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口服降糖药失效咋办

口服降糖药失效咋办

时间:2024-03-12 18:24:23

相关推荐

口服降糖药失效咋办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孕前没有糖尿病而在孕期(尤其在孕晚期)出现高血糖水平的状态,即妊娠期首次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异常,不包括妊娠前已存在的糖尿病。此定义包含一种可能情况,即可能患者之前未被诊断出糖尿病,

1妊娠糖尿病不推荐用口服降糖药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孕前没有糖尿病而在孕期(尤其在孕晚期)出现高血糖水平的状态,即妊娠期首次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异常,不包括妊娠前已存在的糖尿病。此定义包含一种可能情况,即可能患者之前未被诊断出糖尿病,而在孕期发展为妊娠期糖尿病的巧合。产后症状是否消失与诊断结果无关。当一个孕妇出现葡萄糖不耐受症状持续至24-28孕周后即可被诊断为患有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糖耐量异常 孩子今后可能肥胖

越来越多的孕期妇女在定期进行的体检中发现,平时正常的血糖值会突然变高,但自己却没有任何不适感觉,这就是妊娠糖尿病。对此,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助理院长陈重娥教授指出,根据最新研究,妊娠糖耐量异常需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如果控制不及时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健康状况,比如孩子可能比较肥胖等。所以在怀孕时,血糖控制好,有益于孩子今后健康成长。

妊娠糖尿病患者不推荐用口服降糖药

专家指出,尽管诸如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是安全的,但是尚未有指南或共识正式承认其可以用于妊娠糖尿病的治疗,所以目前关于妊娠糖尿病的治疗还是以生活方式改善和胰岛素治疗为主。临床上暂时还不推荐任何口服药物。

需要注意的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需要定期复查,若出现血糖问题就需要参照糖尿病治疗方案。如果产后一年内查血糖均正常,那就可以摘掉“妊娠糖尿病”的帽子,每年只需做正常的年度体检即可。

如何避免妊娠期的糖尿病发生?

专家提醒,孕妇应合理安排饮食,避免高糖食品,少食多餐,多食蔬菜、富含纤维素食品,注意维生素、铁、钙的补充。

孕期体重平均增长应该控制在25斤左右。一般来说,如果孕妇的营养过剩,体重增加过快,容易引发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还会产下肥胖宝宝、巨大儿,增加难产几率。如果为了保持身材刻意节食,则会使胎儿生长受到限制,容易产下低体重儿,或宝宝出生后体质偏差。所以,准妈妈们猛吃猛补或故意少食都不可取,孕期应该保持合理的体重增长,按时产前检查。

孕妇在怀孕期间,一定要有一个自我保护的知识,可以通过有关的书籍了解怀孕期间要补充哪些影响,在妊娠早期、中期、晚期增加多少是合适的。体重增加过快并非好情况,另外在妊娠的中期,一般是指怀孕20—28周这段时间可以做有关的糖代量的检查,如果有问题的话,就尽早的干预,这样胎儿在中期和晚期的时候发育的就比较正常,这样孕妇的体重控制的比较好,对于小孩的健康对于分娩的过程都是一个保障,所以一定要注意筛查。

2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知多少?

糖尿病治疗中“五驾马车”即糖尿病教育与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与糖尿病监测,缺一不可。糖尿病口服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由于口服降糖药物的种类增加,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口服降糖药,供参考。

