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读书 | 从《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聊聊我知道的英国人

读书 | 从《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聊聊我知道的英国人

时间:2022-08-21 00:07:22

相关推荐

读书 | 从《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聊聊我知道的英国人

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一本最近读完的觉得很有趣的书,《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作为一本解读英国国民性的人类学作品,这本书却难得的一点也不单调乏味,轻松愉快的调侃中不失内涵,让人于情不自禁的捧腹中心领神会。以下结合自己的体验和书中内容,聊聊所谓的“英国人”。

(点开听点开听点开听!)先讲一个我自己在英国期间的小故事。

去年四五月份准备考试的那段时间,每天下午都在图书馆顶楼没有空调的Quiet Room里自习。伦敦那时候开始热起来,自习室每到下午就窒闷无比,看书看的实在烦躁的时候,我最习惯做的事情就是去旁边的星巴克买一杯冷饮。这家星巴克的小哥哥操作很规范,每次都必定会按程序询问每个人的名字写在杯子上。一个月间,我几乎每隔一两天都会在下午差不多的时间点出现在星巴克。

五月,热起来的伦敦

直到有一次,小哥哥直接拿着杯子对我说,“Melody(我惯用的英文名),right?”然后这次以后,直到考完期末,直到回国,我没有再去过一次这家星巴克。我当然不能解释这是为什么。

后来偶然知道并且读了英国人类学家Kate Fox的这本Watching the English: The Hidden Rules of English Behavior(中文译名《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竟隐隐觉得这种近似社恐的行为有些像英国人的特质。

感觉伦敦一年中可能有三百多天在下雨,时间长了真的消耗人的生命力

想起来前年九月初刚到英国的时候,经历了淅淅沥沥一个多月的阴雨——每天某个时间段必然会小小的shower一阵子。这种阴晴不定的多变天气也提供了英国人聊天中的永恒话题。而更多时候,生活在这个常年阴雨的小岛国上的人们似乎更加习惯性的躲避非必要的社交:在被介绍给陌生人时,通常是从牙缝中挤出一句“很高兴认识你”。在地铁上多有看书报者,并非因为英国国民热爱阅读,只是因为地铁里没有手机信号,又需要将眼睛固定在某处,以防与陌生人产生眼神接触。所以对英国人而言,忘带书报杂志上地铁如同处刑,于是便只得全程死死盯着车厢里贴的安全提示语反复阅读。经常在通勤路上相遇的人,也只有在大概一年多之后,才会相视一笑,并不会有多的话可以聊。

初到英国时也非常好奇,这样的英国人到底用什么方式社交。不多久就发现了一个“法外之地”——那就是遍地密布的各式各样的酒吧。内敛·、严肃、沉默、古板的英国绅士们,一到了酒吧就仿佛换上了另一副面孔,叫嚷,痛饮,甚至互骂,全然不是酒吧外端着的样子。夏天的傍晚,更是经常可以看到酒吧外成群地站着西装革履的商务人士,只要手里有一杯酒,即使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聊半晌,仿佛那酒是什么约定俗成的暗号。久而久之,pub文化早已成为英国文化的一部分,而对于习惯饭桌(酒桌)社交的中国人而言,一人端一杯酒站着尬聊的社交模式,接受起来却常常是困难的。

晴好的天气,在海德公园

酒吧之外的英国人,恢复了“僵直的上唇”,但是骨子里却深藏着古怪的幽默感。曾有人说,美剧里的幽默是损别人,英剧里则是拿自己开涮。这个说法确实捕捉到了英式幽默的部分内核,即“一定别太把自己当回事”的精神。我非常吃英式幽默的风格,而英国人的生活中,幽默无处不在。在LSE的时候上过一门英文写作课,老师是个严肃可爱的小老头,每节课必以冷笑话结尾,竟让我逐渐沉迷于又冷又尬的英式段子,在英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后,忍不住也发展出了什么事都忍不住找出个笑话的习惯。阅读这本《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几乎感到每页都藏着笑点,本身就是英国人“幽默为王”的表现。

