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康复,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糖尿病康复 > 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受体基因突变2型糖尿病1例

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受体基因突变2型糖尿病1例

时间:2023-05-28 10:09:55

相关推荐

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受体基因突变2型糖尿病1例

患者信息

患者男,38岁,农民。因“口干、多饮,血糖控制欠佳”,于12月29日就诊。患者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多饮、多尿,无肢体麻木及视物模糊、体重无增减,1个月后就诊于某院,查空腹血糖11.0mmol/L,诊断为“糖尿病”,予以“二甲双胍缓释片+格列齐特片”(具体剂量不详)控制血糖,期间患者血糖平稳,但渐感乏力、疲倦明显,谷氨酰转肽酶90U/L,考虑药物性肝损害。次月在另一家医院改为门冬胰岛素30皮下注射,因血糖控制不佳,自行增加胰岛素剂量至早餐前18U、晚餐前19~20U,血糖仍未达标。

10月 21日在我院门诊查FPG 11.1mmol/L,TC 6.2mmol/L,TG 2.41mmol/L,尿微量白蛋白58.5mg/L,为进一步控制血糖予收入院。入院后以门冬胰岛素30(早餐前23U,晚餐前19U)皮下注射、二甲双胍缓释片(0.5g/晚)治疗,出院后血糖未达标时自行增加胰岛素剂量后并无改善(门冬胰岛素30最大剂量用至早餐前38U,晚餐前26U),期间加用甘草酸二铵及复方水飞蓟宾胶囊降肝酶治疗。6月2日疑患者对门冬胰岛素30耐药,改用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优泌乐25)治疗1个月,血糖无好转。7月20日加用西格列汀0.1g,1次/d,自行购买格列齐特治疗,因ALT升高未坚持服用。目前予以门冬胰岛素30(早餐前38U,晚餐前36U)皮下注射、西格列汀0.1g(1次/d)治疗,血糖控制仍不理想,并出现体重增加5kg余。

既往史

个人史无特殊情况。

家族史

祖父、祖母及父亲均逝,死因不详;小祖父、大伯、小叔、姑妈均有糖尿病,类型不详,均口服药物,血糖控制情况不详。

体格检查

T 36.5℃,P 78次/min,R 19次/min,BP 120/80mmHg,BMI 29.4kg/m2。神清,颜面部无水肿,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皮肤无紫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无水肿,足背动脉搏动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未引出病理反射。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正常范围。尿常规:糖(++),余正常。生化:总胆红素19.4μmol/L,直接胆红素4.4μmol/L,间接胆红素15.0μmol/L,ALT 103U/L↑、AST 75U/L↑,总蛋白69.1g/L,白蛋白44.0g/L,球蛋白25.1g/L,白球比1.75,谷氨酰转肽酶94U/L,碱性磷酸酶78U/L,胆碱酯酶11142U/L,肾功能、心肌酶及电解质正常范围,TC 7.5mmol/L↑,TG 2.27mmol/L↑,HDL 1.30mmol/L,LDL 5.19mmol/L↑,游离脂肪酸269μmol/L,葡萄糖10.03mmol/L↑,HbA1c 8.4%↑,尿微量白蛋白测定58mg/L↑。乙肝三系: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余阴性。甲状腺功能及性肿瘤标志物正常范围;自身抗体22项均阴性;血清生长激素0.22μg/L。8:00血皮质醇364.0nmol/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8.55ng/L。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抗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胰岛素抗体均阴性。

12月31日检查:葡萄糖0小时10.0mmol/L↑,0.5小时13.0mmol/L↑,1小时12.4mmol/L↑,2小时12.3mmol/L↑,3小时10.8mmol/L↑;胰岛素0、0.5、1、2、3小时分别为234.1、542.8、780.0、1315.6、1035.3pmol/L↑;C肽0小时1.60μg/L,0.5小时1.92μg/L↑,1小时2.54μg/L↑,2小时3.50μg/L↑,3小时3.07μg/L↑。随后器械检查:心电图正常范围。胸部X线正位检查:两肺未见明显实质性活动病变。颈部血管彩超:双侧颈动脉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股腘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腹部彩超:脂肪肝。骨密度:正常范围。肌电图:左正中、腓总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右腓浅神经感觉传导诱发电位波幅降低。基因突变序列分析: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受体(GIPR)(19q13/NM-000164.2)杂合变异,外显子号Exon14,cDNA水平c.1387G>T,蛋白水平p.(Glu463*)。