磺酰脲类

【作用机制】

1.刺激胰岛素释放,不刺激合成,使细胞内钙离子水平、cAMP水平及三磷酸肌醇水平升高。

2.增强B细胞对刺激物的敏感性。

3.外周作用:增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对葡萄糖的摄取,降低血糖。

【适用对象】

1.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有一定的胰岛素分泌功能。

2.40岁以后发病。

3.糖尿病病史短,无糖尿病并发症,肝、肾功能及血脂正常。

4.体重正常或较轻者。

5.未使用过胰岛素或每日低于40u(尤低于20u)的胰岛素即可良好控制血糖者。

6.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和胰岛素抗体均阴性。

【副作用】

1.低血糖症:最常见也最危险。

2.体重增加。

3.消化道反应。

4.皮肤过敏反应。

5.血细胞减少:偶见。

6.神经系统反应:头晕、视力模糊、共济失调等少见。

【禁忌症】

1.1型糖尿病或胰性糖尿病。

2.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

3.手术前后患者。

4.合并严重感染。

5.应激或严重创伤。

6.糖尿病合并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AK)、非酮症性高渗昏迷等。

7.既往对磺酰脲类(SU)降糖药有严重不良反应者。

类药过敏者或磺胺类药物有过敏者。

9.严重肝、肾疾病。

10.严重心、脑、肺等并发症。

11.血液病:溶血性贫血,白细胞、粒细胞、血小板或全血细胞减少。

12.活动性肺结核。

13.严重的垂体功能和甲状腺功能不全。

14.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注意事项】

1.年老体弱者使用磺酰脲类药剂量酌情调整。

2.肝、肾功能不全者,磺酰脲类剂量宜偏低或改用胰岛素。

3.哺乳妇女和儿童不宜使用磺酰脲类药。

笨甲酸衍生物类(格列奈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作用机制】

笨甲酸衍生物类降糖药是一种新型的口服降糖药,其特点如下:

1.非磺脲类胰岛素刺激物,与磺脲药受体相同,但作用位点不同。

2.作用机制及副作用与磺脲要相似。

【适应症】

1.2型糖尿病经饮食及运动治疗未能有效控制高血糖,而有一定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却又不足以抑制餐后血糖升高者。

2.目前无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昏迷、感染、手术等)。

3.不合并妊娠、哺乳。

4.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5.无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及近一年内未发生过心肌梗死。

6.单一用药效果不佳时,与二甲双胍或格列酮类合用,可加强效果。不宜与磺脲类降糖药合用,因作用方式相同,不能提高疗效。

【不良反应】

1.低血糖

2.消化道反应

3.过敏反应

4.肝脏酶增高

【注意事项】

1.有明显肝、肾功能损害者禁用。

2.孕妇、哺乳、12岁以下禁用。

双胍类

盐酸二甲双胍目前最常用的双胍类降糖药。

【作用机制】

1.抑制食欲及肠壁对葡萄糖的吸收。

2.加强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和无氧酵解,抑制组织呼吸、生乳酸。

3.抑制肝的糖异生作用。

4.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但能增强胰岛素与其受体的结合及作用,即一定的胰岛素增敏作用。

【适应症】

1.2型糖尿病,特别是肥胖者。

2.糖耐量减退(IGT)或空腹血糖受损(IFG)者,为防止和延续其发展为糖尿病患者。

3.单用磺酰脲类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或无效者,可与双胍类降糖药联合用药。

4.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大或胰岛素用量大,有胰岛素抵抗者,可合用双胍类降糖药。

【副作用】

1.乳酸性酸中毒。

2.消化道反应: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等。

3.肝、肾损害。

【禁忌症】

1.肾功能减退者:由于双胍类降糖药不经肝脏代谢,在体内不降解,而以原形经肾脏排出,因此为避免双胍类降糖药在体内的积聚引起高乳酸血症或乳酸性酸中毒,须排出肾功能损害,如血清肌酐≥123.76umol/L(1.4mg/dl)者禁用。

2.肝脏功能损坏者;由于肝脏是代谢由小肠吸收的乳酸只要部位,为避免乳酸性酸中毒的发生,服用双胍类降糖药者必须肝脏功能正常。此外,肝病患者亦可伴有乳酸升高。

3.处于低氧状态者;如慢性新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循环功能失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周围血管病变等,均可引起乳酸性酸中毒。

4.既往有乳酸性酸中毒病史者。

5.酗酒者;乙醇(酒精)可增强双胍类降糖药对乳酸代谢的作用,酒精又可损坏肝功能,尤其是能抑制糖原异生而致低血糖。

6.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虽然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都未发现此药对母婴有不良作用,但不主张使用。

