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辉瑞 阿斯利康 赛诺菲 罗氏 默克等竞相出击 他们看到了什么?

辉瑞 阿斯利康 赛诺菲 罗氏 默克等竞相出击 他们看到了什么?

时间:2019-01-05 12:30:10

相关推荐

辉瑞 阿斯利康 赛诺菲 罗氏 默克等竞相出击 他们看到了什么?

9月7日上午,阿斯利康全球CEO苏博科,现身北京。

促使这位全球排名第十二位跨国药企的全球CEO不远万里飞到北京的,是这一天上午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的一场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根据备忘录,阿斯利康将在北京经开区设立阿斯利康中国北部总部,并将覆盖相关区域运营管理、销售市场、物流配送、新药研发等业务。此外,阿斯利康中国还将持续加大对北部区域的投入,在北部总部打造北方商业创新中心。而就在同一天,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则出现在了离北京1000公里之外的江苏无锡。在这里,由阿斯利康中国支持无锡政府及无锡高新区打造的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正式开园。首批入驻创新园的10家创新企业亦悉数亮相,其中既有泰格医药这类本土创新药CRO企业,也有更多来自英国、俄罗斯等海外的生命科学领域初创公司。

一南一北,显然阿斯利康正以紧锣密鼓的节奏,迅速在中国市场做大手笔的布局。

而这也并不是阿斯利康一家外资药企独有的动作。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落幕不久之后,法国制药企业赛诺菲便宣布建立起在中国的首个全球研究院,并预计未来5年内每年投资额将达到2000万欧元;默克中国也对外宣布,其旗下上游技术研发中心在张江高科技园区落成,并计划和建成的默克南通生命科学中心结合,建立完整的定制化培养基服务体系。而罗氏制药也把创新研发的阵地在中国重新进行了扩充安排。同样将于竣工的罗氏上海创新中心,投资额高达8.63亿元。

更为行业所知的则是“宇宙大药厂”辉瑞。尽管此后不久发布了辉瑞普强与迈兰合作的消息,但5月30日辉瑞首次将成熟药物业务板块全球管理中心辉瑞普强(Upjohn)总部设在美国本土之外,落户上海静安,仍然创下了跨国药企首次将全球业务总部落地中国的纪录。

事实上,自1980年8月2日一家合资制药企业进入中国以来,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外资医药企业对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0月8日至10月10日,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契机,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主办,E药经理人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将于北京雁栖湖盛大召开。与此同时,我们也将特设“新中国成立70周年医药产业发展成就展”,其中外资药企将作为展览主题之一予以特别呈现。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展览详情

如有参展需求请联系

吕老师:15801338547

附: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E药经理人特约撰稿之外资风云历程引进外资,行业改革开放的华彩乐章作者:柳志梅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促进了医药行业40年发展巨变。医药行业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行业之一,也是利用外资比较成功的行业。以引进外资为标志的行业对外开放,推动医药各项改革快速发展,促进了从产品、标准、技术,到理念、人才、管理、制度等各个层面的创新,重塑了行业格局,成为新中国医药发展划时代的一个里程碑,开拓了未来腾飞的广阔空间,为促进国人疾病治疗和健康保障水平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引进外资,称得上是我国医药行业改革开放这部恢宏交响乐的华彩乐章。01.促进行业全面改革 助力医疗水平提升

1980年8月2日,我国第一个合资制药企业(中日合资)—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成立签约,1984年5月17日正式投产。天津中国大冢制药拉开了中国医药行业对外开放的序幕,很快掀起一股医药合资高潮,至1989年,中国大冢制药、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无锡华瑞制药、中美天津史克制药、西安杨森制药、苏州胶囊公司、重庆葛兰素史克制药、大连辉瑞制药、青岛华钟制药、杭州龙德医药器械公司10家“三资”企业先后进入中国大陆,形成医药行业第一波开放高潮。

