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小儿腹泻可用中药敷脐治

小儿腹泻可用中药敷脐治

时间:2024-07-19 09:01:29

相关推荐

小儿腹泻可用中药敷脐治

小儿腹泻是秋冬常见病,上海市中医门诊部张善凤医师介绍,用中药敷脐法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较好。中药选用丁香、肉桂各9克,五倍子12克,白胡椒5克,石榴皮20克,研成细末装瓶;取药粉适量,

1小儿腹泻可用中药敷脐治

小儿腹泻是秋冬常见病,上海市中医门诊部张善凤医师介绍,用中药敷脐法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较好。

中药选用丁香、肉桂各9克,五倍子12克,白胡椒5克,石榴皮20克,研成细末装瓶;取药粉适量,用生姜汁调成糊状,纳入脐孔,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再用绷带围绕脐部缚紧,以防脱落。敷12—24小时后可揭去。一般12小时后吐泻可停止,24小时后可痊愈,愈后再贴一天,巩固疗效。

2小儿腹泻应该怎么用药

门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妈妈,孩子因腹泻来就诊,当问到宝宝用过药没有,她会急切地告诉你三四种药名,甚至有的妈妈干脆把家里的药全拿来了,最多的有五六种之多;再问是怎样给孩子服用的,答案差别很大,有的尚合理,有的则不合理,或者不科学,令我们为孩子担忧。如何科学地为腹泻小儿调整用药,不仅涉及到宝宝的消化道问题,而且关系到每个宝宝能否正常地生长发育、健康成长的大问题,所以,妈妈们一定要重视。

那么,腹泻是怎么引起的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秋季腹泻,又叫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这种病毒就是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它季节性强,不分南北方,每年秋冬季发病,12月份达高峰,多侵犯6~24个月的婴幼儿。由于该病常呈小流行,因而此时儿科门诊的小病号容易“扎堆儿”。这种腹泻起病急,病情重,它的特点有“三多”,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易致患儿脱水酸中毒,危及生命。

2.细菌性感染,这种腹泻发病可急可缓,多是卫生注意不够,导致病从口入。其特点是大便次数多,但每次量不多,可见黏液或血丝。病程可长可短,若转为慢性,则危害较大,影响宝宝的营养吸收。

3.饮食因素,多见于人工喂养或添加辅食的小宝宝。

当然,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导致小儿腹泻,如气候变化、水土不服等,但无论怎样,妈妈们最好还是带着孩子和便样去医院,经医生查体和大便化验,明确腹泻原因,对症用药。

一般来讲,腹泻严重的患儿需要静脉输液治疗,这里我们只探讨口服治疗。通常口服治疗腹泻的药物包括以下几类:抗生素类、黏膜保护剂、微生态制剂、中药类等。让我们分别来认识一下。

一、抗生素类 这类药主要针对细菌性肠炎,品种很多,选药时医生往往根据患儿的临床特点和便检结果,并结合孩子的用药史及过敏史等。这类药在临床上的问题比较突出,滥用现象诸多,如家长心急,擅自加大药量;一种药不行,再加一种,盲目联合用药;医生开的药不管用,去药店买广告宣传的药或别人推荐的药,造成重复应用;不规律用药,时服时停,孩子成了试验品。这些做法都属于滥用抗生素,它最严重的后果是肠道菌群进一步紊乱,耐药细菌大量繁殖,导致药物难以控制的肠炎,即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因此,非“细菌性”肠炎是否用抗生素一定要遵医嘱,否则后患多多。

二、黏膜保护剂 这类药顾名思义,就是能覆盖在肠黏膜上,吸附病原体和毒素,增强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并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常用药有思密达、必奇等。服这类药需注意它的用法,一是空腹,二要强调与水调和的比例。空腹不是指饭前,而最好在两餐之间;怎样与水调和,务必认真阅读药物说明。这两条做好了,会极大地减轻患儿症状,缩短病程。

三、微生态制剂 主要是指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一些有益于肠道正常菌群生态平衡的活菌制剂。它能抑制病原菌的定植和侵袭,调节恢复肠道的微生态,从而控制腹泻。这类药由于是活菌制剂,切记不能用热水送服和与抗生素同服。另外,这类药重在调理,如患儿单纯消化不良或因肠外感染引起的腹泻,症状迁延反复时,可服用,但疗程要长。

四、中药类 现有的许多中成药制剂在临床上都是行之有效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宝宝服药的依从性,应避免饭后喂药引起呕吐,或硬喂导致宝宝强烈逆反,尽量寻求一些宝宝愿意接受的办法,使顺利喂药成为可能。