7.急、慢性代谢性酸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8.近期有上消化道出血。

9.血液系统疾病。

10.当天使用造影剂者,如碘化造物影响剂可引起急性肾功能变化。

11.有慢性严重的胃肠道疾病。

12.二甲双胍有过敏者。

13.严重的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者。

14.全身情况差,有严重的营养不良和消瘦者。

15.外科手术。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

在肠内吸收很少,能在小肠绒毛上竞争性抑制葡萄糖淀粉酶、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阻止葡萄糖自多糖链或双糖的断裂,延缓糖类的吸收,主要降低餐后血糖,同时缓解餐后高胰岛素血症。

【适应症】

各型糖尿病患者和餐后血糖较高者。

【副作用】

拜糖平、卡博平,服用初期有腹胀、排气多等消化道症状,坚持服用或减量可减轻。在用本药过程中发生低血糖应静脉应用葡萄糖或口服葡萄糖治疗,如用蔗糖或一般甜食无效,因糖苷酶活性被抑制,寡糖及多糖的消化吸收受阻,血葡萄糖水平不能迅速提高。

【禁忌症】

1.肠道炎症,慢性肠道疾病伴吸收或消化不良者等。

2.肝功能异常者。

3.肾功能损害者(血肌酐>176.8umol/L)。

4.有严重造血系统功能障碍者。

5.孕妇。

6.有恶性肿瘤者不宜用。

噻唑烷二酮类(TZD)

【作用机制】

1.增加组织摄取和氧化葡萄糖,增加糖原和脂肪的合成,减少糖原分解和肝糖的输出,而降低血糖和血浆游离脂肪酸,减轻对β的“糖毒性”和“脂毒性”作用。

2.在多种水平降低机体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又称胰岛素增敏剂。

3.噻唑烷二酮是通过对PPAR 的激活而发挥作用的。PPAR ,即过氧化酶体增殖活化受体 ,是一种转录因子,属于核激素受体范畴,噻唑烷二酮为一种PPAR 的高选择性强激动剂,而脂肪、骨骼肌、肝脏中的PPAR 的激活,能调节特殊基因的转录。

【适应症】

各型糖尿病及血糖增高阶段者,以及胰岛素抵抗者。

【副作用】

1.低血糖。

2.水肿。

3.肝功能的影响。

4.体重增加。

5.噻唑烷二酮类引起骨折的危险性增加,绝经后女性及老年患者发生者较多。

以上介绍了口服降糖药的种类,但也有使用原则,首先是任何一类口服降糖药中的一种均可与另一类口服降糖药中的一种合用;但同类口服降糖药不宜合用。

3糖尿病患者都适合口服降糖药?

■ 广东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护师 余桂芳

糖尿病的治疗,首要控制好血糖,广东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护师余桂芳在接受访谈时指出。糖尿病口服药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为确保用药的正确、有效、安全,患者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能轻信广告和非专业人员的建议,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用药。

那究竟哪一些人适合使用糖尿病口服药?是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服用口服降糖药呢?其实不然。余桂芳主任说,口服降糖药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来选择用药。临床上,口服降压药一般是适合于2型糖尿病病人。

临床上,糖尿病有不同的分类: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类型糖尿病。一般1型(整理)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不适用口服降糖药,需要注射胰岛素;2型糖尿病通过饮食控制和适当的运动仍没有达到良好效果,此时需要采用口服降糖药。发病早期的糖尿病不一定要用药,可以通过饮食控制和适当的运动来控制血糖,但并不是说所有的糖尿病在早期都不需要用药,有些糖尿病患者在发病早期血糖就非常高,此时就需要及早用药。

为什么1型糖尿病患者一般不用口服降糖药?余主任指出,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绝对缺乏胰岛素,同时,胰腺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此时需要补充胰岛素,口服降糖药无法满足体内对胰岛素的需求。

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4老年糖尿病患者如何选择口服降糖药?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市场上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但根据服药时间的不同,降糖药的种类也有所不同。各种降糖药物在降糖治疗中担当了重要角色,正确的选择降糖药物能帮助您控制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降糖药物有哪些?下面人让小编为你介绍一下降糖药。

口服降糖药的种类有哪些?

