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心理学解析:孩子教育必须避开3个雷区 值得反思

心理学解析:孩子教育必须避开3个雷区 值得反思

时间:2021-12-21 02:20:32

相关推荐

心理学解析:孩子教育必须避开3个雷区 值得反思

01责骂孩子时,嘴角的微笑出卖了你

“我这孩子太淘气了,就是不写作业,一点办法也没有!”

“我家孩子竟然敢跟老师顶嘴,你说气人吧?”

“儿子,再看手机就罚你抄十遍课文!”

这些话我们经常从家长口里脱口而出。但有一次,我看到一位家长在说孩子的时候,嘴角竟然露出不易觉察的微笑。后来我又特地注意其他家长,发现很多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是笑着的。

你的潜意识已经出卖了你,表面批评孩子,潜意识却在说:批评你,我很爽。

也许有人反对了:爽什么,我希望孩子变好才批评的。

一次讲课时候我跟家长说:下次孩子考试成绩落下来了,你不要批评他,试着去鼓励他。因为批评他会越来越厌学,而鼓励会让他下次考试有进步。你愿意鼓励吗?这位家长立即说:我当然愿意。结果一星期后,第二次来上课抱怨说:老师你说的轻松,看的成绩单那一刻,我火气就压不住了,不生气太难了。

为什么?因为你生气,根本不是为了让他学习更好。你已经知道批评和成绩的因果关系,作为一个成人应该具备这种自我管理和分辨能力。但是你还是把控不住,只有一种可能,生气的目的不是为了成绩更好。这就好比抽烟一样,明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对于有些人还是忍不住继续抽。

真正生气是因为你不能面对孩子的弱势,他激活了你曾经的创伤,你不能面对自己的无力感。所以你催动体内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当孩子屈服后,你的无力感会减轻。同时孩子完全承接了你的这种无力感与愤怒情绪,于是接下来的学习他更加无力,对自己开始愤怒,觉得自己没有用。这就是孩子经常被批评,心理素质变化的过程。最终孩子内心会因积压的愤怒不断的否定,越来越敏感,越来越抑郁。

当你责骂孩子时候感觉自己有一丝舒服的感觉,一定要警觉,它会让你持续这个模式。

平时试着问自己:

批评孩子给我带了什么感觉?

这些感觉里有没有优越感?

愤怒背后还有什么情绪在起作用?

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去成长自己的内心。你变强了,孩子才与更大的空间成长。

02不要因为自己的缺失,偷掉了孩子的梦想

很多人成长的过程中是很匮乏的,没有得到过充分认可与肯定。于是长大后,不断的寻求外界的认同与肯定,以此来填补童年的缺失。

工作后中,他们会积极讨好同事和领导,希望得到对方认可。这很不容易,因为讨好别人就得委屈自己。

在小品《有事您说话》中,郭冬临为了讨好别人,硬说自己有关系,结果硬着头皮半夜排队帮单位人买火车票。但是轮到自己票没了,自己又搭上钱买了高价票。目的就是为了让别人高看自己一眼,让别人接纳自己,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人。但背后就是妻子的抱怨,自己的委屈。

结婚后,他们又会把这种期望又投射给妻子或者丈夫,强行要求对方满足自己,甚至为此不惜开战。当然对方也会极力反抗,所以也没有那么容易得到满足。

工作中带着面具,回家后都不愿意面对对方的负面情绪,被迫再带上面具,要么直接开战。这才是现代人压力大的根本原因。真正的压力往往不是来自于工作,而是来自于人际关系。

但在孩子面前就不同了,一切都改变了。孩子即没有领导的威严,也没有同事的独立,更不会像爱人一样攀比。甚至还不会反抗,或者不敢反抗。

孩子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说什么听什么。就从这时候开始,家长渐渐的把孩子当做了自己一部分,把自己的期望与满足,开始融入到了孩子身上。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承接了自己过去的创伤。

李小花从幼儿园就喜欢画画,父母看到后也很惊喜。开始用心培养,报了绘画辅导班,甚至专门拜访大师学习。随着不断学习,画画水平也是越来越高,经常参加很多的比赛活动。作为妈妈更是引以为荣,逢人就夸。

有一次小花感冒了,周末绘画就不想去了,但是妈妈说:你下周就要参加市里的比赛,这次辅导对你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让老师好好的指点下,这次说什么都得去。

