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提醒40岁以上者需勤做胃镜

提醒40岁以上者需勤做胃镜

时间:2022-08-09 16:52:11

相关推荐

提醒40岁以上者需勤做胃镜

在各种检查方法中,胃镜被公认为是诊断胃癌的最好方法,特别是在早期癌的诊断上。

1提醒40岁以上者需勤做胃镜

胃镜能在直视下对胃的所有部位从多角度进行全面三维立体检查,并对病变部位直接摄影、录像,放大数十倍甚至百倍仔细分辨,随之钳取样本组织,送病理专家确诊,从而完成胃癌的诊断。

随着科学的进步,现在一些严重的癌前病变,甚至早期胃癌都能利用胃镜得到很好的治疗,而且与开腹手术相比,做胃镜创伤更小、针对性更强,术后恢复更快。

当然,由于原先做胃镜检查时,镜身必须从受检者的口腔经咽部进入食管及胃内,使敏感性很高的咽部受到刺激,会有一定痛苦,这也是很多人放弃这一检查手段的重要原因。可是,现在的胃镜不仅软而且细,只要患者配合,检查很快就能完成。而且对于个别特别害怕胃镜检查的患者,还能做无痛胃镜。

如果出现胃部不适,如胃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等,一定要及时做胃镜检查,千万不要贻误时机。有胃癌家族史、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黏膜肠化和不典型增生及做过胃部切除术的病人,在病情没有变化时,最好也能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期跟踪判断病情。即使是健康人,建议40岁后每年也要做一次胃镜。

2胃镜定检可发现早期胃癌

“如果能对门诊有症状的人群放宽胃镜检查的适应证,或者对愿意做健康体检人群常规加做胃镜,将有助于胃癌早期发现。”专家说。

专家分析,当前人们对胃镜检查的不适,以及对做胃镜的恐惧正是影响临床胃镜广泛应用的症结之一。医疗工作者应大力普及胃镜的科学知识,避免公众“谈镜色变”。同时借助麻醉手段,开展无痛苦胃镜,在舒适睡眠状态下完成对胃部的探查,让需要诊查的人群更容易接受胃镜。

专家表示,目前胃癌早期发现困难重重,原因一是绝大多数早期胃癌患者无任何症状,即使部分已处于进展期胃癌,也缺乏胃癌特异性的临床症状与体征,难以引起重视。二是早期胃癌缺乏兼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肿瘤标记物,常规体检很难掌握胃癌的线索。此外,胃镜检查具有一定的不舒适和较多的费用,在我国尚未被列入常规体检的范围。

专家认为以下人群需要接受胃镜检查或随访。包括有消化不良症状或消瘦、贫血、黑便、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者,有胃癌或其他肿瘤家族史者,有消化道息肉病史者,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有反复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者,无论良性或恶性疾病施行过胃大部切除术后者,以及其他特定高危人群如部分肿瘤抗原指标出现异常者,均应定期体检,接受胃镜诊查和随访。胃镜检查的频率可依据不同的情况,1至2年进行一次。

3胃镜下胃息肉的“众生相”

随着纤维内窥镜的发展,临床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胃肠道息肉病人被发现。由于息肉属于胃肠道肿瘤,故临床医生、患者本人都很重视。患者常常会提问:胃肠道息肉是什么?

所谓胃肠道息肉,是指任何隆起于胃或肠粘膜表面病变的总称。名称仅表示肉眼外观,并不表示病理性质。胃肠道息肉以大肠最为多见,尤以直肠及乙状结肠为甚,其大小直径可自2毫米至20毫米以上不等。下面重点介绍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分类方法不一,根据息肉外观可描述为:菜花样息肉,乳头状息肉,桥状息肉,广基息肉,带蒂息肉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组织学分类:

(1) 腺瘤性息肉:是最多见的一种,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3种。

(2) 炎症性息肉:是肠粘膜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病人。

(3) 错构瘤型息肉:多发生在儿童。

(4)增生性息肉。

大肠息肉大多没有临床症状,仅在肠镜、钡灌肠或尸体解剖中偶然发现。少数病人可有以下症状:

(1) 便血:粪便常呈鲜红色,以绒毛状腺瘤及幼年性息肉较多见。

(2) 粪便改变:有时粪便中有较多粘液。

(3) 腹痛:比较少见。

4胃镜对不同时期胃癌的检查

(一)早期胃癌

癌肿浸润仅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的胃癌而不论淋巴结转移与否。除小胃癌和微小胃癌之外还可分为三型。

①Ⅰ型隆起型:癌肿呈息肉状,其隆起高度超过粘膜厚度2倍以上,顶部有浅表溃疡坏死组织覆盖。

②Ⅱ型浅表型:Ⅱa浅表隆起型与Ⅰ型相似,其隆起高度小于粘膜厚度的二倍,呈圆形、椭圆形或葫芦形,表面凹凸不平,有不均匀颗粒,周围粘膜或发红、苍白、有糜烂;Ⅱb浅表平坦型,由于其隆起浅或凹陷不明显很难发现,色泽可呈灰白色或深红色,粘膜不光滑,触之出血,与粘膜边界不清;Ⅱc浅表凹陷型,最常见,粘膜呈浅凹或糜烂,底部有细小颗粒或覆盖白薄苔,边缘不规则,粘膜皱襞向中心聚集。癌性糜烂经治疗后不愈合,复查时间与良性糜烂相鉴别。

③Ⅲ型凹陷型:单纯的Ⅲ型很少见,常与Ⅱc型混合出现。小胃癌是指癌灶最大直径小于1cm的早期胃癌;微小胃癌之癌灶小于0.5cm;内镜活检确诊为癌,但手术标本病理检查未发现癌灶者称为超微癌,属于微小癌。

由于病变表浅,其形态方面可以仅显示为局部粘膜的色泽深浅的改变或粘膜表面粗糙不光滑感,或见点状增生、糜烂、凹陷或溃疡等改变,内镜医生对可疑病变要做细致的近距离观察,准确科学地钳取病变部位,以提高活检阳性率。在早期胃癌中,发现部分病例有多中心性癌灶,即内镜可同时发现两处或多处早癌,这些癌灶常是小或微小胃癌。因此在作内镜检查时不能满足于发现一个病灶。

(二)进展期胃癌

弥漫浸润型:病变弥漫而广泛,由于癌肿在胃壁内浸润,胃粘膜呈粗糙而僵硬的改变,有浸润感,粘膜表面高低不平,有明显水肿或浅表糜烂,胃体腔狭小或扩张受限,蠕动减弱或消失,典型的病例有“皮革样胃”之称。

隆起型:主要表现为菜花状肿块突入胃腔,表面呈结节或分叶状,有浅表糜烂、充血、溃疡或污秽的苔覆盖,组织脆易出血。

溃疡局限型:主要表现为局限性溃疡,边缘有不规则的结节状增生,有僵硬感;或呈堤岸状增生隆起,与正常粘膜边界清楚,周围粘膜分界不清,溃疡的一方边缘常有不规则堤岸状隆起,另一方边缘无明显边界,周围粘膜有结节,凹凸不平、出血、糜烂及色泽改变等。此型最为常见。

5电子胃镜是检查胃癌的利器

电子胃镜把冷光从口腔经食管、胃腔送达十二指肠降部,照亮了狭长的食管、膨大的胃腔和弯曲的十二指肠。镜前端的微型摄像机,同步敏锐地摄录下管腔内的图像。鲜明、清晰的腔内图像动态地呈现于电视屏幕上。把食管、胃、十二指肠降部的粘膜病变看得清清楚楚。粘膜的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出血、息肉、肿瘤、粘膜肥厚、血管走向、静脉曲张及腔内异物都能分辨。

胃镜下能取病变组织做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这是确诊食管癌、胃癌的“金标准”。胃镜下还能开展多种治疗:如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高频电切胃息肉;胃镜下喷药止血、注射止血、钛夹止血治疗;镜下微小胃癌切除;镜下微波治疗等等。胃镜下治疗技术的开展显现出优越的临床效果,原来一些需要开腹剖胃的手术,现在在胃镜下就能完成了。免去了病人开腹之苦,疗效好,费用少。胃镜是目前诊断食管、胃、十二指肠病变最直观、最准确、最可靠的方法,电子胃镜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胃病的诊断水平。

如果觉得《提醒40岁以上者需勤做胃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