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中医学只有“冲出西医病名围城 才能走向中医卓然自立”一一曹东义《一技之长空中课堂

中医学只有“冲出西医病名围城 才能走向中医卓然自立”一一曹东义《一技之长空中课堂

时间:2021-04-10 17:52:37

相关推荐

中医学只有“冲出西医病名围城 才能走向中医卓然自立”一一曹东义《一技之长空中课堂

↑点击上方“蓝色字”免费订阅

扁鹊重视脉诊,开创四诊合参,他依据的是女娲伏羲以来所形成的“整体观”。这个整体观,首先是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因此才可以通过观测色脉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态,通过药物的气味来治疗疾病、维护健康。扁鹊抢救虢太子所体现出来的综合治疗,首先重视外治法,而外治法有深刻的理论依据,人体的完整性是由脏腑经络来维护的,综合治疗的目的是为了调整、维护、加强人体的整体性、自组织性,也就是“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中医学只有“冲出西医病名围城,才能走向中医卓然自立”。西医的病名,无论诊断到器官,还是说到分子水平,都是西医自身发现目标的雷达,不是中医可以随便拿过来就用的靶向标准。中医只有坚持自身的学术特色,才能重新树立起来自信和自强的信念,才能走向伟大复兴的未来征程。在即将结束这部书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扁鹊开创的中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扁鹊善于继承前人的成就,成为集大成的一代宗师。扁鹊重视脉诊,开创四诊合参,他依据的是女娲伏羲以来所形成的“整体观”。这个整体观,首先是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因此才可以通过观测色脉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态,通过药物的气味来治疗疾病、维护健康。扁鹊抢救虢太子所体现出来的综合治疗,首先重视外治法,而外治法有深刻的理论依据,人体的完整性是由脏腑经络来维护的,综合治疗的目的是为了调整、维护、加强人体的整体性、自组织性,也就是“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扁鹊为中医打下的烙印是深刻的,他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我们从他论述“损至脉”,可以看出后人对虚损病机的研究,都受他的影响。如今各种非药物外治法深受大家欢迎,这也与扁鹊的医学思想完全一致。传承扁鹊的医学思想,可以为发展中医学术带来很多原创的动力。但是,我的心情并不轻松,我想起了不久前一件被人们热议的事情。这件事的起因,是因为不理解中医药学的原创思维,用“另类的西医标准”评价中医而引起的。12月美国华文报纸《世界日报》刊登一篇报道,说移居美国的80岁老中医出了一本书:《老中医欺骗病人五十年》。这个貌似自我反省、自我救赎的题目,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议论,反中医人士立即拿过来以此说事。透过纷纷扬扬的议论,可看到其背后深层的学术原因,是评价标准有问题。