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失眠的病因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失眠的病因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时间:2019-08-17 17:31:40

相关推荐

失眠的病因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病 因失眠的病因多种多样,可由精神心理和躯体疾病引起,一般可分四类:(1)躯体因素:如关节痛、肌痛、心悸、气短、尿频、频频咳嗽和咳痰、饮酒、吸毒、睡眠中肌阵挛、瘙痒不止或不安腿综合征等均可导致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等都能使病人夜间易醒,影响睡眠质量,病人通常并不意识存在疾病,必须由医师确立诊断。(2)环境因素及不良睡眠习惯:如卧室内强光、噪音、过冷、过热等都使人难以安睡,旅行时差变换、车船飞机上睡眠环境突变也易引起失眠。不良睡眠习惯如睡眠时间无规律、午睡和卧床时间过多、睡前读小说、观看情节复杂影视剧、强体力或脑力活动、饮用咖啡和饮酒等。(3)精神心理因素:焦虑、抑郁常伴失眠,正常人可发生,但为一过性。焦虑症病人多为入睡困难和易醒,人睡潜伏期超过30分钟,夜里醒2次以上。抑郁症病人以清晨早醒为主,半夜或凌晨醒来,多思考不愉快经历或事件,使抑郁更加重。睡眠多导仪检查NREM3、4期减少,1、2期增加,醒觉次数增多;REM潜伏期延长,时间缩短。(4)药物因素:如中枢兴奋剂苯丙胺、利他林、咖啡碱、麻黄素、氨茶碱等可引起失眠,酒精、巴比妥及其他镇静药戒断也可引起。长期服用安眠药可使NREM的3、4期睡眠增加、REM减少,但停药后NREM3、4期反跳性减少,REM反跳性代偿,使病人睡眠变浅、噩梦频繁。发病机制(1)心理生理性失眠:持续存在难以产生睡意的环境和缺乏睡眠相关行为的联想是导致失眠的外在因素。由于失眠与睡眠环境、睡眠时间、睡眠时行为刺激的反复联系,产生与睡眠不协调的过度唤醒。卧室成为条件性唤醒的重要因素,特点是只要睡在自己卧室内可整夜睡不着,当脱离本人卧室或常规睡眠时间与环境,如在客厅沙发上、旅馆或睡眠实验室内便能够获得较好的睡眠,对此患者常感到十分困惑。这恰与睡眠正常的人在陌生环境中首夜睡眠变差的现象相反,称为颠倒的首夜效应(reverse first night effect)。尽管患者常否认存在心理应激因素,但常有肌肉紧张和血管收缩等躯体表现,如出现紧张性头痛或手足冰凉等。(2)起始失眠(initial insomnia):表现入睡困难,常伴焦虑、恐惧或抑郁等情感障碍。早醒虽是老年人常见的现象,持续性失眠(maintenance insomnia)表现早醒或易醒,有时可能是抑郁症表现,不能再次入睡,REM睡眠不减少,只是提早出现,即REM睡眠张力增加。临床表现1.心理生理性失眠(1)青年期起病,中年期逐渐增多,儿童罕见,女性常见。占失眠患者的15%。表现愈不能入睡时愈试图使自己睡着,愈接近睡眠时愈显得兴奋与焦虑,形成恶性循环。试图入睡的意念成为失眠的驱动因素,看电视或看书时却可轻松入睡(无意识入睡)。卧室成为条件性唤醒的重要因素,存在颠倒的首夜效应。(2)展起后头脑缺乏清晰感,有程度不等的不适、焦虑、急躁和疲劳,情感压抑,常表现被动或消极,注意力、警觉性、精力和对食物的关注下降。呈慢性病程,持续数年或数十年。并发症包括催眠药过量、依赖、成瘾或酗酒等。少数患者可能滥用兴奋剂,试图控制白天的疲劳。(3)多导睡眠图显示睡眠效率降低,睡眠潜伏期和NREM睡眠第1期延长,觉醒次数增多,NREM睡眠第3、4期缩短,肌肉紧张和颠倒的首夜效应等。2.