1993年我国《专利法》实施承认化学成分专利之后,跨国药企再掀华投资建厂的高潮。至,全球最大的30家跨国药企都在我国建立了药厂,“三资”药企超过2000家而且多数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推出的大批药品广受中国市场的欢迎。2002~5年间,“三资”药企在我国医药市场的销售增长率平均达到25%,远远高出国内企业。截至底,我国医药行业吸引各类外商投资项目共3497个,实际利用外资55.94亿美元,拥有“三资”企业约1500家,超过医药企业总数的30%以上。我国重点地区典型医院用药市场中,“三资”药品市场份额稳步上升,从2002年的31.67%上升到的40.16%。据商务部数据,截至1月,外商累计投资中国医药行业4000多个项目,合同金额超过150亿美元。,在全球直接投资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我国医药制造业吸收外资增长了55.8%,医疗设备领域增长了95%,充分证明全球资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以及中国医药市场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影响力。据粗略统计,至,我国已有逾3000家外资医药企业。世界排名前50位的跨国制药公司,都纷纷在中国安营扎寨。随着中国市场地位的提升,一些跨国药企的市场重心也开始向中国转移。5月30日,辉瑞首次将成熟药物业务板块全球管理中心辉瑞普强(Upjohn)总部设在美国本土之外,落户上海静安。这也是跨国药企首次将全球业务总部落地中国。引进外资为医药行业输入新鲜血液,加快了本土企业转型升级,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先进的质量控制、管理理念和实践,帮助我国医药行业引进国际标准,如GMP、GCP、GLP等。由此,国产药品的安全性和质量有了质的提高。同时,在计划经济时代缺乏或不被重视的专业推广、品牌营销、企业文化等,国际制药业有关环保、职业健康与安全生产的标准,以及医药工程设计思想,也在我国医药行业逐步实施和接轨。早期,跨国药企在为本土企业培养了大批营销人才,西安杨森因此一度被誉为医药行业的“黄埔军校”。之后,跨国药企的引领作用逐步扩大,一些质量总监从跨国药企向本土企业流动,“海归”研发人才紧跟全球前沿技术。如今,外企高级管理人才逐步向新兴的民营研发型企业流动。跨国制药企业引进到我国的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填补了国内重大疾病治疗的空白,有利于中国患者缓解病痛、延续生命,提高生活品质。外资药品的学术推广,客观上使中国临床医生的药学知识得到了极大充实,从而大大丰富和提高了临床治疗手段和水平。开放带来行业进步和繁荣,也推动医药改革不断深入,使政府管理药品的方法更科学。比如,充分运用药物经济学原理建立和调整医保目录。在新药审批领域。8月以来,一系列关于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改革审评审批的政策规定发布。有条件承认国外临床试验数据,为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创新药等设立优先审评审批“绿色通道”,极大地利好一批具有创新药研发优势的跨国药企。4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有条件批准九价HPV疫苗上市,只用了8天时间。审批速度之快,在中国药品审批史上史无前例。12月18日,珐博进(中国)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宣布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一类创新药罗沙司他(商品名:爱瑞卓®)的上市批准。罗沙司他是全球首个口服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 目前获批用于慢性肾脏病(CKD)透析患者贫血的治疗,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这是史上首次由中国首先批准全新作用机制的国际首创原研药上市,实现三“首” 的创新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更优化的制度体系,更公平的市场环境,更高的审批效率给予外资药企更多信心。02.创新平台落子中国 带动国内新药研发