按照这位老中医的自述,他自幼失学,29岁自修中医学,38岁后拜7位名中医前辈进修中医学术。50岁到美后,以400只小白鼠实验中草药与西草药之优劣及其药效;研制牙周病牙膏,与腰腿健两种健康食品,以及心脏病、小便失禁之独特疗法。唯独在探讨中医诊脉学两年后,恍然醒悟中医师“切脉”之术,皆系欺人之术。笔者认为,促使老医生自爆“欺世”的原因,是评价标准的“异化”,这与中医、西医研究人体的方法不同有关。站在西医的立场来看中医的诊治过程,很容易产生两种情况,或者看不懂,或者说中医“欺骗”;站在中医的立场看西医的诊治,以“病为本,工为标”来看问题,会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如此检查。因为多次反复检查,只是为了发现西医医治的目标,与中医辨证治疗没有多少关系,这既加重了患者的负担,也容易伤害患者的健康。1、如何看待“摸脉”,是中西医的分水岭诊脉是中医的特色,古代就用大方脉、小方脉,划分成人的疾病与儿科病,摸脉之后开方治病,自古以来是中医的传统,“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是司马迁概括的中医学术传承脉络。“脉”是中医的基本概念,《内经》里提到脉的地方有1150多处,用脉作篇名的就有6篇之多,中医不谈脉就很难开口说话。中医摸脉到底摸到的是什么?仅仅是一根血管的跳动吗?或者仅仅是心跳节律的变化吗?如果回答“是”,那就是西医的思维、西医的评价标准;中医摸到的脉,在这个基础上,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历代医家都很重视脉诊,恰如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所说:“‘脉诊’向为祖国医学不可或缺的传统诊法之一,虽居四诊之末,却负冠冕之誉,故习俗称中医看病为‘诊脉’、‘方脉’、亦以‘大方脉’、‘小方脉’以概中医内科及其他各科;以脉性、脉理作为衡量医者诊疗水平之高低,以辞窥义,可见一斑。但观之当今中医界,言脉者泛泛,重脉者寥寥,部分中医仅视诊脉为装门点面的形式而已,令人慨叹。”2、摸脉摸出脂肪肝,不是欺骗也妄言美国的老中医说:“现在二十一世纪,绝大部份中医师,依然应用骑驴、骑马时代的诊断方法,诊断出:脂肪肝、心血管堵塞等现代医学名词。若非欺骗,又能如何解释?”扁鹊医术高明,《史记》说他“视病,尽见五脏症结。”有人说扁鹊有特异功能,只不过把摸脉做个样子“特以诊脉为名”。这显然看错了扁鹊,也误解了司马迁。扁鹊见到的“五脏症结”是五脏气机失常,而不是有形的病灶。假如扁鹊见到的“五脏症结”是有形的病灶,他就应该想办法去掉这个病灶,不能置之不理;他如果靠做手术去掉病灶,就离不开麻醉、止血、防止感染等具体措施,也离不开精细的局部解剖做学术支撑。中医放弃华佗外科手术解决疾病治疗的方法,遵从张仲景辨证论治的道路,既有技术的原因,也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影响。华佗的刀之所以生锈,麻沸散失传,与中医崇尚张仲景擅长辨证论治不无关系。假如中医天天做手术,扁鹊就不会是四诊合参的中医,也不会经常靠喝汤药治病;医圣张仲景也不会在《伤寒杂病论》的序言里,开篇就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叹其才秀也。”由此可见,所谓靠摸脉诊断出肝硬化、膀胱炎、肺癌、风心病、肾结石、胃溃疡等西医病名的中医,一定是一个冒名的中医,是中医队伍里的东郭先生。