一个橱窗

除了幽默本身,英国人还有很多特质是跟幽默相关的,比如书中提到的understatement(我找不到对应的中文词了)。英国人在表达很多事物时都会带有一种特定的英式含蓄,尤其忌讳流露出太直白太强烈的感情。作者在书中曾提到一件有意思的小事:作者的一位意大利朋友有一次向她抱怨一家餐馆有多糟糕,说了一堆食物有多难吃服务有多恶劣之后,作者轻描淡写回了一句:“这么说你不太推荐这家餐厅了?”不禁让我想起在英国时遇到的老师,如果他显得有些犹豫地对你说,“我恐怕你这样不是最好的”“我不太建议你用这种方式”,那么你要知道,他其实是在说你的想法有相当大的问题,你千万千万不要这样做。

泰晤士河畔,阴郁的冬季下午

所以可以看得出来,英国人经常用曲折隐秘,甚至有些伪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期望和诉求,或许认为这是一种绅士的表现。如果你说话太小声,他没听到,他一定会说“抱歉,一定是我的耳朵不太好使了,但您能重复一下刚才的话吗?”;如果房间太冷,他会说“真对不起,一定是我今天有什么问题,不过我可以关一下房间的窗户吗?”。总之,一定是首先道歉,然后把问题归结到自己头上,虽然他们心里当然不这么认为(作者也以此举例说明英国人的虚伪)。

大英博物馆

说到道歉,sorry在英国人的语言里几乎成了一个发语词,放在句子开头真的太好用。书中提到主动道歉是英国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作者曾在闹市区做实验,故意与迎面走来的行人相撞,然而大多数是被撞的行人赶忙先说sorry,当然了,他们可能心里依旧不觉得有多么抱歉。之前看过关于英国人平均每天要说多少次sorry的统计,数字记不住了,但凭个人感觉,总不下十几二十次吧。

四月中下旬繁花似锦的摄政公园,让人感叹“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书中贯穿前后反复提及的英国人另一个特质是普遍的阶级焦虑,这也是令我频频感到好笑的一点。英国是一个阶级相当固化的社会,而且区分严格细致,尤以中层阶级为最。中层阶级会内部区分为中上,中中,中下,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处的阶梯往往十分清楚,而越是在所处层级的边缘处,越是想努力往上爬,也越是注意将自己与紧邻的较低层级严格区分开来。英国人对阶级的区分渗透到了语言习惯中,或者说语言习惯最能在不经意中暴露一个社会成员的阶级属性。例如晚餐的不同说法:上层阶级更倾向于用“supper”一词指正式晚宴以外的晚餐,中层阶级可能会用“dinner”,而底层阶级则还保留着用“tea”表示晚餐的口语习惯。类似的,toilet在英国人眼中,则暴露出说话人social-climber(正在意图往上爬)的本质,而中国人学英语一开始被教的pardon这个词则是妥妥的底层阶级词汇习惯,甚至比某f开头的词更糟糕(记得以后直接说sorry或者what更好!)。

海德公园一棵树

关于阶级,更有趣的其实是书中提到的另一点:底层阶级和上层阶级其实常常在某些行为习惯上展现出表面的相似性,尽管背后的实质十分不同。上层阶级往往不会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也不必费力向别人证明什么:即使偶有邋遢和品味差的表现,也会被解读为独特的小怪癖(eccentric),甚至是一种个性的象征。而中层阶级往往是最急于把自己和他人区分开的那部分人,也是阶级焦虑感最强的群体:他们生怕车的牌子不合适,花园里种了颜色太艳的花朵,以及在非必要的场合打扮得过于正式——总而言之,“太用力”也会迅速暴露你来自一个地位不高的阶级。

从我宿舍窗口望出去的风景

这就是虚伪、造作、拧巴的英国人,在一个充满old money(旧钱)气息的架子下,努力撑着过去的体统与秩序。这也是古怪、幽默、有趣的英国人,时不时在自我讽刺中逗乐自己,对抗世界的乏味。

书中还有太多点没法全部提及,推荐这本可读性强,阅读体验好的作品,英文版读下来也不费劲。你或许会验证很多关于英国人的刻板印象,但更有可能发现你所不知道的关于英国人和英国文化的另一面。假如你也碰巧在英国生活过,应该会有更多的共鸣。

感谢阅读到这里!欢迎在后台与我互动~

如果觉得《读书 | 从《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聊聊我知道的英国人》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