一、饭前30分钟服用的药物

主要为格列苯脲(优降糖),此外还有格列奇特(达美康)、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波脲(克糖利)和格列喹酮(糖适平)等。这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产生和释放胰岛素来降糖,对餐后血糖的降糖效果优于进餐时或餐后服用,不过要注意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二、饭前5~20分钟服用的药物

如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唐力)等。这类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暂,主要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尤其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一般每日2~3次,不进餐就不服药。

三、饭后立即服用的药物

如二甲双呱(也可餐间服用,肠溶制剂可餐前服用)等。该类药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本药物,尤其对于肥胖者为首选,由于其对胃肠道有刺激性,故宜在饭后服,以减少不适感。

四、进餐时服用的药物

最好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阿卡波糖(拜糖平)就属于这一类,此外还有倍欣、米格列醇等。其主要作用是促使饭后血糖值下降,若在饭前过早服用或延迟到饭后服用,都会丧失降糖作用。

五、每天同一时间服用的药物

这类药物与是否进餐无关,但我们一般习惯于每日早晨空腹服用,如胰岛素增敏剂,包括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由于此类降糖药作用时间较长,一次服药,降糖作用可以维持24小时,故每日早餐前服药1次即可。此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水肿,故有心衰倾向或肝病者慎用。

老年糖尿病患者如何选择口服降糖药?

降糖药物分为中药降糖药和西药降糖药,无论哪种降糖药,在使用中都应根据不同病情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并注意各类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老年糖尿病患者与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相比,由于年龄增长导致的生理和病理改变,有不同的特点。因老年人体力和活动能力降低;机体代谢功能退化,热量摄入不足,加之器官功能减退,所以不宜选择作用太强、排泄较慢的降糖药(如格列本脲)。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疾病较多,常同时伴有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所以在选择降糖药时要综合老年患者的病情及药物体内过程。

5口服降糖药失效咋办?

口服降糖药失效是 2 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 主要见于胰岛素促泌剂中的磺脲类药物( 如优降糖、达美康、糖适平等) , 此类药物疗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胰岛 β 细胞功能状态。

目前认为, 长期高血糖对胰岛β 细胞的毒性作用以及磺脲类药物对胰岛 β 细胞的过度刺激, 导致胰岛分泌功能衰竭, 是磺脲类药物失效的主要原因。其次, 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 医学上称之“为 胰岛素抵抗”) 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这在肥胖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明显。此外, 不注意饮食控制、缺乏运动、腹泻导致药物吸收不良、药物用法不当( 比如将同属磺脲类的两种降糖药物联用) 、存在应激情况( 如感染、急性心脑卒中、严重外伤、大手术等) 或同时应用具有拮抗胰岛素作用的药物( 如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药、避孕药) 等, 均有可能导致口服降糖药物失效。

如何区分原发或继发性失效

临床上根据药物失效发生的早晚, 分为原发性失效和继发性失效。初治糖尿病患者, 正规服用磺脲类药物达一个月以上, 仍无法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 谓之“ 原发性失效”。这种情况占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 5% ~10% , 多见于糖尿病确诊时间晚、胰岛功能已经衰竭的患者()。

患者在服药初期( 数月到数年)血糖可得到满意控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 疗效越来越差, 将口服药加至最大允许剂量血糖仍得不到理想控制( 空腹血糖> 10 毫摩尔 / 升) , 谓“之 继发性失效”, 这主要是随着病情的进展, 患者胰岛 β 细胞的分泌功能逐渐衰退, 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疗效也随之下降, 以至完全失效。据统计, 继发性失效的发生率每年为 5%~10% , 应用磺脲类药物治疗 5 年, 有约 30%~40% 的患者发生继发性失效。

出现药物失效时间的早晚, 与多种因素有关。当糖尿病发现较早、血糖控制比较理想时, 胰岛功能下降就比较慢; 反之, 如果延误诊断及治疗, 或降糖药的使用不规范, 血糖控制不理想, 则胰岛功能下降就比较快, 出现磺脲类药物失效时间也就早。

