿微量蛋白检测可以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早期糖尿病肾病若不能及早发现和治疗,一旦进展到临床糖尿病肾病期,病情将不可逆转,最终会导致肾功能衰竭。

7.来自消化道的信号:长期高血糖可损害胃肠道植物神经,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有些病人表现为上腹饱胀、顽固性便秘;另外一些病人则表现为顽固性腹泻,但往往不伴有腹痛及发热。

8.来自心血管的信号:表现为静息状态下心跳加速,心率可达90~100次/分钟以上。正常人夜间心率比白天偏慢,而此类患者夜间和白天的心率变化不大,而且活动与不活动心率变化不大。此外,还有些病人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当病人从卧位(或蹲位)起立时,常伴有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眼前发黑,严重时会出现晕厥。

9.来自骨骼的信号:当糖尿病人感觉腰酸背疼、且有明显驼背时,很可能是骨质疏松所致。骨骼是以蛋白质(胶原蛋白)为基质,大量的钙沉积于上而形成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较高,肾脏在排出过多葡萄糖的同时,血液中的钙也随尿大量流失,此外,由于胰岛素缺乏,糖尿病患者胶原蛋白合成不足,骨基质减少,因此容易引起骨质疏松。

10.来自性腺的信号:病情初期患者可以射精并存在性高潮,仅有阴茎勃起不坚的症状。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可逐渐发展成完全性阳痿。因此,性功能减退也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个信号。

11.来自夜尿多的信号:夜尿多是指夜间尿量或排尿次数异常增多。如果夜尿量大于一天总尿量的1/2或昼夜排尿次数多都为夜尿多。其临床表现除有夜间尿量或次数增多外,患者往往伴有睡眠不足、精力不济、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症状。

只要把血糖控制好,就可以避免并发症吗?

临床实例

张老师年逾六旬,五年前查出有2型糖尿病。这些年来,他没少学习糖尿病方面的知识,深知高血糖对身体的危害,饮食上非常注意,坚持用药从不马虎,血糖控制得一直不错,多次查空腹血糖都在7.0毫摩尔/升以下。最近张老师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却被医生告知合并有冠心病。对此,他深感疑惑:血糖控制良好,怎么还会出现并发症呢?

类似张老师这种情况并非罕见,个中原因比较复杂,分析起来,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单纯注重血糖控制,忽视对其它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干预。研究揭示,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主要指心、脑及下肢血管)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预防大血管并发症,仅仅控制血糖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需同时控制血压、血脂、血黏度及体重,而且要严格达到控制标准。

2.早在糖尿病前期,大血管并发症可能就已出现。研究认为,大血管并发症早在糖尿病前期,伴随着胰岛素抵抗的出现可能就已经发生,并非都是确诊糖尿病之后才出现。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刚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就已经有了心血管并发症。因此,对糖尿病前期的高危人群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不仅是为了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同时对预防心血管并发症也大有裨益。

3.餐后血糖高对心血管的危害更大。张老师虽然空腹血糖控制尚可,但不表明他的餐后血糖控制得也好。与空腹高血糖相比,餐后高血糖对全天的总体血糖水平影响更大,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关系更为密切,对糖尿病的危害也更大。所以,糖尿病患者在进行病情监测时,不能只查空腹血糖,还要查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如果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但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说明患者总体血糖水平控制得并不理想,很可能存在餐后高血糖,需要重新调整治疗方案。

4.严控血糖,并发症只是显著减少但不等于没有。严格控制血糖可以使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即肾、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大约减少2/3,对大血管并发症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减少”不等于“没有”,所以,上述例子中的张老师虽然血糖控制得较好,仍然出现了冠心病(大血管并发症)也就不难理解了。但切不可因为不能百分之百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就放松对血糖的严格控制,毕竟严格控制血糖对预防并发症的效果还是相当肯定的。

5.波动性高血糖危害更甚。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整体血糖水平的升高密切相关,而且与血糖波动性(即忽高忽低)也有密切关系,血糖波动性越大,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因此,我们在严格控制高血糖的同时,还应尽可能地避免出现低血糖,以减少血糖波动所带来的危害。

治疗糖尿病光控制血糖还远远不够,只有全方位地控制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血糖、血压、血脂、肥胖等),减少血糖波动,才能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如果觉得《糖尿病会增加失聪危险》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