又有一次,小花约好了同学去春游,但这个时间跟妈妈约的一位绘画老师正好冲突。虽然小花小心翼翼的表达了自己的需求,但是妈妈还是拒绝了:你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多么难得呀?出去玩什么时候都可以,这次跟老师见面不能错过!这是改变你一生的机会。

小花没有听懂妈妈说的大道理。

但随着类似的事情一次次发生,终于在初二时候,小花开始反抗妈妈。拒绝参加任何活动,也不再画画,妈妈越劝反抗的越厉害。从那时候开始,画笔基本就放下了。

她说感觉妈妈太功利了,从来不考虑她的想法。画画早已经不再是自己的兴趣了,而变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而妈妈也总是让自己去完成这些比赛,以此来增加她自己骄傲的资本。

这样的对抗持续到大学毕业,后来长大了,她会偶尔拿起画笔,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如果这时妈妈说:太可惜了,当初你要是听我的,现在都是画家了。她会异常愤怒,因为失去了梦想而愤怒,他只觉告诉他,梦想丢失与妈妈有关系。

是呀,一个从小就喜欢画画的女孩,怎么就跟自己的兴趣对抗起来了呢?

因为妈妈偷了她的梦想,妈妈把自己的梦想替代了孩子的梦想。孩子的梦想是愉快的画画,而妈妈的梦想,是通过孩子优秀的绘画肯定自己,增加自己的价值。

但最大的冲突,是妈妈只去满足自己内心的缺失,而没有看到孩子心灵的真实需求。这才是小花对抗妈妈的真正原因,她只是希望妈妈看到自己,认可真正的自己。而作为妈妈只看到了荣耀,并把这种荣耀加上了个“为你好”的包装,把自己都骗了。作为妈妈没有真正看到孩子内心的需求,以及绘画对孩子的喜悦和意义。

03害怕跟孩子分离,失去了自己的价值

莉莉是一个25岁的女孩,内在冲突特别严重,非常抑郁。平时没有什么能够让他快乐了,情绪在冻结边缘。她有一个姐姐已经结婚,父母早年离异,家里只有她跟妈妈相依为命。她非常渴望想逃离这家,但又不能只丢下妈妈,这样很不孝。

莉莉从小敏感,很容易感受到妈妈的情绪,在妈妈看来她比较懂事,但是妈妈又觉得她不够独立。但妈妈还是会把自己的很多烦恼跟她倾诉。一次次她承接了妈妈许多的情绪,里面有对自己的不满与期望,对爸爸的抱怨等等。

妈妈经常告诉她,做事多考虑别人,多让着别人,要会察言观色。每次出门千叮咛万嘱咐,用莉莉的话来说,妈妈对待姐姐像对待一个成人,而对待自己却像是对待6岁的孩子。关心多了就成了负担,成了控制,成了不信任。

她很想独立,于是她跟妈妈讲自己已经能赚钱了,以后妈妈不需要再给自己钱了。但奇怪的是她说完后,妈妈往往会更加强烈的要给她钱,担心她赚钱太少不够花。并不断的说,你找个工作赚一点就行,不用跟别人攀比。这又让他很失落,因为她感受到在妈妈心里根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一直把自己当做没有长大的孩子,失落之后更多的是无力感。

所以我们看到,妈妈表面希望孩子独立,但潜意识却一直把案主当做长不大的孩子,因为长大就要分离,这是妈妈深层不愿意面对的。

当莉莉希望不再依赖妈妈的金钱时,妈妈感受到的是孩子不需要自己了。这是她不能接受的,于是她又用担忧她为名,用钱把莉莉带回来。继续去维持女儿对自己的依赖,莉莉也感受到了妈妈的情绪,所以非常的无力。这种无力来自于两个思想的冲突,莉莉一方面想逃离去活出自己,另一方面又不敢背叛妈妈,这让她无所适从。

写在最后

妈妈对孩子有依恋,孩子对妈妈也有依恋,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作为家长,一定要知道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最伟大的爱,是指向分离的爱。

作为父母要去面对自己生命中的缺失,让自己的生命状态独立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有力量支持孩子的独立,支持孩子走自己的人生路。

作为孩子,也要知道父母深层的爱,是渴望孩子比自己更加优秀。《孝经》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所以爱父母就要尊重生命的法则,让自己生命更加精彩,去绽放父母给予的生命,这才是对父母爱的回报,对父母的孝道。

活出自己是对爱的诠释,对孝道的践行。

如果觉得《心理学解析:孩子教育必须避开3个雷区 值得反思》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