口服降糖药失效后该咋办一旦发现磺脲类药物失效, 应首先检查是否存在可以消除的诱因( 如饮食控制不佳、缺乏运动、肥胖等) , 如有则予以纠正。经纠正后患者病情仍未得到良好控制, 可考虑选用其他类型的降糖药。

目前, 国内外都倾向于及早加用胰岛素联合治疗, 这对于补充内源性胰岛素分泌之不足、迅速控制血糖、减轻高血糖的毒性作用、保护残留的胰岛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 两者联用还可节省外源性胰岛素用量。临床上有些继发性失效的患者, 配合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后, 胰岛 β 细胞功能有可能明显改善, 并恢复对口服降糖药的敏感性, 以至重新改用口服降糖药治疗。当然, 如果患者胰岛功能严重受损, 几无分泌功能, 则应完全换用胰岛素治疗。也有少数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者联用双胍类、胰岛素增敏剂、α- 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后, 药效又重新恢复,这可能与这类药物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关。

注意: 当出现磺脲类药物失效时, 切忌再联用另一种磺脲类药物。一种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没有发挥降糖作用, 说明其有功能的胰岛 β 细胞已不足 30% , 此时再增加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已没有意义, 而应改用其他类降糖药,或与其他类型的降糖药联用。

如何看待口服降糖药失效

出现口服降糖药失效后, 患者往往对治疗失去信心, 而这种不良情绪反过来又会促使血糖升高, 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其实, 口服降糖药失效并不意味着无药可医, 通过调整治疗方案, 血糖同样会得到良好控制。

临床上, 有些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存在认识偏见和恐惧心理, 明知口服降糖药失效, 却拒不使用胰岛素, 而是盲目加大用药剂量或滥用偏方、秘方, 不但药物副作用增大, 而且血糖长期得不到控制, 最终胰岛功能完全丧失, 必须完全依靠胰岛素生存, 正所谓“ 早用可以少用甚至将来不用, 迟用必须多用而且终生要用”。

怎样防止和延缓降糖药物失效

胰岛功能衰竭是造成降糖药物失效的主要原因。为了延缓或避免口服降糖药物失效, 首先要早发现、早治疗, 把血糖长期控制在理想水平, 减缓胰岛功能的衰竭; 其次, 国内外众多临床研究证实, 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应用胰岛素及胰岛素增敏剂有利于保护胰岛功能; 第三, 不要单一过量服用磺脲类药物, 主张不同类药物早期联合应用。

特别提醒: 一旦出现口服降糖药失效, 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与医生一道分析查找原因,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专家提示

磺 脲 类 药物: 以餐前半小时服用较适宜,长效的如格列美脲可以早餐前一次服, 短效的(如糖适平、美吡达)则一日三次餐前服, 中效的( 如达美康) 也可早、晚餐前分两次服。长效的剂量大时, 也应分两或三次服。

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 如诺和龙、唐力等, 由于起效快速、半衰期短, 主张每日三次, 餐前即服, 不需提前, 也不宜在餐后服。α- 糖苷酶抑制剂: 如拜唐苹, 因其作用为抑制肠道内把淀粉分解为葡萄糖的酶, 如果提前服(如餐前半小时), 由于没有作用底物, 作用无从发挥。餐后服则葡萄糖已被吸收, 失去了用药的意义。因此, 最好是与第一口饭一起嚼碎服用。拜唐苹的胃肠道副作用主要是腹胀、排气多、腹泻等,常用减少剂量的办法来解决副作用问题。

双胍类药物: 服用后会有一些胃肠道刺激症状, 如胃部不适,口中有金属味道,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为了减轻这类副作用, 在餐后再服或餐中服, 可以避免空腹时直接刺激胃粘膜。但二甲双胍肠溶片对胃肠道刺激相对较小, 也可以在餐前服用。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也叫胰岛素增敏剂, 起效时间较慢, 一般须服用 4 周以上才能达到最佳疗效,因此, 这类药物餐前、餐后服用没什么差别。

另外, 对于做成控释、缓释胶囊或肠衣等特殊剂型的降糖药,注意不要掰开服用。

如果觉得《口服降糖药失效咋办》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