疾病由阳热亢盛之证,突然转化为虚寒,是一个翻天覆地的转化,我们称之为“突变虚寒”,就是要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外感热病,不能只想到“存阴液”,更不能只知道有“灰中有火”的告戒,而不了解还有阳证转阴的突变,一切应当根据临床证候的实际情况,辨证论治。据此曹东义先生提出了在外感热病过程中“突变虚寒,转为内伤”的观点,给予临床工作者很大启发。伤寒与温病是中医争论的焦点,曹东义先生提出“病如河流,证象舟,系列方药如码头”的假说,完成了伤寒与温病的统一,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四、风湿病虚损应重视外治法

笔者学习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五脏相关”的思想,提出“内外相关,内病外治”医学思想,强调风湿病的外治法。我们认为,外病内治与内病外治,都是中医重要的治疗大法,其理论基础根源于由脏腑经络构建的“内外相关”。风湿病痹证、骨关节病,如果通过辨证论治,靠服用中药治疗,就是外病内治的方法;而各种针灸、按摩、膏药贴敷、洗浴熏蒸、擦药烤电等,都是内病外治的方法。火针治疗又叫“燔针”,是《内经》治疗骨痹的主要方法。《素问·调经论》说:“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cui)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病在骨,由于疾病深入在里,既需要火针治疗,也常配伍“药熨”的外治疗法。火针治疗也叫“焠刺”,燔针是用火烧针,焠刺则如同冶炼过程的“淬火”,说法不同其实质并无多大区别。《灵枢·官针》也说:“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可见通过火针“焠刺”,是治疗痹证的常用方法。《灵枢·经筋》论述了四季使用火针治疗的病证,其中说:“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又说“痛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俛(fu),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冬痹也。”从经文的论述来看,一年四季的痹证,都可以用火针焠刺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是因为痹证多是由于风寒湿邪引起的,治疗需要“以针引阳气”,所以要经常运用火针进行“焠刺”治疗。“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曰季冬痹也。”也就是说,热痹证不需要火针焠刺治疗。《内经》对用火针还是用药熨治疗,除了选择适应症之外,还与病人的身份地位、经济能力有关系。《寿夭刚柔篇》说:“黄帝曰:刺寒痹内热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火针的治疗成本比较低,但是痛苦大;药熨的治疗成本高,治疗的过程比较复杂,痛苦相对小一些。《内经》关于药熨治疗痹证,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例子:“黄帝曰:药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嚼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熅中,盖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绵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晬(zui)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张仲景《金匮》所说的“以针引阳气”,尽管没有说是否使用火针、燔针、焠刺,但是他在《伤寒论》中说:“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可见在张仲景的时代,用火针散寒发汗是十分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是,外感热病过程之中出大汗,不仅伤阴液,也可以伤阳气,所以治疗方药多为回阳救逆之方药。南宋医学家窦材主张“大灸治病”,用灸法使人体的阳气复壮,他整理的《黄帝灸法》说:“久患佝偻不伸,灸脐俞—百壮。”窦材在《扁鹊心书》中写道:“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走注疼痛,或臂腰足膝拘挛,两肘牵急,乃寒邪凑于分肉之间也,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治法于痛处灸五十壮,自愈,汤药不效,惟此法最速。若轻者不必灸,用草乌末二两、白面二钱,醋调熬成稀糊,摊白布上,乘热贴患处,一宿而愈。”又说:“中年以上之人,腰腿骨节作疼,乃肾气虚惫也,风邪所乘之证,灸关元三百壮。若服辛温除风之药,则肾水愈涸,难救。”古人说:“人之病病疾多,医之病病道少。”中医治疗风湿骨病的传统方法很丰富,未来发展的空间也很广阔。只要善于继承创新,就可以提高疗效,造福于广大患者。笔者认为,补虚防损、补虚益损,是中医诊治风湿痹证的重要法则,可以与内治外治相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后记在即将结束这部书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扁鹊开创的中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扁鹊善于继承前人的成就,成为集大成的一代宗师。扁鹊重视脉诊,开创四诊合参,他依据的是女娲伏羲以来所形成的“整体观”。这个整体观,首先是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因此才可以通过观测色脉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态,通过药物的气味来治疗疾病、维护健康。扁鹊抢救虢太子所体现出来的综合治疗,首先重视外治法,而外治法有深刻的理论依据,人体的完整性是由脏腑经络来维护的,综合治疗的目的是为了调整、维护、加强人体的整体性、自组织性,也就是“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扁鹊为中医打下的烙印是深刻的,他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我们从他论述“损至脉”,可以看出后人对虚损病机的研究,都受他的影响。如今各种非药物外治法深受大家欢迎,这也与扁鹊的医学思想完全一致。传承扁鹊的医学思想,可以为发展中医学术带来很多原创的动力。但是,我的心情并不轻松,我想起了不久前一件被人们热议的事情。这件事的起因,是因为不理解中医药学的原创思维,用“另类的西医标准”评价中医而引起的。12月美国华文报纸《世界日报》刊登一篇报道,说移居美国的80岁老中医出了一本书:《老中医欺骗病人五十年》。这个貌似自我反省、自我救赎的题目,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议论,反中医人士立即拿过来以此说事。透过纷纷扬扬的议论,可看到其背后深层的学术原因,是评价标准有问题。按照这位老中医的自述,他自幼失学,29岁自修中医学,38岁后拜7位名中医前辈进修中医学术。50岁到美后,以400只小白鼠实验中草药与西草药之优劣及其药效;研制牙周病牙膏,与腰腿健两种健康食品,以及心脏病、小便失禁之独特疗法。唯独在探讨中医诊脉学两年后,恍然醒悟中医师“切脉”之术,皆系欺人之术。笔者认为,促使老医生自爆“欺世”的原因,是评价标准的“异化”,这与中医、西医研究人体的方法不同有关。站在西医的立场来看中医的诊治过程,很容易产生两种情况,或者看不懂,或者说中医“欺骗”;站在中医的立场看西医的诊治,以“病为本,工为标”来看问题,会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如此检查。因为多次反复检查,只是为了发现西医医治的目标,与中医辨证治疗没有多少关系,这既加重了患者的负担,也容易伤害患者的健康。