进入21世纪,外资把中国列为最适合参与全球创新药品研发的发展中国家。出于战略发展需要,跨国药企对中国的投资重点,由以前的成立合资公司、建立生产基地逐步转向新药研发,以充分利用我国医药研发资源、成本和人才优势。2001年1月25日,诺和诺德公司在北京建立了自己的世界级研发中心。这是跨国制药公司中第一家在中国设立的致力于生物技术研究的研发中心,也是公司在海外惟一从事基础研究的研发中心。2001年10月20日,法国最大的独立制药公司施维雅药厂在京成立医药研发公司。2002年11月,阿斯利康东亚区临床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是该公司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覆盖整个东亚专区的临床研究机构。10月10日,礼来与上海开拓者化学研究管理有限公司共建的礼来实验室大楼在上海浦东张江正式落成。10月27日,罗氏中国研发中心在上海成立。在~的间,外资药企在中国先后布设研发中心。辉瑞、诺华、葛兰素史克等数十家外资药企陆续在中国投资建立研发中心,强生、安进及武田甚至选择将亚洲研发中心“落子”在中国。截至2月,RDPAC会员公司已在中国设立31个研发中心,在华年研发投入约80亿元人民币。跨国药企中国研发中心为其研发创新贡献了相当的价值。以美敦力中国为例,成立5年共研发创新产品24个,覆盖外科技术和产品、新兴技术、呼吸和监护解决方案、血管治疗方案、专科治疗和糖尿病解决方案。其中成功上市22个,17个远销海外市场。一方面,随着中国本土的研发创新实力增长,很多外资药企选择与本土药企合作联合推进研发。礼来在中国很早就开始进行外部研发合作模式:,礼来与和记黄埔共同开发抗癌新药呋喹替尼;3月,礼来与信达宣布达将在中国和全球联合开发3个潜在肿瘤治疗药物。3月,礼来与药明康德宣布共同在中国开发、生产及商业化一款全球首创的小分子口服降血脂新药。成立合资公司也是外资药企的一种选择,11月27日,阿斯利康与“国家队”创投基金国投创新投旗下的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FIIF)合资,聚焦创新药的探索、研发和商业化,已拥有三种临床前潜在药物。,赛诺菲宣布将建立其在中国的首个全球研究院,致力于肿瘤、自身免疫类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早期生物研究。计划于第三季度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在成立初期招募30-50位中国本土的顶尖科研人才。预计未来5年每年项目投资额将达到2000万欧元。而罗氏制药也把创新研发的阵地在中国重新进行了扩充安排。同样将于竣工的罗氏上海创新中心,投资额高达8.63亿元。未来,创新中心的工作目标集中在研究与早期开发免疫、炎症及抗感染疾病领域的创新型药物。创新成果不仅服务中国,也服务全球。另一方面,外资药企研发中心近年来也迎来一波“撤离潮”。这背后,既有中国研发成本上升的原因,也有外资药企调整研发战略的因素。当中国研发资源变得不再“物美价廉”时,作为人才高地的优势正在显现,不少外资药企希望自己建在中国的研发“大脑”拥有中国细胞。罗氏集团全球CEO施万表示,“罗氏来中国,不是为了中国的手,而是为了中国的大脑。我们看中的是中国的科技创新人才。”赛诺菲全球研究总裁刘勇军则认为,现在是加码中国的最好时机。谁也不会否认中国医药市场持续发展的态势,而更多利好政策的推出将让外资企业对在华开展创新药研发减少顾虑。外资药企研发中心的兴建,搭建了医药研发的中国平台,吸引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中国研发人才回国开辟天地,一批早期回国的研发中心高管和在中国研发中心培养出来的精英,已经成为后来我国生物医药公司的研发掌门人或企业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实施以来,大量生命科技领域的人才回归中国。很大程度提升了整个药品研发的实力及临床水平。并促使了一批CRO和国家级新药研发创新平台公司在国内诞生,一定意义上开启了中国新药研发的大门。良好的政策环境、大量资本的涌入、医疗科技人才的回归,使得中国医药创能力不断提升。企业的研发意识和能力迅速增强,一批优势企业脱颖而出。截至,我国已有40多家企业率先通过美国、欧盟、世界卫生组织及日本相关cGMP认证,并进行OEM(代工)、ANDA(仿制药申请)、创新药申请、挑战专利等活动,有的还收购国外文号,参股控股美欧企业。在新药研发领域,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也逐步为我国医药行业所认同和接纳,如今,一大批成果横穿出世,中国已跻身世界第二梯队。本土药企对跨国药企,从一开始的艳羡发展到后来的跟跑,正在从跟跑向未来的并跑进发。03.政策市场格局调整 内外竞合谋变共赢

外资对中国制药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正面的拉动与提升作用,对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相当程度上来自外资企业的重要贡献。目前,跨国药企在中国的发展已进入研发驱动阶段。这一阶段,商业环境更加公平、透明、合规,中国制药行业管理模式向发达国家靠拢,研发实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显着标志。由外资加快进入带来的新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外资企业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资药品也是中国医药市场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国内外市场界限的逐渐淡化,内外资企业已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方博弈特征。一方面,跨国企业逐步从高端市场走向基层;另一方面,内外资企业竞争已从国内延伸到全球,双方在不断的倡导与跟随、探索与学习、竞争与合作中的碰撞和进步,有助于中国医药产业健康稳定增长。当今全球医药市场的变化给中外资药企在研发、生产和销售等全产业链上带来了更多合作共赢的机会,而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也有足够大的空间让各类药企共同发展。从最初的合资到后来的独资以及 “新合资”,外资也在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以适应中国医药政策和市场的变化。随着国家药价谈判及抗癌药专项集采等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选择在中国将产品降价,这些产品既有之前已在国内上市的产品,如艾伯维的“药王”修美乐等,也有在中国一上市就以全球低价进行供应的,如吉利德的索华迪等。不独在创新药市场进击,在仿制药市场,外资也动作频频。随着我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开展和大力发展基层医疗政策的推进,将有更多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替代原研药。未来,外资原研药将回归药品正常的生命曲线,迎来“专利悬崖”,进入成本竞争领域。辉瑞、阿斯利康、拜耳、默沙东、葛兰素史克等跨国药企都在积极布局市场下沉,组建基层销售队伍,或者选择与本土药企合作的,准备在基层市场大显身手。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会↓

*本文版权均属E药经理人所有,如需转载请在后台留言,经允许后方可转载,并在文首注明来源、作者。

如果觉得《辉瑞 阿斯利康 赛诺菲 罗氏 默克等竞相出击 他们看到了什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