其他常见的失眠(1)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突出表现是情绪低落和缺乏动力,常主诉高兴不起来、心情压抑、兴趣索然、悲伤、沮丧、孤独、疲劳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对工作无热情和信心,对未来悲观失望,自我评价过低,对周围环境冷淡,疏远亲友。可有各种躯体症状,如疼痛、心悸、胸闷、食欲减退、腹部不适、便秘、多汗和睡眠障碍等,症状早晨较重,下午减轻。睡眠障碍典型为早醒,也可有入睡困难、易醒等。(2)焦虑障碍相关性失眠日间精神症状包括心烦意乱、烦躁、易激惹、紧张、恐惧不安等,躯体症状有头痛、头晕、无力、恶心、厌食、尿频、面红、出汗、心悸、胸闷、气短、颤抖和睡眠障碍等。睡眠障碍常为焦虑的主要症状,典型表现入睡困难或易醒伴多梦,从梦中惊醒后出现恐惧感,使患者始终担心而无法入睡或不能持续睡眠,更加重入睡困难和转醒次数增多。(3)睡眠调节性障碍指与急性应激、冲突或引起情绪明显波动的环境变化有关的短暂性睡眠障碍。个体平时对心理刺激、环境变化、内心冲突和季节变化适应困难。通常起病较急,主要表现失眠,常伴焦虑、易激惹等;严重者影响社交与职业功能。随着应激源消除或适应能力提高,睡眠障碍缓解。(4)主观性失眠是对睡眠状态感知不良。患者坚信自己“失眠”,并能具体描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足或完全失眠,但多导睡眠图显示睡眠时间与睡眠结构正常。可有焦虑、抑郁症状。虽然所有类型失眠患者夸大入睡困难和低估睡眠维持时间是普遍现象,但主观性失眠患者主观与客观睡眠不一致性更显着,具有诊断意义。(5)强制入睡性睡眠障碍由于照护者不适当地强迫儿童就寝,导致即使应就寝时儿童故意拖延或拒绝上床,如要求喝水、上卫生间、盖被子、讲故事或感到害怕等,引起入睡延迟。只有照护者采取训斥、威吓或殴打等强制措施才能较快入睡,以致以后不用强制手段便不能入睡。睡眠不足可出现情绪不稳、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和学习能力下降等,随年龄增长和学校教育,症状逐渐缓解。(6)入睡相关性障碍指入睡时需要有某些不恰当的相关条件或环境才能诱导入睡,如6个月以上婴儿或儿童入睡时需喂奶、吸吮奶嘴、拍背或摇动等,成人入睡时开着电视机、收音机或电灯等习惯。缺乏这些相关条件时入睡困难,醒来后这些条件不复存在时再次入睡困难,随年龄增长可自行缓解。(7)药物戒断性及反跳性失眠酒精、镇静药戒断可明显地增加REM睡眠及做梦次数,病人入睡困难,睡后易醒。停服短半衰期苯二氮卓类如三唑仑引起反跳性失眠,可恢复到治疗前水平的严重失眠。药物戒断性和反跳性失眠可在夜间服药时出现,前半夜药物产生镇静作用,后半夜药效消失则不能人睡,使病人和医生误认为需要加量或调用另一种药物。夜间饮酒有时可产生同样作用,使人很容易人睡,但数小时后却很难维持睡眠。(8)意识模糊和谵妄状态可发生睡眠完全紊乱,病人昼夜可仅有短时间瞌睡,24小时内睡眠数量和深度降低,恐惧性幻觉也可影响睡眠。REF:郭玉璞,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36-237

整理:王德福丨校对:菟丝子

版权声明

本平台所使用的图片、音视频、文字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侵权及使用不当情况,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或协商授权事宜。

如果觉得《失眠的病因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