1、如何看待“摸脉”,是中西医的分水岭

诊脉是中医的特色,古代就用大方脉、小方脉,划分成人的疾病与儿科病,摸脉之后开方治病,自古以来是中医的传统,“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是司马迁概括的中医学术传承脉络。“脉”是中医的基本概念,《内经》里提到脉的地方有1150多处,用脉作篇名的就有6篇之多,中医不谈脉就很难开口说话。中医摸脉到底摸到的是什么?仅仅是一根血管的跳动吗?或者仅仅是心跳节律的变化吗?如果回答“是”,那就是西医的思维、西医的评价标准;中医摸到的脉,在这个基础上,还有更深刻的含义。中医认为,脉就像是地上的河流,河道的情况不是它自身的问题,而是天地自然状况的整体反应,水流清浊、多少,要看水的源头如何,而不是只关心河里的泥沙含量。《素问·脉要精微论》说“五脏者,中之守也”,又说:“五脏者,身之强也。”五脏是身体的根本,经脉是五脏联系全身的渠道,通过摸脉可以反映全身气血的盛衰,也可以见证某个方面、某个脏腑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水液输布、饮食消化、邪正盛衰等方面的情况。中医可以从脉象里获得需要的足够信息,起码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它对于辨证论治的决断过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历代医家都很重视脉诊,恰如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所说:“‘脉诊’向为祖国医学不可或缺的传统诊法之一,虽居四诊之末,却负冠冕之誉,故习俗称中医看病为‘诊脉’、‘方脉’、亦以‘大方脉’、‘小方脉’以概中医内科及其他各科;以脉性、脉理作为衡量医者诊疗水平之高低,以辞窥义,可见一斑。但观之当今中医界,言脉者泛泛,重脉者寥寥,部分中医仅视诊脉为装门点面的形式而已,令人慨叹。”

2、摸脉摸出脂肪肝,不是欺骗也妄言

美国的老中医说:“现在二十一世纪,绝大部份中医师,依然应用骑驴、骑马时代的诊断方法,诊断出:脂肪肝、心血管堵塞等现代医学名词。若非欺骗,又能如何解释?”扁鹊医术高明,《史记》说他“视病,尽见五脏症结。”有人说扁鹊有特异功能,只不过把摸脉做个样子“特以诊脉为名”。这显然看错了扁鹊,也误解了司马迁。扁鹊见到的“五脏症结”是五脏气机失常,而不是有形的病灶。假如扁鹊见到的“五脏症结”是有形的病灶,他就应该想办法去掉这个病灶,不能置之不理;他如果靠做手术去掉病灶,就离不开麻醉、止血、防止感染等具体措施,也离不开精细的局部解剖做学术支撑。中医放弃华佗外科手术解决疾病治疗的方法,遵从张仲景辨证论治的道路,既有技术的原因,也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影响。华佗的刀之所以生锈,麻沸散失传,与中医崇尚张仲景擅长辨证论治不无关系。假如中医天天做手术,扁鹊就不会是四诊合参的中医,也不会经常靠喝汤药治病;医圣张仲景也不会在《伤寒杂病论》的序言里,开篇就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叹其才秀也。”由此可见,所谓靠摸脉诊断出肝硬化、膀胱炎、肺癌、风心病、肾结石、胃溃疡等西医病名的中医,一定是一个冒名的中医,是中医队伍里的东郭先生。

3、对中医不自信,自认是个骗子

美国的老中医说:“当我为病人诊断时,若不使用三指诊断术,病人会认为我的医术不够,于是我就只能昧着良心,对我的病人欺骗了五十年。午夜思维,情何以堪!”他完全丢失了中医的评价标准,拜倒在西医的病名诊断之下,甘愿做一个发现不了目标,评价不了诊治结果的聋子、瞎子,因此,才有了这样自毁长城的论断、结论。这是不自信导致的后果,也是不能坚持中医特色造成的必然结果。中医学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靠的是对于人体独特的研究,是把人体放在天地之间进行观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中医认为,万物虽然纷繁复杂,但是有“大道从简”的智慧方法,可以概括地进行认识,进行模型化处理。古人研究万物,无非是靠自己的感官,能看到的无非是各种颜色,能口尝的无非是各种滋味,能听见的无非是各种声音。因此,就用五色、五味、五声、五音来代表万物的属性,它们分别对应于四时、五方,也与五脏互相关联。这样一来,人的身体里就浓缩着天地万物的属性,因此,人与天地是一个整体,人体是一个浓缩的小宇宙。中医依靠这样的独特智慧,认为人体生病的原因,是内外交流失去平衡的结果,也是邪正关系没有处理好的问题。中医认为,人体患病的原因,只有内因、外因与不内外因三种。内因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七情);外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六淫);而不内外因包括饥饱,劳倦,跌扑,以及虫兽伤害等。在这十余种病因的干扰下,脏腑功能受到影响,阴阳之气的升降,气血的运行,饮食水液出入、输布失去了常态,就会产生各种病症。治疗就需要依靠内外结合的各种措施,或单行,或“杂合以治”,使升降出入恢复正常,脏腑功能和谐适中,就可以重新恢复机能,达到健康的境界。在几千年之前,古人就有了如此高明的认识,“确实令人敬佩,也非常之科学。”美国的老中医放弃了中医的传统,完全把西医的对人体的认识,当做评价中医的标准,把自己陷于聋瞽残疾状态而不知,所以才得出了一个谬论说:“我就只能昧着良心,对我的病人欺骗了五十年。”