由于药物诸多,服药程序也有讲究。比如病毒性肠炎或水样便,则黏膜保护剂为必选,最好单用;抗生素与微生态制剂同选时,应错开时间服用;西药与中药最好分开服用;慢性腹泻长期服药需注意药物的副作用等等。一句话,强调对孩子的精心护理。

总之,腹泻患儿如果药选对了,用好了,既能缩短疗程又减轻孩子的痛苦,也有利于他的生长发育。此外,对于腹泻宝宝来说,合理用药很关键,饮食调节也非常重要。所以提醒非母乳喂养儿的妈妈在喂养过程中,务必要掌握好喂养的时机和分寸,辅食添加严格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防止宝宝稚嫩的胃肠再受到侵害。

3小儿腹泻时,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是怎样引起的?

小儿生长发育快,体液代谢也较成人快,婴幼儿每日水的出入量约为其细胞外液的1/2,而成人仅1/7。这一方面有利于婴幼儿养料的输送和代谢产物的清除,但也有不利的一面。因为体液代谢迅速,故一旦有吐泻而不能进食,体液即迅速减少,同时因小儿体液调节功能不够成熟,极易发生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 脱水:由于吐泻丢失体液和摄入量不足,使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减少,导致不同程度的脱水;由于腹泻时水和电解质两者丢失比例不同,从而引起体液渗透压的变化,即造成等渗、低渗或高渗性脱水。

(2)代谢性酸中毒:临床上婴幼儿以代谢性酸中毒为多见。腹泻时丢失大量碱性物质;进食少和肠吸收不良,摄入热量不足,体内脂肪的氧化增加,酮体生成增多(酮血症);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组织灌注不良和缺氧,乳酸堆积(乳酸血症);以及肾血流量不足,肾功能减低,尿量减少,酸性代谢产物潴留等。由于上述原因,绝大多数患儿都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而且脱水越重,酸中毒也越重。

(3)低钾血症:人体内含钾量约为30~50 mmol/kg,其中98%在细胞内,只有2%在细胞外。虽然机体各个部位含钾量悬殊,但血浆钾却稳定在4.1 ~5.1mmol/L水平。这种生理现象,是靠钠泵来维持的。由于胃肠道分泌液中含钾较多( 腹泻时大便的含钾量为17.9±11.8mmol/L),故呕吐和腹泻可大量失钾;进食少,钾的入量不足,而肾脏保钾的功能却比保留钠差,在机体缺钾时,肾脏仍有一定量的钾继续排出,故腹泻患儿都有不同程度缺钾,尤其是久泻和营养不良的患儿。钾缺乏的症状与细胞内钾浓度关系不大,但与血清钾的浓度有密切关系,并与血清钾下降的速度有关。在脱水纠正前,钾总量虽然减少,由于血液浓缩、酸中毒时钾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以及尿少而致钾排出量减少等原因,血钾多数正常。而当输入不含钾的溶液时,随着脱水的纠正,血钾被稀释,尿量增加,钾随尿排出;酸中毒被纠正和输入的葡萄糖合成糖原,使钾由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等原因,反而引起血清钾浓度下降。

(4) 低钙和低镁血症:腹泻患儿进食少,吸收不良,且从大便丢失钙、镁,可使钙、镁减少,但一般多不严重。而在营养不良、佝偻病、长期腹泻、碱中毒及未成熟儿则易出现低血钙症。在脱水和酸中毒时,由于脱水使血液浓缩和酸中毒时钙较多地脱离骨骼,血中游离钙比较多,故低血钙症多不发生。而当输液后血钙被稀释,以及酸中毒被纠正后,钙沉着于骨骼,血清钙反见降低,离子钙减少。当血钙降低至1 75mmol/L以下时,即出现低钙血症。

极少数久泻和营养不良的患儿偶有缺镁症状,常在血清钠、钾都恢复正常以后出现。此外,长期输液、过分利尿或长期胃引流亦可导致缺镁。

4小儿腹泻为何较易发生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在临床上不难发现,腹泻时小儿较大人容易发生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这主要是由小儿生理特点所决定的。

