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身体气虚经常自汗 可能是脾胃虚

身体气虚经常自汗 可能是脾胃虚

时间:2023-06-08 12:05:08

相关推荐

身体气虚经常自汗 可能是脾胃虚

案例:近期,有一名糖友因为咳嗽黄痰,去了医院检查,被查出了气管炎,在配了些抗生素吃了之后,病情有所控制,但是之后一阵子,这位糖友感觉自己体质下降了,经常一活动就有虚汗从额头、胸口冒出来,且常常感觉到身体疲惫,想要睡觉,有时候还会感觉口苦舌干,饮食无味。

考虑到这位糖友之前得了气管炎,这些症状很有可能是肺之脾胃虚。

在中医上因为五脏具有相互滋生的关系,所以当病人出现肺气虚的时候,通常也会考虑患者是否具有脾胃之虚。在《内经》之中,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金代医学家李东垣认为脾胃之气是元气之源,元气又是人身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发生。并表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时刻在运动着的,而这种运动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升降沉浮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

《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沉浮之间论》写道:“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可见若脾胃升降失常,则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都会发生种种病症。即脾胃为全身升降枢纽。所以当脾胃不足,土不生金,就可能出现肺脾气虚。

“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升故也。”而当出现肺气虚时,其实也可以通过对脾胃的调理来缓解肺气虚。所谓“气盛自无陷下之忧”也。“有上病而下取,有下病而上取,补彼经而益及此经也。”

关于如何调理脾胃,这边介绍一下黄耆(芪)汤。【仅供参考,请咨询医生意见后谨慎食用】

黄耆(芪)汤的主要组成有人参、黄耆(芪)和甘草,可泻火,合用名为黄耆(芪)汤,在这之上,可以增减白芍药、五味子、麦冬、茯苓等药材。

方义:

黄芪: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

甘草:味甘。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甘草)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

人参:大补元气,泻火,生甘苦微凉,熟甘温。大补肺中元气,可益土(健脾)、生金(补肺)。李东坦曰∶“肺主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十剂曰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人参补气,羊肉补形。”

五味子:补肺肾,涩精气。性温。五味俱备(五味子皮甘、肉酸,核中苦辛,都有咸味)酸咸为多,故专收敛肺气而滋肾水。益气生津。

麦冬:补肺清心,泻热润燥。甘微苦寒。微寒能泻肺火,火退则金清,金旺则水生,阴得水养,则火降心宁而精益。

茯苓:甘温益脾助阳,淡渗利窍除湿。能通心气于肾,使热从小便出,然必其上行入肺,能清化源,而后能下降利水也,宁心益气,调营理卫,定魄安魂。

白芍药:补血,泻肝,涩,敛阴。苦酸微寒,入肝脾血分。酸敛汗,肝以敛为泻,以散为补。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木不克土,则脾安。土旺能生金,则肺安。脾和肺安,则腠理固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如果觉得《身体气虚经常自汗 可能是脾胃虚》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