4、复兴中医,首先要坚持自己的特色

中医失去了自己的评价标准,因此近代以来逐渐走向衰落,被当做西医的补充治疗措施。中医不能坚持自我学术观点,被人当做营养进行吸收,成为补充与替代医学,失去了主体地位的“异化”,是中医衰落的根本原因。因此,复兴中医,必须坚持传统。中医是一个有生命的大树,也是一个硕果累累常青树,回归中医,不是复古倒退,而是固护根本。断了根本,枝叶虽能茂盛一时,终不能持久。固护根本,虽然有迂腐、陈旧的嫌疑,但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必须看到,中医近代衰落根本的原因,不是因为中医古老,也不是疗效不如人意,而是评价标准的异化、另类化造成的。不能打错了板子,自认乏人乏术。换一个角度看中医,古老就是稳态,就是具有普适性,是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需要大量支撑条件的医学,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医学体系,是对人类生态文明贡献度很小的学术导向。因此,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说:“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中医。”美国的老医生说:“如果有中医师对病人说:你的心脏瓣膜闭锁不全,你有肺动脉高压。你有丙型肝炎。你患慢性肾小球肾炎,那不是胡说八道是甚么?我做中医师五十年,对病人说了五十年泯灭良心的话。万一,有一天,有人发现我被天打雷劈,那一定是我五十年胡说八道,欺骗病人的报应。”背离了中医的传统,按照解剖实证的结构主义,不仅看不清、读不懂中医学术原理,迫使中医逐渐“异化”、“改错”,陷入了不能发现目标、不能评价结果的困境,几乎等同于“聋瞽之学”,而且还会像美国的老中医那样失去自信,成为丧家犬式的中医。因此,中医传人必须回归传统,冲破现有认识的局限性,按照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从原创医学体系的高度重新认识中医。如果匍匐在西医学术体系之下,把中医打上朴素唯物主义、不科学、伪科学的标识,就会造成中医从业人员信仰危机,或者仅仅作为“遗产”的守护人,这种因为评价标准异化,给中医套上了一重重枷锁,不仅不会发展中医,反而使中医一步步走向衰落。

5、中西医命名疾病的方法各有优点

西医按照形态结构、物理化学检验结果命名疾病,是立足于疾病的排他性、永久性;中医按照生成论、整体时空观的原则命名疾病,是立足于疾病的暂时性、可转化性。比如,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约等于中医的胸痹病。但是,两者出发点不一样,目的也不一样。西医的病名诊断,对于放支架、搭桥等介入治疗,以及指引和评价内科治疗效果有利,是“指南”性质的硬标准。中医将这种疾病命名为胸痹,是从“有生于无”出发,原来病人心胸部位气机顺畅,血脉没有闭塞,所以没有胸痹。现在的胸痹,无论是因为气虚血瘀、还是因为痰浊瘀滞,在温阳益气、活血化瘀之后,血脉畅通了,胸痹也就消失了。在中医心目之中,胸痹是暂时的,是可以再通的,瘀滞和邪气是可以转化走的。无论是“五脏症结”,还是腹内的症瘕集聚,或者皮里膜外的痰核瘰疬,只要化瘀消积,气血的运行得到帮助,血脉、阴阳升降出入逐渐恢复正常,疾病就会消失。中医治病从来不排除“精神作用”,而是积极利用患者的心理作用,使其自身的正气复壮,阳气来复,阴液自生,使其各项生理功能和谐适中,就可以达到逐渐恢复健康的目的。对于外邪引发的急性传染病,也不是把驱逐外邪作为唯一任务,而是时刻不忘扶正祛邪,帮助机体恢复健康。因此,中医的治疗方法,讲究表里虚实、阴阳气血,主张药随证变,方从法出,辨证论治,而不是从头到尾,用一个药物治疗。单打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是一个高明的中医,更不是一个好中医。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冲出西医病名围城,才能走向中医卓然自立”。西医的病名,无论诊断到器官,还是说到分子水平,都是西医自身发现目标的雷达,不是中医可以随便拿过来就用的靶向标准。中医只有坚持自身的学术特色,才能重新树立起来自信和自强的信念,才能走向伟大复兴的未来征程。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听完整录音

中医学只有“冲出西医病名围城 才能走向中医卓然自立”一一曹东义《一技之长空中课堂》之马京雪《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第五十八

如果觉得《中医学只有“冲出西医病名围城 才能走向中医卓然自立”一一曹东义《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