正常人体内,水的出入量与体液保持动态平衡,每日所需水量与热量消耗成正比。由于小儿每日所需水量相对较高,故水的需要量按体重计算亦高于成人。正常小儿每日所需水量约为120ml/100kcal,除出生后数日的新生儿出入水量较少外,年龄愈小,出入水量(体内外水的交换量)相对愈多。婴儿每日的水交换量约等于细胞外液的1/2,而成人仅为1/7,婴儿的水交换率亦比成人快3~4倍,所以小儿,尤其是婴儿对缺水的耐受力比成人差。在病理情况下,如果进水不足,而水分连续丧失,将比成人更易出现脱水。

水液的交换主要经以下三条途径来完成:

(1)不显性失水:不显性失水量一般比较恒定,由于小儿生长发育快,新陈代谢旺盛,所需热量较大,其不显性失水量也较多,按体重计算约为成人的2倍,在一般情况下平均为42ml/100kcal,其中细胞和皮肤失水分别为14ml/100kcal和28ml/100kcal。

(2)消化道的液体交换:正常人每日分泌大量消化液,约为血浆量的1~2倍,或细胞外液量的2/3,其中绝大部分被再吸收,由粪便排出的仅占少量,其中小儿每日从大便排出的水分约为8ml/100cal。当患严重腹泻时,水的再吸收障碍,使水和电解质大量丢失,因而引起脱水。小儿年龄愈小,消化道的液体交换(分泌及再吸收)愈快,所以比成人更易于因消化功能障碍造成水和电解质的丧失。

(3)肾脏排尿:正常尿量变化很大,决定于肾脏的溶质负荷和最大稀释及浓缩能力,正常成人可使尿稀释到50~10 0mOsm/L。(比重为1.003)和浓缩到1400mOsm/L(比重1.035),年龄愈小,肾脏的调节功能愈不成熟。新生儿和婴幼儿肾脏浓缩能力很差,只能使尿液浓缩到约700mOsm/L(比重1.020),因此排泄同等量溶质所需水量较成人为多,尿量相对较多。当入水量不足或失水量增加时,则易于超过肾脏浓缩能力的限度,发生代谢产物潴留和高渗性脱水。代谢产物在体内潴留,可使机体发生中毒症状,称为酸中毒。此外,新生儿期肾脏排泄氯离子、磷酸盐、氢离子和产氨能力差,其血氯和乳酸水平偏高,HCO3-较低,故较易发生酸中毒。

5中医对小儿腹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如何认识?

中医将腹泻称为泄泻,是以脾胃功能失调,引起大便稀薄或如水样,便次增多为其主要的病症。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如下:

(1)内伤饮食

小儿处于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阶段,需要充足的营养来满足机体的需要。小儿脾胃功能虚弱,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也较差。许多母亲盼望小儿成长心切,对孩子的饮食不加节制,肆食生冷、油腻饮食,给胃肠道造成很大的负担。这样,不仅不能把多吃进的食物消化吸收,相反,却损伤了脾胃,正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伤则不能运化,胃伤则不能消磨水谷,从而混杂而下,并走大肠而发生泄泻。过早给小儿添加粗糙食品,或油脂类、生冷类饮食,都可造成脾胃内伤,而致腹泻。

(2)感受外邪

指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之邪而引起脾胃功能紊乱形成的泄泻。古人有“无湿不成泻,湿多或重泻”之说。因脾喜燥而恶湿,湿邪最易损伤脾阳,使脾失健运,水湿相杂而走大肠,成为泄泻。

气候与泄泻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炎热的夏季,小儿出汗多,体内水分减少,体内废物排泄不畅快,这些废物刺激肠胃而形成泄泻。另外,小儿喂养时的奶嘴、奶瓶等器具消毒不够,最容易发生泄泻。

(3)脾胃虚弱

小儿脾胃本身就虚弱,或先天禀赋不足,但多数是由于后天失养导致的。小儿暴饮暴食、生冷无度,损伤了脾胃。脾的功能是运化转输饮食中的营养物质,胃的功能是容纳消化吃进去的食物。脾胃功能失调,则喝进的水停留于脾胃而成了湿邪,吃进的食物积于脾胃而成了积滞,并走于大肠而致泄泻。久泄可以加重脾胃虚弱,不能将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会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4)脾肾阳虚

此证比脾胃虚弱病情更重,属于寒泻。一般多因小儿先天不足,或治疗疾病时过服苦寒攻伐之药,或大病之后调养不当,或久泄不止,损伤了脾肾之阳而形成。

此外,由于小儿存在脏腑娇嫩、病情多变之特点,泄泻日久损伤气液,常会发生“伤阴”“伤阳”之变证。

如果觉得《小儿腹泻可用中药敷脐治》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