治疗及随访

12月31日停用胰岛素、甘草酸二铵、复方水飞蓟宾胶囊治疗,改用利拉鲁肽0.6~1.8mg/d,每周增加0.6mg,皮下注射3周,同时口服二甲双胍0.5g/次,2次/d。3月29日复查:BMI 27.3kg/m2,ALT 60U/L,TC 5.67mmol/L,TG 2.18mmol/L,LDL 3.13mmol/L,空腹葡萄糖9.2mmol/L,HbA1c 6.9%。加用格列吡嗪5mg,睡前服用。4月1日复查FPG 7.5mmol/L,将格列吡嗪片调整为10mg,睡前服用,现仍在随访中。

讨论

GIPR是G蛋白偶联受体,在胰腺、胃、肠、心、肺、大血管内皮、脂肪组织、骨骼肌和大脑部分区域均有分布。GIP可通过激活T细胞核因子途径诱导骨钙蛋白表达,加重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可见GIP介导的脂肪细胞炎症可能是肥胖诱导胰岛素抵抗的促进因素之一。

本例患者有以下特点:①27岁起病;②家族有三代糖尿病遗传背景;③除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外,BMI、TC、LDL和TG均升高;④超声检查示脂肪肝、双侧股腘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⑤肌电图检查示左正中、腓总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右腓浅神经感觉传导诱发电位波幅降低;⑥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体重增加。本例患者2型糖尿病诊断明确,由于是青年起病,病程长,胰岛素不缺乏,且无糖尿病酮症,糖尿病相关抗体阴性,有显着家族史,可排除1型糖尿病;经基因测序,未发现年轻的成年型糖尿病(MODY)相关基因突变,亦可排除。患者肝肾功能、内分泌功能在正常范围,无精神类疾病、胰腺疾病,无抗癫痫类、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服用史,所以拟诊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症。

目前,我国发现的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越来越多,但这些基因位点的功效相对较低,且存在个体差异,现已报道的易感位点包括GIPR。本例患者基因突变序列分析显示GIPR(19q13/NM-000164.2)杂合变异,考虑与2型糖尿病相关,如能对患者家族中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基因测序可提高GIPR基因突变的诊断价值。本例患者肝功能异常考虑为非酒精性脂肪肝所致,经利拉鲁肽治疗,体重和血脂改善,肝酶也随之下降。使用胰岛素往往会增加体重,而增重不仅加大了糖尿病治疗的难度,也使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

肠促胰岛素类药物在降低HbA1c方面与其他常用降血糖药物疗效相当。目前以GIP为基础的药物却迟迟未能用于临床。GLP-1受体激动剂有α、β细胞双重作用机制,可改善胰岛功能,具有确切的降糖疗效,葡萄糖依赖的促泌机制,低血糖风险低,长期有效降低超重或肥胖患者体重,且有潜在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可作为新诊断超重或肥胖且HbA1c>9%的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的首选药物。本例患者给予利拉鲁肽,HbA1c、体重、血脂、肝功能均得到有效改善,但FPG仍未达标,考虑与不能耐受二甲双胍的胃肠道反应相关。目前,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时胰岛素分泌减少与GIP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降低有关,而给予磺脲类药物似乎对GIP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有一定改善,所以本例患者睡前服用格列吡嗪。患者起病初期曾使用格列齐特治疗出现ALT升高,需密切观察肝功能变化。

总之,结合目前资料,围绕GIP/GIPR信号通路来治疗糖尿病可能是合适的。鉴于现在临床无以GIP为基础的药物,对于GIPR基因突变2型糖尿病的治疗,GLP-1激动剂及磺脲类药物是可供选择的药物。

来源:中国乡村医药6月第26卷第11期

↓↓↓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查看原文,瞬间即可!

如果觉得《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受体基因突变2型糖尿病1例》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